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网友论坛 典型经验

让基层群众求好医看好病需要这“三招”

2016年03月28日 13:40

 

据人民日报报道,河南息县推进分级诊疗,提供优质服务,提高报销额度,让县里就有好医生,让群众看好病不赴京城。

推进分级诊疗、提供优质服务、提高报销额度这“三招”,确实能让基层群众求好医看好病。

推进分级诊疗解决“看病难”。

大医院为何人满为患?因为,医生少,病人多。基层医院现状如何?病人少。如何解决?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在70%左右的地市开展分级诊疗试点”“促进医疗资源向基层和农村流动”。

在今年的两会上,一直备受关注的医改话题为何再次成为关注热点?挂号难、看病贵无疑是最受诟病的两大难题。如何改变现行的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又如何降低高居不下的诊疗费用,多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纷纷提出了真知灼见。

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郭玉芬就认为,须重构“行医”“就医”两种新秩序。应当通过加快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立,明确各级医疗机构分级分工,建立合理有效运行机制,引导患者转变就医观念,有序就医,以更好的服务将患者留在基层;通过公立医院改革,实现医院治理体系现代化和医疗公益性的回归,彻底切断“以药补医”和由此产生的“利益诱导下的医疗行为”,使公立医院、医疗行为回归公益性。

全国政协常委、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黄洁夫表示,医疗资源严重错配,2万多医院需“外科手术”。有的神经外科专家号炒到8000元一个。这反映了我国医疗资源结构性矛盾严重错配。患者集中在大医院,基层医院没人去。

全国人大代表李振江建议,要在加强医学教育的同时,建立多层级联通的医疗体系,让看病不再难。“各级医院定位清晰、分级诊疗真实流畅;公立医院提供基本医疗,私立医院提供个性化、高端医疗,基层医疗机构重规范、重服务。只有各方相互协作,才能真正实现看病不再难的目标”。

“首先,应进一步规范我国各级公立医疗机构的定位和职能,确保分级诊疗真正落实。在此基础上,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医疗,并在医保、人才引进、设备购入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医管部门要参考市场情况,适度调整医疗服务价格,使医生的价值得到适度、合理的体现;切实保障医院秩序和医生安全,严厉打击医闹和伤医的恶性事件,保障医生的人格尊严和执业安全。

合理布局现有优质医疗资源,通过建立定位清晰的三级医疗服务体系,上下贯通的人才流动体系,公立为主、私立为补充的医疗产业布局以及医疗服务合理价格体系等,最终解决看病难的问题,保障人民群众的就医需求。

《政府工作报告》也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建议也好,关键是医改。

这难那难,医改革,看病就不难。河南息县推进分级诊疗,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当地就医。2015年,县内就诊率达到85.76%,外转住院比例,由2011年的29%下降到14.24%。

息县想方设法,让老百姓愿意留在家乡就医。办法之一,是“医生走出去”。2014年,王莉等70多名医护人员前往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进修。经过学习,王莉掌握了妇科的腹腔镜手术,目前已独立开展300例手术。

办法之二,是“专家请进来”。息县利用与多家省内外三甲医院的医疗联合体,提高医生水平。2014年至今,仅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就派出20多个技术团队到息县培养技术骨干,使得县医院的新技术、新疗法增加了10余项。

针对疑难杂症,息县新农合资金还可以购买专家服务。

息县这些“医数医术”有效地解决了当地群众“看病难”。

 

提供优质服务解决“看病好”。

“脸难看,病难看”。这是患者不愿看到的。如何视病人如亲人?待病人如客人?需要医院需要医生提供优质服务。中国中医药报文章就曾认为:视病人如亲人,待病人如客人。

文章认为,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卫生工作目标,而实际情况是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除了体制的原因外,医患之间的矛盾冲突,成了这一困局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何破解这一困局,促进医患关系良性发展,进一步提升医院的服务质量,是医院管理者必须面临的课题。因此要有“6观”。

树立“救人活命”的执业观。我国历代医家认为,医生的神圣职责当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其实古人学医的初始动机就是为“君亲”治病,以尽忠尽孝,同时也为民众解除危厄以“兼爱”天下,既然是为“君王”“亲人”,治病的神圣职业,当然是“非仁孝之士不可讬也”。医者除了“救人活命”,用心而治之外,只能常怀“拯黎元于仁寿,济羸劣以获安”的兼爱大众的念想。

如何让医者牢固树立起“救人活命”的执业观念?文章主张,为医者应“易地以观”。清代名医费伯雄认为:“欲救人而学医则可,欲谋利而学医则不可。我如有疾,望医之相救者何如?易地以观,则利心自淡。”这就是说,医生应站在病人亲属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拟定治疗措施,有了这种正确的执业观,治病时就能像对亲人般细心、用心,接诊病人时就能像对宾客般周到、热情。

树立“疏财重义”的功利观。自古以来,医术被称为“仁术”,医生被称为“仁人”,这一“仁”字既包括了“少私寡欲”的疏财重义观念,还要求医生必须具备“博爱仁慈”的心肠。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今天,金钱至上,物欲泛滥已不是个别现象,亲人、客人这些重要人伦理念,已经被“向钱看”、“自我中心意识”所取代,如果一个社会沉沦到了为亲人和客人尽心出力都要谈到“利害”时,不管是享受方还是出力方,都会因此产生不信任,医患之间的冲突越来越剧烈也就不难理解了。而在中医学的传统文化里,既有儒家“仁者爱人”的养分,又有道家“少私寡欲”的精髓。当今我们更要弘扬“视病人如亲人,待病人如客人”理念,对病人要像对亲人一样孝悌、待客人一样真诚,慈悲为怀,施恩不图回报,救难不计名利,切忌“持已所长,专心经略财物”。历代医家之所以有“名”,不仅是他们医技高明,“疏财重义”的功利观更使他们名噪千秋。

树立“精深广博”的技术观。良好的愿望必须建立在坚实的措施上,如果一名医生仅有“视病人如亲人,待病人如客人”理念,没有精湛医术,广博知识,也只能是无本之木的美好设想而已,如果亲人卧病床榻,客人不幸染恙,我们只能端茶倒水,嘘寒问暖,不能救治他于倒悬,最终的效果也是对亲人和客人的不敬不孝不尊,可见“视病人如亲人,待病人如客人”的核心就是要医者树立起“精深广博”的技术观,牢记“医之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至于药”。必须“精究方术,博采众方”, “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无失,处刺针药,勿得参差。”这样,“视病人如亲人,待病人如客人”才会有实际内容而真正服务于病人。

树立“专一沉潜”的治学观。如果说“视病人如亲人,待病人如客人”必须具备“精深广博”的技术手段,那么“专一沉潜”的治学态度,是使技术手段“精深广博”的动力和源泉。治学,不惟是技术的“精深广博”,更是操守的修炼和升华。中医学认为:“医者,意也。”用心体验,才能得其精要。晋代名医王叔和强调:“医药为用,性命所系”,“诚能留心研穷,究其微赜,则可比踪古贤,代无横夭矣。”医者临床时,当跳出医患关系模式而进入亲人、客人情感境界时,就会深深体悟出古代医家要求治学时“思贵专一,不容浅尝者问津;学贵沉潜,不延浮躁者涉猎”的深远寓意。如果治学时浅尝辄止,孟浪浮躁,墨守成规,技不压厄,最终只能是“子欲养而亲不待”——即使你有好愿望,亲人也难享好的疗效的尴尬结果。因此,要视患如亲,待患如客,必须要有建立在“专一沉潜”基础上的“精深广博”的技术,学习上要深入细致,潜心研读,“不至豁然大悟不止”。这样才能“于以拯救苍生,而药无虚发,方必有功”。历代先贤的学术精髓才能得以发扬光大,自己的理论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才能日益提高,临床时医生才会无愧于亲情和友情。

树立“普同一等”的服务观。同是父母生,同为炎黄孙,兄弟姐妹一家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其重视这种亲情人伦关系的维系,面对疾厄,共同对付,幸福来临,共同欢享,绝少有三六九等的身份区别,因而医生替病人治病救厄,消灾除害时,“视病人如亲人,待病人如客人”是最佳的服务模式,不管病人本身状况如何,医生必须“先发大慈恻隐之心”,既然病人是医生的“亲人”,就诊时是医生请来的“客人”,因而在临床上“若有疾厄求者,(医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至亲之想”。这种“普同一等”的服务观,自然缩短了医患之间的感情距离,同时医生也会摒弃以貌取人,衣帽取人等杂念,而是“见彼苦恼,若己有之”,一心扑在病人的救治上。

树立“奉献社会”的济世观。病人如亲人,医院似家庭,家是小的国,国是大家庭。古代中医学者不仅把病人视为亲人,还在这种“家国”文化观念影响下,常常把为社会公益事业谋利益作为已任,因而老百姓也把中医生称为“济世之人”。主要表现在恤民赈灾、匡正学术偏见和力挽社会颓风三个方面。“视病人如亲人,待病人如客人”目的就是使医生不仅要视患如亲,待患如客,更要站在“家国”的高度,认清医院是社会公益性福利事业这一特性,深刻牢记不管是在古代还是当下,医生都有济世的重要社会职责——为天下人服务,为社会出力。而这种赈济社会的职责完全是建立在回报社会,不要索取、不怕劳苦、不怕牺牲,彻底体现个人价值的基础上的。今后将更加积极主动参与社会的各项公益活动,为职工奉献社会提供机会,通过社会的认可,使职工的济世观念不断得到强化,激发他们爱院、爱家、爱社会的情感。真正体现“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不仅仅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以自己的子女为子女,让中国传统文化里的“仁慈兼爱”思想,通过“视病人如亲人,待病人如客人”服务在医院进一步发扬光大。

这“6观”显然体现在息县“提供优质服务—群众当地就医—节约新农合资金—提供更优质服务”的良性循环圈中。

 

提高报销额度解决“看病贵”。

“辛辛苦苦几十年,一病回到解放前”。如何不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提高报销额度,让“看病不贵”。“作为省级贫困县,息县过去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较多。目前,这一现象有了较大改变。”其如何让“看病不贵”?其“医数医术”有二:

其一是先报销后付费,按病种打包付费。为解决“看病贵”问题,息县推行新农合综合支付制度改革,群众看病可以先报销后付费,同时还避免了过度医疗。“综合支付的主要特点,是由按项目付费改为按病种打包付费。”

以单纯性急性阑尾炎为例,息县新农合确定的县级A路径打包费用为2900元,新农合补贴2000元,自费900元。过去要全额垫付,出院后才能报销,现在病人交完自费部分,就能出院。

这组数字,有三层含义:一是治好这个病,不管医院花多少钱,农合办只补给医院2000元;二是病人只需交自费部分900元;三是病人病情稳定后,若回乡镇卫生院或村卫生室康复治疗,不用再交任何费用,县级医院的医生会跟踪问效,直至病人完全康复。

息县经过对多年住院病种的统计分析,确定纳入改革的病种范围。在临床路径上,根据多年就医数量和诊费金额,制定出本土化的临床路径,经卫计委合管办组织专家进行复核,合管办与医院谈判定价后,确定科学的临床路径。

2014年11月,息县县级公立医院正式取消药品加成,实施药品零差价政策,从根本上破除了以药补医,患者就医经济负担进一步减轻。

“医护人员都按照临床路径操作,诊疗行为规范了,治疗水平提升了,治疗费用降低了。同时,更多的患者选择留在基层,医院的利润不降反升。”以县人民医院为例,2015年住院量同比增加50%,急诊量也增加了45%。

纳入支付方式改革的病种,从2011年的34个扩大到如今的379个,县、乡医疗机构住院病人的覆盖率分别达到76%、98%。改革以来,县、乡两级医疗机构的药占比分别由45%、48%降至36%、38%,县、乡两级次均住院费分别比全市平均水平低758元和496元。

其二是省了新农合资金,提高了报销比例。在医疗水平提高、看病花费降低的基础上,息县还推进协作医疗模式,让分级诊疗制度落地生根。

息县:县、乡、村一体化协作医疗服务模式,为患者提供了“无缝式”连续服务,必要时购买三甲医院的专家服务,实现了分级诊疗、双向转诊、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住院天数由改革前的8.6天下降到6.4天,县级病床周转率和乡级病床使用率明显提高。

分级诊疗制度盘活了乡镇医院。“职工平均收入从原来的不到2000元,提高到了三四千元。有的优秀医生,有些月份甚至可以收入过万。”

息县医改的探索让更多群众选择在家门口就医,保障了新农合资金安全。如果一名患者去外地就医花费2万元,按照60%的报销比例算,新农合需要支付1.2万元。同样的病,在息县只需要花费5000元,就算报销80%,也只需要支付4000元。

5年间,息县拿出3亿元补贴医院建设,减少医院趋利行为,进一步节约新农合资金。息县因此得以提高新农合的报销额度,并对积累的大量新农合基金专款专用,封闭投入到为农民提供更加周到的卫生服务中;同时,定期为全县农民体检,构建健康守门人的运行体系,做到疾病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

愿河南息县“医数医术”新招数让基层群众求好医看好病!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

网友之家栏目投稿邮箱为:jst71ztz@126.com,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0328/87954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