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博览 唱响中国旋律 放飞梦想 鉴赏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专访著名男高音歌唱家程志
2016年03月23日 15:32
主持人:为历史留音,为时代放歌,为梦想加油!欢迎大家收看由宣讲家网推出的“唱响中国旋律”特别节目。今天,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了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文工团的国家一级歌唱演员程志老师。程志老师,您好!
程 志:您好!
主持人:非常高兴您能接受我们的邀请,来到咱们演播室和观众朋友们见面。我听说您十几岁的时候就参军了。
程 志:我15岁参军。
主持人:那是娃娃兵。
程 志:当时的历史情况很特殊,那是在1962年,国内国际形势都很紧张,出现了援越抗美等事件。于是,在当时风云突变的情况下,国家紧急征兵。很多男孩子都有一个军旅梦,我也是这样,我小时候看电影,就特别喜欢看打仗的。1962年,我刚好考完高中,一看有机会去参军打仗,非常高兴,就毅然决然地要求去当兵。
当时我15周岁,父母一开始给我说,你先学习完再去当兵。我说不行,因为我父亲是军人,从小给我们的印象就是当军人特别光荣,所以我一定要求去当兵。我父亲说,你把高中读完了再去。我说,等我读完书,仗也打完了。后来,我妈妈说,既然孩子愿意去,就让他去吧。
主持人:还是妈妈比较支持您的理想。您当时到部队也是根据国家的形势,积极地响应国家的号召。
程 志:对,紧急的征兵。
主持人:观众朋友们都知道,您是一位歌唱家,您是不是一踏入军营就走上了歌唱的道路呢?
程 志:那不可能。一到军营肯定是在连队,训练非常艰苦,出操、训练、野营拉练、站岗、执勤这都是当兵不可少的。我现在想,当兵真是当对了。当过兵的人一辈子不会后悔,这一辈子给我身上留下的就是军人的这种血统,就是军人的这种感觉,真是一种感觉。平常我在外面走路,别人很容易就能看出我是当过兵的,说我走路很挺拔。我说,对了,我15岁就参军,天天走队列,都是挺直胸膛,迈着正步,早已经习惯了,你叫我驼下背,我还驼不下来,驼下来反而很累。所以人家说,你怎么老挺着。我说,我不是老挺着,这么站着才舒服,就是这么一个道理。
主持人:刚才程老师您也说了,自己第一步踏入军营的时候,其实并没有从事歌唱的艺术。
程 志:没有,绝对没有。
主持人:您很小就在连队接受正规的军事训练,养成了这样一身铮铮铁骨的军人素养,一直坚持了这么多年,您也是受益匪浅吧。
程 志:确实是这样。
主持人:您那时候连队的生活,是不是非常紧张?
程 志:紧张的战斗式生活。
主持人:战斗式的生活,那个时候您对军旅歌曲,有什么深刻的印象吗?
程 志:一说到唱歌就太有意思了,我从小是不唱歌的。小时候我认为唱歌跳舞是女孩子的事,所以,在小学、中学、高中的时候,我的音乐全是2分。后来我调进总政歌舞团的时候,连教过我音乐的蔡老师都很疑惑。人家对蔡老师说,程志调到总政歌舞团去了。蔡老师就说了,调他去干嘛,哎呦,肯定是叫他演美国兵,你看他鼻子多高。
当时,没有人能想到,把我调到总政歌舞团是去唱歌的。这是一个很偶然的状况,当时因为边防非常紧张,总政歌舞团派出了很多小队来慰问边防部队,当时有一支小队就到了我们的部队。
主持人:当时是在哪年?
程 志:应该是1965年,我已经当兵3年了。
主持人:老兵了。
程 志:我当时是在一个边防连队,在北部湾,那是最紧张的一个地方。你想,我们离越南很近。总政歌舞团有一个小队就到了我当兵的部队,演出之后,就教战士唱歌、打拍子。这时候,我们连队就说,程志,每个连队都派人去学唱歌、学打拍子了,特务连数你嗓门大,你赶快去学学,回来教我们。我说我不会。大家说,你到那儿学了不就会了嘛。对,于是我就去了。
去了之后很有意思。那个老师说,四分之二的拍子会打吧。四分之二?我说我数学特别差,你怎么唱歌还打四分之二、四分之三的。他就笑了,他说你们连队叫你来干嘛来了?我说打拍子啊,说我嗓门大,说回去好教他们唱歌。你的嗓门大,你会唱歌吧?我说跟广播学的,瞎唱的,瞎喊的,我就唱了一段《听毛主席的话》:毛主席说的话,好像春雷响天下……后来他说你再唱一个,这时候,他把当时的领队马旋老师也叫来了。
主持人:那也是总政歌舞团的。
程 志:马旋老师是总政歌舞团的女高音歌唱家,马旋老师大家可能不知道,可是她女儿大家都知道,她女儿就是咱们著名的电影导演胡玫。
主持人:艺术世家。
程 志:对。后来,我又唱了一个当时援越抗美的歌,马玉涛唱的“长江红河汇成巨浪,卓越又一代代传扬”。就这个歌,我一唱完,他们就问我了。小伙子,是不是有人教过你?你是不是学过唱歌?我说没有啊。她说,那你怎么唱的歌?我说我就听广播里唱,跟着瞎哼哼。后来他们说,这孩子耳朵好。我当时也不懂什么叫耳朵好,问耳朵好是什么意思?他们就笑了,说你的音准特别好。你看你随便这样唱,音特别准,而且唱得好听。她说你喜欢唱歌吗?我说我喜欢听别人唱。她说你嗓子这么好,干嘛不唱啊?你看你唱歌大家都挺欢迎的。
过了半年,突然来了一个调令,说调你部程志到总政歌舞团报到,我就这么走进了总政歌舞团。
主持人:还是发现了这样一个好苗子,想培养您,把您调到总政歌舞团。
程 志:对。
主持人:专门去唱歌,从事唱歌事业。
程 志:对,当时总政歌舞团知道我们家也是部队的,他们很用心,怕我家里不同意或者干什么,他们专门到家里去做我父亲的工作。人家到家里了,我爸也是部队的,当然表面上是很支持的,但等到我回到家里整理东西的时候,我爸爸就说,你当兵当得好好的,怎么学唱戏去了?我说不是唱戏。我妈妈说,算了,人家工作都做到家里来了,要不然感觉你这基层干部不支持部队的文化生活。后来,我爸说你就去吧,好好地唱去吧。
主持人:从此以后走上了歌唱的道路,到今年已经51年了。
程 志:我当兵那个时候,其实也是天天唱歌的。为什么呢?行军走路要唱,吃饭前要唱,晚点名前要唱。当时,肖华主任是我们总政治部主任,当时有规定,部队必须“天天有歌声、月月有晚会”。
主持人:很重视部队的文化生活。
程 志:非常重视。一个活跃的部队、一个有文化气息的部队,它才是有精力和战斗力的部队。天天死气沉沉,肯定是不行的。
我们当兵接触的歌曲,就是部队训练的歌曲、歌唱祖国的歌曲、歌唱领袖的歌曲、歌唱党的歌曲、歌唱人民的歌曲。每天广播里放的,就是“我们走在大路上,意气风发,斗志昂扬”。还有,“我为谁来打仗,我为谁扛起枪,我为谁扛起枪”。还有,“说打就打,说干就干,练一练手中枪,刺刀手榴弹”。
主持人:非常有生活,歌词也非常棒。
程 志:歌曲主要是给部队一种力量,鼓舞士气。
主持人:对。
程 志: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方面做了巨大的工作,这也是一个巨大的成就。
主持人:部队的这种文艺工作,在作战、训练、建设方面都起到了巨大了作用。
程 志:对,咱们党为什么对文化工作这么重视?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召开了延安文艺座谈会,对不对?
主持人:是。
程 志:咱们再想一想,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社会主义建设,一直到今天的为“中国梦”而奋斗,这些歌曲要加起来,不知道有多少万首,咱们的党非常注重这种宣传。我就在想,国民党打败仗,有很多的原因,但是有一个很重大的原因,就是在文化的阵地上,他是根本无法跟共产党去比的。
主持人:是的。
程 志:到现在,国民党有哪一首歌人们能记住呢?他没有歌。你看共产党,在社会变革的每一个时期,都有巨大的歌曲能量。
主持人:是的。
程 志:这些歌曲都是给人民鼓劲,都是给军队增加战斗力的。共产党各个时期有多少歌,你把它收集起来,真是多少万首。
主持人:如数家珍,很多。
程 志:人们能接受的最直接的宣传,恰恰就是歌曲。
主持人:一传一接。
程 志:对啊,他只要一唱,每个人都跟着唱,每个人的乐器都长在自己的喉咙上,这是一个最简便的乐器,共产党就发现了它、重视了它、扩大了它,才有我们今天这么蓬勃的文化事业。前不久,习近平同志又召开了文艺工作座谈会,也是强调了文化工作对国家建设、军队建设、思想引导起着巨大的作用。确实,今天你说我们这些歌曲,笼统地说应该叫红色的歌曲。可是对一些东西不能有狭隘的理解,突然说,一唱红歌就想起了某一个时刻,这是不符合实际的狭隘想法。我们的共产党,我们的国家需要的正是正能量的歌曲、红色的歌曲,让人民能够有奋发图强,让人民能有斗志,这什么时候都要提倡的。
主持人:对,可以激励,只要是正向的、正能量歌曲,就要提倡。
程 志:对啊,你看我一个不爱唱歌的人,可是我今天唱歌了。我现在能回忆起的小时候的第一首歌,就是党的歌曲,那时我大概是4岁、5岁。
主持人:还有印象吗?
程 志:有啊。“太阳那个出来照四方,中国那个出了个毛泽东”,当时很小,“毛泽东他日夜忙,为人民日夜忙,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得解放”。
主持人:那么小唱的歌曲还能记得,真厉害。
程 志:都记住了。因为那时候天天广播就在唱这些歌曲。
主持人:而且旋律也很好。
程 志:到1950年的时候,那时候我5岁了。“嘿啦啦,天空出彩霞,地上开红花,中朝人民力量大”。抗美援朝了。
主持人:天空出现彩霞了。
程 志:还有,当年打败了日本鬼子,但是美国又给日本输送这个输送那个,所以当时就有一首歌曲叫《反对武装日本》。我是小孩,阿姨教我们“反对武装日本,反对武装日本,我们艰苦抗战八年,千百万人民流血牺牲,美帝国主义要武装日本,我们坚决不答应”。还有一段,但是记不住了,小嘛。
主持人:已经很好了,隔这么多年,还能记得这么清楚。
程 志:是啊,我的这个音乐记忆还可以。我感觉这个歌好听,人家一唱,我也跟着一唱,会了。所以,现在有很多歌我会唱,但我不知道这个歌是谁写的。
主持人:是这样的。
程 志:从这可以看出,音乐对人民的宣传力有多大,无论是孩子、大人,尤其现在的老人,你到公园去看看,集体在那儿唱,那唱的都是从历史以来的所有歌曲,什么《咱们工人有力量》等等,太多了。
我们当年一参军,吃饭的时候要唱歌,选一个稍微短一点的歌吧,那也是“戴花腰带大红花,骑马要骑千里马,唱歌要唱跃进歌,听话要听党的话”。走齐步的时候,会唱“红旗飘飘军号响,人民军队歌声嘹亮”,这就显得出来一个部队的气质,把部队的一种精神面貌体现给别人。所以,天天有歌声,月月有晚会,官兵在一起非常有意思。那时候,部队的很多干部就很喜欢歌曲。有一个毛干事,他会写一些曲,他教我唱的歌,很有意思。我举两个例子,一个是迎新兵的歌,一个是送老兵的歌。他的词现代的人是写不出来的。
首先是迎新兵的歌,《连队就是我的家》。“连队就是我的家,连队把我培养大,记得俺刚参军时,见了枪我害怕,哎呦哎呦,想起来简直是笑话”。你想这个歌词贴切到什么地步?
主持人:很朴素。
程 志:我当兵的时候,我们部队紧急征的兵,连队三分之二是文盲。所以这歌词里写道,“连队就是我的家,连队把我培养大,记得俺刚参军时,自己的名字写不下,哎呦哎呦,想起来简直是笑话;如今俺也有了文化,能读报来会画画,写文章定计划,写封信寄回家,想起恁来信把俺夸”。你看多贴切。
主持人:很有生活。
程 志:因为当时就是这种生活,当时就是一手拿枪,一手拿笔。
主持人:部队有训练。
程 志:部队有教员在教文化,这是部队一代代传下来的光荣传统。这些歌曲是把战士的激情调动起来的催化剂。到退伍了,人们都舍不得离开,退伍的士兵真是痛哭流涕的。
舍不得走的时候,大家一起开晚会,毛干事又拿了一个歌给我唱,是“我复员回到了故乡,故乡全都变了样,万亩粮田连起来,村连着村来庄连着庄”。那时候叫做合作化,这就是部队基层官兵写的歌曲,是当时生活的真实写照,他直接能唱到人心里去。
主持人:来源于他自己的真实生活,所以创作出来的歌曲非常贴近人心,大家也愿意唱。
程 志:一个时代跟一个时代,等到后边进入另一个时期,部队又出来了很多歌曲,从《红旗飘飘》一直到《打靶归来》,所有战士的生活都是这样的。
主持人:都在歌里边体现出来。
程 志:等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时期,又出现了大批的歌曲,也是歌颂我们的党,歌颂我们的军队。“雄伟的井冈山,八一军旗红,开天辟地第一回,人民有了子弟兵”,这又是一批创作歌曲,又在部队推广流行,又是大批的战斗性的歌曲,所以部队的歌曲是一代一代地往下走。这些歌曲对保障提升部队的战斗力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主持人:非常好,刚才听程老师给我们讲了好多军旅生涯当中非常有趣的故事,我听出来您对部队的文化生活非常有感触。下面,我想跟您请教一下,在各个时期,我们党的领导人对军队文化工作非常重视,其中有一首歌叫做《游击队之歌》。
程 志:对。
主持人:您能讲讲这首歌曲背后的故事吗?
程 志:这个歌是贺绿汀同志写的,很生动形象,当时把我们的部队化整为零,到敌后去。《游击队之歌》就是在这个环境下涌现出的文艺作品。因为你跟敌人硬碰硬,当时咱们还没有这种力量,所以毛泽东主席就讲了,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
主持人:敌进我退。
程 志:是的,十六字方针。所以说当时这首歌很快就推广开了,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为这个环境所写的歌曲,能够最快地传达到每个人的耳朵里,为什么呢?因为歌曲最直接,只要人一唱,他很快就从这个战区传到那个战区,从这个点传到那个点,传唱速度非常快。而且,这首歌非常形象地唱出了游击战士生龙活虎的战斗情景。
主持人:对。一方面,表现出我们的游击队员非常英勇、非常机动灵活;同时,也描写出当时的革命乐观情绪。
程 志: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
主持人:革命乐观主义。
程 志:所以革命的乐观主义和这种积极向上,绝对不会在艰难困苦的情况下被压塌了。那个时候,人们想的就是赶走侵略者,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大家都是一个非常乐观,非常向上的情绪。
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
我们都是飞行军,哪怕那山高水又深
在那密密的树林里,到处都安排同志们的宿营地
在那个高高的山岗上,有我们无数的好兄弟
没有吃,没有穿,自有敌人送上前
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
我们生长在这里,每一寸土地都是我们自己的
无论谁要抢占去,我们就要和他拼到底
除此之外,像《太行山上》这些歌都是当时非常振奋人心的。妻子送郎上战场,母亲教儿打东洋,这都是非常非常贴切的词,就像在眼前发现的东西一样。现在好多歌,让人莫名其妙,那些词也不知道从哪儿来的。当时的歌曲多是大白话,就是告诉你,就是要这样。
主持人:艺术来源于生活。
程 志:对。
程 志:过去写的歌是从生活中来,从实践中来,现在坐在屋子里想一想词,也不管它从语法上通不通,这也很奇怪。
主持人:有一首歌,您应该也比较熟悉,就是《小白杨》,描写在祖国边陲守卫祖国的战士们。
程 志:“一棵小白杨,长在哨所旁,根儿深,干儿壮,守望着北疆,威风吹,吹得绿叶沙沙响,太阳照得绿叶山映旷,来来来来,来来来来,小白杨,小白杨,它长我也长,和我一起守边防”。
梁上泉老师是词作者,他到了新疆的一个哨所,这个哨所有一个锡伯族的战士,他的母亲在他当兵的时候,让他带上了一些小白杨树苗,希望他能够像这些树苗一样,无畏坚强,扎根边疆。梁上泉老师很受感动,就写了这首词。
这首词写得很好,曲作家也是军人出身,就是士心了,加上阎维文对歌曲的理解,成就了这样一首经典歌曲。阎维文下了很多年的部队,祖国的很多边陲哨所他都去过,他唱起这首歌来,有他自己的一种独到感受,唱出来朴实贴切。所以这首歌很受战士们的喜爱,《小白杨》确实是一首创作、演唱都很成功的部队歌曲。
主持人:这个时期应该是改革开放初期,社会主义的部队建设正欣欣向荣。
程 志:对。
主持人:这首歌对战士们、对社会也是一个正向的引导。
程 志:对,这首歌从一个侧面描写部队的一个哨所,以点带面,就看到了部队的紧张生活和战士快乐的生活。虽然环境很艰苦,但战士们是非常兢兢业业的,他就认为,我们多吃点苦,人民就可以不吃苦,人民就可以安宁了,这是所有边防战士和边防哨所的心声。这首歌对我们文艺创作也是一个很大的启迪和震撼,所以说创作人员应该是多到这种艰苦的、火热的战斗生活中去体验。
主持人:基层的部队生活,其实很需要这种文化的滋养。
程 志:是,在紧张的生活之余,人们需要放松,所以要天天有歌声,月月有晚会。办晚会的时候很有意思,干部战士不分了,氛围很好,很热闹。
主持人:大家很热爱生活,不是那么硬梆梆的。
程 志:每一个人都热爱生活,任何一个战士也是人,也是一个普通的人,都有坚强的一面,也有非常柔韧的一面,所以有一句歌词是“钢铁也温柔”,这个说得也没错。
主持人:非常有诗意。有一部电影叫做《海鹰》,是描写中国的海军生活的这样一部电影,里边有一首非常有名的歌,您熟悉吗?
程 志:我太熟悉了,我唱过这首歌曲,一共有三段。“银色的月光,映照着无边的海洋,勇敢的水兵,焦急地等待着出航,到那水天相连的远方,去打击敌人,保卫国防,啊…,威武的舰队,啊,人民的海军,我们骄傲地航行在海上,保卫祖国神圣的海疆”。多美,多好,战士也是需要这种歌。
主持人:本来是出航打仗。
程 志:对,他这里是三段词,第二段是“蓝色的海面,翻滚着层层的白浪,英雄的水兵,焦急的等待着出航,只等祖国一声命令,猛烈的炮火把敌人埋葬,啊,威武的舰队,啊,人民的海军,我们骄傲的航行在海上,保卫祖国神圣的海疆”。多好听。
下面还有第三段,“战士年轻的水兵,向往美好的时光,祖国在一日千里的飞奔,幸福的生活就要来到身旁”。这也就是战士们真正贴心的一种歌曲,所以这个歌一出来,这个电影一出来,大家反响特别热烈。
主持人:很浪漫。
程 志:对,又浪漫,又好听,这首歌叫《等待出航》,“只等祖国一声命令,猛烈的炮火把敌人埋葬”。这词多好,所以那时候出现的歌曲,都是跟时代离不开的,紧紧相连。
主持人:《我给太阳敬个军礼》,这是邓东源老师作曲的作品。
程 志:对,这首歌曲确实是我拍的MTV,这首歌其实是写了一个战士的成长离不开党的培育,离不开前辈的谆谆教导,离不开父老乡亲的支援和支持,离不开战友的帮助。这个歌实际上就是写了一个战士成长的历程,你看把党比作太阳了。
“我给太阳敬个军礼,把你的辉煌读成火红的日记。岁月不曾改变军人天职,真理的太阳总在我心头升起。我给前辈敬个军礼,眼前就有个新的两万五千里。征途跨越多少雪山草地,不老的嘱托牵引我走向花季。我给乡亲敬个军礼,小米的故事那么生动甜蜜。戎马生涯情系这片土地,母亲的期待呼唤我一身正气,呼唤我一身正气。我给战友敬个军礼,用你的温暖感受同志的含义,官兵就是这样,这样亲如兄弟。青春的笑容美丽我当兵的回忆,记不清敬过多少军礼。请接受我对你由衷的敬意,让我说声谢谢你,让我说声谢谢你,谢谢你!”
写词曲的这两个人,可真正都是当兵的,尤其是写词的这个人叫黄祖示,他喜欢写诗,这本来是一首诗,后来改成了歌词。所以说这个词真是结合他的部队经历,个人成长,由衷而发。
主持人:有感而发,然后创作了这首词。
程 志:他爱写诗,这原来是一首诗,这首诗的名字叫《谢谢你》。我唱的时候,就把其中的第一句“我给太阳敬个军礼”,就当成歌名了。
主持人:在创作的时候,诗人也是怀着崇敬、怀着信仰的。
程 志:对,对党、对组织的信仰。这个太阳就是指的党。感谢前辈对我的辅助和帮助,所以有“眼前就有个新的两万五千里。征途跨越多少雪山草地,不老的嘱托牵引我走向花季”。
主持人:经过您演唱之后,您也是带着这种崇敬之情。
程 志:对,他描写了一个军人成长的历程,他心中有很多要感谢的人,谢谢你,谢谢你!
主持人:非常真挚的这种感情。
程 志:非常真挚。
主持人:一开始的时候,您也说了,从当兵之初一直到现在,无论是不是穿着军装,您都是非常标准的军人姿态。
程 志:对,这是一种养成,养成了就很难改变。我总是回忆起在部队火热的战斗生活,要不是我的年龄大了,真想再到部队好好地待一待。在部队待过以后,出来以后,我感觉什么样的艰难困苦都能扛得住。
主持人:有过部队的锻炼,没有什么能难得住您的。
程 志:真是这样。我们当兵的时候,一走进部队,除了军被、军服之外,还有一个小装备——针线包。到现在衣服破了,扣子掉了,都是我自己缝,我也会剪裁一些东西。那时候部队的生活是非常艰苦的,不像现在有多少套衣服,衣服经常是补丁叠补丁。
主持人:很传统。
程 志:我们新兵,一发了衣服就喜欢在水里拼命洗,洗三次四次就变成白色了。为什么呢?因为衣服上染的颜色不持久,老兵的衣服都是洗白的,只有新兵穿着新衣服。所以,我们都想当老兵,就把衣服在水里拼命洗。那时候衣服到处是补丁,部队里都是男孩,谁给你缝?都是自己缝。
主持人:养成了这种好习惯。
程 志:对,被子也是自己缝,扣子更别说了。
主持人:得锻炼自理能力。
程 志:对,我后来在骑兵班,连马鞍坏了都是我们自己在那儿缝。
主持人:您还在骑兵练过。
程 志:对,当兵确实能学到很多东西。
主持人:接受了这种锻炼。
程 志:部队里还有野营野炊,所以做饭对我来说很容易。我的个人生活能力,得益于我当过兵,而且还是在特务连当过兵。
主持人:您从15岁走入部队,然后到今天,那么多年了,但是,您给我的感觉还像一个年轻的小伙子一样,尤其是您在唱歌的时候,真是应了一首歌名叫《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程 志:确实,只要有这口气,有这个精神,就真的永远是年轻的。我从来也没感觉我比原来老到哪儿了,唯一的感觉就是体力可能不会像年轻人那样了。70岁了,确实跟我当兵时15岁是不一样的,但是我总感觉我有很多的精力。我喜欢到处去旅游,可能跟我身体好也有关系,我自己能够从北京开车开到青海湖,大大前年的春节,我自己一个人开着车,就到青海湖摄影。
主持人:还是要到生活中感受生活。
程 志:你给自己一个惰性,那就是要老了,有时候在家里一呆,越呆越想呆,越呆越懒,挺怪的,这个人就是这样。所以,我就想,不能这样,我得出去走,就给朋友打电话,结伴同行,看一看世界,给自己一些新的滋养。
主持人:您现在还经常参加晚会,还会演出吗?
程 志:参加,一直是在演出。
主持人:太好了。
程 志:因为你身体好,你的嗓音就永远就是好的,身体不行了,嗓音也就下来了。身体好、心情好,声音就能保持得很好。
主持人:很好的状态。
程 志:对。
主持人:您能给我们唱几句《革命人永远是年轻》吗?
程 志:好,这个歌也是很早的歌了。“革命人永远是年轻,他好比大松树,冬夏常青,他不怕风吹雨打,也不怕天寒地冻,他不摇,也不动,永远挺立在山顶,革命人永远是年轻,他好比大松树,冬夏常青,他不怕风吹雨打,他不怕天寒地冻,他不摇,也不动,永远挺立在山顶,在山顶”。
主持人:谢谢,非常好。今年9月3号,我们进行了举世瞩目的大阅兵,想必您看了之后有不少感触吧。
程 志:我可以说感触非常多,作为一个在军队里成长起来的老兵,我是无比的激动和欣慰,我想,不光是我,每一个中国人都是这样。
主持人: 9·3大阅兵举国振奋,您看了这个阅兵之后,您的脑海里面有没有回响起某一首歌?
程 志:我想了一首历史的歌,从这首历史的歌,可以看到我们今天军队的发展。“雄伟的井冈山,八一军旗红,开天辟地第一回,人民有了子弟兵,从无到有靠谁人,伟大的共产党,伟大的毛泽东,伟大的毛泽东”。
你想想,秋收起义之后,井冈山会师,我们终于有了第一支人民军队。
主持人:是的。
程 志:第一支武装,那时候是什么装备?土枪加梭镖。肩扛梭镖,身背大刀,手端土枪。你再看看今天,鸟枪换原子弹了。
主持人:这是飞跃,是一个质的飞跃。
程 志:对,这是裂变式的发展。今天,谁敢再说中国是“东亚病夫”?“华人与狗不得进”的时代早就一去不复返了。
主持人:是的。在节目最后,您能不能给年轻人提出一些期望和鼓励。
程 志:中国不是一句话嘛,“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前人辛苦,后人幸福”。我们在享受今天幸福的时候,不要忘记前人们的这一番辛苦。这些年,我感觉我跟年轻人一样,我有一份心,这份心是不老的,就像我唱的这首歌,叫《革命人永远是年轻》,希望大家也要这样,永远让自己年轻,永远向着年轻,只有年轻,你才有用不完的力量。
主持人:好,谢谢您!
责任编辑:潘攀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0323/87784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