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博览 博古通今 独家讲稿
丛兆桓 刘静 :昆曲的美丽和忧伤
2016年04月06日 16:38
丛兆桓 北方昆曲剧院原院长、著名昆曲艺术家
刘静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中心研究员 第十三届梅花奖得主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律责任)
完整报告:http://www.71.cn/2016/0406/882311.shtml
分段视频:http://www.71.cn/2016/0406/882312.shtml
今天由我来向大家介绍,昆曲的特色与它无限的魅力,刚才大家都听到了,昆曲悠扬、婉转的音律穿透了我们的耳朵,通过它的唱和表演再加上它的音乐,我们已经感受到了一个“美”字。所以,“美”在昆曲当中是无处不在的,另外昆曲还有一个特色就是在表演过程中载歌载舞、无歌不舞,一边唱一边舞蹈,所呈现出的画面是一种游动的美。
一、昆曲的表演和它的身段美
首先我要讲的是昆曲的表演和它的身段美。昆曲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戏曲表演形式。昆曲的舞台表演体系是高度综合性的表演形式。包括了歌唱、念白、舞蹈、表演动作。我们内行称为是四功五法,四功就是唱、念、做、打。五法是手、眼、身、法、步。从演员的头部的转动,手势姿势,身上的协调,以及走起来的脚步、身段都是非常美的,每一个动作都有它的含义在里面。所以演员指的时候并不是随便而指的,看那边的远山、近景,演员的表演都是游动的,每个手势都有每个手势的寓意在。可能一个小手势都会有一个大世界,手势是表现一个人物内心情感的外露。所以,我们在看演员的表演当中,从她的手,再到她的眼睛,再到她的身段,这些都体现了这个人物整个表演过程中的流动美。
昆曲它跟其他剧种的区别就是:昆曲特别讲究形式美,尤其是它的动作美。比如我们刚才看到的这两位演员,你可以从她的头饰、服装以及她的化妆,都有她的特色的美。无论是服装色彩的搭配,还是头饰上的金钻、花翠都非常漂亮。还有一点就是一般年轻的少女,我们称为贴旦,她是服侍小姐的,她的化妆就有一个特色,大家看到了吗?她的化妆跟杜丽娘有什么区别呢?有的听众告诉我在脑门上,对。还有一个她的动作,下面让演员做一个花旦的动作给大家看一下,好的,再做一个别的动作,我请她做一个手指,她的手很漂亮。大家看到了她有一个动作就是画一个圆圈下来,左看、右看,这表示什么呢?表示她在看前面的时候,心里特别欢喜,这种就是一种形式美。尤其是她的手,不是随便指出去,她的手还要转一个圆圈,再看出去,眼睛随着手,往前动,左看,右看,这种动作看起来相当地漂亮。所以在表演当中,在台上无论是好看的还是有一些不好看的动作,我们都要用美的形式把它加工、修饰。
比方说,舞台上有的时候我们要表现一个人,在她的心里或者生理上的一些不是很正常的状态,比如说她的醉态、疯态,她的脚步和她的表演就完全不一样了,平常我们醉的时候都是这样晃,但是在舞台上要醉步的时候,就是要通过一个装饰美,她是丑中见美,这样再抬一、二,当她醉的过程中去闻花的时候,她用了一个姿势,先看到那个东西,再往前去,用手把花儿一拿,然后再一闻,这种就是贵妃的一种醉态美。我们说她已经疯了,她的姿势和表演完全不在状态当中,但是在舞台上给观众表现一种疯态的时候,还要用一种美来体现。所以说在舞台上所有的动作,所有的表演都是体现了一个美字,通过昆曲的舞蹈和身段,把我们生活当中的一些醉态,和一些不理智的形态都体现出来,让大家看得特别赏心悦目。
二、昆曲的对称美、写意美和夸张美
因为今天时间有限,我不能把昆曲的所有美都讲到,只是简单地跟大家介绍一下,也许有一些听众对昆曲比较了解,当然我想还有一些听众,是希望听到一些比较简单的介绍,所以我把昆曲的美分为几个方面:它的对称美、它的写意美以及它的装饰的夸张美。
(一)昆曲的对称美
下面我们看一下它的对称美,在动作的表演过程当中,美是怎么样体现的呢?我感觉这体现了中国的一个圆字,中国人认为圆字体现了我们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圆融、圆满,所以在做动作的过程当中很多的姿势,就是以圆字来体现的。比方说这张照片上,他头上戴的翎子,因为他是一个武将,为了体现他的英武,头上要扎着盔头,还有两个长长的火鸡毛。他有个亮相,所以他在亮相的当中体现了一个圆字,你看双手拉下来的时候是一个圆,反过来手再一个弧度又是一个圆字。还有,我们在打手势的当中,旦角特别讲究她双手的表现,大家都知道这是兰花指,但是在表现的当中,她也有圆的过程,一个小翻腕,一个圆,再有一个小翻腕,又一个圆,刚才春香指出去的时候,你看从这个点划一个圆圈,再指出去,一、二、 三、又是一个圆。我们最常用的是一个拉山膀,也是一个圆字,从它起到它伸出都体现了一个圆字。我在做的过程当中,我是把它夸张,把它分解,让大家看得更清楚一点,这就是它的对称美。
还有一种就是不对称美,刚才春香和杜丽娘出来的时候,她们有一个亮相,这个亮相实际上是我们舞台当中,尤其是在戏曲表演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停顿,这个停顿实际上就是我们特有的一个有雕塑美的形象。现在请春香和杜丽娘上台给大家做一个亮相,和她们在表演过程中的姿势的表现。大家会看得更清楚,今天比较有特色的就是在我的演讲过程中,有演员配合我给大家做一些非常真实的、漂亮的动作。这样的话给大家一种非常直观、感性的了解和认识。请你们做一个动作,比方说唱到最后的时候一个亮相,大家看他们这个亮相像不像一个雕塑,你看她的手,这个兰花指指的这个方向,再看她的眼睛,实际上在每段唱的过程当中,她们的每一个姿势,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拍。
另外春香和杜丽娘她们拿的扇子也不同,扇子的不同,演员表演起来的动作也就不同。这样可以让观众了解她们的身份不一样。接下来让演员再做一下两个人不同的姿势,我刚才讲得是对称美,现在她们两个做的事不对称的动作,我们可以看到她们一高一低,所以这个我觉得是一种不对称的美。
下面我讲的就是兰花指、云手,还有一些拿扇子的动作。这个扇子的动作在她的手势当中也是非常突出的。小姐拿折扇体现了她是一个淑女,杜丽娘她是一个官宦人家的闺秀,所以她知书达礼,另外拿扇子也体现了她是一个会作诗、会写、会画的文化人。所以我觉得这个扇子的运用,体现了人物内心的情感。
(二)昆曲的写意美
实际上这个舞台是一个写意的舞台,这个写意的舞台通过她们俩的扇子,一把折扇、一把团扇,能把山扇出来,能把水扇出来,还能把花扇出来,甚至能把小鸟都呼唤过来。所以这个扇子的表演非常有寓意。我觉得当我们在欣赏昆曲的时候,应该从她的手、眼、身、法、步,以及从她的外表,她拿的道具,来体会人物的内心寓意。
我觉得整个昆曲的写意美都能戏曲中完全体现出来。这个舞台是一个空灵的舞台,为什么说是空灵的舞台,我们戏曲讲究一桌两椅,这一个桌子既可以代表客厅,还可以代表大千世界的所有人情世故的一种状态。刚才我们这个椅子放到后面,前面放了这个桌子,这就是杜丽娘的闺房。要是按现在的摆放呢,既可以当一个客厅,又可以当一个军用的大帐,所以一桌两椅的摆设是非常有讲究的。另外就是昆曲的舞台不像西方的戏剧是写实的。比如,唐吉珂德出来的时候,甚至可以骑一匹假的马或者骑一匹真马上来,但是中国戏曲的表演讲究以简代繁,这个简就是我们可以用马鞭代替马,我们可以走一个圆圈,就等于我们是翻山越岭了。
所以你们看杜丽娘和春香,刚才还是杜丽娘的闺房,她一转身走一个小圈,就变成了她家里的后花园了,这叫景随人移。杜丽娘出来的时候,有个亮相叫“梦回莺啭”,坐到她的闺房里面,等到她一转身的时候,春香跟她说:“小姐,请进园”,然后马上她的整个身体,就把观众引领到这个花园当中。她在唱:“姹紫嫣红开遍,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每一个唱词,每一个动作,都会让观众感受到这是她的雕梁,这是她们家的金鱼池,前面还有小鱼在游动,春香会说:“小姐,这是金鱼池“,她手一往下,眼睛一往下看,左右一看,她好像看到下面的鱼在游动。
其实这个写意应该和中国的绘画有着同工异曲之处。我们大家知道,著名画家齐白石先生,他画的虾不可以有水,但是它有留白。实际上中国戏曲也给观众留白了,通过演员的表演,观众们就一起进入这个场景。所以说中国的文化体现在昆曲演员身上是最棒的。为什么呢?因为我在表演看水的时候,您已经体会到了我看到了什么。另外我做一个动作,我在做这个动作时,您就已经知道我在做什么动作,有人说我在上楼,我眼睛往下一看,楼梯在下面,这种联想是中国观众特别聪明的一种联想,另外这种传统文化是对中国观众来说是相互共有的。所以在表演的当中,演员用一个眼神观众就能够体会到演员要表达什么。这个是中国观众观戏的一种特色。
(三)昆曲的夸张美
接下来我想讲的是表演和它的舞台有一种夸张之美,这个夸张之美应该说是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然后又经过艺术的加工,把它放大了。因为这个夸张一定是在舞台上能让大家体会到的,有一种艺术的修饰,从这点我觉着我们的戏曲把装饰美做到了极致。
刚才我们大家看到了,春香和杜丽娘在她们的表演当中,她们的手势、动作都是有一些夸张的,生活当中我们不可能做出那么夸张的动作。另外在演员的身段表演当中,她们穿的衣服、鞋子到裙子,再到头饰也是夸张的。现在请这两位演员再次上台,大家可以看看,春香是一个十四五岁的小姑娘,我们过去的时候都在小姑娘的头上点一个小红点儿,这也是我们传统文化当中的一个特色。另外你们看春香的发鬏,这个发髻代表她是一个没有出嫁的小姑娘,然后你看她穿的是裤和袄,杜丽娘穿的是裙子和披,这是不一样的。
还有一个大家看一看,这个头上用的是一种“贴片子”,我们戏曲讲究贴片子,这个片子既能体现出戏曲的装饰美又能体现出中国的传统文化。这两位年轻演员长得确实是非常地妩媚、漂亮,这个片子可以把她的脸型修饰一下,修成长型,鹅蛋脸这是最美的一种,所以大家看到用贴片的这种装饰,把她们两个打扮得如花似玉一般。大家还可以看一下在他们走路的过程当中,每个人走路的步子也是不一样的,春香是走快步,杜丽娘是端庄、稳重,所以她的步子一定要轻盈,迈着轻盈的四方步,体现她是闺秀的身份。
提到夸张美和装饰美,就不能不提中国戏曲最大的符号——脸谱。脸谱应该说是一种夸大、变形的化妆艺术,所以从脸谱当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很多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比方说在色彩上,我们看这张照片,这是我们非常崇拜、喜爱的一个人物,这出戏也是我们昆曲,尤其是我们北方昆曲最有代表性的一个剧目《单刀会》。大家也知道中国人最喜欢的是什么颜色,在我们喜气的时候,就像那个小伙子穿的衣服是红色,所以中国人喜欢红,红又代表赤胆忠心,关羽他是一个非常忠孝的人物。另外紫色代表什么呢?我们说红脸的关公、黑脸的张飞、白脸的曹操,这个紫色是智勇刚义的表现,黄色是骁勇善战,这个是一位武将。另外绿色代表侠骨义肠,能表现人物的性格比较暴躁刚烈。你看周仓的脸上有蓝色涂抹,周仓这个人物比较粗犷一点。
当然最后就是大家不太喜欢的颜色,一看到曹操就知道这奸臣出来了。钟馗是我们非常喜爱的一个人物,也是我们传统故事的一个英雄形象,钟馗这个脸在他的脑门上画了一个什么呢?这个红色是个元宝,元宝脸,另外钟馗的形象是貌丑的,但他学识非常渊博,他得中状元之后,因为皇帝看他长得太难看了所以就没有录用他,他一怒之下头撞到这个柱子上死去了。这就是说,我宁可失去我的肉身,但我的精神也要在。大家可以看到我们形容钟馗是丑中见美、儒中见雅。因为虽然他穿的是钟馗袍,但是他的整个的表演中是儒雅结合。还有,他还是一个有文化的人,所以在他的鼻窝画了一个什么呢?画了一个笑鼻窝,很高兴的意思,这就体现了他是一个为民除害的、善良的鬼神。
再往下看,这也是我们有特色的一个脸谱,有的时候我们在舞台上会画一些老鼠在脸上,它比喻这是一个爱偷油的人。《十五贯》也是昆曲里面非常有代表的一出戏,演员在鼻子上画了一个小老鼠,就体现了他是一个赌徒。可以说,演员在脸上特意画了某个东西,来体现这个人物是好人还是坏人。
下面这张脸谱是我今天第一次把它放上去的。这是男士还是女士,大家看一下,钟无盐是一个女士,也是我们北方特有的一个戏叫《无盐娘娘》, 在她的脸上画了一个荷花脸,这个是为了什么呢?大家形容她是一个智勇双全的一个女性,她武艺高强,有智有谋,但是她长得不漂亮,所以我们用这个脸谱来形容她,这个脸谱是比较有特色的而且是比较夸张的。把这些美凝固起来,整个舞台上就是五彩缤纷、色彩斑斓的。
所以我希望大家在看戏的当中,通过演员的唱,来听美好的音乐。再通过演员漂亮的身段、华丽的服装和演员脸上装饰的这些色彩,来看美丽的画面。
接下来我刚才没有介绍,我想很多观众已经非常了解,牡丹亭最经典的《游园惊梦》。但是我还要罗嗦几句简单讲讲,其实整个牡丹亭是由《游园惊梦》而起,经过她的游园从这个花园当中回到自己家中,然后做了一个美丽的春梦,梦到一个书生领她到牡丹亭边幽欢,然后两个人有一段美好的情爱之后她梦醒了,但是梦醒之后,她又回到花园去寻找她的梦。那么她为什么会有这个梦呢?因为大家闺秀是受到一种封建礼教的束缚,她从来没有见过除了她的父亲和老师之外的第三个异性,所以她见到柳梦梅时,非常地高兴。她追求的是什么?一会儿你们可以仔细的看,她在表演的当中唱到呖呖莺声,就是她想她自己还不如一只小鸟,为什么呢?因为鸟可以自由地飞翔,所以她向往的是自由的爱情,向往她内心感情释放。进了花园以后,她就有了一种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的感觉。
三、昆曲的传承和发展
刚才讲了昆曲之美,我补充一下,刚才两个小演员唱的这一段《游园》,从文学上来讲是最美的文学,最美的诗。大家都知道“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这就是刚才唱的中间的两句。昆曲的词是最美的,在中国是最美的,在世界上也是最美的,在昆曲之美里,文学之美应该是第一条。刚才大家已经看到了,昆剧这样一种演出形式,是我们民族古典美学的一个完整的舞台艺术体现。下面我要讲的是昆剧的珍贵更在于它美轮美奂的形声物象的背后,它为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所起到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看昆曲,现在我们叫看昆剧,它告诉我们什么?简单地讲就说我们看戏,这个戏千百年来告诉我们中国的老百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是?什么是非?什么是忠诚仁义?什么是奸诈阴险?那么昆曲我觉得主要是通过人的故事来告诉我们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
如果我们看到关汉卿的《窦娥冤》,看的过程当中就会去同情窦娥感天动地的冤情,同时也就会同情那些勤劳的善良的、忠厚的、孝顺的,但遭到欺压和迫害的那些好人,同时也就会痛恨像戏里面的张驴儿父子,桃杌这些贪官污吏、流氓坏蛋。
那么在过去能够上私塾,学文化的人很少,中华民族大多数的老百姓,都通过看戏来得到一些历史知识。比如我们看《西厢记》,我们就会去赞赏像崔莺莺和张君瑞他们的这种爱情,更会赞赏古代的这些作家,让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愿望和向社会的呼唤。
如果我们看了《单刀会》,刚才有一个《单刀会》的剧照,这也是北昆特有的一个非常好的戏,看到这个戏我们就会去仰慕一直到今天还被我们中华民族广泛崇拜的这个人物——关羽,关羽在宗教界,在佛教界是伽蓝神,那么现在商界几乎没有一家公司,不供关羽,叫做武财神。看了这个戏我们知道,关羽驾着一叶小舟,在浩瀚的长江里边单刀赴会所体现的那种英雄气概。
如果我们看到了《长生殿》,那就会去感受唐明皇和杨贵妃那种缠绵悱恻的帝妃之爱,这份千古之爱却付出了李隆基国破家亡,杨玉环横尸荒野的巨大代价。看了这个戏以后,我们就会去深层地思考,爱情和国家兴亡的因果关系。
如果我们看了《桃花扇》,我们又会去感叹风流才子侯朝宗和秦淮名妓李香君他们的悲欢离合,在这样一个改朝换代的时代一段如梦的人生。
最后我们还是归到《牡丹亭》,现在大家差不多都看了全本的《牡丹亭》,《牡丹亭》有四本的、三本的、两本的、一本的,不管看哪一本都会感悟杜丽娘和柳梦梅这一对梦幻的爱侣,它不是真的,是梦中情,人鬼情,到最后是还魂以后的情。看了这段三生情缘,就会相信汤显祖他的戏教说和至情论,我们知道汤显祖有一个很著名的至情说,他觉得人只要是有至情和大爱,那么生就可以死,死也可以生,可以上天入地,可以幽媾还魂。我下面读的这段是他的原话“可以合君臣之节,可以浃父子之恩,可以增长幼之睦,可以动夫妇之欢,可以发宾友之仪,可以释怨毒之结,可以已愁愦之疾,可以浑庸鄙之好,人有此声,家有此道,疫疠不作,天下太平,岂非以人情之大窦,为名教之至乐也哉”!这是汤显祖他的一篇叫做《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这个文章里边的一段话,这段话的意思跟400年后,蔡元培先生终生致力于要用美育,要用艺术来替代宗教的这样一个一生的理想是一脉相承的。
那么简单地来讲,戏剧艺术是教人向善的,它是可以修身养性的,昆剧是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昆曲它是管人的灵魂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教育其他的全不管,它管人的心理,有一些人也看昆曲了,但他只是去看一唱三叹,很好听、很优雅、很美,看到载歌载舞,看到一些传奇的故事很曲折、很动人,但是当你真正地进入了昆曲之后,你就会不知不觉地潜移默化地进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层面,进入了思想品格、情操和心灵的境界。
特别是在现当代,恕我直言,社会上浮浅、浮躁、浮夸的现象大量存在,好多人只爱财富,只认权势和地位,最后我发现他们相信鸠山说的一句话:“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在这样的时代,我认为特别需要净化我们民族的灵魂,所以要看昆曲,爱昆曲,这是我对学习和进入昆剧的世界63年的一个最主要的体会。
第二个题目我就讲一讲,昆剧应该说是一个大学问,很复杂。8年前我还在感叹说美国、日本、台湾都有昆剧博士,只有我们大陆,产生昆剧的这样一个地方,没有一个昆剧博士。不过现在我们的艺术研究院,还有其他的几个大学里边都有专门研究昆剧的博士了。那么像这样一个很复杂的东西,这样一个古老的艺术,为什么800年没有死,这个东西它是做什么的?为什么它有这么一段?
从明末到清初,大概有200年,全民痴迷昆剧,这是余秋雨先生的话叫“全民痴迷200余年”。但现在为什么会是这样?为什么一下子就衰亡、没落、濒临灭绝呢?在我们所知道的100年左右的时间里头死了三次,死了又活了,活了又死。我们在书籍上、报刊上、文章上,还有电视剧、电影的专题片上,差不多都是讲昆曲600年。我今天讲昆剧800年,那是角度不一样,我并不反对别人说昆曲600年,它是从元末明初的顾坚说顾坚善发南曲之奥,故国初有昆山腔之称,从这句话来的。那么我说800年,可以说昆剧的父母是由南戏和北杂剧这样演化下来的,我讲的是从剧的角度,而不是从曲的角度。
那么现在讲曲是从音乐、说唱、演唱艺术这样一个角度来讲的,我从剧的角度,从综合艺术,包括它的表演、导演、四功五法、美术、化妆、服装这些角度来讲。现在我们的昆剧专业院团演出的剧目当中,有一部分比如说《单刀会》、《窦娥冤》、《西厢记》、《西游记》好多演唱的唱词本身就是元杂剧,就是800年前王实甫,关汉卿他们写的原词。如果我们追寻它唱的这个曲牌的话还要远在1000年以上,有好多曲牌是从唐朝,唐宫里面传下来的。
我们说昆曲的祖师爷是魏良辅,魏良辅创造的是水磨调,那么我说的昆剧叫这个名称,是从哪起的呢?从魏良辅的学生叫梁伯龙,梁辰鱼和张凤翼他们发明创造的叫昆剧的这样一个戏剧样式,到现在是450年。但是今天我们演出的,比如,侯少奎先生演的《单刀会》,他唱的大江东去这一段就是800年前关汉卿的原词。那么我是从800年说起,500年是魏良辅,集南北曲大成创造了昆山腔叫昆腔,时曲水磨调,后人谓之昆曲,这是昆曲的名称。450年前梁辰鱼用当时的新腔昆曲编写并且演出了《浣纱记传奇》昆剧形成了。这个名字是从这个时候,就是到现在450年用这个名字,刚才讲的有的是实际情况,有的当时还没有这个名称,后人才把它叫成这样的一个名称。
400年前昆剧已经进入北京了,当时叫弋阳腔,梁先生叫弋腔,后来也叫京高腔,同为宫廷大戏。北京玉熙宫是哪里,玉熙宫就是这里,今天我们讲的这个地方,就是昆剧在400年前进到北京演出的地方,在这个大戏台演有弋腔和昆腔成了宫廷大戏。通过官、商、军、民四族推向全国。做官的人,特别喜欢昆剧,那个时候做官的都有钱,可以养一个家班,自己花一点钱养活十几个,二十个小戏子在家里头唱戏。有一些富商,他们也是走到哪里都带着戏班子去做他们的宣传,就跟我们现在做广告宣传一样,当时还没有这么多的媒体,没这么多的手段,只有一个手段就是用戏。那么军队也是这样的,那个时代没有更多的文娱活动,没有电影,没有电视,就是看戏。还有民间的一些剧团,职业的剧团。昆曲通过这四条途径很快就把这样一个很时髦的剧种传遍了全国。
300年前昆曲鼎盛,临川四梦就是汤显祖的四个梦,四个剧本。一人永占是李玄玉的剧本,叫《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四出戏,都是当时他的代表性的剧目。南洪北孔,南方的洪升他写的《长生殿》,北孔是北方的孔尚任,他写的《桃花扇》,这些戏都是提纲契领。
那么“家家收拾起,户户不提防”,这两句是什么意思呢?“收拾起”是一出戏,叫《千钟禄》,《千钟禄》里边是写永乐皇帝出兵灭建文帝,建文帝他扮作一个和尚,跟一个老臣两人一块化妆逃跑了,永乐帝登基以后就派人抓他,抓了好几十年,最后他跑到缅甸,跑到越南,当然这个不是正史记载的,只是传说或者戏里边的。那么建文帝90多岁的时候,回到北京,这个时候已经经历了三代皇帝,永乐大帝死了,永乐帝的儿子也死了,那么他回来以后没有人认识他,他找宫里头最老的老宫女和太监,最后找到一个90多岁的老太监,也不敢认他,因为他走的时候只有20岁,90岁回来,谁能说这90岁老头就是当年的建文皇帝呢,所以这出戏是非常非常有意思的。
《千钟禄》写建文帝的逃跑,逃荒跑到湖北襄阳的时候唱了一段唱,非常狼狈,他在路上看到好多因为战乱,好多过去忠于他的官员全都给杀掉了,很多老百姓也逃难。他在宫里头没有遇到的,这次皇帝走到民间要饭了,从南京一直跑到缅甸、越南,这个路程是相当远。那时候也没车就是完全靠两条腿走,他挑着一个担子,这个担子里边有一些服装和其他东西,他出来唱的《倾杯玉芙蓉》,这个曲牌的第一句唱叫“收拾起大地山河一担装”,虽然是要了饭非常惨,但是帝王的气势不减,跟他的环境也是非常结合的,他自己挑了一个担子,他不是说我收拾起一双鞋,两双袜子一担装,而是“收拾起大地山河一担装”,所以这段曲子词也写得非常漂亮,曲子又好听。当时家家户户都会唱,所以叫家家收拾起,户户不提防。
户户不提防是《长生殿》里面的一折戏,叫《弹词》,是说当年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梨园,这个梨园等于是国家剧院,有上千人的规模,院长是音乐家李龟年,李龟年遇到了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打进了长安以后,杨贵妃死在马嵬坡了,唐明皇逃到四川去了,宫里头这些艺人们都四散各自逃生,他就辗转逃到了南京、扬州,在这个路上没有办法就靠着卖唱维持生活,一边弹着琵琶一边唱,就唱杨贵妃的故事,从杨贵妃怎么进的宫,唐明皇怎么宠爱她,一直到正在《霓裳羽衣舞》,正在唱的时候“渔阳鼙鼓动地来,宛转蛾眉马前死”,唱这一段把杨贵妃和唐明皇这故事唱出来,这段戏曲子叫《九转货郎儿》,货郎儿是民间的曲调,那么从这地方发展起来一套曲子非常好听。北曲《九转货郎儿》在货郎儿前头,他唱的这段叫“不提防余年值乱离”,就没想到我老了老了,赶上这么一个乱世,整个一个盛唐从安史之乱开始变成中后唐,就衰落下来了,所以这段唱特别是在清代,有一些明朝的遗老遗少流着眼泪唱这一段,所以唱这个叫户户不提防。
这两句话的意思,不是今天的人编的,这是当时的人编的叫“家家收拾起,户户不提防”。证明了在300年前到200多年前这个时期,昆曲是家家户户都在唱的,是跟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地流行。
200年前徽班儿进京,花雅竞放、鸦片战争、英法联军、太平天国、甲午海战、八国联军,从1840年英国的炮舰在舟山群岛打到中国大陆来,有人说昆曲是盛世元音,到了战乱的年代它就要衰落,当然不是这样的,这只是原因之一,但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它随着我们这个国运,随着我们民族受到帝国主义的侵略、欺负、压迫就衰落了,一衰亡就是150年。
100年前讲,“衰微百年,不绝如缕”,这句话什么意思?这种艺术它有顽强的生命力,它死不了,虽然是衰微了,虽然是好多人都不看了,从宫廷里头退到王府,从王府退到民间,从民间再退出去,从北京城退到河北省,退到保定,退到天津,退到蓟县,退到高阳,那么这门艺术就在京东,京南一代传到农民子弟那里去了。
民国建立“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这是什么意思? 先说说我的老师韩世昌,北方昆曲剧院的第一任院长,由周恩来总理任命的一个剧团团长,这是绝无仅有的。周总理任命韩世昌为昆曲剧院的院长这件事的文物在国家大剧院展览了一个月,这是我们北方昆曲剧院的一个镇院之宝。
韩世昌小时候刚刚从农村到北京,战战兢兢地在北京茶园舞台上演出的时候,底下的观众是寥寥无几,出将入相两个门,这个门边上有一幅对联叫“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有的时候台底下看戏的观众,比后台的演员还要少。我在17岁开始学昆曲,我就想怎么我这辈子也得改变这个情况,第一,要改变歌者苦,就是唱戏的人起码能有饭吃,有衣服穿,能过上一般的生活。再一个就是希望有观众。我今年80岁了,这个情况还不能说是真的改变了。和各个剧种比较起来,昆曲的知音还是比较稀的。
虽然这些年来,国家还有各个地方政府,还有一些企业家都来赞助昆曲,也来搞昆曲的活动,看起来可能有一个根本的改变。但是现在就讲到这个悲伤了是不是,现在有点悲伤了。我记得,我刚见到我的老院长的时候已经解放了,1949年年底刚建国的时候,我到老院长家里去,他住在东直门的白衣庵旁边,他的房子有三处漏雨,师娘端着脸盆在那接雨,我去了看到这种情况,回去赶紧向组织汇报,派人去给他修房子。所以那个时候还是很艰苦的。我们有的昆曲老艺人,在北京的大街上拉车卖白菜,白云生老师这位大艺术家在中山公园卖大碗茶。所以知音稀就说出了昆曲的悲伤。
在我1949年参加工作的时候,全国没有专业院团,这个情况一直到了1951年底,全国戏曲汇演的时候有100多个剧种来参加,但是没有昆剧。因为这个剧种没有剧团了,有几个老艺人都在为温饱想办法,没有剧团演这个戏了。一直到什么时候呢?1955年,我的记忆是毛泽东说“像这样的剧种不能任其自生自灭”。然后1956年5月18号《人民日报》社论发表了《从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说起》的全文,从这一天开始昆曲扬眉吐气了。毛主席和周总理下令让文化部马上建立国家剧院来扶持这个剧种。但是那个时候剧团已经没有人了,这个剧种也没有人会唱了。
当然有一些曲家,曲社里头还在活动,像北京大学,有些老的国学家都在唱,南方和北方都有,但是专业的就是所谓靠着唱戏吃饭的人已经没有了。一方面从农村里调,还有就是找一些做生意的人,比如穆藕初先生、张紫东先生、贝晋眉先生。他们觉得这个艺术不能灭亡。实际上他们是看了韩世昌的演出,1917年韩世昌在北京演出,支持他的是北京大学的蔡元培校长,蔡元培校长请了苏州的作曲家吴梅先生到北京大学来做大学教授。在北京大学的文学系里开展曲学,给学生讲曲学,因此韩世昌在唱戏的时候,台底下好多都是北京大学的校长、教、,副教授、学生。
当时是五四运动前后了,上海有一小报攻击蔡元培,说是北京大学的蔡元培从外国回来,不提倡现代的东西,居然带着他的学生到戏园子里去听那些封建的旧戏。然后陈独秀先生在《新青年》上有一篇文章,写蔡元培先生当时回答了六个字:“宁捧昆,不捧坤”,就我宁可捧昆曲,我不捧当时在民国初年出来的坤角儿。什么是坤角儿啊?就是民国的一些女演员,很多都成了军阀的姨太太。我们看,昆曲发祥于苏州,为什么苏州没有人演?怎么北方农村的一个韩世昌他能唱昆曲?因此当时的实业家,像穆藕初先生就拿出一部分钱,在苏州买了5亩园,建立了昆剧传习所,1921年开始开班。当时传字辈的老师招收的都是十一二岁穷家的小孩子,培养他们的是45个传字辈儿的老先生,现在有些像上海的、南京的、苏州的、杭州的这些都是南昆的传字辈儿老师培养起来的。可以说这个剧种由于有一个昆剧传习所,使得这个剧种可以延续100年到150年。
四、昆曲的忧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从这个剧种来讲,55年前,像我们这样,当时正风华正茂的这些人,街道的任务就是最短的期间拿下昆曲。怎么办?赶紧学,学古典文学、学诗词、学工尺谱。我们在1982年办了一个培训班,刚才这几个演员的老师,中国戏曲学院的教授,他就是1982年我们培训班的韩冬青教授,那时候招了50个10岁、11岁的孩子培养了8年,然后搞起来了。等到了经济大潮来了以后,后来又招了一批插班生,加起来大概65个孩子,现在还剩11个在这个岗位上,其他的都改行了,出国了。这就是经济大潮的冲击和商品文化的挤压。
10多年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冬去春来,在我离休的时候,张庚老先生把我叫到家里动员我说:“你虽然离休了,但不要动摇搞昆曲的信念,要甘于寂寞,甘于清贫,坚持下去,若干年后中国的昆剧必然会为世界所承认”。老先生1994年已经去世了,他也没看到这一幕。2001年5月18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中国昆剧命名为“人类和口述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现在改了一下,叫做“非物质文化遗产”。冬去春来的这些年喜忧参半,热了、火了、富了、时髦了、浮夸了、忘本了、失神了,这是我的个人感受,昆曲的悲伤。
在我这一辈子来讲,昆曲最好的时候,这些年应该是从上到下、从里到外、从国际上到国内,整个环境都好多了。当时我的老师,他们在那样贫穷和饥饿线上挣扎的时候,还能把这样一个好的艺术保存下来,是多么的不容易。周总理为什么要任命这个院长,说这些人是农民,他们没有文化,也没有人给他一个传承传统文化的任务,而他们宁可吃不上饭,也要保护和守护传统文化。
800年的传统文化,一直把它带到了新中国。那么北昆建院的时候有二十几位老先生,都是农民居多,老先生们把身上会的戏,能教的戏,统计了一下616出。
刚才讲的是传字辈,苏州传字辈传习所,1921到1926年5年的时间学了也有500多出戏,南昆和北昆的老艺人加起来,把相同的去掉,但是风格也有的不一样,同样的是《游园》或者是《思凡》,演的不一样,南方和北方的因为师承不一样,加起来,保存到新中国成立后的有700多出戏。从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到今天55年了,用了政府的力量、社会的力量,花了无数的人力、物力、时间等等。
到今天,如果我们统计一下的话,全中国的专业昆剧院团的年轻的演员,我们叫做第四代,还有第五代,他们身上的戏加在一起210出,也就是说我们用了半个多世纪的时间,投入了800勇士和3000子弟、继承、抢救、保护了55年,传丢了500出戏,所以我觉得这个里头的问题是非常非常复杂的。我说的200出戏里头,用我的眼光来看有100出不合格,不合格怎么传得下去?现在有的演员很聪明,看看录像,照着录像学一下基本动作就都会了,就能演了。因为现在有一些市场是很特别的,昆曲市场在南方更多一些,北京现在也有,演昆曲的地方也不少,但是它们有它们的要求,演戏的目的也不一样,真正为了把传统艺术传承下去,为了这个目的的少。
我们说说昆曲在台湾的情况,台湾的大学生如果不会看昆曲,不会欣赏昆曲那就不够档次,昆曲成为了一种时尚。 当下来看昆曲是很火了、富了。多少年前我做北昆院副院长,搞业务、搞戏的时候,剧院里一年的经费是27万,后来涨到32万。现在我们的剧院,一年的经费2000多万。那个时候做服装拿不出钱来,想尽一切办法。但现在北昆的《红楼梦》我们投资了900万。过去唱昆曲的不敢说自己是唱昆曲的,怕丢人,说我搞艺术的。现在昆曲演员不得了,有文化。不但有文化,现在唱昆曲也很时髦,成为了一种时尚。但是有很多浮夸的现象,忘本了。
刚才刘静说那两个小演员的舞蹈非常优美。但我们要知道,那是几十代老艺人,你加一点,我加一点,把它积累下来的好的东西,保留到了现在,才有了今天我们能够一下子表演出来的优秀的传统艺术。
我刚才讲了,我的老师还有传字辈的老师,像周传瑛老师,我看他的传记,我是一边看一边掉眼泪。解放的时候,注册一个剧团真的很难,没人给你注册,注册不了再演出就是非法演出,属于非法经营。周传瑛老师没有办法,他们跟王传淞老师,就是《十五贯》的主演,他们都投靠了苏剧,私人的苏剧班子,在那里边给人家挣一点钱。慢慢地从苏剧团变成苏昆剧团,又变成昆苏剧团,最后变成浙江昆剧团,这个过程很辛苦。如果我们今天搞昆曲的人忘了本,现在有钱了拿来几百万排一出戏,请一个香港的影视导演来给我排,请一个美国的作曲家,请一个日本的服装设计,那排出来的东西还是昆曲吗?现在我们专业的编剧都没有了,谁肯下工夫,填词、写曲牌子?现在谁给我们培养专业的昆剧编剧、昆剧的作曲、昆剧的舞美设计、昆剧的导演?所以我们这个传承问题是一个很大的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神是什么?这种艺术的基因是什么?基因是不能丢的,如果丢了的话,就没有神了,就没有灵魂了。
那么昆剧作为一个东西要想让它有生命,要想它发展下去的话,就要研究它的基因是什么?每一个物种都有它自己不同于其他物种的基因,剧种也是一样的,如果基因都转了的话,你就是挂着昆曲的牌子,演得也不是昆曲了。
昆曲是什么,昆曲是一个多意的模糊概念,可以是指一个文学样式,也可以指是一个清唱艺术,也可以指一种综合的戏剧艺术。那么为什么叫昆剧?我的老师俞振飞先生说:“昆剧是一种古老的剧种,因为它用昆曲来唱所以叫昆剧”。这是他的原话,有人说不能叫昆剧只能叫昆曲,我说都可以。昆剧就是一种古老、典雅、优美、珍贵的中国戏剧艺术,民族传统文化大融合的典范和代表。
我前面说了四个字,一个说的是古老。古老的剧种不能代表今天的时代,这是第一个界定就是它是古老剧种。
当然也有人说是古老剧种不行,因为今天到了信息时代,我们必须把昆曲搞成现代艺术,那么这是学术界或者是专家们争论的问题,我不争论,我认为它是一个古老的剧种。希腊悲剧、印度梵剧都绝了失传了,昆剧呢? 世界上就现在来讲,活着的还能看到的最古老的就是昆剧了,现在我们艺术团到芬兰、瑞典去演《窦娥冤》,报纸上一打,就说700年前关汉卿的原著,这就轰动起来,一票难求。就是因为这是中国唯一能够演得七八百年前的剧本。有个说法是昆曲是百戏之祖,从这个角度讲确实只有《窦娥冤》任何剧种都可以演,歌剧也可以演,话剧也可以演。《窦娥冤》的故事没有问题,特别是窦娥唱的那一套曲牌,就是800年前的原词,这个是全世界唯一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说这个剧种百戏之祖是可以的。
第二个说它典雅。典雅就是它不通俗,现在你非要让它通俗,那就是大白话了,但是昆曲不可以,不能通俗。高雅、细致、规范、分行当、重程式、四功五法,堪称百戏之师。我们有很多的地方剧种的祖根就是昆曲,它的动作、身段、表演这些东西全部都是。京剧其实是最好的学生,京剧是欧阳予倩先生研究的结果,京剧60%继承的是昆剧,昆剧里边包括曲牌、音乐、唱腔、表演、武戏。
比如,有一些武戏索性就不改皮黄了,不用胡琴儿伴,直接笛子或者唢呐吹着伴奏。京剧里边特别是武戏非常多,很优美,不噪不闹。当然也有人说我就是要闹一点,我不喜欢那么慢,那你只好去看别的东西了,我不能强迫人家到这儿来看昆剧。有人说昆曲是百戏之母,一个是祖、一个是师、一个是母,其实都可以。
我们还有一些多声腔的剧种,比如说川剧有昆、高、胡、弹、灯五种声腔。另外山西的上党梆子有昆、梆、罗、卷、黄。很多的剧种里边先是吸收昆曲的声腔,然后吸收昆曲的表演,吸收昆曲的锣鼓这些东西。优美、珍贵、稀罕、难传、脆弱、稍纵即逝、神奇、浪漫、荒诞,这些优点真是取之不竭。为什么这么多人,花那么大力量传了几十年,越传越少呢?就是因为它有稍纵即逝的这样一个特色。艺术是在人的身上的,人死了,身上的这几出戏就没了。非物质遗产靠口传、心授,这些东西,有的时候老师一句没说到,传来传去,改一点、丢一点,最后就没有了。
这个稍纵即逝,我是请教了懂外语的人,因为这里头有一个误会,就是说现在不能叫昆剧了,得叫昆曲。因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说昆曲是非物质遗产,这实际上是一个误解。我们报的是中国昆曲艺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讨论的时候,全票通过,可是第二天向全世界公布的时候,改了一个字,就是把我们报的英文的文本,昆曲Art china,把那Art划掉,改成Opera。过了两年以后,我们又申报古琴,我们还是申报的中国古琴艺术,又是全票通过,然后公布的时候又把那个Art前头加了一个Music。外国人不喜欢中国人这样的模糊概念,你是戏剧就是戏剧,你是音乐就是音乐,它有类的,这个非物质遗产一共分了六大类,你必须归到这类,要不然你是戏剧,要不然你就是音乐,要不然你是民俗,要不然你是别的什么,它都是有规定的。因此在公布的时候,他们是给我们改了,我们可能有的人不太清楚,可不敢叫昆剧了,都叫昆曲,因为联合国昆曲那俩字没动,是译音,昆曲,原来我们申报的Art,把Art改成Opera。
还有这个“非物质遗产”,当时我们觉得为什么叫要非物质,好长时间都搞不清楚,要找昆曲里头哪点是非物质,哪点是物质。非物质一定是摸不着看不见的东西才叫非物质,说这个这么好看的东西怎么会是非物质呢?有的专家告诉我说Intangible,它本身就带有稍纵即逝的意思,有这样一个本义在里面。因此这种东西,这种艺术,你不研究你是搞不清楚的。有的时候去搞了十年八年,还没搞清楚,这800年传下来的艺术,不是你三言两语,摸索一下就会搞得清楚的,要非常慎重。
还有一个宝藏,比如说音乐,现在有一些搞现代歌曲的音乐家,一些年轻的作曲家,我也有一些年轻的朋友,没有新的曲子能够写出。我说建议你钻一钻昆曲,在清朝康熙年间就把全国的昆曲曲牌,搞成一个《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这个书里边有4466个曲牌,除掉相同的,稍微变化的以外还有2000多个曲牌,这2000多个曲牌可以分为12类,从古代的祭祀乐、宫廷里的音乐、大曲、 法曲,宗教的音乐、民间的音乐、民歌、小调、船江号子、劳动号子,一直到叫卖声都有,还有一些是女真族的、蒙古族的、鲜卑族的曲子。应该说是纵横五千年的古代音乐的元素都在昆曲里面了,但没有人去研究。
有一个老先生叫陈古虞,北大西语系的,他是一个昆曲专家,他跟吴梅先生,韩世昌先生学了好多的昆曲,他在临死之前用了6年的时间用工尺谱写了12本元杂剧谱曲,给出版社拿去,出版社编辑不认得工尺谱,给上海音乐研究所拿去,那些研究员也不认识工尺谱,不知道能用或者不能用。因为不认为工尺谱所以他这谱子写的在好也没有用。现在北昆院没有作曲家,这么一个博大精深的一个音乐宝藏,没有一批人来好好地研究它,那它肯定就会失传。所以它的前途有可能跟希腊悲剧一样。我今天就先说到这儿,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王培培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0406/88234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