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基层执政

清理“洋地名”,留下更多“乡愁”

2016年03月31日 14:45

 

【事件介绍】

中国30年间46万村镇名字被弃 国家整治“洋地名”

地名,是最能体现一个城市人文底蕴的地理信息,特别是一些老地名,有源远流长的文化积淀,有事过境迁的烟雨沧桑,是城市变迁的刻痕印记。而现在,改地名似乎成了一种流行现象。有些地名崇洋,比如“曼哈顿、威尼斯”等洋地名扎堆出现。有些地名古怪,例如某地把“土桥”和“八公里路”合并后竟直接命名“土八路”,林林总总,光怪陆离,让群众看着是一头雾水。

2014年全国地名普查发布数据,1986年以来,近30年的时间,我国约6万个乡镇名字、40多万个村名被遗弃,永远地躺在了故纸堆里。2013年民政部资料显示,1980年到2003年,北京消失的胡同地名近40%。空间地理和历史脉络,由于地名的消失而中断。

地名保护工作刻不容缓。2016年2月,《加强地名文化保护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工作实施方案》发布。就在3月22日,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召开视频会议,针对方案的实施做更详细的部署。会议明确提出,各地要加强地名文化保护,在2017年6月完成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的任务。那么,地名的变更、整治需要遵循怎样的原则?如何在其中做到充分尊重百姓的意见?

在河南郑州,有一条古老的“祭城路”。2015年5月底,郑州市政府发文公告,将“祭城路”更名为“平安大道”。这个变化,让在祭城社区的一些老居民们难以接受。更有该社区的5名居民,经过多方申诉无果后,一纸诉状将郑州市政府告上法庭,要求撤销决定、改回原路名。其中之一的朱广义说,他们家在此地可查的家族史已有430年,对于轻易把历史如此悠久的地名做了更改,他心里非常抗拒:“祭城是很有文化内涵的一个地名,我小的时候还有城门,为了纪念古祭国在周代历史上的存在。祭城有3500多年的历史了,我们能不能把祭城打造成东区的一个名片顺延下去,给我们留下点纪念。”

对于路名的变更,之前郑州市民政局曾回应表示,因为“祭”字辨识率低,改名是为了方便外来客商;同时还强调,改名也征求了沿线单位和居民的同意。

不过,在朱广义的回忆里,这所谓的“征求意见”发生在2013年,结果也存在争议。他说,调查过居民代表可能有一百多人,没有一个人同意祭城路改名平安大道的。但到了2015年5月底就直接成了平安大道了。

眼下祭城路改名的纠纷仍在等待法庭择期宣判。其实近年来,地名的命名和更改引起的争议屡见不鲜。一些地方偏爱仿古,觉得越古越有文化;有些地名很古怪,例如某地把“土桥”和“八公里路”合并后竟直接命名“土八路”;重名现象更是严重,某城市中光是“新村路”,就有6条;更有一些城市,热衷于起洋名,存在“曼哈顿、威尼斯”等洋名扎堆的乱象。

面对光怪陆离的地名,百姓看法不一:“还是中国名字好,洋名字怎么念啊?”“跟国际接轨吧,也是新潮流。”

河南曾为此出台过《河南省地名管理办法》,规定禁止使用外国地名、人名作为地名。郑州市民政局区划地名处相关负责人表示,缺少有效约束手段和政策依据,是洋地名乱象难禁的主因。

相关负责人表示,以前约束力度和手段很少。形成事实以后,由于各种原因,比如曼哈顿,约束手段欠缺,更改难度比较大。

专家统计,人们日常使用的信息中,有8成与地理位置和空间分布有关,主要就是通过地名来呈现。2016年2月,《加强地名文化保护、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工作实施方案》下发,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民政部部长李立国表示,对地名的规范清理,除了为给群众提供标准规范的地名信息、方便社会交往;更是保护文化遗产、增进中华文化认同的重要手段。

李立国说,近年来一些地方轻易乱改地名,导致许多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地名快速消失;一些地方在命名时盲目贪大、媚洋、求怪,丢了传统、断了文脉,对地名文化传承造成很大损害。

李立国表示,下一步在做好地名调查、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的同时,要重点清理整治居民区、大型建筑物、街巷、道路、桥梁等地名中“大、洋、怪、重名”的不规范现象。将开展地名文化资源调查,建立资源库和网络查询系统,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形成科学有效的保护机制。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主要目标任务是居民区、大型建筑物、街巷、道路、桥梁等不规范地名。

各地要在2017年6月,全面完成地名文化保护和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的任务。李立国表示,要重点整改有背离公序良俗、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不规范地名,过程中不仅要立足保护传承,更要充分尊重民意。

李立国说,要遵循地名命名和演化规律,防止乱改地名、决不能让大量地名文化遗产无端消失。对群众已经习惯、可改可不改的地名不要改;对不规范地名标志要逐步更换,不搞“一刀切”,既方便群众又节约公共资源。

改地名的动因归纳起来五花八门,有些是为了图吉利,有些是为了赶时髦图洋气,有些是为了提高知名度,也有些是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不管出于何因,都对一地传统文化构成了破坏,也影响到了该地区居民的文化认同感。“任性”改名的背后,暴露出的是畸形的政绩观和浅薄的文化观。

地名承载了大量个体记忆与情感,并非哗众取宠的工具。任性一丢后,即使民俗风情能追溯重拾,文化灵魂却难以复原。2007年第九届联合国地名标准化大会上,地名被正式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视地名文化,也就是在重视一个国家与民族的历史!

 

 

清理整治洋地名要切忌“春风吹又生”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乡建设的日新月异,涌现出了一大批新地名,导致地名数据不新、不全、不准、不规范的问题日益突显,同时还出现了一些“大、洋、怪、重”的地名。这些地名的出现,不仅给人民群众出行带来了不便,也给传统的中华文明抹了黑。

洋地名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一些城市新建的居民社区,“凯撒城”、“曼哈顿”、“加州”等等这样的名字恐怕大家在任何一个城市都会见到。这些看起来洋味十足的名字,虽然很能吸引一些目光,但是大多没有政府部门命名的正规手续。

其实,早在1996年民政部就出台了《地名管理条件实施细则》,其中明确要求“不以外国人名、地名命名我国地名”。另外不少地方也明确规定,凡新建的居民住宅区、商住大楼和其他具有地名意义的各种名称,开发建设单位在办理项目规划审批的同时,必须向民政部门办理名称登记审核手续,并以审核批准的名称作为正式的标准名称。虽然早就有这些明文规定来限制洋地名、怪地名的产生,那么,为何又屡禁不止呢?

亡羊补牢、为时未晚,这次开展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工作,是非常及时也是很有必要的。这就需要公安、民政、住建等相关部门真正负起责任、协调联动、相互配合,对不规范地名进行一次“清剿”,彻底擦亮地名这张名片。同时,清理洋地名也要切忌“春风吹又生”,要常抓不懈,以后相关部门要坚持对所在区域的地名实行动态检查,对再次出现群众反映强烈的不规范地名要做到有一罚一、严惩不贷。

【启示与思考】

洋地名的滥用,很大程度上是部分国人崇洋媚外的结果,是对本土文化、传统文化不重视的结果。这种现象的出现,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上充斥的“外国就是好”论调的微观体现。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影响了普通民众的出行,另一方面,更是对传统文化的破坏。

因此,此次对洋地名的整治,从根本上要大力弘扬传统文化、本土文化,鼓励、提倡使用本土地名、传统地名。从实际操作层面来讲,一是要对现有洋地名进行普查、统计,严格规范,发现不符合实际的,要立即整改。

清理洋地名,加强本土地名文化保护,需纳入法制化轨道。而对一些文化崇洋心理严重的相关部门和有关官员加以心理纠偏,才可能在根源上加以治理——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会以引进洋名为能事,也不会以中国人的口头语作为晚会的卖点。文化崇洋,折射的恰恰是国人文化自信的浅陋与浅薄,如果要实现地名洋化的纠偏,不仅仅是从地名文化保护一个方面施以正能量,还要从经济自信国力自信文化自信上施以正能量。如此,本土化的地名,才可能载得了国人的乡愁。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0331/88096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