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文化热点

“卖空气”折射对绿色发展的呼吁

2016年03月28日 15:06

 

【事件介绍】

“卖空气”折射对绿色发展的呼吁

广东山区村民卖空气:大袋30元小袋10元 城里游客买回家

广东省森林覆盖率达到85%、排名第一的连山迎来了众多城市避霾客,金子山上居住的壮瑶村民突发奇想,在山货摊上出售空气,让城里人买空气回家。

3月19日是星期六,广东珠三角各大城市的市民纷纷驾车逃离城市,向粤北地区韶关、清远等地进军,来个两天避霾游。位于粤桂湘交界,森林覆盖率达到85%,位居广东全省第一的连山壮瑶自治县迎来了众多避霾游客。连山标志性的景区,海拔1417米,素有南粤小华山、广东第一险峰的金子山出现了游客高潮。

在金子山桃花林里摆卖春笋、冬菇、木耳等山货的山上壮瑶人家突发奇想,竟然在自己摊拉上出售空气。

几个摊档桌子上与地上,放满了用保鲜袋装着的空气,桃树上还挂着几大袋空气。壮瑶村民的桌子上、桃树上,挂着他们出售空气的标语,上面写着各种宣传连山环境、空气的句子。空气标价是大袋30元一袋,小袋10元一袋。看到有游客过来,壮瑶村民就大声向游客兜售空气,介绍连山的空气有多好。

面对村民的热情招呼,有的游客一笑而过,有的游客停下来随便看看,有的游客掏出手机与空气玩自拍,有的停下来与村民讨价还价,有的游客真的掏钱买几袋放到车上,准备带回去城市。

 

“村民卖空气”是生态文明之殇

不仅大城市市民纷纷驾车逃离城市,而且村民也突发奇想做起了卖空气的生意,这些行为都暴露出城市环境的恶化,是城市污染下的环保焦虑。如果城市环境宜人,空气清新,还会有人舍近求远驱车逃离吗?还会有卖空气的奇思妙想吗?卖空气还会有消费市场吗?

虽然只是用塑料袋装满空气,但是从市民的反映看,这种生意还是很有市场,受到不少市民的欢迎,一些市民真的掏钱买几袋放到车上,准备带回城里。人们对乡村空气的喜欢,反证出城市污染之重,这些现象值得反思。

城市环境污染由来已久,不仅到处雾霾笼罩,影响着交通安全和居民健康,而且带动了口罩等防霾产品的热销,这些都是城市环境污染的例证。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市民纷纷选择到乡下避霾,躲避城市无处不在的污染,城市游客的纷至沓来,也就催生了村民卖空气生意。村民卖空气看似不可思议,却有着稳定的现实需求。从村民卖空气的现象中,我们能够看到城市污染的严重,和市民对清新空气的向往。

其实,村民卖空气是生态文明之殇,更像是一种“行为艺术”,折射出环保焦虑,对缓解城市污染,改善市民生活,并不能起到根本作用。保护城市环境,改善城市空气质量,还需要相关部门拿出切身可行的措施,一方面加大环保执法,比如减少机动车尾气污染,比如淘汰和关停污染企业。另一方面注重环保理念,加大污染治理,培育绿色生活方式和行为自觉。这些才是治理环境污染的治本之策。

卖空气只不过是治标不治本的一种噱头,并不能解决空气污染的根本问题。因此,相关部门应该从市民逃离城市和村民卖空气中感到羞愧,引起重视,继而知耻后勇,更好地保护环境。

 

 

频现“卖空气”是对绿色发展的呼吁

我国著名的文豪苏轼在《前赤壁赋》中写道,“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苏轼所言的,看似只是“清风明月”,实则指代我们周边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比如空气、水等。不过苏轼的说法,如今看来似乎有些不大适用了:在雾霾天数不断攀升的现实境况下,“清风明月”早已不再“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就拿空气来说,就频频出现有人“卖空气”。比如陈光标,就将新鲜空气装在易拉罐中卖,并表示深吸三口就可心情舒畅、头脑清醒;再比如浙江金华城区一小伙羊杰,做“空气罐头”生意之后,两年就买了一辆奥迪Q5;甚至连加拿大的创业者也将当地山脉的空气装入瓶子,利用网络平台卖到中国来,而且好评如潮……

再到如今广东的村民“卖空气”,你以为这样的事情肯定会冷场,但结果却是“很火爆”,这说明什么?说明对空气质量的担忧,已经成为一种大众化的焦虑,而希望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则成为人们的普遍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诚如斯言,当空气污染,水质变差了,我们每一个人都无处可逃,因为人类的生存,离不开新鲜的空气与没有污染的水。

曾经有一则环保广告很煽情地表示:地球上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类自己的眼泪。这样的话语,就是对环境污染的一种警示,虽然说的是“水”,但也完全可以理解为我们生活的环境。就眼下而言,唯一的期待是,让治理好污染成为常态,而不能让“卖空气”成为常态。

各地频现的“卖空气”行为,无论是商人为利益的举动,还是艺术家为表达诉求的行为艺术,都是对环境保护的一种警示,也是对绿色发展的一种呼吁。一方面,对于过去一些地方存在的污染行为,必须及时纠正,同时要不断地在治污方面取得成效,偿还之前不科学发展所欠下的账;另一方面,对于现在各地的发展,必须充分协调好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处理好各方之间的利益平衡,让绿色发展的理念照进现实,深入骨髓。

当下,“卖空气”的事情还能成为新闻,说明类似事情还不够普遍,也就是说,现在在环境保护、污染治理等方面“亡羊补牢”的话,或许“犹未晚矣”,但若是人人需要的空气、水等,都变成了经济化的产物,或许为时已晚。如今,只希望各地将绿色发展当成一种习惯,将治理污染变为现实行动。

 

【启示与思考】

现在城市想要呼吸新鲜空气成了一种奢侈,雾霾压城,城欲塌,越来越多的城市面临着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多地方的市民,面对雾霾天气而不知所措。我们不能忽视“十元一袋空气”的背后,其实是一种时代发展过后,环境所要面临的全新挑战。

当世界的无价之宝变成地球最后一袋新鲜空气,那么将是人类自己打开的“潘多拉之盒”。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野蛮开荒和不加节制的排放废气,不远的将来,空气的价格远远要比今天高的太多。对于那些“十元一袋空气”一笑而过的人们,或许没有意识到问题背后的严峻。而那些买了空气的人,或许也只是图一个新鲜。但是,难道面对新鲜空气都需要购买的背后,难道就没人觉得会有点无所适从吗?空气本来就是地球最好的馈赠,却因为人类自己的破坏而变得稀有。

党的十八大把绿色发展确定为国家发展战略,很多地方开始使用更加清洁的新能源。绝对大多数地方政府,已经把环境问题作为整个城市发展的重要课题。我们有理由、有信心对未来充满期望。但是,局部地区依然存在某些工厂违规排放,某些地区依旧存在为了经济发展而忽视环境保护的问题,我们有必要让监管的手伸的更远,有必要让环保法更加严厉。只有落实个人和部门的责任,才能让野蛮开荒发展成为一段历史。

破坏环境容易,而要重新唤回青山绿水却是难上加难。我们应该明白,一代人破坏的环境,或许需要三代人的努力才能弥补。对于环境保护,永远不能只是一阵风,更加要持续不断的努力。为我们的子孙后代不必落魄到连空气都需要花钱的地步,我们每个人都有义务挑上“环保之责”。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0328/87961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