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博览 博古通今 独家讲稿
孟宪实:如何理解国学热
2016年03月30日 16:08
孟宪实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律责任)
完整报告:http://www.71.cn/2016/0330/880517.shtml
分段视频:http://www.71.cn/2016/0330/880521.shtml
我今天讲座的题目是《如何理解国学热》,这是一个命题作文,首先要讨论的第一个问题是:中国现在存不存在国学热?有没有国学热?我的观点当然是有国学热的。
一、我们怎样理解国学热?
“国学”这个概念早就有,但是到了本世纪以后才真正开始有了热度,这个热度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在大学设立国学院。上世纪90年代,北京大学率先设立了国学研究院,到新世纪国学院成立得越来越多,像清华大学、人民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都先后设立了国学院,对国学展开学术研究。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也成立了国学院,虽然不是最早的,但是中国人民大学成立的国学院,却是最早开始从本科教育入手进行国学教育的。很多学校设置的国学院,主要是一个科研机构,但是人大的国学院,就兼有了教学和科研的双重任务,我们像其他学院一样录取高考的学生,实行本硕连读六年制。2005年,对国学热度的推起是一个很重要的年头,人民大学国学院的成立,是当时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在社会上引起了热烈的讨论。
第二,国学讲座在全国兴起。有一些社会办学机构招收企业家来学国学,收很高的学费,这个现象后来也引起过社会讨论,但是从这几年的情形看,这种状况一直在持续。北京社会办学的机构,至少有200多家有国学内容,在全国就更多了,这是第二个标志,就是社会办学和社会国学教育,风起云涌。
第三,“国学”概念被广泛地认知。很多人原来不知道“国学”这个概念,现在都知道了。原来不认同国学这个概念的,现在也认同了。中国人对于国学的态度,有了极大的转变。
孔子是中国最重要的文化符号之一,从一定程度上讲,他代表中国文化。上世纪70年代“批林批孔”的时候,可以随便骂孔子,把孔子说得是一塌糊涂,但是现在国人对孔子的感情发生了根本变化,从不尊敬变成了尊敬。这说明了我们对国学概念的认知,还有几个事情,大概都能说明这个问题。
比如说,北师大的于丹教授在百家讲坛讲《论语》,获得了很好的评价,中华书局出版她的《论语心得》600多万册,这说明了什么呢?买《论语心得》的人是对于丹的认同,但最主要的是对孔子的认同,对《论语》这本书的认同。
有的人认为,这些年国学热的兴起,百家讲坛起到了很大的推波助澜作用,因为百家讲坛讲的历史故事,讲的传统文化都属于国学内容,所以这个媒体的作用很重要。从百家讲坛以后,各地的电视台都做了类似的讲座,都推出了类似的节目,所以,媒体在现代社会上发挥的信息传播作用,是谁也否认不了的。
与此同时,大家可能也都知道有一个故事,北京大学中文系的李零教授写了一本书叫《丧家狗——我读〈论语〉》,这本书在山西出版,印刷了10万册,卖的册数也不少,李零先生是考古出身研究古文字的,他对古文献和考古学,都有很好的研究。他对先秦文化的理解绝对是足够的,是中国的一流学者,可是他这个题目,却引起了很多人的反感,其实就是犯了众怒。虽然说《论语》里面,已经说得很清楚,孔子是丧家狗,这是孔子自己承认的。当年,公元前四九二年,六十岁的孔子,颠颠簸簸,坐着马车,前往郑国,和他的学生走散。他独自站在郭城的东门外等候。有个郑人跟子贡说,东门外站着个人,脑门像尧,脖子像皋陶,肩膀像子产,腰以下比禹短了三寸,上半身倒有点圣人气象,但下半身却像丧家狗。子贡把他的话一五一十告诉孔子,孔子不以为忤,反而平静地说,形象,并不重要,但说我像丧家狗,很对很对。虽然说孔子是丧家狗是有根据的,但是这个感情不一样,孔子自己调侃自己也就算了,别人讽刺孔子那也算了,你今天还说孔子是丧家狗,那会怎么样呢?所以网上有一片谩骂之声,攻击李零,都是感情色彩十分浓的攻击,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因为现在大家对孔子有了好感,有了很深厚的感情。
所以,我觉得李零教授和于丹教授的两个事情,就能证明一个重大的问题,就是国人对国学的感情发生了变化,国人对中国文化和国学的观念发生了转变。
清朝的时候,中国人认为自己的文化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化。但是近代以后,中国经历了多次挫折磨难,过几年就会被人痛打一顿,国际地位不断转变,于是,到了五四的时候,大家认为中国真的全面不行,文化不行,政治也不行,一切都是不行的。所以,在这个时期中国人对中国文化进行了完全彻底的否定。在五四之后很长时期,国人受的教育,国人的基本情感,都是否定中国文化的。最近一些年,国人从否定中国文化转变为肯定中国文化,这就是国学热的现状,但是国学热到了什么程度呢?我们把国学跟英语做对比,大家就能很清楚地看到,其实所谓的国学热,是一种相对的说法。这是从无到有的进步和变化,并不是国学热达到了至高的程度。比起对英语的学习,我们对国学的热度是没有可比性的。我举两点:
第一、全民的看法,大家在这一个开放的全球化时代,对英语还是比较认可;但是对国学的正面看法,其实是不同的。有的人现在开始认识到国学有正面价值,但实际上有很多人,还是抱着过去的观念,认为国学没有意义,有的也只是消极意义。认为现在搞国学热,只能阻碍现代化的进步。对国学持批判立场的人,依然大有人在,在某些环境和某个社会层面上,国学仍然没能成为我们社会意识的主流,还是个边缘化状态。
第二、从教育的角度看。对社会、对未来、对人们思想观念影响最大的其实就是教育。有什么样的教育,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比如咱们经常上网,看网上议论乱糟糟的,什么观点都有,但是你仔细分析,它都有一定的教育背景,毫不奇怪的;那么,英语这个问题也是一样的,考大学英语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在中学教育中,英语是重要课程。所以,英语重要还是国学重要呢?大家知道,考大学英语是150分,语文也是150分,跟英语平起平坐,但这是中国呀,中国人学语文的价值跟英语是一样的,所以英语是很重要的。我们并不是英语国家,但考大学这是个标志,这就证明英语的存在价值更高。那么考上了大学以后谁还学汉语呢?除了汉语言文学系,还有些学校设置了大学语文,一般的是上一个学期,有的学校上一年,一个星期两节课,更多的学校根本没有大学语文这个课,但是,所有的大学都有英语课。英语专业的咱们不讲,不是英语专业的,一个星期也最少有六节课,而且在不少学校,英语是一票否决制的,如果本科不过四级,你就拿不了本科的学士学位;如果研究生不过英语六级,你就拿不到研究生的学位。所以,上过大学的人都会花费很多时间用来学英语,在大学的教育中,英语远远比汉语的学习要更重要。在中国的大学都是这样的,所以国学的热度没法跟英语比,不管是社会的认识还是教育体制,都是一样的,所以我们必须认识到现在国学热不过是从无到有而已,国学比起英语还是小巫见大巫,在很多场合比不了英语。
二、今日国学之现状是怎样的呢?
接下来,我们评价一下国学在今日中国的文化环境中,或者文化存在中,它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
这是第二个问题,就是今日国学之现状是怎样的呢?
国学在今日中国的存在,基本上是一种边缘化的存在方式,它不是这个文化的主体,更不是主流。怎么证明它是边缘化的呢?我们现在的七个学科体系,全部来自西方,是近代化的产物,我们废除了原来自己的经史子集四门,学习西方就变成了七科。戊戌变法的时候想保留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经学,但后来也被取消了。所以,从四科之学到七科之学是近代化的结果,中国从学科教育方面,取消了中国文化的独特地位,完全纳入西方的教育体系中。那么,中国文化在西方的教育体系里面,是什么样的状态呢?它在学科里面的表现,就是一种边缘化的表现。你说中国文学,它不会是边缘化吧?讲中国历史、中国哲学,总不会是边缘化吧?为什么现在有文史哲,我们仍然认为中国文化并不是很重要呢,原因就是,在西方的学术理念中,中国的学问它不是学问。
前些年,我们文史哲的大学,都在讨论一个问题,就是中国文化的合法性。比如说在哲学系,他们讨论的问题就是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那么什么叫合法性呢?就是中国有没有哲学?怎么会有这样的讨论呢?凡是有哲理的思想,就应该是哲学,那中国人当然是有哲理思想的呀,怎么会没有哲学呢?因为这个观念不是中国人提出来的,而是西方提出来的,西方人认为中国没有哲学,所以中国人就要讨论中国有没有哲学,有两种观点有和没有。那中国应该有文学吧?西方认为中国没有文学,所以中国也会讨论,中国到底有没有文学,两派观点,有和没有。中国的文学和西方的文学不一样,西方的才叫文学,用它的标准来衡量中国的文学,一定衡量不对,所以他们说中国没有文学。
那中国有没有历史呢?任何国家都应该有历史,而且中国的历史记载是全世界最多最丰富的。从公元前840年开始,我们就有了一年一年的历史记录,这是在全世界都没有的,只有中国才是这样的,中国应该有历史了吧?后来黑格尔告诉我们说,那叫历史记录,叫有编年史,但是有编年史不等于有历史,为什么呢?因为中国几千年社会没有进步,历史最重要的价值就在于它的变化,它不停地进步。而中国社会长期停滞不前,他停在了历史的某个阶段,再也没有发展和变化,所以中国没有历史。
用西方的观点来看中国的问题,那中国就是什么都没有,中国没有文学、没有哲学、没有历史。所以,近代以来,在西方强大的话语背景下,在西方文化强力进入中国的背景下,在中国一步一步地失败,不得不屈从于西方的压力之下,中国的很多人也就跟着得出了相似的结论,就是中国不行,中国啥都没有,真的不行。
有几个因素影响了中国近代的文化判断。第一个就是事实。两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中国一次又一次的战争失败;中法战争,中国看起来好像是取得了胜利,但一签定条约,还是失败了,叫不败而败。不断的失败对国人的文化信心的打击太大了,所以中国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不断地思索,不断地奋进,然后一点一点地进行自我改造。
鸦片战争失败以后,先进的中国人以林则徐为代表提出了问题,就是中国船坚炮利不如人,应该向西方学习,师夷长技以制夷;后来有了洋务运动,洋务运动主要是想从技术、经济上解决中国的落后问题,但是中日甲午战争为洋务运动划上了惨痛的句号,中国那时候号称世界第四大海军,竟然被日本给打败了。后来,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就得出结论,船坚炮利解决不了所有的问题,关键是我们的制度不对,所以要在制度上进行改革,于是就发生了戊戌变法,他们希望改造中国的制度,实行君主立宪,从政治制度上全面向西方学习。结果呢?清政府内部观点不一样,顽固派把这帮人给镇压了。接着孙中山要领导人民革命了,要推翻满清,所以清朝人也挺着急的,慈禧在的时候就搞了预备立宪,可是那个时候人民已经不满意了,认为她的动作太迟缓,而且根本就是花架子,所以辛亥革命取得了胜利,建立了共和体制,专制主义从此被废除了,民主思想深入人心。
辛亥革命胜利以后,只有短暂的一段时间,大家庆祝胜利,接下去又出了问题,就像鲁迅先生说的一样,开始大家对辛亥革命都那么高兴,但是后来发现,辛亥革命之后的中国还是乱糟糟,以为一下子就能解决问题,实际上还是没有解决问题,结果又是军阀混战。后来我们共产党成立了,中国共产党觉得孙中山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解决不了问题,还是要实行新民主主义革命。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什么呢?康有为在进行政治改革的时候,他利用了一部分中国的传统思想元素,就是孔子的思想,《大同篇》讲这一套,所以康有为改革的时候,一部分思想来自西方,比如说君主立宪;而一部分思想来自中国,比如说孔子的改革思想。到孙中山的时候,他的革命思想主要来自西方,但是一小部分来自中国传统,比如说孙中山为了反对满清,把明朝朱元璋时候的口号又重新提出来,叫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强调跟满族的民族矛盾,后来他又改了,提出五族共和。在孙中山对中国未来的设计中,有一部分东西是是属于中国传统的,比如说孙中山设置了五院制度,除了三权分立以外,孙中山又设置了监察院,设置了考试院,五院里面至少有两院是属于中国传统的。所以,孙中山思想里边有一部分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
到了我们搞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的时候,来自传统的动力是越来越少了,我们主要是向苏联学习。洋务运动的时候,人们认为中国的道德文章是最好的,伦理思想是最好的,差距只在于船坚炮利,经济不如人,技术不如人,后来又说制度不如人。到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时候,中国人得出的结论是我们事事不如人,所以那个时候就提出了打倒孔家店、打倒孔子、打倒儒家。在这个过程中,有几个理论是很重要的。
第一个就是进化论,这是从严复翻译了《天演论》之后,进化论思想在中国一时之间成为最主流的思想,对于衰落中的中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那就是中国如果不自强,不仅是亡国而且会灭种。在进化论的言论中,文化也有先进落后之分,而先进文化取代消灭落后文化,是历史的潮流,谁也阻挡不了。你是弱势一方,你是落后的文化,你就活该被消灭,所以先进的中国人觉悟到了,与其消极地被人消灭,还不如自己奋勇前进,自己来改革,自己来努力学习,让中国富强起来。五四的时候陈独秀这些人有一系列的说法,成为一直到今天的文化意识形态领域里的主流思想。
到今天其实我们还是会坚持这一点,比如我们经常说“落后就要挨打”。这是近代得出来的最根本的教训,所以我们不能落后,那我们身上原有的落后东西怎么办呢?你要自觉自愿地把它消灭掉,你就不落后了。所以在进化论理论下,先进的中国人用西方的观念、标准来对照中国的状况,得出的结论就是中国文化落后。这个结论其实不是中国人得出的,西方早就得出来这个结论了。
达尔文到世界各地去找生物进化的标本,可以证明生物进化的过程,这种理论被应用到社会里面,社会理论中就出现了社会达尔文主义,就是一个著名的进化论。西方人发现,除了西方欧洲以外,全世界的其他地区都不同程度地停留在历史的某一个阶段,所以他们就提出了一种跟生物学研究相似的研究范式,就是研究世界的各个民族,这个就叫民族学。民族学的含义就是来论证欧洲以外的其他民族究竟停滞在哪一个社会历史阶段?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还是原始社会,甚至有的人到世界各地去找人的标本,把黑人抓到欧洲去做巡回展览,像展览大猩猩一样,你看这种人还停留在社会早期的原始状态,还做这样的事情。现在民族学的概念已经有了转变,但最初是这样。进化论继续发展下去,就会发现文化有先进落后之分,种族也会有优劣之分。
我们知道,进化论在政治上的极端代表人物是希特勒,希特勒认为他的雅利安人、日耳曼人才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那么优秀的人就应该有更多的生存空间,那些劣等民族,什么斯拉夫人、东方人、犹太人,他们占有那么多的空间没有意义,所以就屠杀,这就是二次世界大战。这个教训太深刻了,所以二战以后,以美国学者为代表,痛定思痛,深刻反省二战为什么会发生?进化论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所以,二战以后美国就新兴起了一种新的文化学理论,跟进化论平起平坐,叫文化相对论。文化相对论认为,每一种文化都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宝贵的人类文明,它在如何对待自然、对待人类各个方面形成了一整套自己的东西,所以,文化的价值不是绝对的,没有一个标准能衡量文化的价值。
比如说,我是A文化,你是B文化,我以我的标准来衡量你,认为你没有价值,然后取消你,这是不允许的,也是不对的,因为你不理解它的标准,它的价值所在,只有你深入地接触了以后,你才会了解。
有一个很有名的案例,美国在二战结束以前,请了一个文化人类学家,研究如何在战后处理日本问题。一个女学者叫本尼迪克特,她是文化相对论的代表人物,本尼迪克特做了很深入的研究,写了很厚的报告书,结论是什么呢?因为日本文化比较独特,跟西方不一样,在占领日本的时候,应该充分利用日本人,帮助他们建立一个傀儡政府,这对于自尊心极强的日本人是有极大意义的;另外,当时有一种理论,就是想消灭日本的天皇制度,本尼迪克特反对了,她说日本的天皇体制是不应该取消的,这个体制在日本从古到今一直存在,现在也没有必要经过美国人之手把它消灭掉,因为天皇作为一种精神的象征,在日本是很重要的,所以这个体制应该保留;然后,本尼迪克特最大的结论就是说日本文化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像菊花一样温柔芬香,一方面像刀一样,所以她这本书后来解密以后,重新出版就翻译成了“菊花与刀”。
美国利用文化人类学,特别是文化相对论学者的主张,把这种理论应用到实际的政治中去,实施对日本占领。事实证明,美国对日本的占领还是挺有效的,一方面限制了日本,对日本进行了改造;另一方面美国没有因此而陷入日本,后来很容易就脱身了,所以没有引起日本太大的反感。这个对于占领军方面来讲,是非常不容易的。
二战以后另外一个新的趋势,那就是环保主义,它越来越成为世界各国信奉的一种信条,环保主义在欧洲绿党甚至成为一种政治势力。为什么要环保?现代工业带来的自然损害太严重了,所以环保主义主张,要保护地球上的一草一木,实际上长久地看,就是保护人类永久的家园。那么文化呢?这自然而然地就回到文化相对论上来,作为人类文明的结晶,文化当然也需要珍惜,那就像珍惜地球上的一草一木一样。环保主义和文化相对论几乎是同时生长起来的,它们在理论上也能够起到互相支持的作用。那么,二战以后,在我们重新反思进化论的背景下,产生的一系列理论其实也存在很多问题。今天,我们拥有了更高的历史境遇,我们有了更多的机会,掌握了更多的材料,可以重新讨论相关问题。
比如说五四的时候,中国人得出的结论是中国文化是不行的,那怎么样让中国人摆脱中国文化呢?他们提出了一个根本性的方案,就是中国文化之所以能保存到现在,祸根就在汉字,如果能够在中国消灭汉字,那么中国文化对中国人的影响自然就没了。你想一想,你不读书了,那古人的“坏”思想也就影响不了你了。后来,有一个文字学家北京大学教授钱玄同,他就主张取消汉字,然后他就开始研究取消汉字的方案和计划,后来开始实施了。他认为,汉字在中国实行了几千年,一声令下取消是不可能的,所以要分几步走把汉字取消,这就叫汉字改革方案。我们现在教育部还有一个叫做汉字改革委员会的组织存在,其实就是从那个时候继承下来的。
汉字怎么改革呢?第一步,为汉字加拼音。古代汉字也有自己的注音方式,最流行的就是切韵,用两个字给一个字注音,就是用第一个字的声母和第二个字的韵母相拼,得到第三个字的发音。第一个字的声母,跟第二字的韵母那叫反切,所以古代字典,你看《康熙字典》,它都说一个字,然后两个字反切,实际上是用汉字给汉字注音,确实不科学,但是古代一直是这样做的。近代受了西方的影响,所以就决定要给汉字发明一种拼音方式。有几套方案,从民国的时候就开始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的是汉语拼音方案。这个对小学生识汉字,外国人学汉字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就是它直接能读音,解决了很大的问题,这是汉字改革最重大的成果,但是用拉丁字母注音,仅仅是汉字改革的第一步。
第二步,要简化汉字。简化汉字有好多种说法,繁体字笔划太多,不好认,不好记,不好写,不利于普通教育,所以要简化汉字。但简化汉字更重要的任务是让中国人不能读古书,切断了今人跟古书的关系,中国人就不会上古书的当,受古书的“毒害”了。
但是,直到现在也没有做到汉字改革,前年两会还有代表提出要恢复繁体字,引起了大家的集体抗议,我们现在有几个人认识繁体字啊,如果把现在的简体字都废除了,那我们新中国印的书不就全废了吗?那我们还要重新去认繁体字,所以,好多人不想再学习就坚决反对这个方案。可是我们也遇到了问题,遇到什么问题呢?就是我们至今读古书仍然有困难,一个核心的问题就是汉字问题,不认识繁体字,虽然学不到坏的思想了,但是好的思想也传递不下来了,所以繁体字改革这个方案,成功地切断了中国人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这个目标虽然没有彻底完成,但至少是部分地实现了。
我们自己的传统和文化被我们自觉自愿地扔掉了,然后去学习别人家的东西,结果什么都没有得到。不是学不来,而是一种文化包含着生活的所有方面,从衣食住行到审美情趣,都是文化的一部分。你不能从这个文化里面抽出几个概念,然后我们就去学习,那肯定是不行的。
到今天我们就遇到了一个很难办的困境。就是说:一方面,我们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另一方面,我们又不太知道这文明是什么东西。要说我们应该为五千年文明自豪吧,但是你自豪在什么地方呢?我们不知道,这不是很奇怪吗?所以,凡是随便一个中国人,只要受过常规的教育,让他说中国文化有多少坏处,他会一二三四数出一堆来。让他说中国文化有多少好处,那会让他比较为难。因为一百多来年的批判中国文化,我们就没有养成在这里面去找好处的思维,我们只会批判,那就不可能对它有正确的结论。
三、未来中国的发展方向
那么,未来会怎么样呢?这可能是更大的问题。新中国建立以后到今天,我总结大概走过这几个时代。一个是毛泽东时代,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在国防上的成就最大,有“两弹一星”,很了不起!看看现在伊朗的状况,我们就知道那个时候拼命发展核武器是多么重要。
第二个就是改革开放,经济建设成就显著。有人做过这种研究,说实现这种变化美国用了多少年,韩国用了多少年,中国用了30年,几乎是在最短、最快的时间之内发展得最快的,当然有后发优势。
十七届六中全会是一个标志,党中央意识到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所以要开始搞文化建设了,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文化领域出的问题太严重了,首先这个国家和社会没有了方向感,我们是一个文明的集体,要有一个整体的方向。这个社会呢?上上下下没有道德感,孔子孟子当年说得很清楚,国家要讲道义,做不做还在其次,我们必须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如果把这个制高点放弃的话,就没有道德感。我们国家曾经出了不少食品安全问题,总理痛心疾首地说,这是个道德问题!非常正确,这就是最基本的做人的道德问题。
一个社会赖以维系的因素很多,比如说法律、制度、道德秩序,这是我们内心的准则,这些东西是不能没有的。为了挣钱在食品里下毒,这么伤天害理的事情怎么可以做?我们现在因为不强调传统,不强调中国固有文化,所以我们生活出了大问题。
我觉得十七届六中全会,还值得大家认真关注。
第一、提出了文化战略。国家开始下大力气搞文化建设了,我觉得这是最重要的。
第二、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党中央正在力图把党的传统和中国文化的传统衔接起来,这是最了不起的地方。
所以,我觉得未来中国的发展方向,就是在文化上回归传统,回归传统不意味着全面继承传统,现在的中国已经大变样了,要做到全面继承传统已经做不到了,所以恢复传统文化,其实最重要的是对传统文化,对中国文化有一种认同的立场。
作为中国文化的传人,在未来的世界上,你没有别的路可走,只能是这样走,为什么呢?很简单,不仅是中国的历史昭示这样,其实世界的历史也在说明这个问题。我今天带了一本书推荐给大家,是哈佛大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的大作叫《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这本书在世界上的影响很大,新华出版社2010年出版的。他讲了这样的一个故事,就是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解散以后,由于苏联的解体,社会主义阵营作为一个国际阵营就不存在了,华约组织也瓦解了,本来西方以为没有了庞大的敌对势力,世界太平了。亨廷顿说,事实不是这样,当社会主义阵营瓦解之后,世界的冲突加剧了。他在书里描述了,1989年以后世界的一个个的冲突,到底是怎么回事?他就发现了所谓的冲突都是文明之间的冲突,是不同文化集团之间的冲突。
比如说南斯拉夫,因为南斯拉夫多民族、多信仰、多宗教,所以在南斯拉夫就形成了三大派系。南斯拉夫克罗地亚人是信仰天主教的,背后支持他的就是德国,当时他们内战,联合国都做了决定,禁止武器输入,德国根本不听,大规模地往里面送武器;而南斯拉夫人跟俄罗斯是一个民族,都信仰东正教,西方曾经一度想绕过俄罗斯,解决南斯拉夫问题,根本没戏;南斯拉夫内部还有信仰伊斯兰教的。文化的冲突变得日益激烈了,很多国家就是因为文化的选择出了问题,现在就变成了很麻烦的问题。
比如说最有名的就是土耳其,土耳其的社会民众都是信仰伊斯兰教的。但是土耳其的政权,是一个世俗政权,从凯末尔革命以来就建立了一个世俗化的政权。西方怎么认识土耳其呢?当年为了对付苏联,北约把土耳其拉到了自己的阵营中,因为土耳其和俄罗斯有矛盾,所以它很快就进入了西方的军事阵营,这些年土耳其拼命地想加入欧盟,但是现在欧盟的老大德国,就正式地通知土耳其,根本不可能同意他们加入,因为欧盟是17国单票否决制,17个国家谁投一个反对票,他都不可能加入,更何况德国又是老大,它不同意土耳其加入欧盟,为什么呢?大家说得很清楚,就是因为你是伊斯兰教的社会,你国家虽然是世俗的,但是你的民众都是伊斯兰教的,结果土耳其真得很冤,它说我这么多年跟着你们西方,这么密切地配合你们的工作,到头来你们却不要我,西方又说了,那没办法,谁让你的民众都信仰伊斯兰教。
到了德国也有一个问题,就是土耳其人的问题,土耳其人大量移民到德国,生了很多孩子,到处都是土耳其饭馆,所以提到土耳其,德国人就很紧张,那主要是为什么呢?因为宗教的不同,所以导致土耳其政府方向感丧失,它本来是有一个很重要的方向就是加入欧盟,可是现在明确地进不了,所以它就回归。所以,你看土耳其现在,在中东地区努力发言,什么事情它都要说话,它其实就想加入中东的伊斯兰世界,想成为这个世界的领袖。
还有一个国家,澳大利亚。澳大利亚周边都是大洋,离亚洲很近,所以在澳大利亚的政党内部就有一派观点认为,澳大利亚的方向应该是进入亚洲,所以澳大利亚在过去有一段时间特别喜欢跟亚洲各国拉关系,走得很近,结果呢?马哈蒂尔就直接告诉澳大利亚的领导人,你们就是西方人,不要想着再跟我们凑热闹。澳大利亚想进亚洲进不来,它还是要回归西方。
在这个世界上,世界各国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现在的一个说法就叫全球化。全球化有几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就是经济的一体化,产品统一标准,或者是有几个标准都是国际化的,在这个领域如果你不国际化,你就没法跟世界其他地区进行交流,你就离开了国际的大市场。所以,我们看,要收拾一个国家先搞经济制裁,如果要是没有全球市场的话,你制裁谁啊?本来我就不理你,你制裁谁啊?根本没有制裁的问题。但是,现在就要制裁,制裁的方法还挺管用。所以,世界经济一体化决定了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脱离世界经济的大背景,所以一体化不可避免谁也挡不住,中国好在比较自觉,这个方面成绩也比较大,我们不怕跟任何人竞争,这就是最厉害的 这是第一条,
第二个层次,政治的一体化。各国政府的组建方式虽然不一样,各自的理论虽然不一样,但是政治的协商,互相的影响不可避免。美国和中国,不管存在多少问题,只要保持政策接触,大家只能是越走越近,各国在政治上长得会越来越像。
那么,在全球化背景下,一个国家的标志还剩下了什么?除了文化别无选择。所以,保存中国文化,发扬建设中国文化,是中国在全球化背景下不得不走的路,我们别无选择。
中国拥有中国的文化,并不仅仅是中国人的事儿,因为文化的价值观可能有不同,但是文化的享受可以是世界性的。比如:塔利班把那个大佛像给炸了,全世界都跟着伤心,为什么呢?因为那是全人类的文化遗产,那是世界最高的立佛,虽然是在阿富汗境内,但是全世界都可以享受,文化成果是要全人类共享的。中国文化的保存,也不仅仅是中国人的事儿。就像你请一个外国朋友吃北京烤鸭,这个文化外国人也可以享受;我到四川去吃四川菜,我也可以享受四川文化。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一样,都需要共享,所以,在中国保存中国文化是中国人的责任,其实也是中国人对世界的一份宝贵贡献。
我们再来看看中国京剧文化,外国人也觉得很好看、很美,舞台剧可以这么演,这是在别的地方想象不到的,只有在中国才有这个东西,这也是一种享受,他会很喜欢领略其中的味道,这就是中国对世界的贡献。我们一定要发展中国文化,让中国文化对世界有更多的贡献。
过去我们在文化建设上有种种的误区,有很多的问题,现在我觉得对未来还是比较乐观的,因为我们中国人一旦知道什么该做,那大家都会去做的,就像我们做“两弹一星”,那么艰苦的条件竟然也完成了,现在都无法想象。改革开放之初,谁能想到30年后的中国会在世界上占据这么重要的地位。所以,我们现在努力去做中国文化的传承者和发扬者,那未来再过30年或者是50年,我们回头看看中国文化会发展成怎样,一定也是当年我们预想不到的结果。
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王培培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0330/88053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