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化博览 博古通今 独家讲稿

李山:魅力《诗经》——中国人的精神家底

2016年04月15日 17:23

 

71cf3bc79f3df8dc1f514edbcd11728b47102808

李山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律责任)

完整报告:http://www.71.cn/2016/0415/884674.shtml

精彩论述:http://www.71.cn/2016/0415/884681.shtml

大家下午好,很荣幸有这样一个机会,跟大家一起聊聊《诗经》。我们讲的题目是“魅力《诗经》:中国人的精神家底”。“家底”是什么意思呢?我们过日子,总得有一点积蓄和储备,这是我们过日子的底气,没有家底,我们就会心慌。实际上,《诗经》和其他优秀传统经典一起构成了我们的精神家底。

《诗经》和其他传统经典有什么区别呢?可以说,各有专攻。比如说《尚书》,《尚书》记录了周人创建周家的过程,谁在什么情形下,做了什么事儿,说了什么话,做了什么重大决策,把这些东西记录下来了,智慧含量很高,内容很丰富。

《礼记》是什么?我们现在找不到西周的礼,是后来儒家把前人生活的规矩总结起来。比如说结婚,有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这个是后来人记录的,礼就是中国人做事的规矩,人做事讲规矩,这是一种基本品德,这是礼。

孔子作《春秋》,《春秋》实际上是一部编年史。按照清朝末年章太炎先生的说法,孔夫子是第一个向国民宣布国史的人,我觉得很有道理,很有意味。过去,“史”在哪藏着呢?在皇家图书馆,就相当于过去的颐和园,是封闭起来的,离我们远远的。孔夫子作《春秋》,用编年的方式向民众宣布国史。这是很重要的,我们要了解未来,必须要看过去的历史。是孔子第一个把历史的材料向一般民众推广普及,意义重大。

那么,《诗经》跟这几部书有什么不同吗?有,很大不同。《诗经》是歌唱的,它反映生活、反映情感、反映喜怒哀乐。而且,从内容上说,《诗经》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分:有崇高的宗教活动;有朝廷大政;有小民的喜怒哀乐。特别是“风”这部分,全面而细腻地反映了生活。如何细腻?《诗经》里面有一首诗,《国风·郑风·将仲子》是《诗经》中的一篇。全诗三章,每章八句。

“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岂敢爱之?畏我诸兄。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一个女孩说,仲子,不要再翻我的墙,不要再砸坏我的树,我父亲开始骂街了。看上去是在拒绝,实际上是暗通情报,你下次爬墙小心点,练习练习,别把我们家的树砸坏了。你下次再来的时候,一定要小心。这不就是爱情的心理吗?爱情是生活的秘密,就是现代人谈恋爱,也是一个公开的“秘密”,总不能说俩人谈恋爱,是带着这种小麦克风,然后转播大家听,大家也受不了。所以,《诗经》写人情跟我们今天没有任何差别,《诗经》记录的生活非常广阔、细腻。

 

《尚书》是一部政治上的书籍,他是大政的记录。《尚书》基本上都是说,君子如何?小民如何?而绝对不去多说芸芸众生的生活感情。

咱们今天处在一个很好的时代,国家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人在经济上站起来了,文化上我们正在站起来。所以,在民间形成了所谓的国学热。当然,国学热不一定都是健康的,可是,这个情形就印证了管子的一句话,“仓廪实而知礼节”,当我们吃饱了饭以后,我们就会有更好的精神需求。就按马斯洛心理学来讲,一个人生存的问题解决之后,马上要求尊严,要求文明,要求价值的实现。注意,经过三十多年伟大的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人开始要了解自己是谁?我们的文化是什么?我们要了解我们自己,读《诗经》是个好办法,因为《诗经》是我们文化的根,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家底”。

西方的学术界说,西方的哲学史就是重新回到柏拉图的历史。我看中国的思想史,也是不断地回到孔孟、老庄的历史,对传统经典重新阐释、重新发扬,这是学术上的特点。

第一个问题,讲讲《诗经》的时代特殊性。那是个什么时代,产生了中国人的精神家底。西周以前,我们还有夏、商,我们还有尧舜时期,再以前我们还有仰韶文化。那么,这就有一个问题,为什么到了周代,我们的先民们才知道写书,并且保存、传承下来?他们把《尚书》保存下来,把《周易》保存下来,唱完歌之后,把《诗经》记录下来。到了这个时代,人们才懂得这一点。注意,这是一个伟大的成就,就像我们三十年改革开放以后,我们才注意到,我们的传统是应该被尊重的。

我是六零后,比九零后大三十岁。六零后生活的时代是什么?整天上上下下,整天批林批孔、砸烂传统。从五四以来,或者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就觉得,传统阻碍了我们的进步。可是,日本人没这么干,现代化了。韩国人没这么干,也现代化了。哦,我们突然才发现,我们大便干燥怨茅房。另外,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我们在经济上富裕了以后,经济上能够撑得住以后,人们的追求发生了变化。所以,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懂得了尊重传统,这是一个重大的历史变迁。

还是那个问题,为什么周代人开始懂得把自己的文献记录下来、传承下去?为什么?打个比方,小孩子到了七八岁以后,有了自我意识,就会开始写日记。在商周时期,社会进化到了一定程度,人们也开始用文字记录下自己的历史和生活。尽管两岁小孩子说话,经常吓得大人一愣一愣的,但他不会写日记。小孩子一定是到一定的时候,七八岁以后,或者更晚一点,开始有了自我意识以后,开始写日记。这个大家可以研究研究,比如,中国最早的孩子,什么时候开始写日记?这代表了他人格上的成熟,或进展到一种境地。

我们现在看到的四书五经,没有一部是商朝人写的,更不要说夏代人了。商代人有没有书籍?有,有典有册,但是烧掉了。也就是说,追溯到商周时期,人们懂得写书了,商代的书烧掉了,秦始皇也烧过书,也烧过四书五经,但是老百姓把这些经典藏起来了。这就有一个问题,商代烧了书,就再也没有了。可是,周代这些著作,经过秦始皇烧书以后,却还保留下来了。秦始皇曾经发布了一道命令:“敢有挟书者族”,即对收藏违禁书籍的人处以灭族的酷刑。比如说,挟书之律,我们在马路上走,我拿了一个书包,朝廷官员看到了,一鞭子打了你以后,镣铐拉到大牢里问问,你为什么带着书,这跟现在贩大烟是一样的。后来,到了汉惠帝时期,才开挟书之律,说拿着书到街上走不犯法。

人会进化,社会也有进化,所以在西周时期,诗、书、礼、易被写了下来。这就是《诗经》的时代背景。

西周最大的一个事情,就是实行了封建制,完成了一个历史统一化的文明进程。这个话说得有点绕口,我想在座的很多人都知道,中学课本告诉我们,夏朝时我们建立了王朝,夏王朝出现了。历史教科书这样说绝对不是错误,但是它有局限。这种说法好像告诉我们,在那个时候,一个大王朝就出现了。实际上差得很远呢!还得有一千年的路要走。但是,不能否认的是,我们的文明,从新石器时期慢慢衍生,到夏代的时候,注意,一种新的政治形态出现了。

过去一个族群,家长带着大家一起生活,遇到有一些事儿,说说就做了。随着人口的繁衍,到了一定的程度以后,光用软方法不行了。于是,国家开始有了军队,开始有了警察,开始有专政武器了。国家这个形态出现了,城市出现了,城墙出现了,我们认为进入到了文明时代。权力嘛,有两样,一是软权力,一是硬权力。硬权力来对付不听话的人:国家要有军队,对付外在的敌人;国家有警察,对付内在的不法分子。

我们思考中国的问题,永远要放在一个大地域上去想。我们的中国文化,从9000多年前开始,就有了很像样的文化了。前面还有没有?不得而知,没有找到,或者比较零碎。那么,从9000多年前开始,逐步蔓延,而文化发展是不平衡的,所以,到了夏朝的时候,在公元前2100年,夏王朝建立了,出现了一个中心权力。其实,夏王朝真正的底盘民众(这个政权所能领导的民众),也就是在陕西山西交界地带,连开封都到不了。夏王朝的疆界,到郑州就算完了,它连今天河南淮阳这一带都到不了。淮阳一带属于什么?在当时属于东夷文化。那么,夏王朝周边广大的人群,跟夏王朝的人种一样,但是文化上不一样。

 

这就有一个问题,你在洛阳这一带建了政权,我在山东,我为什么听你的?那怎么办,你不听我的怎么办?注意,历史就开始了兼并征伐,这就是古代的一种原则,不听我的,好,那就打。

《尚书·甘誓》是周人为夏朝记录的文献,有人说发誓词的是禹,有人说发誓词的是启,不管是谁,我们看一看,那个战前的誓词讲什么?说有一个有扈氏人群,也就是非夏朝的,说他们不听天命,犯了各种各样的错误,老天派我率兵剿绝其命。可以看出,当强大的夏王朝出现以后,面对周边不归他管的人群,怎么办?采取打的策略,而且很残酷,剿绝其命。

这就是古代,文明是从不文明的时代过来的,从无序到有序。夏朝在向东扩张的过程中,被商汤灭了。商代这个人群偏东部,就是河南安阳、郑州这一带。

殷商人崇拜鸟,崇拜鸟的人群跟崇拜太阳有相关性。传说,天上有九个太阳,每个太阳里面有一个鸟。这个鸟有一个特点,三只脚,叫三足乌。为什么是九只呢?说在东方的扶桑神树上,落着九只鸟,但一共有十只鸟,还有一只干嘛呢?就是作为太阳,升上天空巡查世界,绕了一圈歇了。歇了以后,由第二只鸟接着绕,绕一旬十天,就是一旬。所以树上落的鸟是九只,还有一只在天上呢。

东方人群(商)把这个偏西的人群(夏)干掉了。《左传》记载,当年夏禹建立政权的时候,搞了一次诸侯大会,拿着玉帛来朝拜他的诸侯有一万个。商汤建立了商朝以后,执玉帛来的诸侯只剩下三千个。那七千个哪儿去了?打没了,兼并了或者跑了。

商朝建国了以后,并没有改变夏朝的征服传统,反而是变本加厉。有一位学者,王玉哲老先生,写过《中华远古史》。他说,甲骨文里边显示,日常状态下,殷商每年要跟十八九个国家作战。也就是说,商朝长期打这个、打那个。

王国维的说法是什么呢?说商朝和周边小王朝之间的关系是君臣关系不定,叛服不定,我弱了,就服你,我强点了,就跟你叫板,所以老打仗。打仗的结果是什么?大家可以去安阳看看,殷墟,到处是白骨,这个坑有白骨,那个坑有白骨。注意,这就是殷商,商朝打仗能力强了,征服的路途也远了,消灭的人群也多了,大量的战俘就来到首都。来干嘛?平时种地,到了祭祖的时候,拿这些人殉葬,拿这些人砍头。武官村大墓,这个大墓是七十年代发现的,里面陪葬的人有300多,还有大量牲畜。

我们看商代的饕餮纹,两眼瞪着,兽的面部巨大而夸张,其纹饰和造型都呈现一种超脱尘世的神秘气氛和力量。李泽厚,老一辈美学家,他对我们这辈人的影响很深,他有一本书叫《美的历程》。对这种青铜器上的器纹,他用一种审美字眼,叫“狞厉之美”。饕餮纹代表一种紧张,神经质,有点嗜血。青铜器周围有很多竖着的棱子,注意,以棱子为中心排开,分布着饕餮纹。饕餮纹粗看是一个整体,细看是以棱子为中心,这边一部分,这边一部分。有的时候画是的虎或者蛇,注意那个尾巴,全这么钩着。我们要注意,老虎、豹子、猫扑杀动物的时候,在扑杀之前那一刻,尾巴全卷着,它不翘着,翘着那就是谈恋爱了。

过去,我们的历史学家就说,饕餮纹是吓唬人民的,饕餮纹给大家一看,大家就服了。注意,饕餮纹是埋到祖坟里面的,刻在鼎上的。老百姓谁家有一个大鼎?有大鼎的人还叫小老百姓吗?可见,他们就是自己吓自己,对了,就是自己吓自己。这代表了这个时代的一种神经质,神经状况高度紧张。在当时,出现了一种历史困境。一方面,文化越来越发达,人群越来越繁衍;另一方面,在中原大地上,我们找不到一个有效办法,把大家统一起来。靠打、靠杀伐走不出历史困境,这条路走不通。所以这个时候,呈现出了历史的困顿、忧郁和徘徊。

周武王灭商之前,曾经在盟津举行了一次大会。《史记·殷本纪》记载,“周武王之东伐,至盟津,诸侯叛殷会周者八百”。周武王把对商朝不满的这些人召集起来,这都是恨着殷商的。周武王造反,我们跟着你走,要联合埋葬殷商王朝。为什么?商朝今天打这个,明天打那个,上到六十岁老头,下到十几岁的小孩子,拉出去砍头祭祖、殉葬。人就是如此,越杀越斗,心越远,越斗越狠,所以这个情形出现了。

周朝把殷商灭了,靠的是什么?靠大家的群策群力。在一个早晨,周武王带着三千虎贲之士出发了,周武王很快就把商朝给灭了,一天时间,就把商纣王和他老婆一起收拾了。西周王朝就此建立了。

周武王灭商当晚为何失眠?

注意,这里面有一个历史细节。什么历史细节?胜利之后,周武王登高远望,望了以后回到住处,一晚上没睡觉。周武王这个人多病,他真正建国以后,三个年头就死了。他那天看了殷商的人群以后,睡不着觉。周成王第二天就把叔叔周公旦找过来,就跟叔叔说,我父亲昨天晚上,一晚上没睡觉。周公赶紧就过来问他。怎么回事?周武王说了两条:第一,我身体不好,我死了以后,你来接班;第二,我们周人把天下打下来了,在哪里建都城?周武王说,我考虑好了,我们不到陕西(周人从陕西起家),我们到洛阳建个都城。为什么在洛阳建都城呢?那个时代有一个老观念,说洛阳是天下的中心,说这儿直接高度离上天最近,离天神待的地方最近。所以,后来河南叫中原,就是天下中心。

我们今天叫中国,中国在西周时期指的是哪儿啊?就是洛阳这片地方,离上天最近。另外,洛阳这个地方很奇特,离天下所有诸侯的距离比较均衡,大家来给上天烧香,走的路程差不多。

 

第一条周公拒绝了,周公说我要辅佐我侄子。第二点周公听了,后来都城就建在洛阳。这里面就有一个疑问,周武王登高远望看到了什么,让他做出这两项决定?他看到了殷商太多的人群,这就涉及到现在史学家一种研究。什么研究?就是周武王克商的时候,周朝有多少人?商朝有多少人?周武王克商的时候,周家有多少人呢?这个数字到今天也是一个谜了。我们做下推测,大致不差,古人“五家出一兵”,五个家庭养一个兵。周武王那天打仗的时候,带了多少人呢?三千虎贲之士,就是最精锐部队三千。那好,反推,他有多少户人呢,就是一万五千户人。一户人家多少人?周代的情形我们不好说,因为他没有铁器,他到底能养活多少人呢?但是也不会太少,孟子说过,战国时期,七口之家,八口之家,反正在七八口之间,那么好,一万五乘以七,多少人呢,十余万。好,我们知道,周武王带兵,带的都是精锐部队,还有一些剥葱的、砸蒜的,还有一些人,我们加起来给它乘二,一共是二十万人。

那么,殷商有多少人?保守估计在百万,不成比例,太不成比例了。所以,那天周武王登台子一看,那么多人,想想自己的人这么少,当时就急病了。这就是弱者战胜强者的典型案例。注意,中国历史上有个规律:以强胜弱,王朝霸道;以弱胜强,王朝厚道。

商鞅变法的时候,给秦国打造了一只非常好的部队,结果秦国以强胜弱,各个击破了之后,你看他多狂。秦始皇的阿房宫是仿着天上盖的,人间已经容纳不下他了。三皇五帝都不在他话下,秦始皇渡湘水的时候,突然刮了一阵风,吓他一跳。他一开始很紧张,问,湘山的山神是谁?说是舜的老婆。我们要知道,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那些吹牛拍马的文人告诉他,你的功劳超过三皇五帝。秦始皇一知道湘山山神是舜的老婆,心想,这还不是三皇五帝,你老婆就敢跟我这么较劲。于是,派发了几千个罪犯,把山上的树全部给砍掉,然后涂成赭黄色。什么是赭黄色?古代监狱里面罪犯衣服的颜色,就是赭黄色,把这个山涂成一个罪犯。多傲慢啊,所以没多久就完了。你再看刘邦,靠着以弱胜强得了天下,于是他就知道,不能光来硬的。当然,刘邦在武力上不如项羽,不过这个人可不差,但是他不是硬打弱,他是弱打硬。

周武王,注意,他作为一个军事领袖,为什么要在洛阳建都?安定天下人心。当年清朝的时候,三藩都造了反,南方整个半边天都是叛军,北京这一带还有刺客,但是,康熙每天到书房里面听儒生讲经,每天听,还向天下人公布。老一辈历史学家孟森就说,这就是举重若轻,三藩造反,你再多人我也不怕,但是我把知识分子的心收住,让人们知道,我是尊重儒家传统的,我是尊重经典的,读书人的心不散,他们不夹着包跑到对面的阵营去,我就不怕。

要知道,当年李自成造反,要是没有牛金星、宋献策参加,他成不了气候,但是,加了这么几个人,就不再是荒腔走板了,而是有板有眼地开唱了,于是迅速就壮大起来。

这是我们是拿后面的事情影喻周武王。注意,周武王很清楚,一个族群取得了政权,那么,还有上千个族群在看着我,这场胜利到底是谁的胜利?是我周家一家一姓的胜利?还是意味着天下人的胜利?注意,周武王不简单就在这,他断然决定在洛阳建都,在天下中心建都,这儿离上天最近。同时,借此事告诉大家,我周家这次的胜利,是天下人的胜利。一个都城的问题,实际上代表了很多问题。

政治地理啊,古今如是。北京城也是如此。当年元顺帝跑了,元朝并没有灭,他跑了以后,成为北方一个大祸害。那好,举国守边。在这儿建都城,反而安全了。

接着讲周朝,周武王死后,成王继位,时年13岁,周公就辅助成王理政。但是周武王的弟弟管叔、蔡叔和霍叔不服,就散布谣言,说周公要篡夺皇位,与纣王之子武庚纠合,联络一批殷商的贵族,并且煽动东夷几个部落,联合起兵清君侧,史称三监之乱。周公力劝召公(周武王的弟弟)支持东征,在召公支持下,周公调动大军,率军东征。

在出征前的占卜仪式上,周公向臣子们讲了一番话,他说:“殷人刚刚恢复了一点儿力量,就想乘着我们内部混乱,起来造反。重新夺回他们已经失掉的权位,说什么他们‘光复旧业的机会到了!’妄图再让我们成为他们的属国。这是白日作梦!我告诉大家,殷人里头有一伙人,愿意出来帮助我们,有了他们的帮助,我们一定能够平定叛乱,一定能保住文王和武王的功业”。又说:“我们小小的周邦,是靠了上天的保佑才兴盛起来的,我们承受的是天命。为了这次出征,我又占卜了一次,卜兆表明,上天又要来帮助我们了,这是上天显示的威严,谁都不能违抗,你们应该顺从天意,帮助我成就这个伟大的事业”。周公的话,被史官记载下来,这就是《尚书》里的《大诰》。

《诗经》:“周公东征,四国是皇。哀我人斯,亦孔之将。既破我斧,又缺我锜。”打仗的时候,斧子都打破了,到底是开山凿路把斧子打破了,还是砍人头把斧子打破了,不得而知。战争打了三年,局势稳定下来了。

周公在位的十几年,和他死去以后有一段时间,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一件大事。趁着周家东征的胜利,周公把周人分封各地,封了70多个诸侯,把周人分散到各地去,占领军事要地。这就是所谓的大封建,像鲁国、魏国、虢国等都是这时分封的。随着时间流逝,这些诸侯国力量不断变化,有一些国家越混越大,像晋国;有的一些越混越小,像魏国。这就是当时的天下。注意,这是一个大手笔,胆子很大,我就这么多人,但是我可以化整为零,干嘛呢?深入到全国各地去,占领军事要地,我先占了,设人口,繁衍人口。

诸侯到各地之后,周围还有些土著人群,怎么办呢?让他们变成附庸国,我不消灭你,但是你再是完全独立的政权了,你要听我的,我向中央汇报,保留你的国家,保留你的领袖,保留你的风俗习惯,但是你不要造反,你造反我就收拾你。这样,就把天下整个控制起来了。封建制实行后,杜绝了很多战争,这是体制上的胜利。

 

注意,诸侯到各地以后,他对土著人群采取什么政策,这个很要紧。举个例子,古希腊有一个斯巴达,其中分斯巴达人和黑劳士,黑劳士是指被斯巴达人征服的拉哥尼亚和美塞尼亚地区原有居民沦为奴隶者,被斯巴达人镇压了。以后在斯巴达,每年都要搞一次仪式,干什么?全体斯巴达的公民拿着刀枪出来,做一个仪式,要镇压黑劳士,每年都干,甚至还要杀人。什么意思?斯巴达人坚决不和黑劳士人搞融合,你就是被踩到脚底下的,就要镇压你。

而周人到了山东以后,不这么干。我们看到的情形什么,周人到了山东以后,就跟当地的土著结亲家关系,结婚。另外,周人对殷商人如何?周人化整为零,分散到70多个诸侯国,也把殷商人分散了,带去各地。被带走的这批人,他们的待遇如何?比方说,有大量的殷商人来到琉璃河,跟着周人建燕国。他们的居住区跟周人不同,这边住的是殷商人,那边住的是周人,这个“住”还不是住房,是墓葬。我们知道,在风俗当中,有一种东西特别顽固的东西,就是丧葬习俗。你看到今天,死了人以后,带个白帽子,就是孝帽子,到今天我们还这么干,带黑纱的很少,当然也有,城里面多一些,但很多农村还是老一套,拿一个打狗棒,拄一个棍子,弄一个幡儿。

那么,我们看看燕国丧葬。殷商人死了以后,要么就杀一个人埋在下面,要么就杀一只狗,腰坑里面放一只狗,他喜欢这个东西,一看这个就是殷商人。有一个殷商人,他的墓葬里面有一个器物,里面写的是周人对他的赏赐。赏赐了什么?赏赐他几个奴隶。注意,赏赐奴隶,意味着让他做主子,这种现象在西方是不可想象的。什么意思?你从安阳到我燕国来了,你跟我好好合作,比如,你会写字,你会算帐,你会剃头,你会吹笛,你就好好做这个事儿,帮助主子干这个事儿,我不过分的欺负你。在文献中说,这些殷商族群有自己的家族,有自己的家庭,有婚姻,什么都有,而且还有自己的宗族长,甚至在鲁国,还给你立一个土地庙,你只要不造反,跟我周人生活就行了。另外,周人、殷商人上层之间还有婚姻,彼此融通。

西周王朝的范围,西边从陕西、甘肃开始,南边到江汉,大概没到长江以南,北边到燕山南北,东到齐鲁大地,没有到海边。这么一大片地方,到处都是周人的封建国家,也可以说,到处是融通队伍,靠着通婚,靠着和平共处,跟天下所有人打成一片。台湾有一个学者叫许倬云,他说,这一次是中国人群的一次重新分化、重新组合。

在一个诸侯国里面,我们发现,住在国之外的是本地人,国之内,有商朝人,次一等。还有周人,周人还有家人、丫鬟、婆子。所以,一个诸侯国里面层层叠叠,有好几层人。他们在一起生活,逐渐消除界限。注意,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地盘,周人来自陕西,来自高原地区,殷商人本来是平原地区,他们的气质、文化有很大不同。经过这次拆卸,就有点像白面和棒子面,和在一起,行了,是杂和面,这是一次了不起的伟大革命。从此,中国人不再打了,周人用了一种封建制度把人统合起来。统合起来之后,就要给这个人群建立高标准的文明,《诗经》就出现了。

我们应该怎么生活?什么样的生活是值得过的?什么样的生活是文雅的?什么是贵气的?靠什么来展现?我们今天穿衣戴帽,总有一个风尚吧。这个风尚谁给树立?今天是设计师给树立,不过李敖说了一句话,不要相信设计师,因为设计师都有同性恋倾向,他们歧视同性,男设计师给男的设计衣服,难看死了。我这儿是瞎说。我们要注意,统一化的文明进程,经过夏王朝、商王朝,到了周王朝时,这个局面打出来了,这就是我们的先民在那一千年里获得的进。当然,这只是基础,不要再打仗了,不要你杀我,我杀你。

我们注意到,到了西周建国一百年以后,商朝青铜器中瞪着眼睛的饕餮纹被边缘化、装饰化了。另外,什么图像出来了?长尾巴凤凰。凤凰又是什么呢?很有可能就是孔雀,吉祥如意。今天,我们看到孔雀不害怕,看到凤凰也不害怕。

周代人是一个重视农业的人群,每到春天,周王要亲自扶犁,从事农事。这一天,万民跟着周王一起劳动,在青耕之前,要祭祖,要杀牲口,用血涂地,还有一件很大的事情,唱诗。为什么唱诗呢?要让大家都知道,我是遵循着先王的传统,我们在构建新的生活,注意,这种歌唱有价值、有意义,所以要记录下来,要传唱。

《诗经》表达的是文明的进步。现在的学术观点认为,“内圣外王”这个观点,出自四书五经。大学篇里面,上来就是内圣外王,从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开始,告诉人们,要内在做一个好人,外在做一个好事业,内圣外王。过去,我们都以为“内圣外王”是儒家的发明,实际上不是。在《诗经》里面就出现这种思想了。

 

“思齐大任,文王之母,思媚周姜,京室之妇。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

惠于宗公,神罔时怨,神罔时恫。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雍雍在宫,肃肃在庙。不显亦临,无射亦保。

肆戎疾不殄,烈假不瑕。不闻亦式,不谏亦入。肆成人有德,小子有造。古之人无斁,誉髦斯士。”

这首诗是《大雅·思齐》。什么意思呢?《思齐》一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备焉,它反映出传统道德在文王身上的完满体现。

还有一首诗:《诗经·小雅·斯干》。

“下莞上簟,乃安斯寝。乃寝乃兴,乃占我梦。吉梦维何?维熊维罴,维虺维蛇。

大人占之:维熊维罴,男子之祥;维虺维蛇,女子之祥。

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其泣喤喤,朱芾斯皇,室家君王。

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无非无仪,唯酒食是议,无父母诒罹。”

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呢?下面铺上莞,上面铺上簟,就是蒲席和竹席子,就可以睡觉了。睡着了,又睡醒了,就请人占梦。梦见了什么呢?梦见有熊有罴,有虺有蛇,罴是一种野兽,似熊而大,虺是一种毒蛇。请大人占梦,“维熊维罴,男子之祥”,说你梦见熊罴了,在这个屋子里,要生一大批男孩子。“维虺维蛇,女子之祥”,说你梦见虺蛇了,在这个屋子里,要生一大批女孩子。如若生了个儿郎,就要让他睡床上。给他穿上好衣裳,让他玩弄白玉璋。他的哭声多宏亮,红色蔽膝真鲜亮,将来准是诸侯王。如若生了个姑娘,就要让她睡地上。把她裹在襁褓中,给她玩弄纺锤棒。长大端庄又无邪,料理家务你该忙。莫使父母颜面丧。

到现在,我们还把生男孩子叫“弄璋之喜”,生女孩子叫“弄瓦之喜”。从这首诗里,我们可以看出,生活气息极其浓烈,而且充满了美妙的想象,这里面没有鬼神,这就是诗人的意识,是当时最先进的文化意识。

我们说,《诗经》代表了一种文明的进步,你看看这些东西,是不是我们的精神家底,离我们远吗?除了一些语言上的障碍,没有任何的差异。我们就是读着这些作品长大的民族,我们就是按照这些作品去生活的民族,我们受《诗经》的哺育,受《诗经》的造就。

我们这个民族,无论遇到多少困难和灾难,我们都过来了。鸦片战争以后,我们有一百年灾难时期,灰心丧气,但是我们今天不也过来了吗?我们南北朝400年,十分混乱,不也过来了吗?而且马上就是一个盛唐。注意,我们不要灰心丧气,要热爱生活,我们要植根于大地,像松柏一样,像竹子一样,拥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这就是民族精神。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不觉得有任何的气馁,你有基督教,你有佛教,我有《诗经》!不是说我们比他们强,但我们绝不比他们差。

《诗经》具有基本的精神信仰和强烈的人间色彩。什么叫“强烈的人间色彩”?你看,一部《诗经》,没有鬼神,不讲超越的世界,讲日常生活,讲纺织耕种,植根于大地之上,反映人间生活。《诗经》的精神意蕴就是这个。今天限于时间关系,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0415/88468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