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基层执政
“蜗牛奖”能否根治不作为的太平官?
2016年03月23日 10:49
【事件介绍】
江苏泰州设“蜗牛奖”直指官员不作为
全国政协常委徐辉在3月12日举行的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第四次全体会议上建议:对庸政懒政不作为行为决不能听之任之,必须严肃问责,一治到底。
江苏省泰州市委市政府新设立“蜗牛奖”这两天占据了头条,有人说这种唤醒“职业羞耻心”的做法可以激励“职业荣誉感”,也有人说,“羞辱”式的颁奖会造成破罐破摔或急功近利的不良后果。
“蜗牛奖”是怎么回事?
今年年初,泰州市委市政府新设立“蜗牛奖”,明确将给那些推进重点项目不得力、履行行政职能不到位、解决群众关切问题不及时的责任人发放“蜗牛奖”。以此倒逼各项工作高质量高效率、快推进快到位。
“庸政懒政”情况如何?
去年下半年,国务院围绕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和简政放权等重大政策举措实施落实情况,部署开展了第二次大督查。今年2月国务院通报了督查情况,表扬了落实政策措施成效明显的20多个市(州),同时对庸政懒政不作为等典型情况做了通报。
官员懒逃笨成发展障碍,江苏泰州设“蜗牛奖”直指不作为
对庸政懒政不作为怎么办?
国家政策: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健全督查问责机制,坚决整肃庸政懒政怠政行为,决不允许占着位子不干事。
“十三五”规划建议也提出,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和奖惩机制,调动各级干部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两会谏言,全国政协常委徐辉:
一要令出法随,政策出台后必须执行。尸位素餐本身就是腐败,不作为的“懒政”也是腐败,对庸政懒政不作为行为决不能听之任之,必须严肃问责,一治到底。
二是选贤任能。庸政懒政不作为者如果不能自律改过,就应该坚决让其退出权力岗位,让位于信仰坚定、素质优秀、勤奋敬业的实干者。
三多方监督。让人大、政协、媒体和社会更多地参与监督,加大对庸政懒政不作为问题的督查力度。
少数官员的“懒、逃、笨”已成为发展障碍
“庸政懒政”成为当前需要迫切解决的突出病症,至少有这两个深刻背景:
其一,十八大以来形成的反腐倡廉的高压态势,已有效地遏制了“乱作为”,于是同样不能容忍的“不作为”,成为千夫所指。
其二,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已初步完成,接下来主要看各地方各部门的落实情况。中央深改领导小组自去年下半年以来,连续八次会议强调提高改革的行动能力,强调基层落实,全面奔小康之际的五大发展理念已提出并逐步深入人心,但再好的理念,也要在积极作为的过程中去体现。
从党政干部队伍的状态来看,大多数人是积极有为的。但少数不作为者,目前仍客观存在。他们往往呈现出这三个字所描述的状态——
懒——以不干事、混日子为常态,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熬一天是一天,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懒者相互攀比,还对积极干事的人指手画脚。
逃——见到难题绕着走,逃避责任、不愿担当,遇到可能得罪人的事情,一概闪转腾挪;遇到需要承担责任的时候,各种推诿扯皮。
笨——有些干部确实想干点儿事,但是却疏于学习、不善探索,对新情况不了解,对新机制不熟悉,对新手段不掌握,在难题面前一筹莫展。
毫无疑问,步入“十三五”开局之年之际,“懒、逃、笨”这样的状态,庸政懒政这样的不作为,越来越成为中国发展的现实障碍。所以,此次徐辉委员的发言,引起了政协委员们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共鸣。习近平总书记在两会期间“下团”时也强调了党政干部必须积极作为。
如何把“庸政懒政”的生存空间挤压到零?
要把“庸政懒政”的生存空间挤压到零,一是要解决思想问题、认识问题,让大家都明白,“不作为”即为过;二是要解决制度约束问题,更清晰地界定每一个党政干部岗位的职责,建立制度化的履职尽责评价、考核、奖惩体系,让能干者被提拔,混日子的混不下去;三是要发挥全社会的力量来监督每一个可能存在“庸政懒政”之处;四是严肃依法依纪处罚“庸官懒官”,严惩一个,顶过讲十篇大道理。
设立“蜗牛奖”不如煮沸“温吞水”
在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向全国人大做了政府报告。他指出,今后要不断完善督查问责机制,坚决整肃“庸政懒政怠政”行为,决不允许占着位子不干事。中央已经明确向“不作为”亮剑,就是要把好“十三五”的人才关,坚决不能让“混混干部”拖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江苏省泰州市为了整治“慵懒散”设立了“蜗牛奖”,深刻讽刺那些不作为的“太平官”。
这样的反讽机制确实起到了较好的效果,“蜗牛奖”不仅改变了一些干部的“慵懒”作风,而且还让党员干部之间形成了“较劲”的工作状态。不过,设立“蜗牛奖”虽然能够起到不错的督促作用,但是要想根治“庸政懒政怠政”行为,必须从根源出发,深挖不作为原因。
原因之一应是“深水区”改革问题。的确,深化改革随着不断深入已经逐渐到达了深水区,不少问题都是“硬骨头”,一些党员干部的确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他们选择不做,这样既不会暴露自己的能力不足,也可避免自己犯错误。原因之二是正向引导机制尚未形成。目前,全国已经形成共识,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决不能以GDP论英雄。但是取消了唯GDP的引导机制,却没有及时形成科学的考核机制,这就让一部分干部思想上出现波动,“少干不干就不会出错”的思想又再次甚嚣尘上。原因之三是对“敢为”干部的保护措施不到位,这让一些敢于干工作的干部有了后顾之忧,他们担心工作出现失误会引来大麻烦,也就失去了“摸石头过河”的勇气。
因此,设立“蜗牛奖”不如煮沸“温吞水”。解决“庸政懒政怠政”行为,就必须从制度入手,只有完善人才选拔制度,做好“能上能下”,为“敢为者”铺好路,才能让更多的干部看到,只有真正为民谋实事才是一个党员干部的价值。
“蜗牛奖”恐难以根治懒政顽疾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以“八项规定”整顿作风,以铁腕手段反腐肃贪,各地吃拿卡要、奢靡之风、侵害群众利益等乱象得到了明显遏制。然而,部分干部不作为、不担当,不干事、不担事等懒政怠政现象,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泰州市瞄准部分干部懒政怠政顽疾,创造性地设置“蜗牛奖”来倒逼当地干部将重点工作高质量高效率、快推进快到位,并希望通过此举,再造一个激情燃烧、干事创业的火红年代。
泰州市的做法值得肯定,但是紧靠设置一个“蜗牛奖”,恐怕是治标不治本,难以从根本上消除懒政怠政顽疾。因为部分干部的懒政怠政非一朝一夕形成,只有通过内塑动力、外施压力,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解决好不想干、不愿干、不真干等问题,才能根治懒政怠政顽疾。
要拧紧思想层面“总开关”,解决“不想干”的问题。一方面,要坚持“思想化人”,控好“思想阀门”,通过细致入微的思想工作,引导广大干部坚定理想信念、提振精神状态、强化责任担当,真正“把工作放在心上、把心放在工作上”;另一方面,要充分运用正反面典型开展教育,通过学习宣传干事创业先进典型,激发干部“见贤思齐”的内生动力。通过剖析懒政怠政反面典型思想根源,引导干部“见不贤而内自省”,进而激励广大干部干事创业、拼搏奋进。
要用好绩效考核“指挥棒”,解决“不愿干”的问题。一方面,要完善考核方式,强化日常考核、民主考核,加强干部干事创业信息的综合研判,通过深入现场,深入考核对象的工作、生活、社交领域,全方位扫描干部干事创业表现,真正考出干部的作为与担当;另一方面,要加大考核结果运用,对干事创业热情高,考核优秀的干部,大胆提拔、委以重任;对干事创业热情不佳,考核较差的干部,严肃追责、坚决予以调整、交流或降免职,真正体现出“干得好的考得好、考得好的用得好”。
要常念监督问责“紧箍咒”,解决“不真干”问题。部分干部在全面从严治党高压之下,之所以懒政怠政,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监督问责还存在着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的问题。因此,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群众监督、媒体监督等的重要作用,畅通网络、电话、信访等渠道,让百姓积极参与干部干事创业状态的监督批评。另一方面,要整合纪检监察、组织人事、政务督查等部门的力量,加大明察暗访、分析研判力度,对“在岗不在干、在干不在行”的干部要及时调整下来,对不作为、慢作为造成不良后果的干部要严肃处理。
【启示与思考】
拖拉推诿、该办不决,“办事比蜗牛还慢”——这是群众对懒政式不作为共性的感受。贪腐固然依法严惩,慵懒也是另一种腐败。
比之于等着民众送各式不作为的锦旗,自设“蜗牛奖”,显然是个主动作为的好创意。泰州的“蜗牛奖”,起码有三重积极意义:一是挤压庸政懒政的生存空间。官方按照标准考评下去,政绩上的末位效应自然就会凸显出来,以此倒逼“占着位置不干事”的慵懒现象。二是彰显地方公共治理的决心和勇气。锦上添花易,刮骨疗伤难。所谓忠言逆耳,何况还是自己敲打自己。三是向民众传递“为官有为”的价值信号。有了官方态度,公共监督就更容易被激活。只要真抓实干、敢抓敢管,“蜗牛奖”就会成为群众办事的推进器。
从根本上整治“为官不为”离不开干部的觉悟。干部需要认清“庸、懒、慢”也是官场另类腐败的形式,坚决杜绝一切推诿拖延、效率低下等行为;要树立群众观念,心系群众,主动为人民谋好事、谋大事,在为人民谋幸福的同时自然会实现人生价值;还要有“成功不必我”的精神,要有大局意识和长远思路,做一名既求真务实又不图名利还干出成效的好官。
总之,根治“为官不为”干部,光设立“蜗牛奖”是不够的,唯有在制度建设、思想教育、监督机制等多方发力,才能根治为官不为,培养一支愿干事、敢干事、能干成事的干部队伍。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佘小莉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0323/87776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