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友论坛 理论研究
两谈时评人的科学舆情观
2016年04月20日 11:39
(一)时评人的科学舆情观
俗话说:起早赶晚集。尽管笔者早在2010年就开始了以时评为切入点的网络舆情研究,但是直到上月末才借国内某知名媒体搞的培训接触到主流团队。笔者同这些贤达观点碰撞,思想交锋。现在以时评人的科学舆情观为切入点总结下来,供广大时评界朋友,舆情研究者们参考。
舆情是是因变事项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中、民众所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民众这种政治态度由于当下信息碎片化和民众浅阅读的双重作用下,受到时评人在内的意见领袖的观点影响极深。时评人建立起科学的舆情观是舆情正向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什么是时评人的科学舆情观?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回答时评人是什么?时评人具有意见领袖的属性:即具备强大的议程设置和二次传播能力,是掌握舆论的“核按钮”。时评人的构成相当复杂:既有在现实领域具有优势话语权的社会精英诸如党政官员、专家学者、媒体记者、财富阶层等,也有在现实话语权较弱,但是借助网络信息传播优势的草根阶层如普通机关干部、教师群体,工薪阶层、农民工等。时评人活动具有双重性:一是无利益的情绪发泄,思想共享、二是表达利益诉求或被利益导向驱使。时评人去向是决定其政治态度的决定因素:时评人发挥其意见领袖属性,如能改善其自身、家庭,朋友乃至所属阶层的在现实生活中的境遇,政治态度则会趋同、认可、拥护、捍卫主流意识形态和现行体制。如不能改善其自身、家庭,朋友乃至所属阶层的在现实生活中的境遇,则政治态度则会否认、抵制、攻击主流意识形态和现行体制。
要回答这个问题其次要弄明白,时评人对舆情的发挥作用的特殊规律。规律一是信息不对称规律。舆情是是因变事项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中、民众所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民众这种政治态度由于当下信息碎片化和民众浅阅读的双重作用下,受到时评人在内的意见领袖的观点影响极深。而时评人则恰恰相反,热衷于信息拼图和某一领域内深度研究,以此来提高话语影响力。规律二是弼马温情结。这是笔者在培训中和同学们交流得出的规律,专指一些体制内时评人因受过不公正待遇或未能实现体制的理想抱负,转而否定甚至攻击体制,模仿孙悟空因不满弼马温的职位,未能收到蟠桃宴的邀请大闹天空天宫那样的破坏效果改善待遇,实现抱负。规律三是10万+裹挟理论。“互联网让传统的文章评判标准颠覆了,以前是编辑说好就是好,现在是网民说好才是好,文章浏览量转发达到10万+就能体现文章的含金量”,一位老师讲这话不无伤感。“10万+”的理论同样影响着时评人群体,为实现“10万+”的目标,标题吸睛化,观点低俗化。内涵快餐化,抢社会热点发声,争高端发声平台,就是被10万+裹挟理论的外在表现。
要回答这个问题还要解决党政部门对时评人如何定位的问题。“对待时评人,推一推就是敌人,拉一拉就是朋友”。这是一位政府部门同学的观点,得到了同学们的普遍认可。但是大家也认为:这正是是当下时评人被边缘化真实写照。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在政党政治中,能否掌握话语权,关系其生死存亡的意识形态主导权。掌握话语权才能引导舆论、引导社会心理、引导社会潮流。时评人作为掌握着舆论的核按钮的意见领袖被边缘化,对党和政府来讲是好事,还是坏事?因此能否对时评人准确定位,是能否扩大统一战线,获得社会诉求最大公约数,借助第三方发声平台的关键问题。习近平同志的文艺座谈会中出现了网络作家周小平,花千芳的身影,给回答这个问题做出了导向性提示,可是不少部门还未认真领会,以至于未能做出令人满意的答案。
结合以上三个问题看,时评人的科学舆情观,应当是基于正能量意见领袖的社会角色定位,以遵循其舆情中的规律引导舆情良性发展,以此获得使其被社会各界认可,被官方善待且能实现其自身利益、情感宣泄的舆情观。它应该最少包括是以下三方面:一、时评人要珍惜自己的话语权,基于真相发声,从法治角度问责。二、时评人要致力于寻求社会最大公约数,为自己利益和自己阶层利益代言避免极端化。三、时评人应当自觉加入统一战线,同主流意识形态良性互动。
笔者强调一点:时评人的科学舆情观建立绝非时评人自身能建立起来的,它需要党的意识形态部门的培养,需要政府给予相应的政策帮扶,需要司法机关的监督。需要采取统战的方法来推广。
(二)时评人科学舆情冠的实践作用和推广
“我不是水军,我是红流。”笔者面对某要害部门的同学调侃时很认真地说道。红流是指红军因战、伤、俘、病原因的流散人员,他们尽管脱离了组织,但是绝大多数人革命意志并未消减,而且在千方百计谋求归队。笔者也用这个词汇形容绝大多数时评人的境遇和心态。下面笔者就时评人科学舆情观在实际舆情事件分析和处置中的实践应用展开讨论。
时评人参与舆情事件,是在拟态环境下,进行议程设置、信息对冲,导致传播扭曲,催化长尾聚能,甚至引发次生舆情、群体极化的动态过程。时评人运用科学舆情观可以起到对舆情事件减少次生灾害的积极作用。
2014年下半年到2015年北京爆发了时间长达近一年的商业舆情:北大方正和政泉集团的缠斗。百度新闻显示与之相关的新闻高达4350篇,据笔者不完全统计时评人群体发布了200余篇各种观点的评论。笔者2015年4月1日在中国江苏网发表了《方正和政泉缠斗中的两个危险信号》指出:北大百年清誉玷污于资本博弈的尘嚣、恶性商业竞争殃及国家核心安全利益。笔者向时评界的朋友们分享这个观点后,得到了不少人的响应。大家纷纷发声,呼吁涉事双方不在敏感领域缠斗,对防范次生舆情灾害起到了积极作用。上述事实说明:时评人运用科学舆情观,特别是对其他时评人有一定影响力的时评人运用科学舆情观,就能产生羊群效应,在化解舆情负能量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这也验证了笔者2011年发在《政法网络舆情》的《关于应对负面舆情的四项策略》指出“继承、发扬党的秘密工作传统是应对负面舆情必备策略”的可行性。
时评人的科学舆情观还能在贯通主导两个舆论场上发挥积极作用。在当下中国,客观存在两个舆论场,即党报、国家通讯社、国家电视台组成的官方舆论场,都市报特别是互联网构成的民间舆论场。两个舆论场重叠的部分越大,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越强;两个舆论场重叠的部分越小,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就越弱。如果两个舆论场根本不能重叠,主流媒体就有丧失舆论影响力的危险。贯通主导两个舆论场,是关系国计民生、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课题。贯通主导两个舆论场的抓手应当是凝聚共识,谋求社会最大公约数。这个公约数对于时评人群体而言,当是科学舆情观。
贯通主导两个舆论场的切入点当是时评人群体从民间舆论场,上升到官方舆论场提高其话语权重,官方舆论场的权威下沉到民间舆论场变身成极具影响力的时评人。这个形态颇似形成我国易经中:乾下坤上的泰卦。往大来,吉,亨。而时评人的科学舆情观内容宽泛,可以被两个舆论场共同接受,也容易被各个阶层的时评人所接受,因此可以成为是时评人的最大公约数。
习近平同志说: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正义是最强的力量。民意就是民心的表达,民意中蕴含正义的力量。时评人的谋求到科学舆情观这个最大公约数,就可以将两个舆论场上的真实民意厘清出来,与主流意识形态良性互动,从而积极引导民意。使其转化成治国理政的参考,中华复兴的强大正能量。继而体现出自己红流本色的社会价值。这也是贯通两个舆论场的现实意义所在。
该如何推广时评人的科学舆情观呢?笔者的做法是:放低身价,从草根人物做起是基础。充分掌握网络虚拟社会特点和发展规律是前提紧跟热点,在合作共事中交朋友是诀窍。在网下和统战对象良性互动,一定要态度端正。即便是对方是问题意见领袖,也不能将其视为一概视为潜在的敌人。使用对敌策略中的欺诈手段更是不能随便动用。第二要讲究策略,在做了充分侧面了解的基础上,再进行正面接触,以确保互动一个,巩固一个、拉住一批。第三。进行线下互动要选准合适时机。方式要精心选择,在年终节假或者统战对象婚丧嫁娶、生病,困顿时以精神交流为主、物质交流为辅往往事半功倍。
笔者再强调一点:时评人的科学舆情观,应当像泉源奔腾如海那样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这样才会历久弥新!(戴渝龙 河南省直干部)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
网友之家栏目投稿邮箱为:jst71ztz@126.com,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欢迎加入网友之家交流2群:531249826
责任编辑:李丹华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0420/88551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