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博览 博古通今 独家讲稿
陈洪:《西游记》中的佛与道
2016年04月05日 17:35
陈洪 南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律责任)
完整报告:http://www.71.cn/2016/0405/881504.shtml
分段视频:http://www.71.cn/2016/0405/881508.shtml
各位朋友,非常高兴有这么一个机会和大家谈谈《西游记》中的佛与道。
这是一个颇为纠结的话题。本来谈论《西游记》中的佛与道是个理所当然的事情。《西游记》嘛,本来就和佛有关,并且里面的情节展开也有很多道教的内容。那么为什么纠结呢?首先《西游记》问世之后,关于这部书讲的是什么就很多不同的看法。有人说讲的是和佛教有关的事情;有人说不对,它讲的是儒教的东西,讲的是修身养性的事情;还有有人说,它讲的是内丹之术等等。到了新文化运动以后,中国人受西方文学思想的影响,很多人就说《西游记》就是部小说而已,跟宗教没有什么关系。还有人说,吴承恩根本就不懂佛教,《西游记》就是一部游戏小说、滑稽小说。再后来,我们有了新的理论框架,于是对《西游记》中宗教的内容更加鄙夷不屑了。
这个情况到近30年以来有所纠正。毕竟《西游记》的内容确实和宗教有关,绕是绕不过去的。但近些年又有一部分极端的研究出现,比如,有一位学者把《西游记》逐字逐段全都和气功相比附,哪一个妖怪是练气功的,什么环节是练气功的某种体会,而且还出了书。这种倾向,我本人认为也不太妥当。所以怎么来看《西游记》里的宗教内容到底有没有价值,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问题。
中国的老百姓对于天上世界的印象往往是玉皇大帝、太上老君,还有如来,玉皇大帝对他非常尊敬。其他的还有四大天王、各路真君、二十八宿、原始天尊、八洞神仙,另外佛教还是一支。那么这个天上的世界印象,老百姓是怎么得来的呢?我们知道佛教的《大藏经》中从来没有这种说法,《道藏》、《续道藏》中也没有这种说法。那么是谁说的,我们仔细一想,这和小说是密切关系的。中国的老百姓对于古代的政治和军事的理解,很大程度是受了《三国演义》的影响。古代人怎么作战?两军各出一员大将,大战200回合,不管你后面有3万人或者5万人,都在那里瞪眼看着,最后谁大喝一声,将对方一枪挑于马下,老百姓就是认为的。然后这种模式就跑到京剧舞台上了,我们想一下,京剧舞台上四个打棋的在后面,两主角打来打去。
那么这就好理解了,对于神仙世界的看法,中国老百姓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了《西游记》的影响。所以,谈《西游记》离不开宗教话题,离不开佛与道。《西游记》是中国民众“他界”的想象之源。什么叫“他界”?现实世界是此岸,此岸以外就是彼岸,我们就称为“他界”。同时《西游记》里的佛与道,也是研究这部小说的重要角度。
关于《西游记》的思想内涵,如果完全撇开了佛与道就有些讲不明白了。最简单地说,80年代初关于《西游记》的主题有一个争论。什么争论呢?原来说孙悟空大闹天宫是全书的精华,这个大闹天宫带有一种受压迫者起来反抗的味道,折射了农民起义的场景。我们共产党人觉得和我们的奋斗,有一点异曲同工。但是,80年代前期还有人提出来,孙悟空前面大闹天宫,他是以妖仙的身份来颠覆天上的秩序。后来,他从五行山底下出来保唐僧,那些死在他棒下的冤魂都是原来的兄弟。原来他是妖怪,现在倒过来剿灭妖怪,有人就说孙悟空是叛徒。
对大多数读者来说,这太滑稽了,《西游记》怎么会出了革命叛徒呢?这就是因为看问题的角度不对,把它变成一种写实的东西了。如果我们从宗教的角度来看,很容易解释,但是我现在不解释,我留一个悬念咱们后面再说。所以,研究它的思想文化内涵,从宗教的角度来说有它的特别意义。另外《西游记》这书是哪来的?如果我们看元代的西游戏剧和明初有关的残本画本,它们和现在的《西游记》不一样。那今天的《西游记》怎么来的?从宗教角度可以有一个特别的认识,我觉得可能也是最贴切的认识。还有,《西游记》的版本很多,本子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样的,我们从宗教描写的角度,也可以发现一些特殊的信息。也就是说谈《西游记》,从佛和道的角度会有一些特别的收获,除此之外,它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些信息,使得我们对于中国古代宗教的认识更加深刻。
一、寻访玄奘取经之所——印度
我先讲一讲“我的《西游》”。《西游记》中有个人物在历史上真的存在过,他叫陈玄奘,我很仰慕他,所以我就沿着他的脚步,在今年年初到印度去走了一趟。我去了一些与他有关的遗址,最主要的几个地方,和大家分享一下。比如,印度的玄奘纪念堂,我当时真的很感动,因为我坐着飞机去都很疲劳,到印度后再坐车,印度的路况极差,全国只有一条高速,还在南部,北部没有,所以很疲劳,疲劳之余我就想起玄奘,当年怎么来的呀,非常感动。于是我就写了一首小诗,和大家分享一下:
铁脊梁,陈玄奘,
一肩担起千钧囊。
经书万卷犹自可,
种子相续无尽藏。
种子相续是两个意思,一个是他的精神延续到今,还有一个就是他回国之后,创立了中国的唯识宗,唯识宗的理论核心就是种子理论。
好不多说了,那么玄奘在印度求法地方就是那烂陀寺。那烂陀寺在当时是全世界最大的大学,有10万学生,100多个专业科系,当然是以佛教为主。玄奘就在那里求法学习,但是这个地方很可惜,在后来的战火中被破坏掉了。
那烂陀寺遗址
那烂陀的遗址非常大,有些地方一看就是当初的讲堂,还有学生宿舍也看得出来,两人间三人间大小不等。所以,我当时也写了一首小诗跟大家分享:
那烂陀,那烂陀,
遥想恢宏好气魄。
习学有万众,术道有百科,
斩首谢辩论,玄冥肯切磋。
当时灵智聚无数,
可怜一炬如秦火。
徒奈何,人生有情泪滂沱。
当时有一个外道到那烂陀大学门口,贴了一个告示,说你们那烂陀这么多佛教徒,谁来敢跟我辩论天地之道。而且还说谁要输了就砍头,当时谁都不敢出来。于是,玄奘就出来了,跟他辩论了三天三夜,这个外道最后就低首了,说您斩我的头吧。当然玄奘很慈悲没有斩他的头。这就是斩首谢辩论,玄冥肯切磋。那么当时灵智聚无数,可怜一炬如秦火是什么意思呢?当时秦火就是烧掉了阿房宫。
大家都知道的一首小诗: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我们来看这棵树就是菩提树,这就是全世界佛徒心中的圣地。
菩提树
当年佛陀在此树下得证大道。那么2000多年了,这棵树还这么茂盛吗?抱歉,当初那棵树也被外道在佛教进入末法时期时砍掉了。但是那棵树曾经轧下很多枝条在斯里兰卡。所以在200年前,英国人要恢复这些文化遗址,于是从斯里兰卡把那棵树的枝条又轧回来,这棵树现在是200多年的历史,但是它是当年那棵菩提的枝条衍生出来的。在这我也写了一首小诗:
遮天蔽日此菩提,
相证我佛大觉时。
末法几多霜雪冷,
春回又茁百丈枝。
菩提树前边是大觉塔,如果你去哪里旅游会看到世界各地来朝圣的人,里面有佛陀的等身像。
这一次我还到了灵鹫山,原来不知道为什么叫灵鹫山,这一去知道了,山顶上有这么一块巨石,像一个大鹰鹫一样。
灵鹫峰
半山腰这个洞就是当年佛的二弟子阿难的苦修之地,并不是像小说描写的,在巍峨的宫殿修行。
佛教在开始就是苦修的,当我们到山顶上时,因为同行的有几位高僧,在山顶上他们为我们诵读了《法华经》的章节。当年佛陀在灵鹫山讲经之前,把他认为钝根的人请出了讲堂,说你们不适合听这部经,这部经太深奥了,留下有慧根人的听。所以,我做了首小诗:
俯瞰千载此灵鹫,
曾见佛陀遣比丘。
花落又逢花开日,
清香益远皆可留。
因为《法华经》的全名叫《妙法莲华经》,所以是花落又逢花开日,清香益远皆可留。
二、从牛魔王看《西游记》中的佛理
下面我们书归正传,《西游记》中的佛与道要从哪说起呢?我们从《西游记》中的一个特殊角色说起,他就是大力牛魔王。为什么从牛魔王说起呢?如果大家对《西游记》比较熟悉的话,可以回想一下,牛魔王是《西游记》里最特殊的一个妖怪,不同凡妖。首先,牛魔王的故事在全书里延伸的最长,孙悟空在花果山水帘洞义结七兄弟,老大就是牛魔王,孙悟空是老夭。并且,在取经的路上发生事情,不断地跟牛魔王有关系。先是碰到了牛魔王的儿子红孩儿,红孩儿抓住了唐僧,要把他清蒸了,请牛魔王来吃。后来到了火焰山,牛魔王的太太铁扇公主,也让师徒四人受了一难。到了女儿国,唐僧和猪八戒不幸怀上了灵胎,没有办法了,去求落胎泉泉水的主人,这个主人就是牛魔王的弟弟。你看很奇怪的,拉拉杂杂占了全书三分之二,这个牛魔王太奇怪了。
至于原因呢,牛魔王不是一个一般意义的妖魔。这个牛王的形象很独特,我们看最后怎么写的他的结尾,“牛王嘻嘻的笑了一笑,现出原身,一只大白牛”。注意不是大黄牛、大黑牛、大水牛、大花牛,而是大白牛,最后被天王太子牵牛径归佛地回缴。那么这个牛魔王跟佛有什么关系,我们可以看,为了剿灭牛魔王,如来特意派10万佛兵,因为牛魔王和佛门是深具佛缘的。刚才说《法华经》,《法华经》里有一个特别有名的寓言,说:有一座大宅子,但是残破败落了,这个大宅子里有一群小孩在嬉戏,这时候有一个长者在外面看到这个宅子起火了,可是这些嬉戏的儿童不知道,长者就说快跑出来吧,这是一座火宅,可是这孩子们贪玩谁都不出来,长者很仁厚,立刻把羊车、鹿车、牛车弄来了,孩子们一看立刻从里面跑出来上了这三辆车。这三辆 车是佛教里非常重要的一个名词,火宅比喻现实世界,这些嬉戏的儿童比喻众生,长者就是佛,这三辆车就是佛法三乘,小乘、大乘、金刚乘。然后长者把他们从火宅里救拔出来,慈悲心还没有完全的体现,又弄来一辆大白牛车,这个大白牛肥壮多力,骑行如风,这个大白牛车比喻最后佛法归于一乘。所以,大白牛在佛教里有特别的寓意。是不是只有《法华经》如此呢?当然不是,比如,《阿含经》中一共提到牛的地方有65处。
这次我去印度,遇到了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就是在新德里的街头,那里的动物随便跑,一个是猴,一个是牛。不管多繁华的路上,只要路上有牛,所有车都要停下来。这是因为牛在印度具有神圣性,在佛教里牛拉车可以比喻佛法,还可以比喻人的修行过程。没经过修行的牛是野牛,被佛法熏陶的就是白牛,最后还会变成透明牛。
牛的意象和佛教关系密切,传入中土以后,许多佛门大德在开世的时候,都以牛和牧牛作为比喻。还有很多大德把牛画入连环画,用来比喻人的修行。这些连环画在《续藏》里都有,而且远传到韩国、日本。我举个例子,《十牛图颂》中讲的就是一头野牛不听话,藏了起来,后来被人给捉住,使劲地把它拉过来,骑到它的背上,有个牧童拿起笛子来吹,再到后来这头牛就把身上的野性脱掉了,化为一个童子,而这个牧童也现出了佛的本象,最后人牛俱不见了,透明了。有人说,佛教是这样的,但怎么证明《西游记》里的牛魔王也有这个含义呢?怎么能证明《西游记》的作者把这含义写进作品了呢?
我们来看,《西游记》第20回有这么一首小诗,比较长,我节选一些,“绒绳着鼻穿”,这是《十牛图颂》中的第二幅画,给牛鼻子穿上了;“挽定虚空结”,把牛给束缚住了,空是佛教的要义,佛也称为空王,用虚空这个概念把野牛给拴住了,拴在无为树,不使他颠劣,最后是“人牛不见时,碧天光皎洁。秋月一般圆,彼此难分别”。如果我不说这是《西游记》里的,你会以为它是给《十牛图颂》配的诗了。所以《西游记》的作者深深地知道牛的意象在佛教里的含义,甚而知道《十牛图颂》。那么他花了这么大气力,写了一个和别的妖怪都不同的牛魔王,不是偶然的事情,牛魔王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转魔向佛”的一个意象。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牛魔王跟别的魔王都不一样,他过着普通人的生活,有普通人的欲望。别的妖怪有的想吃唐僧肉,有的想和唐僧结婚。牛魔王一不想吃唐僧肉,二也不想跟唐僧结婚。牛魔王在书中是沉迷于欲海中的魔王,沉浸在酒色财气中。包括书中情节的发展,师徒四人过火焰山时,遇到铁扇公主了,铁扇公主思子(红孩儿)心切,这做妈的太想他了,所以就把怒火发到孙悟空身上。这个铁扇公主是谁啊?牛魔王的妻子,他们孩子就是红孩儿。而且牛魔王还有个小妾,在《西游记》里还特别写了一句,牛魔王为什么会被招赘到玉面狐狸精那里去。是因为玉面狐狸精是个富婆,《西游记》专门有一笔,说玉面狐狸精的前夫非常有钱,不幸早逝,留下了一大笔财产,所以牛魔王招赘,倒插门到了狐狸精那里。后来他和孙悟空大对战不就是因为欺负了他的儿子和太太吗。作者这样写牛魔王不正证明了他同凡人一样吗?有各种烦恼和欲望。
而这些事反而害了他,最后被收降了。收降牛魔王这段笔墨写得也怪怪的,孙悟空并没向如来去求救兵,是如来自己找四大金刚的。书中写,“蒙如来密令”,我们看,如来做事怎么也不光明正大啊,还密令,还“佛老亲言”,让他们来擒这头牛,然后“四面八方都是佛兵”。最后牛魔王在地上打了一个滚,现出原形,是头大白牛,然后牛魔王就说,“情愿归顺佛家”。其实最开始,他和佛本来没关系,也没和佛起冲突,最后“牵牛径归佛地”。到这里,我们能看出,牛魔王这个形象是“转魔成佛”。特别是有一部很有名的电影叫《大话西游》,电影的故事为什么要加入牛魔王,其实也是有“转魔成佛”的意思。我写了一首小诗,也是增添一点趣味,牛王成亲,战袍换锦袍。牛王今日多娇,怜玉面狐狸妖娆。谁记当年,一根铁棒,两只铁角,曾把江湖横扫。温柔乡里梦甜,酣睡不知春晓。直待大圣厮闹,筋松骨软难争持。一根铁索鼻穿了,方恨欲海波涛。所以牛魔王这个形象在《西游记》中是有很深意味的。
三、全真教在《西游记》中的体现
我们现在再来看看道教在西游记中是怎么被描写的。全真教我们知道,开山鼻祖王重阳,他的大弟子马丹阳,还有丘处机,他们都曾经多次讲到牛和白牛。王重阳曾讲:“款款牵回六只牛,认得水草便风流,浑身白彻得真修,无上逍遥达岸舟。”又说:“静中忙,闲里作,怎得逍遥,自在真欢乐。直待白牛来跳跃,一朵莲花,万道霞光烁。”这都提到了白牛。
还有,当时王重阳和弟子切磋论道,弟子问,假如白牛去时,如何擒捉?意思就是牛要跑了怎么办?王重阳回答,白牛去时,紧扣玄关 牢镇四门,白牛自然不走,四面团团围住。这种景象跟刚才我讲的,四大金刚率领佛兵把牛魔王团团围住是不是有点像啊。
这个全真教在《西游记》里的蛛丝马迹,还有更出乎我们想象的。王重阳做过的一首词曰:“意马擒来莫容纵。长堤备、当滴瑠玎。 被槽头、猢狲相调弄。攒蹄举耳早临风”。那么这首词句和《西游记》有什么联想呀?我们看,《西游记》里孙悟空被招上天庭当了弼马温。为什么会有这一笔?《西游记》里写,“弼马昼夜不睡,滋养马匹。日间舞弄犹可,夜间看管殷勤,但是马睡的,赶起来吃草;走的捉将来靠槽。那些天马见了他,泯耳攒蹄,倒养得肉膘肥满”。对比看一下,王重阳讲的是攒蹄举耳,《西游记》里写泯耳攒蹄。王重阳讲调弄,《西游记》讲舞弄。我们从这里看出是不是《西游记》在一定程度上也受了点全真教的影响啊。还有更厉害的,这是马丹阳的另一首诗,《赠曹八先生》,“妙玄易解,心意难善。穷究如何长便。牢捉牢擒,争奈马猿跳健。十二时中返倒,斗唆人、生情起念。当发愿,便至死来来,与他征战。饶你十分颠傻,却怎禁,坚志专专锻炼。达悟知空,自是内观不见。才方生育天地,药炉中、日月运转。常清静,圣功生,神明出现。”这里面出现了若干词汇和意象,第一个意象是征战,和马猿征战,牢捉牢擒,然后是到药炉中“专专锻炼”,最后还出来悟空这个字眼。以上的内容是不是让我们想到了大闹天宫。以上这些是我发现的,是我的专利权。下面我们说说别的学者的发现。其他学者在《西游记》里找出了8首由全真教人士做的诗词,在书的原文中有些内容几乎没改动或者改几个字就引进来了。所以,全真教和《西游记》的关系也挺密切的。
四、《西游记》中的释道相容
《西游记》里的佛、道是相融的,这是这部书的一个特点。我们先看悟空拜师这段是怎么写的。须菩提祖师开讲大道,真个是说一会道讲一会禅,三家配合本如然。相融到什么程度呢?第一,须菩提是我佛十大弟子,佛教史里确有其人。须菩提解空第一,他的徒弟就叫悟空,也不是偶然的。须菩提祖师在小说里的面目是道士的面目,那么道士的面目传的是什么?是讲一会道,说一会禅,是三家配合本如然,这一段强调融合。我们再看,孙悟空被如来压到五行山下之后,开了一个庆功大会,这个大会叫安天大会,当时如来高坐七宝灵台,四大天师、原始天尊、王母娘娘、寿星分列左右,你看,佛、道相处的很好吧。如来略高一头坐中间,旁边是原始天尊、王母娘娘,然后是仙姬仙子,飘飘荡荡舞向佛前。仙姬仙子又有点道教色彩,更主要的是王权 玉皇大帝的宫女来为佛献舞。这就和人间的场面一样,这是《西游记》的特点。
在东汉末年就有《牟子理惑论》了,这个书是讲佛教和道教没有必要相互排斥。到了宋代,有这么一段记载:“又诏翰林承旨苏公易简,道士韩德纯、 僧赞宁集《三教圣贤事迹》各五十卷。书成,命赞宁为首座,其书不传”。这段话说的是什么呢?说的是,宋太宗强调三教可以相融相通,并且借助三教的各自的力量完成了一部书。那么到了明代,说自龙溪大决籓篱,而后世林三教之徒遂肆为无状。甚至立庙塑三教之像,释伽居中,老子居左,以吾夫子为儒童菩萨,塑西像而处其末座,缙绅名家亦安然信之奉之。正是由于有了一定的文化积淀,《西游记》中才有了佛、道相容的内容。
我们知道,国学就是传统思想文化,有两方面,一是先秦诸子之学,以及由诸子之学衍生出来的后世经学,这些是核心,纯本土的。还有就是中唐以后,三教合一产生的思想和经典,这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特点,这个特点反应了我们这个民族对于思想的包容性。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上,没有宗教战争,这个很了不起,避免了很多矛盾和冲突。
五、《西游记》中的宗教关系及成书背景
下面我们再来谈谈《西游记》中三教争胜的一面。历史上三教争胜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思想理论的交锋,而不是诉诸武力。徐文长曾经讲过一个笑话,他说有一个庙,在这个庙里,三教的圣人都在,结果来了一个秀才,他就把佛搁在边上把孔圣人搁中间了。过一会,来了一个道士,他说岂有此理,把孔圣人搬开,把老君搁在中间。又过了一会,来了一个和尚,又把佛搬中间了。他们搬来搬去的,把三尊像搬得残破不堪。这时正好天上开大会,佛、老君还有孔子的神灵一块搭伴走,路过这座庙,进来一看,哎呦!怎么成这样了,这个佛就长叹一声说,本来我们三个一点矛盾都没有,就被这些人给搬弄坏了。这段笑话说明,三教一方面是合在一块,另一方面又有一些摩擦。比如,元代,成吉思汗非常信道,当时丘处机在胶东半岛了,成吉思汗在阿富汗,成吉思汗特意派专使来迎请,于是丘处机写了下《长春真人西游记》。等到到了忽必烈的时候,又开始信奉密宗,就把全真教降为二等,喇嘛变成了一等。到了明代的中期,就是《西游记》问世的时候,恰好发生了一场比较严重的儒道争胜的事情。当时的嘉靖皇帝信道信到了极端,他一生提拔了三个道士位列三公,三公是最高等级了。当时把很多佛寺要么改为道观要么给拆了。等嘉靖皇帝一死,到了隆庆年,又把道士整治得够呛,佛教立刻扬眉吐气。也就是说在嘉靖到隆庆年间,有一场佛和道的争胜,宗教生态有了戏剧性的变化,并且这种情况也反映到了《西游记》中。
我们还是从孙猴子的师父说起,孙猴子的师父有两个,一个是唐僧,一个是须菩提。须菩提从历史上来说是佛门人物,但是小说把他写成一个道士的样子。而且更有甚者认为,大圣弃道归佛、改邪归正。《西游记》的作者最后写定这个书稿的时候,其实他是倾向佛教的,尽管孙悟空前面那师父尽管神通广大,这个作者也认为他是旁门。孙大圣修行完了,仗着本领大闹天宫,在全书作者来看,这是他整个人生修道过程中的一个弯路,后来认了新师父去取经,最后成了斗战胜佛,改邪而归正,这是全书的一个调子。
那么在其他方面,关于佛和道谁更高明,也有很多表层性的描写,简单来说《西游记》里写了很多佛、菩萨、仙。那么谁的神通大,太明显了,佛门要高半头到一头。比如,镇元子地仙之祖的人参果树死了,谁都没招,观音拿净瓶杨柳枝往上一洒,这个树马上起死回生了。如果观音也不太灵了,如来就出来了。除了表层还有深层,有几个典型的案例,车迟国大家有印象吗,在车迟国有三个妖怪,虎力大仙、鹿力大仙、羊力大仙。这三个大仙也没祸害老百姓,闹了旱灾人家还求雨了,唯一有点问题就是压制佛教,让和尚们给他们去当民工盖房子,但是孙悟空把三个妖怪都剿灭了。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三个妖怪都是道士,而且里面有的描写对道教有极大的不敬,孙悟空在跟三个道士交手之前,带着猪八戒和沙和尚到道观里偷吃贡果,还让猪八戒扛着三清像放到了五谷轮回之所。
还有求雨这一段,道士一念《五雷天心正法》后,立刻把四海龙王拘来了,这时孙悟空原神顿出说,哪一个家伙敢给他下雨我老孙在此,这下好了,都不敢下了,这明显就是要讲佛优于道。再比如,比丘国这段写道士蛊惑了国王,告诉吃一千个小儿心肝可以长生不老,太恶了。乌鸡国也是道士谋权篡位。这有个共同特点就是道士作恶,僧人伸张正义。
《西游记》里既有三教合一,也有三教相争,那么这里就有矛盾了,《西游记》里有大量的全真教的话语,那肯定是喜欢全真教呀。我前面讲猴子养马、大闹天宫的场景分明是受全真教启发的,怎么一方面有很多全真教的内涵,一方面又对它充满敌意呢?这就是研究《西游记》的一个很困难的问题,如果我们从宗教生态变化的角度去研究就有可能找到答案。这个答案就是《西游记》不是一个人,不是一时写成的。《西游记》的本根是佛教故事,是历史的真实,陈玄奘西行求法。这个事情本身就很了不起,而且充满了神奇色彩。玄奘的徒弟根据他的讲述,写了《大唐西域记》。后来在民间的书场里就有了评话,再往后就有人写了剧本,画连环画。
我们再谈谈《西游记》的作者是谁,大家说不是吴承恩吗?那是一种说法,是胡适提出来,鲁迅赞同的。但是近三十年以来,挑战这个说法的人很多。不管是谁是在嘉靖末到万历初,这三四十年里写出来的,这个写定者,刚才我们讲了,他一定身处宗教生态发生变化的时代背景。这个背景就是道衰佛盛,在这个背景下,作者应该是把前人流传的,特别是在全真教内部流传的《西游记》,拿来改写,他就把里面全真教的内容,尽量地减少打碎了。我们现在看《西游记》里有很多炼丹的术语,但是连不起来,但同时这个人本身大有才学,他就给故事增加了很多滑稽的色彩,《西游记》最大的艺术特点,就是滑稽,看着好玩。
在《西游记》漫长的成书过程中,有很多环节是道教主导的,而到右面应该是一个对佛教有好感的人写定的。之所以佛和道在《西游记》里能够融合掺杂,这个基础是因为全真道教对佛禅有一个吸收和借鉴。丘处机说仙佛原来共一源,蒙师指破妙中玄,色即是空空是色,色空空色两俱忘,这像道士说的话吗?所以,全真道的特点就是大量吸收了佛禅的因素,因为有这个基础,全真教曾经用来传道的西游故事就被改造成佛教故事。还有,我们注意到,孙悟空在《西游记》里大概有七八个名字,猴王、美猴王、行者、大圣、悟空,还有心猿、金公,其中最具宗教色彩的有两个,一个是金公,一个是心猿。金公是纯粹全真教的名字。心猿这个词很有意思,《西游记》里出现了39处,《四库全书》里边的心猿才不过50处,《西游记》这一本书出来了39处,是不是比较奇特呀?所以,心猿这个词在《西游记》里有特殊的含义,和全真有关。
还有一点,心猿这个词其实是随佛教传入中土的,《维摩诘所说经》说“以难化之人,心如猿猴,故以若干种法,制御真心,乃可调伏”,《正法念处经》说“次复观察心之猿猴。如见猿猴。如彼猿猴躁扰不停。种种树枝花果林等。山谷岩窟。回曲之处。行不障碍。心之猿猴。亦复如是。五道差别。如种种林。地狱畜生饿 鬼诸道。犹如彼树。众生无量。如种种枝。爱如花叶。分别爱声诸香味等。以为众果。行三界山。身则如窟行不障碍。是心猿猴。此心猿猴。常行地狱饿鬼畜生生死 之地”,这里一个这是把心比成猴,心猿。
另外大家注意我为什么引这段,心猿行于花果之山,《西游记》里写花果山,其实由心猿这个词自然想到花果山,佛经里早就有了,而且有很细的描写。另外《心地观经》,“心如猿猴,游五欲树,暂不住故”,所以心猿是比喻一种修炼心性的过程。全真教也是从佛经里受到启发借鉴,所以全真教也讲了很多心猿,用心猿比喻修心。
还有,玄奘取经回来向唐王交旨,唐王给他很高的礼遇,他就上了一道奏章,这个奏章是这么写的,《请入少林寺翻译表》,就是请安排我到少林寺,去翻译我取回来的这些经,说“今愿托虑禅门,澄心定水,制情猿之逸躁,絷意马之奔驰”,也就是说玄奘自己就用过心猿意马,但是不对啊,这不是情猿吗,这是行文的技巧,因为他前面说了澄心定水,为什么用澄心定水,因为他要入少林寺,少林寺是禅的祖庭,禅就是要讲一个定心,所以他前面用了定心这个词,后面他就得换一个字眼,情猿就是心猿。所以到了《西游记》这个书里,心猿也量地出现。好了,佛、道在这个问题上实际是有共识的,心猿这个概念全真接受,佛门也有它的根。所以猴王这个形象在全书里也有一个比喻象征的意思即“收心成佛”。
《维摩诘经》讲,“故以若干种法,制御其心,乃可调伏”,而在作品里孙悟空最后成佛了,找到如来说,是不是你应该把紧箍咒给我去了呀,如来说你自己摸摸,猴子一摸紧箍早没了。谁束缚了你,其实是自己束缚了自己,你心已经“澄如定水”,箍自然就没了。
最后我们做一个小结:第一,《西游记》中有关宗教的内容,不可忽略,其中有佛理的渗入,也有道教的内涵。这些对全面理解作品至关重要。第二,《西游记》的成书有两个重要环节,其中相融又相争的宗教态度为西游这部书增加了情节的趣味性,前面增加了全真教的内涵,后面又改变了文本的宗教立场,扬佛而抑道。第三,《西游记》的内容对于中国普通民众的宗教观念有很大的影响,书中的三教合一思想还有助于我们了解历史上的宗教形态,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佛道角度的《西游记》。当然《西游记》说到底,还是一部小说,只不过是有佛道内涵的小说。为什么要强调这个,因为我反对把《西游记》每一环、每一章、每一回、每一个人物都附上宗教或者气功的含义,那肯定是不对的。一部书我们要相信第一阅读感受,其实它就是一个很好玩的小说,想象很丰富,有寓言性。但是由于它很长的成书过程,文本比较复杂,又加上当时的语境,所以它里面装进了不少宗教的内涵。
好了,这次讲座的主要内容讲完了,但是我还有一点小的感想,小说里这些宗教的内容有了哲理属性,可以引发我们的一些联想,在此做一首诗:人生如西游,路坎坷,魔怔多。云低雾浓,哪里可见佛?前行莫蹉跎,佛在心头坐。他日回首处,峰峦险,等闲过。好,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李天翼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0405/88199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