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宣讲家网评论 专题评论 2016“两会”
时代呼唤“工匠精神”回归
2016年03月24日 09:28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工匠精神”, 一个充满传统色彩而又充满时代需要的词汇,适应当下,切中要害,引起人大代表的广泛热议,也引起国人的极大关注。央视播出的《大国工匠》,就曾在观众中产生极大反响。近日,上海东方卫视《大爱东方》栏目播出了8集纪录片《上海工匠》,聚焦产业一线的16位“上海工匠”,在社会上也引起强烈反响。纪录片和其衍生出的16部《上海工匠》绝技展示微电影在网络上点击量超过百万。
何为“工匠精神”?就是精益求精的精神,就是专注专业的精神,就是一丝不苟的精神,就是精雕细琢的精神,就是持久坚韧的精神。
说到这种精神,人们总会想到瑞士手表、德国机械、日本匠人。这首先可以从瑞士制表匠的例子上一窥究竟。瑞士制表商对每一个零件、每一道工序、每一块手表都精心打磨、专心雕琢、他们用心制造产品的态度就是“工匠精神”的思维和理念。在工匠们的眼里,只有对质量的精益求精、对制造的一丝不苟、对完美的孜孜追求,除此之外,没有其他。正是凭着这种凝神专一的“工匠精神”,瑞士手表得以誉满天下、畅销世界、成为经典。
还可以从获得奥斯卡奖的日本影片《入殓师》里获得答案。一个大提琴师下岗失业到葬仪馆当一名葬仪师,通过这位匠人出神入化的化妆技艺,一具具遗体被打扮装饰得就像活着睡着了一样,他也因此受到了人们的好评。这名葬仪师匠人的成功感言是:当你做某件事的时候,你就要跟它建立起一种难割难舍的情结,不要拒绝它,要把它看成是一个有生命、有灵气的生命体,要用心跟它进行交流。
“工匠精神”,不仅成就着工匠本身,而且长青着企业。比如,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日本有3146家,为全球最多,德国有837家,荷兰有222家,法国有196家。为什么这些长寿企业扎堆出现在这些国家,是一种偶然吗?他们长寿的秘诀是什么呢?研究者们发现,他们都在传承着一种精神——“工匠精神”!可见,这种精神的作用该是多么巨大!
实际上,“工匠精神”并不是舶来品,在我国,也早已有之。《庄子》中就记载了一个“庖丁解牛”的故事。厨师庖丁给梁惠王宰牛,他的手所接触的地方,肩膀所依靠的地方,双脚所踩的地方,膝盖所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地,没有不和谐音律的。每当碰到筋骨交错很难下刀的地方,他就小心翼翼地提高注意力,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霍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就解开了。一连十九年,他的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锋利。
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文环境,是很有利于“工匠精神”滋养的。鲁班、詹天佑,“丝绸之父”都锦生、“火柴之父”丛良弼、状元企业家张賽以及“侯氏制碱法”创始人侯德榜等等,都曾是“工匠精神”的代表人物。新中国建立后,也出现许多工匠劳模。木工模范李瑞环、钻头大王倪志福、纺织女工郝建秀、石油工人王进喜、掏粪工人时传祥、“一抓准”售货员张秉贵,等等。以至于当今又涌现很多“大国工匠”、“上海工匠”一类工匠精神弘扬者。
不过,在当今市场经济环境中,激烈的竞争,快节奏的生活,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强烈追求物质生活的欲望,商人恶性竞争的横行,给人们增加了无形的压力,使一些人的心态浮躁得宛若汤煮,身上或多或少充斥着俗气、燥气,心烦意乱者有之,神不守舍者有之,着急上火者有之,归根结底就是缺少一点静气。反应在工业生产领域,“工匠精神”淡化了,高级技工荒屡屡出现。也正因为如此,我国面临许多尴尬,国人也是羞愧难当。
——我国不缺世界500强企业,2015年就有106家入围,仅次于美国,专家预测,到2018年,中国将赶超美国。但世界百强品牌到现在我国却极少入围。国际品牌集团从 2006年开始发布全球最佳品牌排行榜以来连续八年我国无一品牌入榜;5000种世界最知名品牌到目前与我们无缘。国内一家机构派员在美国街头随机调查。对100人的调查访问中,在问及“您买过中国产品吗?”92%的人点头:“Yes!”可当问及“您记住中国哪些产品的名字”时,97%的人竟不停地摇头,只有3人张冠李戴地回答:“三星、丰田、索尼”。看到这样的情况,国人怎不羞愧?
——我国每年生产350万亿支圆珠笔,全世界每人5支,可笔芯、笔水90%来自国外,尤其是,我国年产8亿吨钢材,可却做不了圆珠笔芯的钢珠;我国是纺织古国,但到目前还没有一样服装成为世界名牌;我国是自行车生产及使用大国,但到目前还没有一个品牌的自行车在全世界走红。在此面前,国人怎不羞愧?
——近年来,国人对手机的需求量与日俱增,iphone手机极为走俏,全世界智能手机34%的消费在中国。然而本土品牌却难有高端产品与之媲美,大量资金流入外国公司的腰包。中国有很多生产电饭煲、马桶的企业,可国人却不惜重金、不怕麻烦从日本往回背。我国奶制品企业很多,产量也很高。可去年“双十一”期间,某大型外资超市在天猫卖出了224万升进口牛奶,接近中国人每天液体牛奶需求量的一成,成为当天最受国人欢迎的跨境商品。此情此景,国人怎不羞愧?
——日本纸尿裤、韩国化妆品、澳大利亚婴儿奶粉都成为最畅销的“海淘”商品。全世界钻石首饰12%的消费在中国。连巧克力也占全球消费的2%。2015年,国人境外消费竟然高达15万亿人民币。在这个数字面前,国人怎不羞愧?
现如今,对于“工匠精神”,人大代表在呼吁,国人在关注。这是因为这种精神是供给侧改革的“新动能”,是经济转型升级的激发要素,是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路径,是实现“中国制造2025”、由制造大国转变为制造强国目标的原动力之一。时代呼唤“工匠精神”回归!
“工匠精神”的回归,首先要破除思想上的障碍。一些年来,对于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完美主义,被一些人指责为“较真”“不合群”;对于专注专一,被一些人指责为“呆板”“傻帽”;对于精雕细刻、慢工细活,被一些人指责为“效率低下”“不符合市场经济”。至于“一认真你就输了”“差不多就行了”……这样一类声音时常在你我耳畔响起。更有一些人在躁动心理支配下,压根儿就没有一丝不苟、追求极致的准备。凡此种种,都阻碍着“工匠精神”的回归。凡事思想先行,理念引领。要使“工匠精神”回归,一定要破除上述种种思想、观念上的各种障碍。舆论界要大张旗鼓地加以鞭挞,企业界要循循善诱地进行疏导,社会各方面要琴瑟和鸣地进行引导。这样,在不短的时间内就会形成“工匠精神”滋养的舆论环境与氛围。
要使“工匠精神”回归,中国工人要自强。有首歌唱到“咱们工人有力量。”在当今,这“力量”,就应是“工匠精神”的弘扬,就应是精益求精、专注专业、一丝不苟、精雕细琢、持久坚韧;就应是对职业的特别敬畏、对工作的极端执着、对工序的严格遵守,对产品的认真负责。央视《大国工匠》、东方卫视《上海工匠》中的个个典型,就是榜样。
要使“工匠精神”回归,要从职业教育抓起,进而对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产生“蝴蝶效应”。毋庸讳言,与德日瑞等国家相比,我国职业教育的差距仍大。办学相对规模仍显不足,层次结构不够健全。在德国、瑞士、奥地利、比利时等国家,选择接受职业教育的适龄学生占比超过了70%,而在瑞士,更有“全民办职教”之说。我国千军万马挤大学“独木桥”的现状要尽快改观,职教则要大大发展。让“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中深深扎根。
要使“工匠精神”回归,还要积极创造平庸受罚、工匠得奖的政策环境。不惟学历惟能力,不看文凭看本事。谁成岗位“大拿”谁英雄,谁是能工巧匠谁好汉,英雄高待遇、高过县处级;好汉得重奖、重过歌影星。而且品牌以工匠名字命名,工匠与社会地位挂钩,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崇尚、敬待“工匠精神”的浓郁氛围,何愁“工匠精神”不能回归?
(作者李俭:中宣部政研所研究员)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宣讲家网评论上线以来,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欢迎有识之士投稿或提出宝贵意见建议!稿件一经采用,必付稿酬。谢谢!
宣讲家网评论征稿邮箱:xuanjiangjia001@163.com
责任编辑:于川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0324/87825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