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基层执政

抓医改见成效 甘肃医改值得借鉴

2016年04月18日 15:46

 

【事件介绍】

卫计委推甘肃医改经验 中医药治疗100%报销

在最新的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会上,甘肃省卫计委主任刘维忠重点介绍了医改的“甘肃经验”。据刘维忠介绍,甘肃从2013年开始的大病调查和干预,并进行疾病谱排序,目标是将医改思路从“改医院”拓展到“减病人、促健康”。“注意关口前移,强调预防,对一些疾病进行筛查,特别是在农村地区,这是非常值得推广的经验。”这是国家卫计委宣传司司长毛群安对甘肃医改的评价。

自2009年起,医改已经进行了超过7年,目标是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2016年,医改进入攻坚阶段,各地也根据自身医改的经验,进一步推动医改的深化发展。

强调疾病筛查排序

无论是建立以市场为主导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还是推进合理有序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等一系列措施,均反映出我国医疗改革已经取得了阶段性进展。但是,尽管投入了大量公共财政,“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仍未得到解决。

4月12日,国家卫计委例行发布会邀请甘肃省卫计委主任刘维忠介绍甘肃特色的医改经验。

在刘维忠看来,尽管医疗不适合市场化,医疗服务与病人需求之间仍然是供给和需求的关系。如果不减少病人,只改革医院,“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仍然无法解决。因此,甘肃医改的思路突出“减少病人”的目标。医改措施均围绕此目标展开。

首先,甘肃加强疾病筛查工作。

据介绍,甘肃卫计委在疾病筛查上做了两件事。

第一件是从2013年开始的大病调查和干预。这项工作的内容,是以一年为一个周期,选择患病人数多、看病负担重的五种疾病,组织专家调查患病原因和干预方法。调查完成后的第二年,则在省内发动群众干预这五种疾病。甘肃省2013年调查得到的五种大病是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肾病、白血病。甘肃省内五种疾病患者数超过1300万。“这1300多万患病人群解决了,‘看病难’就解决了”,刘维忠说。

第二件是疾病谱排序。甘肃省的疾病谱排序,就是借助甘肃特有的疾病谱排序软件,将全省每个月的疾病排序。再在疾病谱的基础上,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据刘维忠介绍,甘肃正是凭借疾病谱排序工作,成为全国第一个发现“三鹿奶粉问题”的省份。“我们的调查人员分析疾病谱,做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过去没有这么多小儿肾结石,就疑问为什么突然增多。”

“三鹿奶粉”事件后,甘肃又借此发现两例儿童食品和奶粉的汞超标。因为发现迅速,上报及时,涉案商品及时下架,避免了食品安全事故,减少了儿童死亡。

中医药治疗100%报销

此外,甘肃大力推广中医药。

“中医便宜,因为没有检查费。西医一项检查可能需要2000块检查费,治疗之前,就要先花费。”刘维忠说,虽然看起来西医的诊疗费要高于中医,但实际上,西医的诊疗费里还包括了耗材费,患者花了更多的钱,可医生和医院得到的利润反而更低。

此外,西医诊疗的住院环节中,在身体感受到舒适以前,患者不愿意出院,导致医院床位周转率低,效益下降。而中医诊疗就能避免患者不愿意出院的问题,进而提升医院的效益,实现社会效益和医院效益双赢。

为了引导甘肃城乡居民使用中医药,甘肃的中医药实现了100%报销。“100%报销就是使一般使用的中医药进入医保报销目录。”刘维忠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医保的100%报销首先在凉州区试点,一天只报销几例病人,“后来发现根本没问题,就完全放开了。因为住院的人少了,门诊100%报销,住院的人就少了。这样就能降低检查费,西药费,整体的医疗费用就节约了。”

此外,甘肃通过中医健康教育,将对中医药的倚重延伸到了预防。在提升农村居民健康素养上,甘肃推出“村级三件事”。首先是设立50面医药文化墙,推广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常见病、大病的中医药治疗方法。此外,甘肃借助基层村医,组织农民交流学习慢性病管理方法。第三,通过招标,为400万农民发放“保健箱”,并针对“保健箱”的使用挨家挨户做入户培训。

 

 

中医药100%报销是把双刃剑

自近代以来,中医药在西医的冲击之下,呈现疲软趋势,很多人只要生病首先想到的是看西医,很少有人把看中医吃中药当成优先选择。中医疲软的局面确实有必要扭转,应当鼓励和扶持中医药的发展,让中医药焕发新活力,造福患者。

相比较西医而言,中医药的优势相当明显。正如甘肃省卫计委主任刘维忠所言,一般来说,中医诊断疾病的方法主要是望闻问切,不需要依靠医疗机械检查,这可以省去一大笔的检查费。即便按照医改策略和趋势,会降低检查费比例,但费用依然比较昂贵,少则几十元。而且,检查疾病时,有时候需要做好几项检查,检查以来动辄几百元。

实行中医药100%报销政策,可以引导民众尤其是经济收入水平较低的群众舍弃看西医而去看中医,能够一举两得。一方面,这能促进中医药的发展,提高中医大夫的收入,吸引更多的人从事中医工作。而且,能减轻政府财政在医保上的总负担,保障医保体制健康运行。另一方面,关键是能够直接减轻患者家庭的医疗负担,不因看病“穷回解放前”,有效破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但与此同时,带来的弊病也显而易见,我们不能忽视。我们必须看到,中医与西医有各自优势,并不是说中医比西医强,也不是说西医比中医强。西医建立在现代科学基础之上,有些疾病就是需要医疗器械检查,需要使用西药诊疗手段治病,需要西医做手术,中医的望闻问切诊疗法看不了、治不好。在中医药100%报销好政策的引导下,一些低收入群众特别是看西医看不起的群众,很有可能连中医无法医治的疾病也去选择看中医。如此一来,就耽误了看西医的时间,耽误了疾病的医治,甚至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即便后来转向看西医,但在这个工程中却徒劳增加了没有必要的看中医费用,这不是医保总负担降低就表示这笔冤枉钱花得值。

一言以蔽之,中医药100%报销是把双刃剑,能促进中医药发展,破解群众“看病难”,但也可能耽误群众看病,不利于患者治病。发展中医不能盲目引导群众一味的看中医、吃中药,患者看病还必须回归到对症下药的根本上来,要选择性分类看病,不能把看中医当成治疗所有疾病的灵丹妙药,该去看西医的还得去看西医。

 

【启示与思考】

众所周知,中医药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医药精华,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中华传统医学在促进和维护生命健康中所使用的技术方法在今天看来更是绿色、环保、天然、无公害,这就是中医特色。但是中西医结合是我国医疗的基本方针,中西医结合医学在中国的诞生,不仅成为我国医药科学和卫生事业的一大优势,而且是中国20世纪人类医学的一大创举和一大贡献。中西医优势互补,走中西医结合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的医疗方针。尽管中西医结合的发展过程经历了不少的艰难曲折,但是中西医结合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光辉成就不容置疑。

“中医药治疗100%报销”的制度推定,是对中医药的一种推广,但中医与西医从来都不是对立的关系,虽然在学术界还存在争议,但对普通患者来说,其关心的问题,也必然有一个主次之分。相比较推广中医药,普通患者恐怕更关心自己的身体。也就是说,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治好自己的身体疾病,才会赢得患者的支持与认可。那在“中医药治疗100%报销”的激励下,则可能导致一些患者耽误治疗甚至是错误治疗的隐患,这是不得不引起重视的。

国家卫计委在例行发布会上推介甘肃特色的医改经验,无疑是对甘肃医改的极大肯定。然而,“中医药实现100%报销”这个小小插曲,却给人留下了争议的空间。扭转传统医学日渐式微的现状,需要潜心研究,由此不仅应摒弃妄自菲薄,而且应避免夜郎自大。对中医药文化而言,任何“傲慢与偏见”都意味着是一种伤害。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0418/88496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