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网络纵横

“保姆黑名单”也是家政市场的一剂药

2016年03月22日 10:14

 

【事件介绍】

上海家政平台首次启用“保姆黑名单” 保姆买假证被“拉黑”

不诚信或严重违反行规的保姆将被禁用。记者3月10日从沪联百家家政联盟信息平台获悉,该信息平台已经启用“保姆黑名单”,3名保姆因为违反平台制定的相关规定而被列入“黑名单”。据平台发起人夏君介绍,列入“黑名单”意味着今后信息平台的成员单位将禁止雇佣这些保姆。据悉,这是本市家政市场首次启用“保姆黑名单”。

保姆不诚信,作假占首位

沪联百家家政联盟信息平台从春节前开始运作,现有规模家政公司30多家,主要用于平台内成员单位保姆的调剂和业务协作。夏君介绍说,平台运作之后,遇到的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是,一些家政公司停止雇佣的“问题保姆”居然从另外一家家政公司调剂到原先停用的那家公司。而被指认出现问题的保姆,将其调剂出来的家政公司还以为她是位优秀保姆。“如果这样,平台今后运作肯定会出现大问题。”

而在分析目前上海保姆总体情况时,业内几乎一致认为“流动性大,鱼龙混杂,总体素质不高”。记者调查信息平台30多家家政公司后发现,保姆目前出现的最主要问题是不诚信,其中作假占首位,约占问题的50%,包括身份证、健康证、上岗证和简历作假。其次是家政公司为保姆和雇主牵线搭桥后,保姆和雇主联手跳开家政,拒绝向家政公司支付服务费用,约占问题的20%。另外,“挖墙角”将公司保姆介绍到其它家政公司、面试后不上岗等问题也不少。

据了解,早在四五年前,家利来家政曾经设想过建“保姆黑名单”,但碍于一个家政公司,范围小、面太窄,难以起到警示和惩戒作用而没有真正实施。平台成员人人家政公司认为,信息平台今后要扩大至百家,建立“保姆黑名单”制度,可以净化市场,确保各成员单位业务正常开展。

3名保姆首批被逐

此次首批列入“黑名单”的3名保姆被平台指认出各有各的问题,有作假行为,也有多次擅自离岗情况和自行向雇主索要工资等问题。不过该信息平台强调,他们的“保姆黑名单”只限于成员单位中试用。为了不至于侵犯个人隐私和出现不必要麻烦,他们不会向外透露这些保姆的姓名。

王阿姨与成员的3家家政公司保持业务联系,而在业务开展中,“爱君”首先发现了她的作假行为。“爱君”反映,王阿姨带着她的健康证来他们公司登记,公司发现她提供的证件有疑问,随后他们向王阿姨仔细盘问情况。在了解的过程中,王阿姨讲不清发放健康证的那家医院的具体地址。进一步核实后发现,王阿姨提供的健康证是她花了10多元从路边地摊上买来的。

保姆上岗,沪上家政公司一般都要求她们提供健康证。健康证即医院的健康体检报告,主要检查传染性疾病,目前该项目总的检查费用在80-100元。由于上海的医疗机构众多,一些地摊趁机作假,私自印制卖价10至20元一张的假证。而一些保姆或担心身体有疾病,或图方便,也有的为了少付费用,便从地摊上购买假证充数。

7条行规业内反响不一

在记者的要求下,3月10日该信息平台透露了列入“保姆黑名单”的具体标准,总共7条,包括:简历和健康证、上岗证、身份证等作假;3次及以上不参加面试,或面试后不上岗;接业务后,与雇主联手“跳单”;公司派遣的保姆因为有事擅自叫人顶岗;公司派遣的保姆向雇主索要工资,或向雇主借款等;离开公司时“挖墙角”带走公司其他保姆;合同履行过程中突然提出涨工资,得不到满足擅自离岗。

不过,对于该平台制定的上述“保姆黑名单”标准,业内看法不一。有家政公司认为小题大做,将临时顶岗等鸡毛蒜皮的小事也列入其中,将本来可以用批评教育、适当处罚就可以解决的问题上纲上线,这是对保姆的不负责任。但也有家政公司认为,不严厉不足以起到警示作用,不利于纯净上海家政市场。上海家庭服务业行业协会相关人士则表示,“保姆黑名单”制度值得探索和尝试,但实施需要慎重,希望相关企业三思而后行。

 

 

“保姆黑名单”是诚信服务的“净化剂”

在传统的认知上有“放红榜”、“上黑榜”这两种信誉榜单,前者自然是好的,后者自然是会让人狠狠多看几眼的,毕竟大家都是怕会“引狼入室”,所以有一个“保姆黑名单”会让雇佣者感到更心安。

“保姆”是市场职位中的一种,自然也实用于社会中的诚信、以规矩办事的标准,但是一些“昧良心”的保姆做出的一些事却是让人头痛不已,这样的服务质量能让人满意?不被雇主认可,自然会影响到整个保姆行业的形象。

“保姆黑名单”可以说是治疗保姆行业的一剂“净化剂”,毕竟不守规矩、不懂诚信的人是少数,多数人还是纯朴、善良、爱岗敬业的,以这样的方式剔除保姆队伍中的“糟粕”也是可却的。

但是,我们更需要看到,剔除并非是最好的方式,这就需要在保姆培训上下功夫,在保姆职业操守和工作过程上监督,让保姆能够做到心中有责,才能对雇主负责,而不是“下岗”了事。

当然,“保姆黑名单”是为了更好地为雇主服务,让保姆能够做好本职,但是也不排除雇主素质低下者,当矛盾激发的时候,不能一味“拉黑”了事,带有“温度”的处理方法更合适,别让保姆成了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诚信服务是每一个保姆应有的职业操守,别老是盯着“黑名单”看,也看一看身边的榜样,看一看顾客眼里的“好帮手”,他们被表扬背后的原因更值得学习。

 

“保姆黑名单”请给法律留个位

不能不说,现在不少行业很热衷给消费者、服务对象或有问题的员工建立“黑名单”,旅游、银行、航空、电信、移动甚至连没有被法律认可的网上信贷等等,也都有属于自己设定的“黑名单”,似乎只要把那些存在不文明行为或对自身行业存在利益危害隐患的人拉入黑名单,拒绝为其服务和消费,就能保障行业的健康良性发展,如今上海连家政公司都开始有了自己的“保姆黑名单”,不难想象,有着这个先例,用不了多长时间,各地家政市场也会跟着效仿和“复制”。

平心而论,家政市场由于缺乏国家相关制度的明确规范,基本上还是处于无序发展的状态,尤其是对保姆的管理,依然还处在“放羊”状态,其乱象也让众多接受过家政服务的家庭深有感触。前不久,媒体爆出广州一保姆为了能提前拿到雇主全月工资,不惜对高龄病患雇主下药谋害,甚至还成为保姆服务高龄危重病患雇主的“潜规则”。而发生在保姆针对雇主家庭的身上盗窃、虐待服务对象等更不鲜见,的如此乱象之下,不但让众多急需家政服务的雇主对聘用保姆心有余悸,也迫切希望家政市场能够通过制度规范,给众多家庭以放心的服务。

但很显然,将不遵守行业规则的保姆列入“黑名单”,注定不是规范家政市场的最佳选择,而且在国家规范制度缺失的情况下,所谓行业规则也不过是企业为维护自身利益和适应市场的选择,并不能替代法律规章的制约。稍微留意一下沪上家政行业对保姆推出的这项“黑名单”规则,七条行规中,除了涉及法律需要由法律处罚之外,其他“行规”均是以维护家政行业自身利益为前提,甚至把叫人顶岗、向雇主索要工资或向雇主借款等,也作为纳入黑名单的条款,这不仅对保姆有失公平,甚至还对保姆的“歧视”之嫌。不少保姆在从业中,由于心地善良和服务周到耐心,随着时间的推移,相处的俨然就是一家人。雇主一时困难拖欠乃至发自内心多给保姆薪水也是常有的事。日前还有媒体报道,一位老年单身雇主,不但把长期照顾自己的保姆认作“干女儿”,甚至还通过遗嘱公证,把价值数十万的房产赠给保姆。如果类似这样与雇主和睦相处的保姆,也按违反行规将其拉入“黑名单”,不但“黑”了保姆,“黑”了世间善良,更辱没了法规。

显然,我们不否认将违反“行规”的保姆纳入“黑名单”,如此的确可以对家政市场起到一定的辅助规范作用,但任何一项行规,都不能脱离职业实际;任何“黑名单”规则,都必须符合法治规范。企业联手将自己不喜欢的对象纳入“黑名单”,既不客观,也侵犯了目标人的名誉等合法权益,同时也是一种狭隘的营销观念。难怪连上海家庭服务业行业协会相关人士也表示实施要慎重,并希望相关企业要“三思而后行”。事实上人们也不反对行业设置“黑名单”,对某些行业规则也能理解和认可,只是无论怎样的“黑名单”,在维护行业本身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同时,更应当给法律留个位。不能仅站在自身利益的角度衡量对方,只有融入法律规范,才能体现出客观和公平与公正,才不至于让被纳入“黑名单”的人被整个社会尤其是法律所遗弃。

 

【启示与思考】

纾解公众对“问题保姆”的焦虑,仅仅简单依靠这个由地方家政联盟、协会建立起的“黑名单”制度,还是远远不够的。就拿保姆的隐私问题来讲,拉入“黑名单”,应该是建立在不侵犯他人隐私的前提之下的,否则涉嫌违法。若如信息平台方面所言,“保姆黑名单”只在成员单位适用。那么,一些确实劣迹斑斑的保姆有可能在平台成员之外的家政公司继续寻找其他东家。如此一来,“黑名单”的效果显然会大打折扣。

如果“保姆黑名单”保证不了公平公正,其实际作用就会大打折扣。要想让保姆行业取得良性发展,还需要从整个行业发展的角度思考。长远看,细分家政市场,丰富市场供给。除此之外,全社会也要转变观念,尊重“家政服务”这一行业,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建立“保姆黑名单”固然重要,同样保姆和雇主平等对话的平台亦不能缺失,唯有两管齐下,方能确保保姆行业的良性发展。而要做到这点,光靠一个协会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0322/87715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