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文化热点
“杏花村”之争 应重其内涵
2016年04月13日 14:11
【事件介绍】
山西安徽湖北三地争“杏花村”原址不惜对簿公堂
也许,只有杜牧和给他指路的牧童才知道“杏花村”的真正地点。
数十年来,天南地北有十多个地方都宣称自己才是正宗的杏花村。这其中,以山西汾阳、安徽池州、湖北麻城三地的竞争最为激烈。他们绞尽脑汁引经据典、创作歌曲,甚至对簿公堂。他们都知道,这能给它们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这一切,都源于杜牧的一首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山西汾阳:最早注册“杏花村”商标
山西省的杏花村位于汾阳市区以北15公里,这里也是中国“四大名酒”之一的汾酒的产地。
汾酒,也因此被称为杏花村酒。在山西旅游政务网上,杏花村前被冠以“酒都”二字。对于该地的介绍,官网是如此表述的:杜牧的一首脍炙人口的《清明》诗,成为千古绝唱。当年的小牧童仿佛正向世人讲述着杏花村千百年来酒肆林立的繁荣景象。现今的诗酒之乡杏花村不仅是中国酒和酒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一个特殊的旅游好去处。
在当地人心中,杜牧笔下的杏花村就在汾阳。早在1957年,山西杏花村汾酒厂股份有限公司(后更名为“山西杏花村汾酒集团”,以下简称“杏花村汾酒公司”)就已在酒类商品上获准注册“杏花村”商标。20年后,经该公司的使用和宣传,“杏花村”被商标局认定为驰名商标。
2000年5月,杏花村汾酒公司成立“杏花村”酒都旅行社,承接观光旅游、旅行安排、旅行预订等业务。据报道,1995年,该省评出十佳旅游景点,这其中就包括酒都杏花村。
安徽池州:与汾阳争夺商标使用权
安徽池州人则认为,“牧童遥指”的杏花村在池州。
杏花村旅游网上的资料显示,位于池州西郊的杏花村距今已有1300年历史,唐代著名诗人杜牧任池州刺史著《清明》诗使之名扬天下,邑人郎遂撰《杏花村志》,收录中国《四库全书》。世人誉杏花村为“天下第一诗村”。
2000年,杏花村对古井遗址进行复建。一年后,安徽省杏花村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杏花村旅游公司”)的前身——安徽省黄公酒垆文化娱乐有限公司正式申请“杏花村”旅游服务类商标注册。
此举一出,立即招来杏花村汾酒公司的不满,此后的近十年时间里,两家公司为了商标使用权及归属问题不惜多次对簿公堂。
2006年9月,商标局作出裁定,核准被异议商标的注册。杏花村汾酒公司不服该裁定,于同月向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评审委员会(以下简称“商评委”)申请复审。
经双方多番激辩,商评委于2009年11月作出第32351号《商标异议复审裁定书》,裁定对被异议商标予以核准注册。
杏花村汾酒公司不服该复审裁定,于次年1月向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杏花村旅游公司以第三人身份参与诉讼。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于2010年6月开庭审理此案,并于同月28日依法作出行政判决:维持商评委作出的第32351号裁定。
杏花村公司仍不服该判决,向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记者获得的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2010)高行终字第1086号行政判决书显示,北京高院认为,原审判决虽然在事实认定方面存在错误,但结论正确,应予维持。杏花村汾酒公司的上诉请求缺乏事实和法律依据,不予支持。高院作出终审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当地媒体称此判决标志着杜牧笔下的“杏花村”一分为二,“酒”在山西,“玩”在安徽。
当地政府间都曾有积极举动
记者注意到,两家公司商标之争的官司背后都有着政府的积极推动。
据报道,为帮助杏花村旅游公司打赢官司,池州市委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当时任池州市长的方西屏专门作出批示:“杏花村”商标问题涉及池州对外宣传形象展示,应予重视。
池州市委宣传部先后组织召开两次专题协调会,指出“依法捍卫‘杏花村’旅游服务类商标的合法使用权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具体体现”。该市还抽调市法院、市政府法制办、市旅游委员会、市司法局、市审计局、市工商局等部门人员组成专门应对小组,帮助其研究应诉策略,科学编制举证目录。
安徽当地媒体认为北京高院的判决“对杏花村复建工作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极大地鼓舞了池州人民传承历史文明、建设美好家园的信心和热情,对池州未来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更具有深远的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在北京高院开庭的前一个月,杏花村汾酒公司董事长李秋喜一行在山西省委副秘书长吴保安率领下了莅临池州杏花村考察访问。
据杏花村旅游网报道,吴秘书长、李董事长一行首先参观了杏花村景区,详细了解池州杏花村历史文化渊源和复建过程。池州杏花村景区董事长詹晓荣指出:山西杏花村是中国酒业发祥地之一,近年来,依托酒业核心,更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池州杏花村为杜牧“清明”诗的诞生地,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复建十年来,在打造“杏花村”品牌、争创国家4A景区等方面成效显著。双方均表示,应加强合作与交流,互通有无,携手共进。
此举也被外界解读为池州在向汾阳宣示其才是正宗的杏花村。
湖北麻城:为杏花村创作村歌
赢了商标官司后,池州杏花村并没有停下脚步。而在它的南方,还有一个杏花村与其争血统。
2015年6月,在“牧童遥指杏花村——贵池旅游”推介会上,杏花村文化旅游区、4A级杏花村旅游景区武汉市近80家重点旅行社及收客门市部负责人推介了池州杏花村。2007年,距离武汉不远的麻城杏花村重建后开村。当地请来了全国政协委员李小琳为杏花村牌坊揭牌。
与上述两地不同的是,麻城杏花村有自己的同名村歌《麻城杏花村》。该歌由湖北著名作曲家王原平作曲,描写和还原的是“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意境。
2011年,《麻城杏花村》在第二届中国村歌十大金曲评选活动中荣获第四名,其作词、作曲作分别获得十大金曲作词奖和十大金曲作曲奖。2014年2月,湖北省麻城市歧亭镇杏花村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单。据了解,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均是保存文物丰富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纪念意义的、能较完整地反映一些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镇和村。该评选活动2003年启动,实行动态管理,对不具备条件者,将取消称号。
湖北当地媒体在刊发这一消息时,对杏花村的背景介绍都是“晚唐诗人杜牧《清明》诗中所写的杏花村”。
旅游带来巨大经济效益
据湖北当地媒体报道,今年3月31日,麻城市歧亭镇人大专职副主席邹良分析称:歧亭镇的杏花村,从(杜牧写诗的)时间节点、心境、气候、地理位置上分析,都是最合乎情理的。就诗的意境而言,山西汾阳的气候环境与诗明显不符,而且与杜牧当时的行迹也衔接不上。如果说诗中所指杏花村在安徽沧州,杜牧由黄州这个三等州调往沧州这个一等州,亦是升迁之喜又何来“欲断魂”的凄凉呢?
资料显示,自杏花村纳入到麻城市旅游板块建设项目以来,下辖的5个村民小组,超过35户的新农村就有4个。不仅路、水、电基础设施配备齐全,百姓依靠农家乐、生态养殖也增收了不少。
杏花村村支部书记李立明告诉记者:“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4年的5000元增至2015年的7000元,现在村里正在着手筹建五星级杏花村温泉养生大酒店、碑陵文化广场、养老基地和中国青年拓展基地。”这些项目的落地生根将会大力推动杏花村的旅游产业。
“杏花村”之争仍在继续。山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马斗全曾就此事撰文称,不论汾阳、池州还是其他什么地方的杏花村,作为文化开发或商业宣传而借杜牧“杏花村”一用,都无不可,但大可不必为一并非村名的“杏花村”而徒费笔墨、交争不已。
“杏花村”之争别沦为一地鸡毛
“伏羲东奔西走,黄帝四海为家,诸葛到处显灵,女娲遍地开花,观音菩萨选美,齐天大圣找不到家……”杏花村虽然不是名人故里,但杏花村之争背后的逻辑与争名人、名人故里别无二致,无非是为了名与利,为了背后的眼球与钞票。从细节来看,山西汾阳、安徽池州,两地杏花村之争的焦点又在于商标之争,后者要求分出个子丑寅卯,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争论的“烈度”。
并非拉偏架,从诗的前后句衔接来看,“杏花村”三字更多是一个地名,而非“女儿红”这般的酒名。但这并不是说地处山西汾阳的汾酒集团就不能注册“杏花村”商标———于商标注册而言,法无禁止即许可。而汾酒集团除了卖酒之外,还搞起了工业旅游。这不,2000年5月,杏花村汾酒公司成立“杏花村”酒都旅行社,承接观光旅游、旅行安排、旅行预订等业务。
只不过,好东西人人爱。杏花村三字,安徽池州亦是割舍不下。2000年,当地注册了“杏花村”旅游服务类商标。这下,山西汾酒公司不干了,一纸诉状法庭约见。几个来回之后,北京高院一锤定音,“杏花村”旅游服务类商标属池州所有。媒体解读,“杏花村”自此一分为二,“酒”在山西,“玩”在安徽。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杏花村之争,安徽池州就胜出了。毕竟,杏花村远非一个商标所能概括得了的。
由此可见,商标之争或有定论,但杏花村之争注定无终裁。杏花村在哪?唯有杜牧和牧童知晓,可白云苍狗,如今这事已经“逝无对证”。其实,杏花村谁属这茬,和发烧友考证为何《西游记》里“把唐僧蒸了吃”成了妖界的通行选择一样,旁人只能臆测蒸了吃有营养,或者吴承恩是淮安人而蒸着吃是当地的主流做法等理由,虽有合理之处却不可尽信。
如此,这就很好理解:作为后来者,湖北麻城为何会加入“战局”。杏花村的归属本来就没有定论,几个地方跳出来,借助互联网的大势,各自阐述并加以演绎,只要不是太荒腔走板,这又有什么关系呢?何况,麻城的解释有板有眼,官方宣称:当地的杏花村,从杜牧写诗的时间节点、心境、气候、地理位置上分析,都是最合乎情理的。
从本质上看,杏花村之争更是市场之争。不过,市场相信的不是理由,而是实力。如果只把杏花村当成摇钱树,认为争来了就一劳永逸,那就大错特错了,很容易沦为一地鸡毛。话说,面对众多署名“启功”的书法作品,启功曾感叹:真有写得好的,可惜,怎么不署自己的名儿啊?反过来说,杏花村之争也是这个理,要是没有内涵和文化,标上“杏花村”又有何用?
【启示与思考】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诗是美的,诗境更是美的,然而诗人的本意并非是为某个酒厂或者是村落作个酒广告或者旅游广告。古诗中的韵味是为了抒发凄迷感伤,可现实中的杏花村却失去了诗中的情怀,各地都在说自己是“杏花村“,而真正的杏花村到底在哪里,恐怕只有牧童知道吧!
遥想当年,文学家、探险者和诗人置身于大自然的胜景时,并未带上GPS。这些美景佳地,自然也就没有具体的地理界线和经纬度可言,甚至连它们的名字都在流变。然而,杏花村之争是假,而诉求背后的经济利益才是真,而这样的争执也绝非孤例,李白故居、曹雪芹公园、三国二乔故里争夺都是鲜明的例证,这样的争执目的无非是为了吸引更多游客到这里来旅游、交流、观光,从而提高丰润的美誉度、知名度。
旅游业既然是一种现代的消费工业,必然要和当下体验结合。故而,“杏花村”之争早已违背了牧童的本意,也违背了诗人的初心,清明节要的是清净和安宁,不是喧嚣也不是热闹,就让那些争执随风而去,对牧童的“遥指”认真思考,体悟其中的余韵邈然,这才是艺术带给我们的真正价值所在。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佘小莉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0413/88402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