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聚焦教育
“延期毕业”是打造未来还是逃避就业
2016年03月29日 14:03
【事件介绍】
延期毕业大学生、研究生增多 媒体:是就业缓冲
大学生的“成长路线”开始变得多样化,“延毕”渐渐成为一个未必不好的个人选择
一些同学因为结婚生子、个人创业、科研计划等原因“延毕”,实际上都是为了给自己今后的发展道路找到一个“最优解”。
如果延期的这一年没有确切的目标,不如按期毕业,在工作岗位上也能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
准确地说,张伊现在是中国农业大学的一名“大五”学生。和大多数本科专业一样,她所就读的传播学专业也是4年学制,之所以上了“大五”,是因为她主动选择了延期毕业。
张伊大四时决定跨专业报考北京电影学院研究生。复习了一半,她决定申请延期毕业一年。“当时觉得没把握,我想留在学校继续复习,明年再考”。
如今,像张伊这样抱着“我可不可以晚一年毕业”想法的大学生正在增多。在他们看来,“延毕”不再是无法完成毕业论文答辩而被迫接受的“人生污点”,而成了一种新的“时尚”。他们的“延毕”原因多样,或因为考研考博,或因为出国交流,或因为结婚生子……
常年从事学生工作的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团委书记刘佳表示,人大新闻学院申请推迟毕业的同学呈逐年递增的趋势。“今年来看,最多的一个系,一个班里有一半的同学申请‘延毕’”。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延期毕业是一个缓冲
在大多数大学生眼里,“延期毕业”不是个褒义词,因为它通常指的是因为学分未修满或者论文未能顺利完成而导致的学籍变动。一些高校学生对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表示,“这个词听起来就像留级一样。”
然而,随着大学的包容度和自由度越来越高,大学生的“成长路线”开始变得多样化,“延毕”渐渐成为一个未必不好的个人选择。在巨大的竞争压力和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延期毕业是一个缓冲,或许可以为将来更好的发展作个铺垫。
说起自己的“大五”岁月,张伊认为可以用“白捡来的”形容。
张伊决定多复习一年再考研时,算过一笔账。在北京,如果她在脱产的情况下专心备考一年,生活花销最少也得4万元。若申请延期毕业,她将可以继续住在宿舍里,一年600元的宿舍费就是全部的住房花销。
对于“延毕”,张伊甚至认为这是靠自己争取才得到的资格。张伊故意没有写毕业论文,在和校方交涉的时候,她说:“写论文的时候遇到了困难,无法按期完成。”这样的“自我评价”,让院里的老师无话可说。
“虽然在考研,我也希望自己仍是在校生的身份,游离的感觉很可怕!” 她认为,留在学校里她才可以踏实地复习,而离开学校就会“心里没底”。
“延毕”的这一年,张伊每天一早出门,到了宿舍熄灯的时候才回来,宿舍的意义变成一张床。虽然和学妹室友没有什么共同语言,但是张伊认为,这是一个理想的复习环境。
和张伊一样,北京一所985高校计算机专业的研究生王响在对未来发展的考量中,也纳入了“延毕”这一选项。
王响本科毕业时选择保送读本校的两年制研究生,本以为可以很轻松地拿到学位。然而,一入学,学校就修改了毕业条款,除去以前的毕业条件,还增添了在SCI期刊上以第一作者的名义发表一篇学术论文。
“SCI论文审核发表周期相比于两年的研究生周期,实在是有点长了。”据王响介绍,在本专业两年学制的设计下,研究生一年级的主要精力都用于课程和实验学习,而第二年再将论文发表提上议事日程,即使写出来了,也很有可能来不及发表。
“如果因为赶着毕业就选一些影响因子小、审核周期短的SCI期刊发表,这和自己求学的预期值相差太大了,我情愿缓半年毕业发个好的!”王响还发现,“延毕”半年,正好赶上一次秋招,相当于以应届生的身份多了一次大规模校园招聘的机会。
事实上,一些高校教师也十分认可王响的做法。有教师认为,两年读一个硕士学位会影响学术质量。他们往往建议自己的研究生读3年。
“两年的时间太短了,一年修学分,一年找工作写论文,根本没时间好好做学术研究,这样就造成现在的学生学术水平不行,而且过于浮躁。”清华大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教授这样说。
的确,申请“延毕”理由多种多样,但最终目的是一致的。对此,刘佳表示,一些同学因为结婚生子、个人创业、科研计划等原因“延毕”,实际上都是为了给自己今后的发展道路找到一个“最优解”。
多一年时间规划未来
记者采访发现,在目前申请“延毕”的同学中,出国交换是一个重要动机。
徐亮是北京大学的硕士研究生,也是其所在学院屈指可数选择“延毕”的学生之一。徐亮表示,他从研一就开始计划要推迟一年毕业。
“我是从一个偏重实务的学校保研过来的,入学后发现这边的课程比较注重理论,有些不适应,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学到什么。当时就在考虑换个环境,思考一下自己究竟该怎么面对学业和生活。”
因此,他选择研二时到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做交换生,陌生的环境和完全独立生活的压力使他成长。“这一年感觉找到了自己喜欢的方向,交了一些有趣的朋友,父母也认为自己真的成熟了”。
在加拿大,除了按兴趣选择学习社会学、金融地产等方面的知识,徐亮还学习了飞机驾驶,并获得了飞机驾驶执照。“我对开飞机很感兴趣,在国内就学过一些相关知识,来这边更是有了充足的时间和硬件条件”。
而这一经历成了他求职简历中的最大亮点。“回来之后找工作,很多企业HR都会对我出国以及学飞机驾驶很感兴趣。他们认为可能我会比较有主见、会在喜欢的事物上投入努力,因此‘延毕’一年,反而获得了求职的加分项。”徐亮说。
渴望已久的海外名校、千载难逢的交流机会、迷茫纠结的就业之路……当这些因素汇聚在一起时,中国人民大学的硕士生舒娅也选择了主动“延毕”。
舒娅一直希望自己能有一段在国外生活学习的经历。研一时,她在学校网站看到了一则关于选拔同学赴欧洲做交换生的通知,她一直向往的法国巴黎政治学院出现在学校列表中,就赶紧报了名。
一系列程序后,舒娅成功申请到这个机会,成为那一年人大唯一一个去巴黎政治学院交流的研究生。因为出国交流会影响到研二的论文安排,舒娅理所当然地选择了“延毕”一年。
“这不是一个多么艰难的决定。当我知道自己有机会进入巴黎政治学院交流时,‘延毕’对我来说根本不算是个事。”舒娅说。
舒娅研一时还没想清楚今后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对于研二就要开始找工作这件事,她其实有点迷茫,“延毕”正好多出一年时间可以好好规划未来。
如今,舒娅在一家知名企业顺利找到工作,她认为,出国交流的经历不仅为她的简历增色不少,还让她明白了自己想要什么。
申请“延毕”要权衡好得失
据了解,如今“延毕”的学生增多,和一些高校进行的“弹性学制”改革有关,学生对于自己何时毕业有了更多的决策权。刘佳说,人大的研究生学制是2~4年,虽然大部分同学都是两年就毕业,但可以申请延长就读时间。
采访中,记者发现不少同学都产生过“延毕”的想法。
“我觉得今年就业压力太大了,到现在还没有拿到满意的offer,听说有些外校的同学申请了推迟毕业,我也想先等一等,多实习一下,明年再试试。”北京大学研二学生穆静说。
然而,并不是所有高校都对学生申请“延毕”的决定表示支持。穆静刚萌生了推迟毕业的想法,就被“扼杀在摇篮里”了。
这学期一开学,穆静就收到了学院教务老师群发的邮件,上面写着:“如办理延期手续,请注意延期影响。硕士延期一般是论文问题,其他原因学校不主张延期。”
更令穆静心里一哆嗦的是,邮件中写道:“延期后的学生在学籍表中都有记录,属于非正常毕业,而学籍表将放在学生人事档案中,延期记录跟随学生一生。延期学生在将来找工作、落户时都会有影响……”
穆静又去校研究生院咨询,研究生院的老师表示,北大一直以来很少有同学主动“延毕”,该校并未实行“弹性学制”,因此“延毕”会记入档案,毕业成绩单上也会注明。
该老师表示,以往因为个人原因“延毕”的同学曾面临用人单位要求学校开具相关证明的案例,学校很为难。穆静收到的学院邮件中也写道,“学校不会出具任何延期原因的相关证明。”
因此,该老师反复劝穆静,“别想啦,赶紧写论文,赶紧毕业,这是为你们好……”经过一番考虑,保守的穆静只好选择继续找工作,按期毕业。
但不少主动“延毕”的同学表示,留在档案里的记录对今后找工作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不过有“延毕”打算的同学要权衡好得失。
对于“延毕”求职的影响,舒娅表示,只要与招聘单位充分沟通,大部分单位都是可以接受和理解的。“一些单位可能还带有‘延毕’就是论文有问题无法正常毕业的偏见,但只要诚实地解释清楚原因就可以了”。
徐亮也曾遇到和穆静同样的情况,“我也确实犹豫了一段时间。”徐亮说。
除了教务老师的劝告,徐亮说自己还有另一个担忧。“传言说北京市落户政策有变,硕士27岁以上可能无法获得北京户口,我希望在北京工作,这点不能不考虑”。
经过咨询,徐亮发现自己“延毕”后年龄尚在可落户范围内,而这个交流机会十分宝贵,因此他果断申请“延毕”并出国。“一年的时间成本,对我来讲是有压力,但是我认为我应该换一种生活方式和思考方式,风险还是在我可承担的范围之内的”。
不过,徐亮并不建议大家都跟风“延毕”,“对于大学生来说,如今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如果延期的这一年没有确切的目标,不如按期毕业,在工作岗位上也能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
“延期毕业”是着眼未来还是逃避就业?
“延期毕业”通常指的是因为学分未修满或者论文未能顺利完成而导致的学籍变动。因此,在大众的意识里“延期毕业”就等同于“留级”。然而,随着高校“弹性学制”改革的深入,“延期毕业”逐渐成为了大学生的一个“主动选择”。一些学生想通过“延期毕业”的方式,躲过就业高峰,为自己争取更多的选择、规划和提升自己的时间,从而为自己今后的发展道路找到一个“最优解”。
主动要求“延期毕业”表面上是着眼未来,实际却在逃避就业。然而现实是残酷的,“象牙塔”并不能成为永远的“避风港”,是学生总有毕业、离开校园的一天,总要去面对社会和就业市场的“凄风冷雨”。“延期毕业”所消耗的时间如果不能合理利用,很可能会消磨意志,致使毕业之时更加难以适应高压的职场和快节奏的社会生活。
与此同时,尽管看起来“延期毕业”的学生增加对当年社会就业压力会产生一定的缓解,但这些就业压力并非消失,而是累积在了一起,往后推移,这就在无形中增大了今后的就业压力。因为,目前我国严峻的就业形势其实属于就业结构性矛盾,而就业结构性矛盾实际上是不匹配的问题。如岗位和人之间的不匹配,地域上的不匹配等。虽然就业需求整体上比较充足,但社会需求在专业之间、区域之间的分布很不均衡,文科、理科、工科之间差别较大,中、东部地区、发达地区需求充足,西部不发达地区需求较少。而多数大学生普遍愿意留在大城市,不愿意去中小城市或农村发展,并在盲目追求大企业、体制内、高薪水、管理岗位的就业路上越走越远。面对这种就业结构性矛盾,想借助“延期毕业”躲开就业高峰,寻求更好的就业机会显然是“痴人说梦”。
主动选择“延期毕业”并非良策。正所谓,“逃的过一时,避不了一世”。与其用时间做赌注去博取未来,不如及时转变观念、调整心态,去主动迎接毕业后的就业挑战。希望广大的毕业生都能理性看待“延毕”的得失,根据自身实际,做出适合自己的人生选择。
【启示与思考】
“延期毕业”大抵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有具体的事宜,比如备考、创业、科研、留学、结婚生子等。
另一种被动延期属于对当前就业形势的鸵鸟心理。殊不知,就业压力在短期内并不会消解,反而会随着适龄就业人口的增加而进一步加大。加之目前我国就业存在结构性矛盾,想借助“延期毕业”躲开就业高峰,恐怕不太现实。
延期毕业并非缓解就业难的灵丹妙药。大学四年期间,学生就应当了解外部环境,建立积极良好的心态,通过努力学习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校方应在注重科学素养教育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如此这般,才不至于在最后关头以这种方式拖延时间。
与此同时,对于真正有延期需求的同学,学校、国家都应当出台更多的帮扶措施。比如为其提供学习、科研自主空间;加大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指导和支持,在税收、贷款、提供补贴等各方面,也要尽量给予减免、优惠及帮助。针对延期依然处于迷茫期的学生,应帮助其加速寻找自己的社会定位,争取在较短时间内实现社会角色的转变。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佘小莉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0329/88005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