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聚焦教育
大学校园“限客”应理性看待
2016年04月20日 15:40
【事件介绍】
高校出招应对游客爆满:大学校园该不该“限客”?
大学校园变“公园” 学生忧学习受干扰
近日,中国高校传媒联盟随机向131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仅有18.21%的受访者表示,其所在高校鲜有游客进入,25.88%的受访者表示,所在高校常年都有大量游客进入。春季,随着大量的校外人员进入学校观光,学生生活学习也受到了一定影响。
“一般周末和假期学校里的人最多,特别是这个季节,感觉学校太过热闹了。”清华大学自动化专业研二学生李萌告诉记者,由于自己学业比较繁忙,有时周末和暑假也会留在学校学习,而人流量太大多少会影响学校的环境和自己的学习。
“社会人员进入学校对我的学习干扰尚不严重,但是前段时间学校宿舍出现过盗窃事件,身边也有同学丢自行车,但不确定是不是校外人员所为。”清华大学大三学生王盼告诉记者,相比于环境问题,大量的校外人员进入学校,他更担心校内治安情况。
除了上述问题,记者发现,校外人员的进入也给部分学生的生活造成了困扰。
北大医学部学生陈可对记者透露,虽然北大不允许校外人员来学生食堂用餐,但是经常有些社会人士找学生帮忙代刷饭卡在食堂用餐。
“我遇到过很多次,因为不好意思拒绝,只能帮他们刷。”陈可说,这些社会人员进入学生食堂用餐,不但占用了学生的一部分补助,还会令食堂变得更拥挤,让本来就短暂的用餐时间变得更紧张。
部分高校下“限客令”作用几何?
为应对春季游客量激增的现象,不少高校都采取了“限客令”。例如,武汉大学由于今年校内文物古建筑集中维修,校园容纳能力大幅下降,取消了实施近20年的售票制,首次实行网络实名预约限流免费参观。
据媒体报道,郑州大学在今年3月曾发布公告:“3月11日至5月15日,工作日禁止一切闲杂人员和校外机动车辆进入校园;双休日及节假日期间,禁止校外机动车(含出租车)及非机动车进校。”
清华大学早在2009~2010学年就作出规定,校园参观开放时间为双休日、法定节假日及学校寒暑假期间的每日上午8:30-11:30,下午 13:30-16:30。另外,团体参观不仅有固定路线,且需提前3至15天网上预约,个人参观不需要预约,但须持本人有效证件登记。
不过记者走访发现,即便如此,一些高校也难以完全控制人员的随意进出。
以清华大学为例,虽然该校西门严格执行了有关规定,但东南门、西南门等管理都较松,甚至有不少人盯上了这样的漏洞私下招揽起“生意”——想进校园参观景点的游人,只需要花费20元就可以从西门搭乘电动自行车从西南门进入校园,一路上并不会受到任何阻拦。
“熟悉学校的人就知道,西门看守严格,东南门较松,所以即便是非参观时间,校园里依然会有很多社会人员进入。”李萌无奈地说。
校内外人员怎么看“限客”?
早前,有媒体发起“你是否支持大学校园对外开放”的投票活动,结果显示,17%的人支持大学校园开放,认为大学属于公共资源;29%反对开放,认为学习的地方应该清净;另外有54%认为要限流,不能影响学校正常秩序。
对于大学应当“关门”还是“开门”的问题,校内、校外人员究竟怎么看?记者也随机进行了采访。
“高校不应该完全封闭,但是学校也应当加强对社会人员的管理,必要时采取一定限制,保证学生正常生活还是必要的。”北京城市学院大三学生杨凯楠接受记者采访时强调。
“高校,尤其是著名高校还是不该关门,如果让中小学生走进校园,感受大学氛围,以及深沉的历史积淀,对于孩子是有好处的。”家住房山的豆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自己有一个上四年级的女儿,虽然家住的远,但是时间也会带女儿到清华来参观。
“学校的体育设施、图书馆等资源对公众开放也是件好事,不应该‘关门办学’,但是这对学校的管理会是不小的挑战。”豆先生强调。
“高校还是应该承担一部分社会责任,特别是一些体育场馆、设施、图书馆资源的对外开放。”作为清华本校学生,李萌也表示,只要能维护好学校秩序和环境,他本人并不反对“开校门”。
大学到底该怎样保持开放属性?
近年来,“高校到底应不应该关门”一直是公众关注的话题。大学开门还是关门是不是自家的事?高校的公共、开放属性又当如何保持?这些问题都曾引发思考。
针对这一问题,中山大学社会学系主任王进此前就对媒体表示,大学的社会职能、社会责任要重要得多,远远超出了老师和学生所营造出的小天地。
“这跟整个大学应不应该开放是两码事,首先应该明确,基本原则是应该开放,不能拿特殊时期作为一种理由不开放校园,任何时候都应该开放,特殊情况特殊管理,进行疏导和控制流量。而在特殊情况下,采取任何一种措施以保证正常秩序当然是没有问题的。”王进表示。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接受记者采访时也强调,高校的资源作为社会公共资源,本就应该向社会开放,政府部门和高校,都在推进高校资源向社会的开放工作,包括校内公共草坪、图书馆、实验室开放。
熊丙奇说,推进高校开放,既让高校的公共资源向社会辐射,又可以发挥高校服务社会的作用。学校管理者担忧校园安全隐患增加、破坏学校秩序、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增加管理成本,是目前挡在高校的开放之路上的“绊脚石”。
“正常情况下,学校应尽量保持开放属性,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一些公共资源都应当与公众共享。”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采取简单的“封校”或者“限客”措施本身是不符合大学原本属性的,但是在特殊情况下,为维护校园安全秩序,可以采取一定管理措施,同时校外人员也应当遵守相关规范。
“但从根本上看,大学不应当有有形或者无形的围墙,开放本身就是充分发挥资源的作用和影响。”储朝晖表示。
对大学校园限客应少些“自由吟”
大学有书香气,历史的积淀更使之成为著名的风景,国内一些知名的高校,不仅有浓厚的人文,有历史悠久的建筑,更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诸如武大的樱花等。而一些高校本身就是著名的景点,并被评为国家3A及以上级旅游景区,如湖南大学校园内的岳麓书院、广西师范大学王城校区、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这些独特的景观与人文,自然引来游客纷至沓来。
况且,在城市绿地资源越来越少,大学校园的绿地便有了“公园替代”的况味,除了外地游客的纷至沓来,当地市民则可能将其视为休息和消遣之处,这给以教书育人为主的大学,带来了沉重的压力。在人气爆棚与教学和管理形成严重冲突的情况下,大学校园实施限客措施则自在情理之中。
不可否认,大学校园作为公共资源,理应为公众所共享。不过,公众资源也有必要的承载量,何况大学校园承载的是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知识创造、社会服务等特定的功能,而满足游客或者市民的参观和游玩,只是其附加功能。那么这种附加功能的实现,就不能对主要功能带来干扰,更不能以牺牲主体功能为代价,否则就是一种本末倒置。同时从国内的专属景区,比如故宫等采取限客或者预约的策略来看,在供大于求的情况下,采取人流量的限制属于“变相保护”,也是更好地让公共资源得到利用的必然要求。
对此,很多人似乎并不认同,其理由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出于权利自由的考虑。在他们看来,既然大学校园是公共资源,理应对外界无条件地开放,并实现人人平等的原则;二是在国外,很多大学校园都能做到对外开放,允许游客自由地来往,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则是允许一些游客旁听,或者将大学图书馆对外开放。更重要的是,大学不但承载着应有的教育与研究责任,而且也有感化与教育世人的职责,故而对外开放具有天然性的义务。
很显然,这种逻辑陷入了非此即彼的陷阱之中,也使得权利边界模糊之下,大学承担了不必要的责任,使得自身的权利无以获得保护,而内部秩序也无以得到规范。把大学校园当成不受限制的场所,或者是市民休闲和游客消遣的景点,就造成了大学的功能错位,给美丽的校园带来了困扰,也会因为未能形成统一认识,而让大学的开放变成混乱。
大学不应当有有形或者无形的围墙,开放更有利于大学资源作用的发挥,这个道理其实谁都懂。不过在“到此一游”的公众素质有待提高,而带薪休假落实不力,集中出行还是各景点的“承受之痛”时,让大学校园无条件地对外开放,是一种放纵而非保护。自由的开放有一点前提,就像国外的景区不会出现“黄金粥”和“垃圾遍地”的极端化,只有当公众素质得到了提高,而建立了一种常态和稳定的游客数量,那么“限客”才不会成为折中之法。总之,对大学校园限客应少些“自由吟”,如此才能少一些情绪化的偏见,而多一些基于共识的理解与宽容。
【启示与思考】
春季各地人民喜欢外出踏青,缓解这一个冬天的苦闷。大家都知道中国的大学建设非常完美、漂亮。植被比较多,各大名校也是游客心中的旅游胜地。没到春天来临,春暖花开万物复苏,为大学校园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可这“一笔”的背后却给校方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大量游客的涌入,即使不考虑个人素质问题,但在一个相当庞大的基数下,依然会影响正常教学秩序,给学校的日常管理增加负担。更重要的是,与景点不同,校园里的餐饮、厕所等基础设施的容纳能力,本就不是为了接待游客设计的,一旦被挤占,必然会对师生的生活造成影响。
高校校园作为一种特殊价值存在的场所,既担负着教学科研任务,又担负着公共文化传播与服务的社会功能。因此,在开放与否方面,必须做到兼而顾之,通过“有限”开放找到校园管理与服务社会的最大公约数,实现校园和社会的鱼水相亲、和谐共生。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佘小莉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0420/88559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