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百姓心声
农村留守儿童,谁来关爱谁来疼?
2016年04月06日 14:16
【事件介绍】
中国将首次摸清留守儿童底数统计专家:总数达1亿
3月26日,民政部社会事务司副司长倪春霞在天津大学一场有关农村留守儿童、城市流动儿童的研讨会上透露,我国今年将首次摸清留守儿童底数。
留守儿童问题已是我国重要的社会问题。全国究竟有多少留守儿童?一直缺乏权威数字。倪春霞表示,此前使用的都是估计的数字,民政部已与教育部、公安部等决定今年开展留守儿童全面摸底排查工作,从而实现精准帮扶。
会上,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宋英辉说,关于我国留守儿童的规模一直说法不一,有说法是6100万,也有说法是6800万。6000多万留守儿童,加上3600多万的流动未成年人,总数在1亿左右,大约占全国3亿未成年人的三分之一。也就是说,我国3个未成年人中就有一个处于留守或流动状态,为国家治理、社会管理带来很大挑战。
“大数据一定要科学,如果底数不清、情况不明,所有的对策都不能对症下药。”最高人民法院中国审判理论研究会副秘书长牛凯在研讨会上表示。
2013年,全国妇联发布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指出,全国有17岁及以下的留守儿童6102.55万。这一数字是根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样本数据推算得出的。
今年2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其中指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阶段性问题,是我国城乡发展不均衡、公共服务不均等、社会保障不完善等问题的深刻反映。”
在这份意见中,国务院要求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建立翔实完备的农村留守儿童信息台账,一人一档案,实行动态管理、精准施策”,为有关部门和社会力量参与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提供支持。
今年1月27日部署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说,当前中国处在特殊发展时期,大量外出务工人员为我国经济建设作出了特殊贡献,但也因多种复杂的现实原因,形成了数以千万计的留守儿童,这种现象短时期内恐怕难以消除。他说:“决不能让留守儿童成为家庭之痛、社会之殇。”
适应未成年人保护新形势的需要,民政部今年2月首次设立未成年人(留守儿童)保护处。未成年人(留守儿童)保护处的主要职责中就包括“开发管理未成年人保护和留守儿童、留守妇女信息系统”。该处还将具体承担起成立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推动各地建立党委政府领导的协调机制、开展全面摸底排查、完善农村留守儿童信息管理功能等工作。
据倪春霞介绍,由27个部门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即将开始运行。各级政府也要在国务院文件基础上因地制宜制定工作措施。
3月26日,来自全国人大、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民政部、团中央、全国妇联以及高等院校的20余位与会者在天津大学发布了一份“全社会都来关爱农村留守、城市流动儿童倡议书”。
与会代表在倡议书中指出,我国对留守、流动儿童这一特殊群体问题的社会治理还处于较低水平,强烈呼吁各界人士对此持续高度关注。他们倡议完善现行儿童保护法律,尽快建成我国儿童保护的法律体系,特别倡议出台专门的《儿童保护法》《社会救助法》等,为留守、流动儿童的特别保护、社会救助管理提供清晰明确的法律框架;呼吁建立社会力量参与留守、流动儿童管理机制,鼓励成立为留守、流动儿童服务的社会组织。
给留守儿童更多“精准关爱”
留守儿童不是一个抽象的群体,而是由一个个鲜活的个体组成,有着独特的年龄结构、个性特征和多样需求。关爱留守儿童不能笼而统之,而应该在“精准”上下更多功夫。全国究竟有多少留守儿童?精确数字一直付之阙如,而各种统计又莫衷一是,倘若连底数都摸不清,那就谈不上摸清情况、给予关爱,遑论在此基础上的精准帮扶、因人施策。因此,摸清留守儿童底数,正是迈出“精准关爱”的关键一步。
这些年来,无论是政府的帮扶政策,还是社会的公益活动,关爱留守儿童越来越精准化、精细化。今年年初,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建立翔实完备的农村留守儿童信息台账,一人一档案,实行动态管理、精准施策”,把“精准”固化为制度原则。而从“三元免费午餐”致力于身体健康,到“上学路上”“爱心妈妈”着眼于精神陪伴,“精准”也是各类公益活动的关键词。关爱留守儿童固然需要政府、社会、专业机构等协同合作,但协同合作的前提正是要针对具体需求实现“精准关爱”。
事实上,在留守儿童这个庞大群体中,有的孩子掰着手指头数着父母回家的归期,更多需要精神抚慰;有的孩子与爷爷奶奶守着家徒四壁的农屋,更多需要物质资助;有的孩子在孤独寂寞中变得行为孤僻、性格内向,尤其需要心理辅导……每一个孩子都有独属于自己的“小宇宙”,只有倾听他们内心的声音,给予他们渴望的关爱,才能抚平流动时代的家庭之伤、社会之痛。
目前,尽管“精准关爱”已经开始发力,但是真正做到“精准”仍然任重道远。有的地方,政府部门逢年过节组织慰问看望,仅仅是“节日性”问候,而缺少日常性的帮扶与关爱;有的公益项目组织捧着“爱心”上山下乡,但是时间太短,以至于还没有熟悉情况,大学生、志愿者就已匆匆离开。这正如有人指出的,“问题并非出在关爱资源的不足上,而是我们的救助结构有缺陷,帮扶的姿态形式感太强”。无论是政府部门、专业机构,还是社会组织、志愿团体,关爱留守儿童都应该摒弃“形式思维”,不是胡子眉毛一把抓的笼统关爱,更不是忽强忽弱、乍有乍无的随机爱心,而是真正融入到孩子的内心世界,给予他们真正需要的关爱与呵护。
哪个孩子不眷恋父母的怀抱,又有哪个父母不愿意在孩子牙牙学语中感受快乐、在孩子茁壮成长中体味幸福?既然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撕裂不可能瞬间填平,既然“霓虹灯下你们身影迢迢,乡间的小路我们形单影只”的分离无法短期弥合,那么,就让我们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精准关爱”,以他们渴望的形式抚慰孤独、陪伴成长。
【启示与思考】
诚如李克强总理所说:大量外出务工人员为我国经济建设作出了特殊贡献,但也形成了数以千万计的留守儿童问题。农村留守儿童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段性难题,其数量竟然一直缺乏权威数字,实在不该。此次民政府、教育部、公安部等部门开展留守儿童全面摸底排查工作,是对以前工作不足的补救,也是认清事物规律的必然要求,值得肯定。
“决不能让留守儿童成为家庭之痛、社会之殇。”因此,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重点不是摸,而是治。摸底排查工作,仅是所有工作中的第一步,摸清数量形成大数据后,如何更加有效精准帮扶才是公众关注的重点。新闻中提到要完善现行儿童保护法律,建立社会力量参与管理机制,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档案,建立从省级到社区的四级保护网络,确实下了番功夫,也是拳拳好意。但是严格说来这些只能作为短期措施,是治标之策。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治理方案应是如何让他们摆脱留守的现状,而不是在保有“留守”身份的同时获得相关帮扶。如何让留守儿童与父母在一起?一直以来,人们多呼吁城市户籍制度改革,让更多的农民工能够融入城市,打破留守儿童回到父母身边的体制障碍。但事实是,一方面,城市有限的人口承载力使得户籍门槛一时难以降低;另一方面,越来越高的城市生活成本,令许多农民工自身也难以立足。
在力求打破体制障碍,让留守儿童去到父母身边的同时,我们能不能重构乡村,让出走的父母回到孩子身边?上个月,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意见》颁布,首次提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顶层设计。
文件明确提出,要从源头上改变“儿童进不了城,父母回不去乡”的无奈现实,实现“到2020年儿童留守现象明显减少”的目标。
乡村重构,就是让村庄成为回得去的故乡,通过城市反哺乡村,重构乡村经济、乡村空间、乡村社会和乡村文化,吸引外出务工的年轻父母回乡创业和发展。从源头上解决问题,使更多留守儿童能在父母身边健康、快乐地成长。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佘小莉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0406/88229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