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文化产业
《解读中国》让世界更了解中国
2016年03月28日 14:01
【事件介绍】
《解读中国》为世界提供感知中国别样视角
“我认为中国十分清楚现在所面临的挑战。我想中国政府正在以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来推进中国的改革。”这段话来自波兰共和国驻华大使塔德乌什·霍米茨基,他所认为的“独特”是指中国新一届领导既能够保持中国经济增长,同时也能兼顾稳定的改革方案。
“我看到中国坚决实行了一揽子改革方案,不论是经济领域,还是社会领域。在一个领域做出改变可能会导致其他领域的连带变化,所以,要厘清改革各方面的关系是个复杂的工作。”塔德乌什·霍米茨基说。他是在系列影视片《解读中国》中接受采访时,表达上述观点的。
如何让国际社会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如何让世界人民了解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执政理念、执政风格?如何更准确地向世界阐释中国梦?
透过77位外国驻华大使和海外知名学者的眼睛,境外受众更加清晰地看到了一个朝气蓬勃地向前迈进的中国,近百万外国网友留言讨论或“点赞”。
“15年前,非洲总是被视为值得同情的对象。而现在,非洲第一次被视为机会的象征、一块可以掌控自己命运的大陆。中国在这个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牛津大学政治学教授范后文在影视片中说。
“哈萨克斯坦的发展战略和中国梦有相似之处。中国梦也包含了发展创新的目标。在这方面,我们两国有高度互补的潜力。例如,两国即将建成重要的交通走廊,即‘欧洲西部—中国西部’交通走廊。这条多功能的交通走廊将为沿途的人民和商业活动提供更多合作机会,惠及中哈两国,更惠及东亚、东南亚国家和东欧以及西欧国家。因此,中国梦会为其他国家带来更多机会,更多合作。我们对中国梦表示欢迎。”哈萨克斯坦驻华大使叶尔梅克巴耶夫在影视片中表示。
2014年3月,在习近平总书记访欧前夕,《解读中国》项目及时制作《欧洲多国驻华大使谈中国新一代领导人执政理念》《多国驻华大使畅谈中国梦》两集节目,上传至海外主流视频社交网站,集中阐释了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以及中国梦与世界梦交织共鸣的深刻内涵,引发观看热潮。
除了引导国际社会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解读中国》还注重阐释好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执政理念、执政风格。库恩基金会主席库恩在《解读中国》中说到,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再到司法体制改革和反腐倡廉等,把这些任务纳入一个框架内,并在短期内就这些政策达成共识,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的伟大成就。
不少海外网友留言提到,希望看到本国与中国更多的经济合作,合作将取得更多共赢。
“《解读中国》主要选取外国人不甚了解而又希望获悉深度解读的题目,通过较为了解中国的外国驻华大使和海外知名学者进行客观叙述。好的题目让有影响力的‘外国人’来讲,既能将‘中国理念’准确解读,又能兼顾到外国受众特别是网友获取信息的话语方式。这种平和客观的传播方式是《解读中国》受到外国网友欢迎的重要原因。”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而在国内的不少专家学者看来,《解读中国》不仅实事求是地对国家形象和理念做出解读,更起到了正本清源的效果。
“经过30多年的飞速发展,中国走到世界的中心,成为国际舞台上的焦点。但令人遗憾的是,‘妖魔化’中国、刻板成见的杂音依然不绝于耳。我们应该让世界认识到真正的中国,让真正来到中国并感知到中国内涵的驻华大使和外国知名专家们做出客观的解说,事半功倍。”山东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院长、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常务理事宁继鸣说。
据报道,截至2014年底,全球互联网用户数量逼近30亿,占全世界总人口数的40%。国际舆论传播的环境、对象、范围、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新媒体的异军突起,使得国际舆论场不断出现新的“阵地”。在这个“阵地”,一些戴着有色眼镜的人在并不了解中国的情况下,散播对中国的“刻板成见”。消除这种偏见和无知,中国应在国际新媒体领域有更多作为。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出席全国外宣工作会议时曾强调,对外宣传是一项全局性战略性的工作,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以塑造国家良好形象、维护国家根本利益、传播中华优秀文化、服务党和国家对外战略为基本任务,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营造于我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
部分专家认为,目前我国在国际新媒体领域的宣传只是从“点”上打开了局面,还未能形成“面”上的优势,亟待在“新阵地”中积极抢占国际话语权,有效清除杂音,为我国传播有效声音找到新途径。已经在新媒体传播领域初见成效的《解读中国》,也许能给当前的外宣工作带来更多启示。
“互联网特别是有‘自媒体’特性的社交网络的裂变式发展,带来了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改变了信息传播格局和人们的信息获取方式,从而改变着社会舆论格局。以《解读中国》为代表的传播‘新模式’正是凭借这样的特性,破解了外宣工作如何做到易接受可持续的难题。”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胡敏认为,面对数字时代技术和思维革新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应在新媒体阵地中积极抢占国际话语权,更客观、平和、真实地表达,才能更有效消除误解、消弭隔阂、增进理解。
“《解读中国》是一次赢得了更多肯定的尝试。未来,我们将继续紧紧围绕国内外网民关切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执政理念等,创新传播方式方法,在世界范围内广泛采访国际知名的专家、学者和多次访华的政界知名人士,综合借助移动互联网等传播渠道,精心精准构建传播‘中国声音’的新媒体平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解读中国》用世界音调唱出中国旋律
《解读中国》系列短片,或是直面质疑客观看待,或是直指现状全面分析,亦或是立足未来给予信心,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高点击率、点赞率、肯定率,一部凝聚了世界智识的视频短片,引发了观看热潮。让世界更好地聆听中国,可以说,是用来自世界的声音唱出了中国好声音。
解读新理念,奠定“对中国未来充满信心”的主调。经过30多年的飞速发展,中国走到世界的中心,但是,类似“中等收入陷阱”、“中国威胁论”、“中国唱衰论”,等等一些“妖魔化”中国、偏见质疑的杂音频频出现。理念是思想的精髓,决定着中国巨轮的前进方向,最能体现大国发展的定力。从更加创新优化的经济结构、更加平衡均等的协调发展,到更加环保生态的绿色发展、更加公平和谐的共享发展,再到更加积极主动的对外开放,不难看出,透过有影响力的“外国人”的视角,不仅实事求是地对“中国理念”做出了精准解读,也将一个朝气蓬勃向前迈进的中国形象展现在了世人面前。
回应新挑战,唱出“对中国发展饱含期待”的基调。正如世界银行交通、水资源和城市发展部主任安东尼·佩莱格里尼所说,“中国也有自己的问题,我认为空气污染首当其冲,我希望这成为今后发展规划的重点”,确实,跟世界很多国家一样,中国在高速的发展中,必然面临环境治理、结构转型等问题。站在已有发展经验和教训的高度上,《解读中国》肯定中国行动,引导国际社会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认为中国对在国内、国外发生的事情都采取了非常及时的应对,新常态体现了中国经济非凡表现,也为中国带来发展新机遇。与其说是挑战,毋宁说是解决问题的绝好时机,恰逢其时。
诠释新动力,谱出“对中国步伐弥足坚定”的音调。促进全球共享发展、坚定绿色发展道路、精准脱贫砥砺前行、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在当前世界经济面临复苏缓慢、结构失衡的困难时刻,中国一系列的改革举措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新动力,贡献可以说举足轻重。“十三五”期间,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努力补齐民生保障的短板,打造“健康中国”,发展“中国智造”,正如丹麦奥尔堡大学教授亨里克?隆德所说,“我对中国的做法很有信心,而且我认为中国在落实目标方面很有效率。”通过解读规划中设定的种种目标,让中国实干的精神得以彰显,也让发展的步伐愈加坚定。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由“我说”变为“他说”,《解读中国》作了一次赢得了更多肯定的尝试,当看到,中国有能力也有实力被世界更好地解读。
《解读中国》让绿色发展赢得共识
《解读中国》第三集,讲诉了多位外国驻华大使和知名学者对于中国更加生态环保的绿色发展表达的赞同和欣赏。他们几乎是一致认为,中国的绿色发展,不仅是对国内公众期盼“绿水青山”的满足,更是为解决全国气候变暖问题主动表现出的责任担当。他们为中国的五大发展理念点赞,更对中国“十三五”规划充满信心和期待。
“地球上现在有70亿人口,远远超出了这个星球的承载能力。”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埃?格罗克基于上述现状,对中国推进绿色发展,表达出十分的赞同。工业化进程,让环境付出的惨痛的代价。当一些西方国家完成工业化,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之后,他们开始意识到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工业化无异于自杀,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忽视的环境问题。而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正处在工业化进程中,却也毅然加入了环境保护,推进绿色发展的队伍中。
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让绿色发展成为了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重要保障;“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完善,让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了GDP之外的另一个更为重要的发展指标;“十三五”规划的通过,让绿色发展成为了未来五年,甚至更长时间里,中国发展的大方向。绿色发展是中国发展的底色,中国推进绿色发展,必将是不遗余力的。
“中国为此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很少有国家能这么做。”布鲁金斯学会全球经济和发展项目高级研究员阿马尔?巴塔查雅在肯定中国推动绿色发展的决心和举措时,这样说到。中国有句古话,“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中国绝不愿意“透支”子孙后代的绿水青山来发展眼前的经济,更不愿意“地球上最后一滴水是人的眼泪”。为此,中国推进绿色发展的决心是极其坚定的,举措也是扎扎实实的。
中国计划每年花费GDP的3%来治理水污染和空气污染,中国在治理基础设施污染方面的花费要比巴西全年在所有生活基础设施上花的钱还多。中国致力于研究课再生资源,大力发展太阳能电池极、风力发电机、电动汽车、电瓶车等绿色环保设施;中国不断出台并完善诸如秸秆禁烧等相关法规制度;中国全力以赴,主动承担大国责任,推动联合国气候大会形成共识。
推进绿色发展,中国是充满雄心壮志的;实现绿色发展,中国是信心满满的。相信通过《解读中国》,透过“十三五”规划,世界看到了中国绿色发展的决心和信心,他们将给予中国更大的支持和鼓励,而中国也必将交出让国内公众和世界民众都满意的“绿色”答卷。
【启示与思考】
《解读中国》从内容选题来说,主要选取外国人不甚了解而又希望获悉深度解读的题目。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再到司法体制改革和反腐倡廉,统统谈论时下正在执行的重要政策,每一个都是国家在转型期提出的大政方针,每一个也都和国际社会息息相关。将国家现实情况和应对方针放到国际的大台子上供世界评说,满足了国际社会深入了解中国的心愿,彰显的不仅是虚怀若谷的态度,更是能向世界交出满意答卷的魄力与自信。
客观传播方式体现大国气魄。一直以来因为文化的差异和语言的不同,中国的发展理念很难为世界准确理解。近代发展史中,中国总是带着世界质疑和审视在发展的道路上高速奔跑。此次《解读中国》先后采访了包括塔德乌什·霍米茨基在内的30位外国驻华大使和47位海外知名学者,打破了中国人看中国的原有模式。
好的题目让有影响力的“外国人”来讲,既能将“中国理念”准确解读,又能兼顾到外国受众特别是网友获取信息的话语方式,这是本次《解读中国》的亮点。从“自说自话”到“供世人评说”,平等客观的方式背后彰显的是中国给世界提供感知中国的别样视角大国气魄。
无疑《解读中国》是成功的,运用新媒体阵地积极抢占国际话语权,更客观、平和、真实地传达中国声音,起到了消除误解、消弭隔阂、增进理解的作用。
《解读中国》不仅在平等理解的基础上向世界讲述中国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其行为本身更彰显了有自信、有气魄的大国形象,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续写华丽篇章保驾护航。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佘小莉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0328/87957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