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文化产业

以炎黄子孙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来保护文物

2016年04月18日 14:33

 

【事件介绍】

习近平提文物保护16字方针

“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习近平总书记历来高度重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并身体力行推动保护和抢救文物工作。无论是在国内外考察调研,还是对有关报告的批示,都透露着他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关心和重视。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近日,习总书记对文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对提升文物保护水平提出“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16字方针。有学者和媒体指出,总书记关于文物保护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充分展现了共产党人的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为文物工作注入了强大思想动力。

总书记历来重视文物保护:

充分展现了共产党人的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

一个民族的文化遗产,承载着这个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一个国家的文化遗产,代表着这个国家悠久历史文化的“根”与“魂”。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就是守护民族和国家过去的辉煌、今天的资源、未来的希望。习近平历来很重视文物保护。2014年1月2日《河北日报》文章《习近平同志在正定》中曾报道,在河北正定当县委书记期间,习近平在隆兴寺院西侧,看到元代书法家赵孟頫撰写的名碑“本命长生祝延碑”上沾满泥土,缺乏保护,当即找到主管领导,并提出严肃批评。习近平说:我们保管不好,就是罪人,就会愧对后人。

从1985年6月到2002年10月,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期间,不仅提出了许多前瞻性的思想和观点,并且推动了一系列保护文化遗产的开创性实践,为延续福建文化的“根”与“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92年1月24日,习近平在《福建日报》上发表署名文章《处理好城市建设中八个关系》,高屋建瓴地论述了推进城市建设这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习近平说:“我们认为,保护古城是与发展现代化相一致的,应当把古城的保护、建设和利用有机地结合起来。”2002年4月,时任省长的习近平欣然为福州市知名文物学者、曾任福州市文物局局长的曾意丹所著《福州古厝》一书作序。他在序中写到:“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历史,保存城市的文脉,保存历史文化名城无形的优良传统。”

“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对文物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中强调,“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有媒体评论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就河北正定古城、武汉中共中央机关旧址、哈尔滨731遗址群、辽宁阜新“万人坑”遗址等文物保护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提出“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让文物活起来”“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等一系列重要论述,充分展现了共产党人的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为文物工作注入了强大思想动力。

提出文物保护的16字方针:

让文物在百姓文化生活中“活”起来

做好文物保护工作,树立科学理念至关重要。“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2014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考察工作中强调,“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同年3月,习总书记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时曾指出,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将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十三五”期间,文物保护工作将如何开展?习近平总书记在指示中提出了十六字工作方针,即“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习近平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增强对历史文物的敬畏之心,树立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统筹好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他指出,切实加大文物保护力度,推进文物合理适度利用,使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在指示中,总书记对广大文物工作者也提出殷切期望,“各级文物部门要不辱使命,守土尽责,提高素质能力和依法管理水平,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

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形成全社会参与文物保护的新格局,就能让宝贵遗产世代传承、焕发新的光彩。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认为,保护和利用一直是文物工作中的一对重要关系,但在这对关系中,保护是前提,利用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文物。学者强调,让沉寂的文物在百姓生活中“活”起来,是文物利用的创新探索。合理利用,保护是前提,适度不能过度。“‘不辱使命,守土尽责’,总书记说的这八个字让我们感到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詹长法认为,要落实这八个字,必须要有一支素质过硬的人才队伍。他建议下一步尽快搭建文物保护教育培训平台,做好文保人才的培养和储备。

 

 

对历史文物心存敬畏 让宝贵遗产世代传承

历史文物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自然离不开中华文化的发展繁荣,而保护历史文物无疑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加强历史文物保护,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提升国民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展示文明大国形象、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物工作,继2005年国务院发出《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后,2016年3月4日国务院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文物事业的巨大发展,促进了文物保护、管理和利用水平的不断提高,全社会保护文物的意识进一步增强,文物保护基础工作不断夯实,资源状况基本摸清,保护经费和保护力量持续增长,保护状况明显改善,博物馆建设步伐加快,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稳步提高,文物利用的广度深度不断拓展,文物拍卖市场管理逐步规范,文物对外交流合作日益扩大。一句话,文物事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态势。

当然,在看到我国文物工作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文物保护与城乡建设的矛盾日益显现,文物工作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和困难:全社会保护文物的法治观念有待提升,文物保护的配套法规体系尚需完善;一些地方履行文物保护的责任不到位,法人违法行为屡禁不止;一些文物保护单位因自然和人为因素遭到破坏,一些革命文物的保护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消失加快;文物建筑火灾事故多发,盗窃盗掘等文物犯罪屡打不止;文物执法力量薄弱,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时有发生;文物拓展利用不够,文物保护管理的能力建设有待加强。

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国是世界文物大国,又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文物保护工作依然任重道远。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文物是不可再生的珍贵文化资源,是国家的“金色名片”,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实物见证,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根脉,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滋养。面对文物保护的严峻形势和突出问题,自觉投身于文物事业之中是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责任和使命所在。

具体而言,于我们各级党委和政府而言,就是要以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未来负责的态度,增强对历史文物的敬畏之心,树立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统筹好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切实加大文物保护力度,推进文物合理适度利用,使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于我们各级文物部门来说,就是要不辱使命,守土尽责,提高素质能力和依法管理水平,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努力形成全社会参与文物保护的新格局,让宝贵遗产世代传承、焕发新的光彩,为繁荣文化事业、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新的贡献。唯此,人人参与、个个努力,我国就一定能够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

 

【启示与思考】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文物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无价之宝,是金钱买不到的。它们经过无数岁月的风风雨雨和战乱,流传至今的文物相对来说已经不多了。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能够留传于世的文物会越来越少。因此,文物十分珍贵,我们大家应该细心呵护好文物,传承好优秀文化。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大家已经不满足于单纯游历性的游山玩水。追求精神文化享受,已经成为人们旅游的内在需求,文化消费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如何实现既保护现有的自然生态、历史文物,又对其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各地都在努力和探索,并成功摸索出了多种模式,收到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我国是世界文物大国,又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文物保护工作依然任重道远。于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文物是不可再生的珍贵文化资源,是国家的“金色名片”,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实物见证,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根脉,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滋养。面对文物保护的严峻形势和突出问题,自觉投身于文物事业之中是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责任和使命所在。

历史文物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文明进程的重要标识,蕴含着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体现着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为此,我们每一个人都要重视文物遗产,全民参与保护。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0418/88491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