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网络纵横
“老人送保姆房子”折射养老问题
2016年03月23日 10:03
【事件介绍】
83岁老人送保姆一套房 无妻无子称保姆似女儿
3月8日,来大姐给记者打来电话说,她在大学路开了一家家政介绍所,经常给人介绍保姆和钟点工,有个阿姨照顾了一个80多岁独居老伯四年,把老人照顾得很好,老人打算把房子送给这个阿姨,现在手续都已经办好,还认了她做干女儿,老人是一个人的,没有子女。
随后记者和来大姐来到章大伯家——位于市中心一个老小区。“家里很整洁,大伯很利落。”刚进门,来大姐就用这十个字评价她的第一印象。说完话,来大姐并没坐下,而是用手摸了摸墙上的瓷砖,又仔细看了看挂在厨房墙上的各种炊具,“一看就是天天搞卫生的家,干净!”
记者参观了一下屋子,一室一厅一卫,房产证上的面积是22.36平方米,这一带像这样的房子,均价1万9左右。老人的床在卧室,王阿姨的简易板床在阳台,记者发现不论老人的床铺还是阳台上的简易板床,都叠得很整齐。
83岁的章大伯年轻时毕业于师范学校,后来在一所小学担任教师、校长,直到退休。章大伯曾有过一段短暂婚姻,膝下无子女,退休后一直住在单位分配的这间不到30平方米的房子里。章大伯说,王阿姨对他照顾得很周到,除了家里收拾得干净,把他的身体也调理得很棒,过去他是楼里出了名的病号,邻居们总说他坐120救护车就跟坐出租车一样。
13年前,在邻居的建议下,章大伯先找了钟点工,都不是太满意。有一天,他无意间看到邻居家一位搞卫生的钟点工阿姨,不光卫生搞得干净,还把老人照料得很仔细。章大伯留心观察了这个阿姨,越看越觉得她非常细心,章大伯通过来大姐联系上王阿姨,希望她来自己家里做钟点工,王阿姨排了排时间,同意了。从那年开始,王阿姨每周日来章大伯家做几个小时钟点工。直到4年前,章大伯突发心脏病住院。“大伯说他以后起居要人帮忙了,问我能不能做全天服侍的阿姨,”王阿姨说,通过前面9年相处,她觉得章大伯人蛮好,也很好说话,就推掉了几份钟点工的活儿,搬到大伯家,当起住家保姆。
王阿姨住在章大伯家阳台上,每天负责他的饮食起居。章大伯说,王阿姨除了卫生搞得好,把他原来一些坏习惯也改了,比如,原来他一个人生活,烧一锅菜吃好几天,一直吃到坏掉为止,王阿姨来了以后他再也没吃过隔夜菜,每天吃什么都是现做,量不多,保证当天吃完,不浪费,做的菜也特别酥烂好嚼。再比如,自己以前不喜欢走动,王阿姨总是让他一起去楼下走走,逛逛菜场,现在他的腿脚比以前利索多了。
和章大伯说话时,王阿姨在收拾着一大块腊肉,她说肉是大女儿知道老人喜欢,特地从老家带过来的,王阿姨的老公和小女儿都在附近一家酒店上班,也经常来家里看看老人。去年王阿姨还带着章大伯回她开化老家住了一段时间,章大伯回忆说,王阿姨全家人对他很热情,在开化住的那段时间,真有回自己老家的感觉,今年王阿姨全家又商量着5月份带老人回那边避暑。
章大伯说,他脾气不算好,也不喜欢夸人,王阿姨的好他都看在眼里,去年从王阿姨老家回来后他觉得,他们不像普通的阿姨和东家,更像是父亲跟女儿一样。想了好几天,章大伯做了两个决定,一是王阿姨不嫌弃的话,他想收她做干女儿,等自己百年后也有个子女能够送终;二是把自己这间房子送给王阿姨,当作对她的感谢。
2015年下半年,章大伯请来一位当律师的邻居,在律师的见证下签了一份遗嘱。章大伯把这份遗嘱拿给记者看,里面有一段是这么写的:王阿姨在我家搞卫生十多年,我感觉她心眼好,对人体贴入微,不是女儿胜似女儿,所以经我仔细慎重考虑后,在我百年之后,我的全部财产由王阿姨一人继承。
看到这份遗嘱,王阿姨眼眶有些泛红。王阿姨说,章大伯做出这样的决定,她很感激,但同时,身边的闲言碎语也多了起来,可老爷子倔得很,已经把房子三证过户给她了。
大家看法
隔壁夏大姐说,老人无妻无子,有几个兄妹但不常联系。刚开始,包括她在内的很多邻居都觉得,王阿姨在老人心脏病发住院时当起住家保姆,是不是冲着老人的财产来的?那时候很多邻居对王阿姨有看法。可是后来,大家慢慢发现,王阿姨确实对章大伯照顾得很好,拿最简单的来说,以前老人因为心脏不好,经常要坐救护车去医院抢救,自从王阿姨做了住家阿姨,就再也没送医院抢救过,身体一天比一天好。“如果我是章大伯,我也会把房子给阿姨的!”夏大姐说。
邻居们说,章大伯有亲兄妹,也有同父异母的兄弟,联系上章大伯的亲妹妹——78岁的章奶奶。“我很欣赏我哥哥的做法!”章奶奶说,“一般人会觉得,亲兄弟把身后遗产给外人而不给自己人,太不像话,但我觉得哥哥做得没错,谁对他好他对谁好,只要他过得好,想把房子送谁无可厚非啊。”章奶奶说,其他几个兄弟姐妹并不赞同她的看法,“他们总觉得不管谁好谁不好,财产总该给自己人才对。”
杭州市律师协会家事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姚祎颖说,这些年,随着老年人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传统观念不断在改变,老人身前立下遗嘱,把房子等财产给子女外的其他人,这种现象越来越多。老人对自己的遗产存在自主支配权,他想把房子给谁是他的权利。像章大伯和王阿姨这种情况,她建议双方最好能签署一份“遗赠扶养协议”,协议中既可以表达老人想把房子赠与王阿姨的意愿,同时也可以通过一些条款对王阿姨形成一定的约束,避免老人把房子送给王阿姨后,王阿姨对老人没那么好了,这样老人就成了竹篮子打水一场空。“所以,那些不是老人子女亲属却得到老人遗产的,其中很多并不是捡到了天下掉下来的馅饼,往往是因为他们真诚的付出感动了那些孤独的老人!”姚律师说。
【启示与思考】
保姆心地善良、认真负责,老翁心怀感恩、住房相送。这个案例背后折射出我国严峻的养老命题。现在中国已经进入一个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日渐突出。对于日益增多的空巢老人,经济待遇、医疗保障程度的提升,并不等于老人晚年生活幸福的全部,我们国家、社会、职能部门以及有能力的年轻人,还能够提供什么样的帮助?
在今年两会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14次提到了“养老”这个关键词,包括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提高10%,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统一由55元提高到70元等等。而众多代表委员,对养老问题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比如全国人大代表沈志刚建议,设立“养老彩票”应对“老龄化”;全国政协委员、民革浙江省委会副主委计时华建议,在一些特殊情况下,老人甚至可以向子女购买养老服务;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常熟市康博村党委书记高德康说,要动员社会力量兴办农村养老机构。
对于空巢老人,全社会都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怀。比如,在城市当中,社区、街道相对应的职能部门和机构,能否在老人的日常生活中给予各种帮助;居委会能否组织义工或者社工,多去老人家看看;物业公司能否建立一个小区孤寡老人的档案,多一些上门关怀;住在小区中的年轻人,对于邻居老人,能否抽空多去看望一下,帮助一下。更进一步,空巢老人呼唤的不仅是各种专业性的上门养老服务,更是与其他人的情感交流,是哪怕子女真的不在身边,也能感受到大家庭的其乐融融,人与人之间的真情互动。
人生到暮年,离开了工作岗位,应酬减少了,交际圈变小了,一下子闲下来,孤独便随之产生。子女结婚别居,工作繁忙,看望老人的机会越来越少,老人往往与孤独常伴。老年人为家庭、社会贡献了一生,他们应该有一个安乐幸福的晚年生活,因此,全社会都应关注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让他们老有所养,更老有所乐,让老年人发出“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的感叹。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佘小莉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0323/87767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