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聚焦教育
“拐杖娃”赶考,探析“奥赛”将会把中国教育引向何方
2016年03月25日 13:50
【事件介绍】
小学生做完手术拄拐赶考奥赛 称只为证明自己
记者从四川省数学会获悉,今年参加国奥赛初赛的考生在2015年的基础上略有减少,主要原因可能是停赛又复赛的信息不畅。而对于升学是否有帮助,民办学校看法不一。
“拐杖娃”赶考,不为升学只为证明自己
“还有几分钟?”距离考试时间还有5分钟左右,一个拄着双杖的小男孩吃力地走进成都体院考点大厅,一边找考场一边焦急地询问时间。“孩子寒假做了扁平足手术还没完全恢复,只能拄拐赶考。”
陪伴在一旁的母亲熊女士告诉记者,凯乐的2个脚踝处各钉了两个铁钉,医生嘱咐一个半月不能下床。“现在刚好一个半月。我们12点就从家里出发,没想到考点离校门有那么远的路。”看着孩子奋力架拐的背影,熊女士有些心疼,“孩子为了考试第一次术后走那么远的路。可能小腿肌肉有些萎缩,加之铁钉还没取出,肯定又累又痛。”
为了快一点,凯乐一边问一边把两个拐杖往前支,再用臂力把双腿送上前去。尽管这样,原本只需要半小时的路程还是花了50分钟,终于在最后一分钟赶到4楼的考室。男孩坐在座位上气喘吁吁,额头上冒出细密汗珠也顾不上擦,就匆忙拿出文具做临考最后的准备。
是什么让孩子那么拼?熊女士告诉记者,凯乐今年5年级,这次来参加奥赛只是想证明自己的实力。“他同时学奥数和吉他,觉得奥数更简单一些,那就让他试试吧。”
防止泄题,拿卷老师登记车牌号
“2015年由于人手不够,原本计划停赛一年,却因为家长的需求太大不得不复赛。”省数学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尽管如此,从今年报名的大致情况而言,人数较去年的变化并不大,只有略微的减少。然而,从事5年华奥赛培训的老师聂聪却依然感受到家长报名的火热,“光金牛区一个区的报名人数就超过了8000人。”尽管人数众多,但他透露,今年的奥赛“特别严”。
聂聪告诉记者,以往奥赛初赛试题的命题都有培训机构的骨干老师参与,发卷老师提前一天就能拿到密封试题;而今年所有题目均由省数学会命题,并严格保密到考试当天上午才允许老师提取。“不仅如此,为了防止泄题,老师们签署了相关承诺书,还需要提前在省数学会登记自己的相关信息,甚至包括车牌号,取题的时候也严格一一核对。”
下午3点过,考生陆续走出考点,不少娃娃脸上泛起轻松的微笑。“比想象中简单许多。”六年级考生杨帆感到很轻松。小学奥数老师吕竹在翻阅试题后告诉记者,今年的试题较往年来看,从难度、题型都偏向常规,没有出现偏题、怪题,从分数和百分数,数论等知识点出发,着重考察学生的运算能力。
有助升学?民办学校看法不一
如此被家长看重的奥赛,究竟对升学有没有帮助?尽管成都市教育局对于今年小升初民办学校政策还没有出台,但已经陆续有一些学校在官网上挂出了招生简章。成都石室外语学校相关负责人明确表示,学校认同学生的奥赛、华赛成绩,学生在小升初期间,获得比赛一、二、三等奖的,可以优先甚至免试录取,并获得一些奖励。
而棠中外语学校副校长朱晓波表示,该校不以奥赛成绩作为小升初录取学生的唯一依据。“五根手指有长有短,学校鼓励有数学爱好、特长的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但从学校来说,更重视学科的基础教育。奥数的作用在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而不能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
“拐杖娃”赶考奥赛是教育的走偏
撇开奥赛曾有的风光无限和近年来不断被降温乃至叫停之间的是非不谈,小凯乐这种拄拐赶考的坚强似乎也很励志。但是并不认同这种做法,更以为这完全是一种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的走偏。
要知道,小凯乐终究还只是一名五年级的孩子,人生的路还很长,参不参加这样的一次奥赛初赛到底对他有多大的影响?别说近年来教育部门的频出狠招,采取叫停地方性奥赛、取消奥赛培训、严禁奥数成绩与招生挂钩等一系列措施给奥赛降温;就说现在的小升初也采取了免试就近入学,严禁择校,那么就算参加了奥赛并取得了好的成绩又能怎样?就仅仅是为了证明自己?难道证明自己的优秀非得要参加奥赛不可?如果孩子真的优秀,在成长的过程中,证明自己的机会还有太多太多,又何必太在乎这样的一次奥赛初赛?
再从小凯乐的身体状况来看,本来做的便是扁平足手术,而且“小腿肌肉有些萎缩,铁钉也还没取出”,在这种情况下,要拄着拐杖走近50分钟的路,这背后的风险真的值得么?要知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要是万一出了点差错,世上可是没有“后悔药”吃的!
所以,从事件本身来看,就算小凯乐有要通过奥赛证明自己的想法,家长也应当想办法劝阻、安慰,而不是让他一个未成年人去承担他不应当承担的责任。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凯乐拄拐参考,最主要的恐怕还不是要为了证明他自己,而是为了证明父母!——证明父母生得好,所以孩子很聪明;证明父母教得好,所以孩子很坚强;而且还不用担风险,万一孩子考砸了,那不也是因为他刚动了手术,复习不到位么?
由此可见,家长还真的不应当以孩子拄拐赶考而沾沾自喜,而是要好好地反思自己——反思自己功利的教育观念,反思自己不分轻重、不辨主次的教育行为。孩子作为未成年人,他们的观念、行为都深受大人的影响,他们也会察言观色、投人所好,因此他们可能会为了不使父母失望、给父母争气、让父母高兴而选择去做违背自己意愿的事,这便是孩子眼中对父母的“爱”。那么,作为成年人的父母,更应当要小心呵护这种“爱”,绝不能仅仅为了心中那点小小的“骄傲”,而忽视了孩子内心的真实感受,去肆意挥霍这种“爱”。
对孩子的教育,还是应当着眼长远,而不要太拘于眼前“一城一地”的得失。
【启示与思考】
尽管国家教育部和各级地方教育部门已经严禁奥数成绩与升学挂钩,全国“奥数热”却不减反增。而且除了“世奥赛”重燃战火之外,“国奥赛”选拔赛,也争先恐后地展开了“车轮战”;很多中小学生又陷入了奥数重围之中。
奥赛本来是开阔学生思路,培养学科兴趣,提高创新思维能力的“好路径”,但在功利诱惑之下,却明显被学校及家长念歪了。近年来,以奥赛为首的竞赛活动慢慢变了味。学科竞赛本来就是属于“小众运动”,却有“被大众化”的趋势。初、高中择校乱象,高考加分及保送制度,使很多学生参与奥数的功利性被强化,动机和行为被扭曲,违背了竞赛的宗旨,竞赛已经成为投机取巧。特别是,四川成都这名小学生,寒假刚做完了手术,身体尚未康复,居然忍痛拄拐杖赶考奥赛,大有“要奥赛不要健康”的意味。这一现象表明一些家长已为奥赛疯狂,竟然置孩子的健康于不顾。
事实上,近年来,教育部门频出狠招,给奥赛降温。一方面,叫停地方性奥赛,取消奥赛培训,严禁奥数成绩与招生挂钩。另一方面,明确小升初免试就近入学,严禁择校;规范和调整部分高考加分项目,取消奥赛和部分科技类竞赛国内获奖生保送大学的资格;在加分方面,取得省级比赛名次的加分资格也被取消。然而,从“拐杖娃”赶考奥赛事件中可以看出,这些措施显然力度还不够,奥赛依然热度不减。
可见, 与其对奥赛等各类赛事进行“封杀”,图一时之快,不如思谋制定更多体现公平正义的政策,引导和规范竞赛朝着有利于教育事业、有利于人才培养、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方向发展。教育部门需要科学设计,出台行之有效的措施,净化竞赛环境,让竞赛回归本位;转变竞赛的奖励机制,弱化功利诱惑,摒弃“为加分和保送而竞赛”的孤注一掷心理,将竞赛的舞台,还给那些真正有兴趣、有特长的学生。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佘小莉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0325/87895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