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基层执政

书协“去官气”应是一种本分

2016年04月08日 16:24

 

【事件介绍】

中书协“清理门户”去官气:清理18名会员

中国书法家协会(以下简称“书协”)近日开除6名会员,暂停12人的会籍,再次将官员兼任书协领导职务问题引入公共视野。

记者统计发现,这18名受清理的会员中有16人为各级官员、国企负责人或其他有官方背景的人士。其中,广东省政协原主席陈绍基、河南省委原常委王有杰等6人因违法犯罪被判刑,被开除中国书法家协会会籍,另有12人因涉嫌违法犯罪被调查,被书协暂停会籍。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各地官员兼任书协领导职务的现象较为普遍。2014年12月初,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周一波在《人民日报》刊发《让书画家协会少一些“官气”》一文,批评某些领导干部“不务正业”、兼职各类协会,呼吁要辞去各类兼职。早在2013年,陕西省书协就拥有一个62人的主席团,仅常务副主席和副主席加起来就有34人。

周一波在文中称,领导干部为何现在要给自己安个名位?对于一些人来说,原因很简单,无非是名正言顺地收钱,默许雅贿;人们之所以往书画协会挤,尤其个别人作品低劣,却卖得很火,实际上是利用协会领导的幌子中饱私囊。

中央巡视组曾通报,陕西作为文化艺术大省,有的领导干部玩风盛行、热衷于书画联谊活动,存在腐败风险等问题。陕西省委对此作了整改。清理了8名省管领导干部担任书协主席、副主席等问题,省政协原副主席已辞去省书协主席职务。加强对领导干部违规举办、参加书画展、笔会活动的清理,对资金来源情况进行核查。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纪律约束和健康生活情趣教育,制定了关于严格规范全省厅级以上领导干部参与举办个人文化活动的《规定》。

据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报道,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谈及一些地方书协“官气”太重的问题时,王岐山说:“有的领导干部楷书没写好,直接奔行草,还敢裱了送人。”

从2015年年初开始,各地对领导干部在各类书画、摄影等艺术协会中担任领导职务情况进行了专项清理。记者今年3月31日登录陕西书协官网查看,发现第四届主席团中除陕西省政协原副主席、陕西省委统战部原部长在内的8名副厅级(含干部离退休前的级别)以上官员辞职外,仍有27名副主席。人民网2015年统计,河北、河南、湖北、海南、福建等十多个省级书法家协会均存在官员兼职现象,并点名了15名官员。中国青年报记者查询发现,如今,这15人中仍有9人在书协任职。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赵成根告诉记者:“不仅在书法家协会等社会团体,高校里也有众多官员任职的现象。政、商、学界间的牵扯,形成了一种精英之间的勾连,以及盘根错节的利益关系。”

他表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些公职人员的艺术造诣、专业水准并未达到标准,但是通过加入书协等社会机构,附庸风雅,提高档次品位。社会机构也通过与官员攀上关系,来获得资源的倾斜、权贵的照顾。

一个典型事例是,2014年9月21日,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原党组书记、副主任秦玉海落马。除了官员这个标签外,秦玉海还是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河南省摄影家协会名誉主席,其数十幅作品在国家摄影艺术展览比赛中获奖,曾获中国摄影界最高奖项“金像奖”,并在巴黎展出。其动辄上百万元的摄影器材均系企业赞助。

北京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彭利铭也认为,权力和艺术原本是分开的,不应该有必然的联系。个别官员笔还不会拿,却打着艺术的幌子,靠权力混入艺术家队伍。他认为,这样的人应该被清除,还艺术一片净土,而那些以权谋私甚至借艺术进行钱权交易敛财的官员,必须受到法律的严惩。

行政权力之手伸向文艺界的弊端不言而喻。在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看来,一些艺术造诣未达到入会标准的官员在位时,利用权力使得其作品升值,借着“学者官员”的头衔或者书画作品,为官帽增辉。这样的行为既破坏了书协公信力,也为腐败留下后门。

针对官员“雅腐”“雅贿”行为,书法家爱新觉罗·毓骏告诉记者:“艺术是中国文化的传承,不应该把高尚变低俗,甚至变成交易。”他认为此次清理18名会员是一种进步。

“这体现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方针,无禁区、无死角,任何领域、任何角落,一旦涉及公权力腐败,官员以任何形式、手段行贿受贿,都应该给予认真、严肃的处理和解决。”中央党校教授张希贤说。

张希贤提醒,除此之外,权力腐败和寻租是在依法治国的过程中暴露出来的,未来还会不断出现新问题,要不断解决新问题。

有媒体分析认为,官员达到书协的入会标准可以做普通会员,但不应该做领导。

赵成根认为,对于官员兼职书协的情况“不能一棍子打死”。他分析,有些公职人员的艺术造诣是达到入会标准的,应该以艺术水准、专业水平衡量。除了社会组织,在高校内,赵成根接触到了不少具备专业素养的官员,他认为这些官员兼任博导、教授等职位,是有益于学术进步的。

但竹立家表示,从公共管理的角度分析,官场、学界、商界必须要有严格的分界,特别是对国家公职人员,否则,容易牵扯国家利益,滋生腐败。

关于书协的制度改革,赵成根说,要加强社会监督。同时,国家应该出台相关监管制度,对人员的录用标准、程序、社会团体的运行制定细化办法,加强管制。

 

 

书协沾“官气”缘于艺术跪拜权力

有道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对于官员加入书协继而腐败而言,无疑是艺术跪拜在权力“石榴裙下”,增添了“官气”,增添了“名气”,增添了“撑腰”的砝码。就算中国书法家协会行书委员会委员遆高亮认为,若干年前已被判刑的官员至今才被书协开除,“有点晚了”。但笔者以为,如果没有官员“落马”,会这么容易被开除书协么?

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官员或为身份、或为声誉,只要在协会挂个名头,“作品”价格便水涨船高;各类协会或为利益、或为权力,只要“幸得”官员“入伙”,两者就会结成联盟,各取所需。其结果是,书法水平一般的领导干部,在“书法家”、“摄影家”、“收藏家”的光环下大势敛财,而协会凭借领导的权力,充实着自己的“门面”。既助长了官场“雅贿”之风,更是糟践了真正的艺术。

开除或是清除加入协会的官员,的确能对艺术本身而言起到了“固本培元”作用。但问题是,如果没有斩断权力滥用之手,如果没有办法遏制那种已成积习的官场“潜规则”,遏制那种以官为大的价值观念,无论何时将官员开除协会,都未必能剔除书协所沾“官气”。

还记得原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周一波曾撰文批评“官而退则艺”的乱象,权力对艺术所带来的“雾霾”式污染,以及呼吁领导干部自觉退出各级书画协会主席团文章。其实领导干部涉及书画艺术协会,备受诟病并非一日两日。秦玉海、陈绍基、胡长清等等如是,无一不是把书画艺术协会当成自己生财之道的托儿,进而为其提供一条非常规的敛财渠道。由此可见,开除官员在协会的兼职,并非易事,更不可能一蹴而就。

诚如有专家如是说到:解决书协沾“官气”的办法其实很简单,限制权力四字而已。说来简单实为不易。二者之间本来就有“互赢”之势。领导干部到协会兼职后,仅凭人脉和“官气”就能为协会带来莫大的利益;而官员也可以依附于协会,掩盖权力中饱私囊的事实。再加上附庸官员权力有所图的不法分子推波助澜,无形之中让书画市场畸形发展,书画艺术成了为政治和权力开道的“引擎”。

圈内说:普通会员进入中国书协“就像梦一样”。这并非危言耸听,根据中国书协官网于2015年9月30日发布的《中国书法家协会个人会员入会条件细则(试行)》,“在创作上有较高水平者,应入展全国性展览或者获奖”或许方能入会。而部分领导干部的入会犹如“探囊取物”,如果没有权力的揩油,如果没有权力帮衬,能行吗?

答案显而易见,要维护艺术的纯净,要堵住权力作品“劣币驱逐良币”,要避免艺术沾染上权力的铜臭味,绝对不能让权力拜倒在艺术的石榴裙下。这既需要各类规章制度的完善,更需要各级监督部门的监管得力,或许如此沾“官气”的“艺术腐败”能渐渐退出舞台。

 

书协开除贪官更要铲除权力魅影

根据公告来看,被中国作协开除会籍和暂停会籍的人员,一部分为因犯罪被判刑的官员,而另一部分则为涉嫌违法犯罪被调查的官员。表面上而言,中国作协“清理门户”,将落马官员清除出书协队伍,确实是必要之举。然而,如此多的落马官员书法水平并不出色,但却长期担任书协会员,足以表明书协会员选任标准存在缺陷和瑕疵。

在这些被开除或暂停书协会籍的官员中,像王有杰、余远辉、方文平等人的书法,其书法写作水平根本“拿不出手”。众所周知,成为中国书协的会员,要求非常之高,但在这些落马官员面前,却变得简单易行。不难看出,对于这些落马官员而言,其进入中国书协并不是靠书道,而是依赖于官道,也就是手中的权力。于是,官员风生水起之时,其笔墨也是“价值陡增”,与身份地位相匹配。对于书协而言,其在吸纳新会员时,似乎并没有将书法作品质量作为根本评定标准。

可以想象,官员落马后才被书协开除或暂停会籍,而在没有落马的书协官员队伍中,难道每个人的书法水平就一定过硬吗?令人疑虑的是,在书协会员中,到底还隐藏了多少“南郭先生”,恐怕谁也难以说清。当然,或许某些官员的书法功底确实了得,但是一个严酷的现实就是,在书协会员中掺杂了太多手握大权的官员,这本身就具有“瓜田李下之嫌”。当权力与书协会籍绑定在一起,书协的招牌面前,带来的或是“蓬荜生辉”。对于一些官员来说,则借助于书协的影响力,将书法作品当作借机敛财的工具,让权钱交易更具隐蔽性。

对于落马官员,书协应该严肃处理,开除或暂停会籍彰显出了书协的态度。不过,更加重要的是,如何铲除书协会籍背后的权力魅影,无疑更加迫切和必须。官员热衷于进入书协,书协也乐意吸纳官员会员,本身就说明权力左右了书协会籍的认定。在某种程度上,官员的笔墨受到追捧,并不是官员文笔多么出色,本质上只是将笔墨依附于权力之上,从而为书法作品抬高了“身价”。那么,当官员落马之后,其书协会籍被开除或暂停,书法作品变得一文不值,则只能成为一种必然。

在“清理门户”的同时,对于书协而言,最为关键的还是要转变会员选任的标准和条件,绕开权力的羁绊和影响。假如,书协会籍背后没有了权力魅影,全部依赖个人能力和水平来认定,一些别有用心的官员定然不会再热衷于舞文弄墨。

 

【启示与思考】

书法,是我国独有的一门文化和艺术。凡有志加入书法家协会,在书法艺术或书法研究方面又的确“有两把刷子”,不论是平民百姓还是官员,都应该予以鼓励。但实际上官员成为书法家协会的会员,真正懂得艺术的或是称为国内大师级人物的没有几个。他们入会,无非是想多挂个头衔,给自己添个彩头,可以从中多结交一些“朋友”,拓宽自己的“朋友圈”,可以名正言顺地捞取一些“艺术品”,堂而皇之地接受着这些“雅贿”。

艺术本是无价的,好的艺术奉献给人们的是愉快与幸福的美感。如果把腐败渗透进了艺术的空间,使艺术作品变成了赤裸裸的金钱交易,必然就会让艺术的本性,也失去了艺术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书协着手清理门户,而且清理的主要是官员或有官方背景的人,值得肯定。

但是,此次书协清理“异类”官员,18个被清理的会员,几乎都是戴罪之身,这难免让人觉得多少有些“名不副实”。书协“去官气”是一种本分,期待这个进程能坚持下去。让官场与艺术界始终保持严格的分界,避免权力过多地介入艺术,无论对于艺术本身,还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都意义重大。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0408/88316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