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聚焦教育
大规模学位撤点 彰显改革决心
2016年04月01日 11:17
【事件介绍】
解读42所高校50个授权点学位授权被撤销:优胜劣汰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下达2014年学位授权点专项评估结果及处理意见的通知》3月25日一经下发,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根据通知,共有42所高校的50个学位授权点被认为“不合格”,其中包括不少985、211学校专业。教育部要求,这些学位授权点自发文之日起撤销。如何理解这场惩罚严厉的学位撤点?
在高等教育改革领域,如果说建设“双一流”是加法,那么此次的学位撤点应该是必要的减法了。在教育部这则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的通知里,共举出了50张红牌,即被评估后认为“不合格”的学术授权点,其中不乏985、211学校的一些专业。
博士学位授权学科评估“不合格”的分别是东北大学的统计学、同济大学的法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公共管理以及华南理工大学的法学;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中评估“不合格”包括首都师范大学的新闻传播学、黑龙江科技大学的数学、聊城大学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以及西安财经学院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另外专业学位授权类别中,还有北京交通大学的公共管理硕士、吉林大学的教育硕士、厦门大学的教育硕士等30多个被评估为“不合格”的学位授权点。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解读,何为“不合格”:“第一是教师的条件,教师不够,不能正常进行教学;第二是相应的教学过程不够完整,不能按学科要求进行;第三是看教学的结果,质量如何。”
被举“红牌”,即评估“不合格”的高校学位点,即刻撤销学位授权,且5年之内不得重新申请。今年招生工作结束后不得再招生,在学的研究生按原渠道培养、授予学位;另有不少学校被举“黄牌”,即“限期整改”。教育部要求即日起进行2年整改,今年招生工作结束后暂停招生。整改后接受复评,复评“合格”,恢复招生,如还是达不到“合格”标准,撤销学位授权。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高教室主任马陆亭认为,此次处罚力度大,源于高校改革“以质量为核心”的理念。为什么产生这么大影响,就是过去没有一次亮出这么多“红牌”,撤销学位,而且其中有很好的学校,这样警示作用更大。特别是,现在高等教育规模到如此大的程度,质量问题只会越抓越严。过去研究生以上学位,毕竟数量少,学校还是比较珍惜和重视。现在数量大了,不排除一些学校争取学位点的时候特别积极,争到后可能就忽视了建设、师资、人才培养等。现在对博士生论文的抽查比例也在提高,这些都说明,对质量的监控作用在增强。
在教育的通知中,除了被评估“不合格”和“限期整改”的专业,记者还看到一份主动提出放弃授权的高校学位授权名单,其中包括中国地质大学的农业资源与环境硕士点、北京大学资产评估专业硕士点、出版专业硕士点、清华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点等等。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高教室主任马陆亭解读,高校自主撤销与教育部评估后撤销,内涵并不相同:这两个不一样,高校自主撤销,是学校根据自身发展的情况,觉得在市场中这个专业已不是自己的长项,需要撤销,这是主动的,是鼓励的;教育部撤销,是一种很严肃的处罚手段,意思是“你不认真了”。当时拿到这个学位点,但现在你不认真建设了。这种处罚,对学校的声誉会产生影响。
学位授权点专项评估,是国家教育质量监督的重要手段。它的目的是检查学位授权点的研究生培养体系完备性,包括师资队伍、人才培养和质量保证等。在“不合格”一栏“榜上有名”的专业学位从今年起不再招生,被认为是教育“供给侧”改革的一步。实现“劣者汰”,对于整合教育资源、保证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半个月前,教育部刚刚公布2016年全国高校本科新增和撤销专业名单,此次又下大力度撤销“不合格”研究生学位点,这些被形容为是对高校学科专业设置做的一次“外科手术”。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今年全国两会上说,中国高校的转型发展,实质上是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高校转型的关键是调整专业设置,因为设置专业,可能有的学校专业贵的设的少,要花钱,包括工科、理科,相对文科成本就比较低,这个结构就是和国家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不尽匹配,所以转型的首要内容就是要调整专业设置。
学位点被撤后,大学该怎样反思
本次被亮牌的高校,不乏985、211学校的专业,处罚不可谓不严厉。有教育学者认为,以“不合格”为依据对学位点“做减法”,也是为了高校教育质量做加法。长远来看,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委托专业机构进行资质审查与评估,并以评估结果为依据亮牌,确实是在为高校教育质量做加法。但前提在于,相关高校必须进行深入反思与质量保证体系的整改。
在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三部委于2013年初联合发布的《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中,规定要强化导师责任,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负有对研究生进行学科前沿引导、科研方法指导,和学术规范教导的责任;要强化培养单位质量保证的主体作用,培养单位要设立研究生培养指导委员会,负责制订培养标准和方案、建设课程体系、开展质量评价等,并定期开展自我评估和主动公开质量信息。
然而,在此次教育部公布学位授权点专项评估结果之前,在公开的信息平台上几乎没有见到过国内高校公开质量信息,至于是否定期开展了自我评估、导师是否履行了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责任,就更不得而知了。无论是“不合格”还是“限期整改”的学位授权点,多是培养质量出了问题,那么,培养单位,即相关学校与导师,是难辞其咎的。
争取学位授权点的时候,各学校无不施尽全力,许尽承诺,而一旦授权点到手,建设起来就会松劲;导师上位的时候,不免倾其所能,而一旦有了研究生培养资格,有的就当起了“老板”,这几乎是学界的一种常见现象。事实上,早在几年前,就不断有媒体曝出,有的导师动辄带三十多名研究生,质量从何谈起?此次被亮牌后,若博导只是降为带硕士研究生,若是相关学校的质量保证体系仍然松松垮垮,又何谈为高校教育质量做加法?
即便因了“不合格”而撤点,但还有在读的研究生;即便是“限期整改”中,但今年仍然是可以招生的。这就意味着,还有不少在读研究生将在“不合格”或者“限期整改”的学位授权点完成学业。思忖起来,这是一件令人担忧的事。为了学校自身的声誉,更为了那些仍然在读的研究生,即使被撤了点,相关学校也亟需开始一场自我整改了。
【启示与思考】
对高校学位点如此大规模地举“红牌”,且不少还是重点高校,这无疑是首次。“榜上有名”的这些专业学位自今年起不再招生,意味着国家教育主管部门从“供给侧”角度开始对教育资源的过剩产能和劣质产能开刀,无疑扬起了高等教育“去产能”之帆。
以“不合格”为依据对学位点“做减法”,也是为了高校教育质量做加法。应看到,学位授权点专项评估,是对其合格评估的重要内容,是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监督的重要手段。基于教学质量监控,对某些高校争取学位点时积极,争到后忽视了师资、人才培养的情况予以“撤点”式处罚,也是在去“劣质产能”,实现供给端优化。
从人才的供需矛盾来看,一方面国家自主创新能力亟待提高,另一方面硕士博士没人要,两种现象并存表明的不仅仅是人力资源配置障碍重重,更折射了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两张皮”的困局非常突出。
“研究生就业难”当然会倒逼人们对学历教育改革进行反思,可被动的反思之于过去客观存在的一哄而上、重复建设有如扬汤止沸,若不果断采取外科手术,主动摘除教育资源中的“过剩产能、劣质产能”,不但破解研究生教育的“滞胀”局面会落空,“依靠创新驱动转方式”的国家战略必然也会落空。
至于学位授予点在合格基础上,具体水平如何,不该由教育行政评价,而应由社会专业机构进行评价。从此次评估看来,大量学位授权点被撤销,这与领导干部的评价体系颇为相似,即是一种“能上能下”的机制,对于高校而言这是一种警醒,是否要发展研究生教育,应该多考虑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佘小莉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0401/88138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