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基层执政

“拆围透绿”:还绿于民值得点赞

2016年04月14日 10:04

 

【事件介绍】

安徽泾县10家政府机关自拆围墙

据报道,作为省级森林城市的安徽宣城泾县,在城区机关单位拥有良好的绿化环境,但因有围墙阻隔广大老百姓无缘享受,为了释放围墙内的生态美景与广大市民共享,泾县的十个政府机关大院自拆围墙,将建公共休闲空间还绿地于民,让机关大院变成市民的社区公园。

在泾县城区的主干道谢园路上,共有10家政府部门的机关。除了泾县市场监督管理局之外,其余部门基本上都修建了围墙。围墙内虽然花红柳绿,但老百姓无缘享受。为此,泾县决定“拆围透绿”,让10多个政府机关大院变成市民的社区公园。为了这项工作,他们还专门成立工作组,由县人大常委会主要领导人负责。据了解,这次的拆围透绿工作将从4月6号正式开始,预计到6月底可以全部拆除完毕。

到6月底围墙拆除后,原本拥有高高独立围墙的机关将会拆除掉,办公楼周边也将绿树成荫,将为泾县新增4、5万平方米的绿化休闲用地。在拆围透绿之后,县里还将结合城市绿化以及游园建设,使城市景观与街景融为一体,给广大市民营造一个城在园中,园在城中的空间。此外,考虑到停车位比较紧缺,拆围之后,机关大院还将新增150多个停车位,方便市民停车。

“拆围透绿” 拆掉的何止是围墙

毫无疑问,听到这样的消息,都会由衷地点赞。拆围透绿,是顺应潮流之举,国际上许多知名城市,如巴黎、威尼斯、哥本哈根、苏黎世等,都以通透而贴近人文的宜居诉求扬名。让更多政府部门的“私家花园”向公众开放,让这些局限于单位的绿地更具有公共性,本来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何以我们的很多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却喜欢以高大的围墙将自己围起来?这恐怕与传统有关。过去的衙门一般都会被围墙围起来,围墙的高度和大门的豪华程度,往往与级别、威仪成正比。上行下效,渐渐就形成了围墙文化,并逐渐从官方辐射到民间。围墙文化,更具有一种象征意义,代表着官民之间的距离,这种距离也许不是为了故意隔开官民之间的交流,但这种缓冲,会让官方能够保持威仪和神秘感。

虽然不能说,现在的官民之间还是这种关系,但这种文化长期存在,渐成惯性。因此,拆掉围墙,首先遇到的阻力,不是基于安全的考量,而是某些为官者心态上的抵触。一向已经习惯于“单位”的私域,若向公众开放,就意味着一种权力和优越感的放弃,会产生一种心理上的失衡,这才是最大的阻力。

其实,无论什么样的单位(指政府部门、事业单位),都是人民的、公家的,本来就应该具有公共性。那种划地为我的意识,本来就是一种私心在作怪。更何况,拆围开放,得到的是几何级数的公共性的放大,如此,又何乐而不为呢?

因此,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等带头拆围,拆掉的不止是有形的围墙,更是那种对私域狭隘的优越感。这种优越感,往往会加剧对权力的迷醉,也会助长官本位文化的滋生和发育。

至于透绿所带来的好处和便利,不消多言。随之而来可能带来的管理上的麻烦,也不难解决。甚至可以要求,一般单位,不仅要拆墙,还需要拆掉门禁,让老百姓可以自由出入。当然。确实可能产生一些安全问题,但这是完全可以解决的。

拆围透绿,符合中央打开封闭小区的政策精神,还的是本应属于民的公共性,向老百姓展示的是善意、自信和开放性。

 

 

政府机关“拆围透绿”需常态化

据悉,此次工程分两个部分,一是拆除围墙、传达室,进行绿化补充,增加公共绿化面积,二是改造道路,完善基础设施,方便市民游览、出行。泾县政府机关自拆围墙的行为,既让政府大院的绿色不再“犹抱琵琶半遮面”,拒人以千里之外,又能让绿色穿透政府的高墙,沾沾土气、接接地气,在春光旖旎万物生发的时节里,的确让群众感受到了一股扑面而来的暖意。

有诗云,满城春色关不住。奈何增几何时,春色俨然成了“自家”之物。尽管近年来透绿工程的实施,打破了不少政府机关的围墙,取而代之为高而坚的栅栏,或是可以隔物观景的“孔洞”式砖墙,但绿色依然如笼中之鸟般,被视为“特权”阶层的玩物,群众只有驻足观望的份,而不能近距离观摹、赏玩。

拆围一小步,前进一大步。此次政府机关带头拆围,不仅是响应上级党委组织以及中央的号召,也是践行“两学一做”,坚持走群众路线重要展现,更体现了党员干部努力转变作风、通过拔除阻挡在干部与群众之间的障碍,增近党群、干群关系的诚意与勇气。由此来看,拆围的小动作背后,是政府部改进政务、取信于民、还利于民的大动作,值得我们为其道一声彩。

“拆围透绿”需常态化。作为集城市规划、环境改造、生态化追求、文化特色和人性化本位为一体的透绿工程,是城市改造、提升品位的一项重要工程,政府机关作为城市的建设者、管理者,本就应身先士卒、责无旁贷。虽然此次的拆围较为“彻底”,传达室也改为了环位工人的休息场所,但是公众仍不能就此忽视政府机关应尽的职责与义务,而政府机关亦应以此为契机,推广这种拆自家围墙的行为,使其常态化、制度化,从而实现政府机关转作风、城市建设树新风互利互惠的双赢局面。

 

【启示与思考】

政府机关本来就不应该高高在上,戒备森严,拒民众于千里之外,也不该独享幽静,将城市中最良好的绿化环境为少数人所垄断。而泾县的做法之所以叫好,主要在于它们不是作秀,而是真正愿意还绿于民。更在于它们通过拆墙,拉近与民众的距离。

其实,“拆除小区围墙”在我国并不是新事物。以前北京的胡同、上海的弄堂,就类似这种做法,只是受城市发展离我们渐行渐远。在中央看来,小区封闭是当前“城市病”的一大病因。有网友也呼吁:我们想拥有巴塞罗那、巴黎那种既干净又整洁,还拥有漂亮小店的街道,汽车平缓开过时,周围不都是冷冰冰的小区围墙,偶尔还有一丝面包房的香味和鲜花店的芬芳……因此,政府机关大院“拆围透绿”的做法不能仅“昙花一现”,还当处处有“风景”。

拆围透绿、还绿于民,需要决心,更需要行动。政府机关本来就不应该拒民众于千里之外,泾县的做法之所以获点赞,主要在于其真正还绿于民,通过拆围墙拉近与民众的距离。当前中央力推街区制、打开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提升城市通透性和微循环能力,使城市街区和道路更有人情味。拆除机关大院的围墙,具有示范作用,也有助于街区制在当地的推进。这体现了当地政府的智慧,也是政府着力提升公信力、凝聚力的表现,值得借鉴。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0414/88441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