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化博览 博古通今 独家讲稿

刘庭华:老子及《道德经》的影响

2016年04月21日 18:53

 

59229599_18

刘庭华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律责任)

完整报告:http://www.71.cn/2016/0421/885897.shtml

精彩论述:http://www.71.cn/2016/0421/885898.shtml

广大观众,广大网友,大家上午好。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老子》(亦称《道德经》)作为中华文明的典籍之一,是中国文化史上,也是人类史上第一步充满辩证法的哲学著作,提出了一系列思考、表达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哲学命题和概念,阐述了许多治国理政、为人处世的智慧,我们从中可以汲取许多有益的思想养料,从而提高自己的辩证思维、精神境界和人文素养。

一、老子其人其事

老子生活的时代背景是什么?他的身世是什么?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叫李聃。司马迁说,老子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今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生卒年月不详,与孔子(公元前551-479年)、孙子是同时代人。

老子生活在春秋末期,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大变革时代。老子生活的这个时代,有什么特点呢?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来概括:诸侯纷争;战争频繁;天下大乱。当时,代表奴隶主地位和财富的标准是什么呢?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你的土地有多大;第二,你占有的奴隶有多少。在那个时代,奴隶没有人身自由,可以买卖。历史学家认为,“春秋无义战”。奴隶主诸侯之间为掠夺奴隶、土地的战争十分频繁,广大奴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老子是中国也是世界的第一位哲学家。据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第三》记载,孔子在拜见老子后,告诉他的弟子们说:老子像一条龙!(“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耶!”)庄子对老子思想最为钦服、推崇,认为老子是“古之博大真人!”。孔子和庄子,与老子同时或稍后,他们如此赞誉老子,这能不令人深思?

据司马迁记载,老子李聃活了160多岁,有人说他活了200多岁,这可能是有文字记载以来,世界上寿命最长的一个人了。《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第三》记载,“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以其修道而养寿”。这就是说,老子研究《道德经》不图任何功名利禄,既不想升官,也不想出名发财,只想通过研究“道”和“德”而健康长寿。这种境界是很难的,我们知道,有些学者读书、做学问是为了升官发财,为了名和利,而老子不是。

庄子是老子的继承者,如果说道家思想的第一小提琴手是老子,那么,第二小提琴手就是庄子。庄子把老子长寿的原因归结为三条:第一,无己,就是没有自己、忘记自己;第二,无功,没有功利的思想;第三,无名,不要名。

 

老子是周朝图书管理的史官,最多是图书馆长吧,官不大,但学问很大。公元前516年,周朝朝廷发生内乱,各地诸侯纷纷起来造反,与周天子分庭抗礼。这时,周朝的图书馆失火了,老子作为图书馆的负责人,那肯定要负领导责任了,所以他就被免去了职务,这是老子一生中受到的一次比较大的打击。

这时,老子看到周朝的朝廷越来越衰败,于是他决定出走,离开朝廷去隐居起来。老子出走以后就往西走,走到函谷关(现在陕西跟河南交界),遇到了当时负责守关的周朝大夫尹喜。尹喜这个人很喜欢道家学说,他见到老子过函谷关,就说,你的学问这么大,就要隐居起来了,你应该为后人把你的思想留下来。经过尹喜的再三挽留,老子总结了历史经验,写了《道德经》。

写完《道德经》以后,尹喜就让老子过函谷关了。后来,再也没有人知道老子下落在什么地方,老子与世隔绝,不再出来了。简单地话,老子生活的时代背景、当了多大的官、活了多少岁、写了什么书,简单的情况就是这样。

二、《道德经》的结构和内容是什么

《道德经》的结构和内容是什么?并不复杂,《道德经》的篇章结构比较简单,就是上篇跟下篇,但是,其内容很博大,思想很深邃。我们知道,老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为什么强调哲学家呢?因为是思想家不见得是哲学家,但是,哲学家一定是思想家。作为道家思想的第一小提琴手,老子创立了以“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包括本体论、辩证法、认识论等。天地、自然、社会、人生以及修道养生等都贯通在他一系列的思想里面。

《道德经》一共81章,每一章的字都不多,少的几十个字,多的几百字。上篇叫《道经》,下篇叫《德经》,所以,整个书合起来叫《道德经》。70年代,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道德经》,它是把《德经》放在前面,《道经》放在后面,但是,现在主流的专家学者还是习惯先讲《道经》,再讲《德经》。

那么,《道经》主要讲什么?主要是讲宇宙万物本源、天地阴阳变化的规律。换一种说法,就是物质的起源。物质是怎么来的?下篇是《德经》,主要论证了治国安邦、为人处事、修道养生、健康长寿的智慧。全书加起来一共81章,上篇《道经》37章,下篇《德经》44章,文字是5000多字,字非常少。我们知道,《道德经》已经成书2000多年了,现在它仍然是我们研究的热点和焦点,可见它精简到什么地方。书中全部是干货,就像金子似的,字字都是闪亮的,值得我们反复地去琢磨。

三、《道德经》在中国的影响

《道德经》好在什么地方?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什么影响?《道德经》在中国历史上引起了很多皇帝的高度重视。刘邦建立汉朝之后,到汉武帝之前,期间的几位皇帝都把老子思想作为治国安邦的指导思想,与民休息,无为而治。

唐玄宗李隆基亲自为《道德经》做注,还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宋徽宗赵佶、明太祖朱元璋、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他们三个皇帝也都精心为《道德经》作注,解释《道德经》,谈自己对《道德经》的理解。

可以说,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和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构成了中华文化的基础和核心,它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基因。老子思想对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军事、宗教、医学、养生、气功和武术等产生了广泛、深刻的影响。

举一个例子,古代有的皇帝特别重视养生,想要长生不老,就崇尚炼丹术。炼丹就是从道教发展过来的,当然,这里面搞偏了,它已经偏离了老子的思想。

还有,中国古代的医学名家,对道家都很有研究,应该说都是道家思想的研究者、崇拜者。我认为,道家思想作为中国文化的基因,已经渗透到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至今仍影响着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生死观。为什么这么说?举例来讲,中国农村有个传统,一个地方的老人过世以后,像我们南方都做道场,请道士来吹吹打打,这就是由道家演变过来的,它就牵扯到生死观的问题。因为道家对生命看得很重,对死又看得很淡。

 

我们知道,庄子认为死是很自然的事。大家知道,庄子的老婆死了以后,他很高兴,他的学生都不理解。他高兴到什么程度呢?他拿个棍子敲家里洗脸的脸盆,边敲边唱歌,他的学生感到很奇怪。庄子说,高山为主人为客,人来到世上就像做客似的,很快就会过去,回归大自然,我们不要悲伤。有一天我走了以后,你们这些学生也应该给我敲锣打鼓。然后,他的学生就说了,你是我们的老师,一朝为师,终身为父,要给你厚葬。庄子就反对,他说,那怎么行呢?你用个草芥把我包着,丢到山上去就行了。学生说,这样天上的飞鸟就会吃了你,无论如何要埋到地下去。庄子说,埋到地下不是亏待了天上飞的老鹰和乌鸦吗?你就专门照顾了地上的小虫子吗?这样就很不公平。通过这个故事,庄子这个人可见一斑,他对死非常坦然、坦荡,这是道家的生死观。

我们再来看看老子思想对中国近现代有什么影响。举例来说,中国共产党人与老子思想有着重要的历史渊源,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后发制人”的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是来源于老子“不为天下先”的三宝(慈、俭、不为天下先)思想之一。不为天下先:从军事上讲是不先发制人,以防御为主,待机而动,即以退为进,后发制人。从社会政治、人事层面讲,则为“处后”——不当头,不去争第一、当龙头老大。老子认为,这是实现“柔弱胜刚强”思想的一个重要战略策略。由于它揭示了事物的对立统一、互相转化的发展规律,所以,它给弱小者战胜强大者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和精神支柱。

1945年4月,毛泽东在回答八路军、新四军之所以能够胜利粉碎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的三次反共军事摩擦的经验时,曾风趣地说:首先要感谢老子,第一条出自《老子》不为天下先,后发制人,不先发制人。第二条出自《左传》退避三舍,你打边区,我先退,一舍三十里。第三条出自《礼记》“来而不往非礼也!”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将后发制人确定为保卫祖国安全,巩固国防的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方针的首要原则。可以说,后发制人的战争指导思想,贯穿于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后反侵略作战的整个历史过程。

为什么毛泽东对老子“不为天下先”——以退为进,后发制人军事思想如此推崇?我认为,最关键的是老子的“不为天下先”——以退为进,后发制人的军事思想,揭示了弱军战胜强军的普遍规律。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曾列举了中国战争史上许多有名战例加以论证,如楚汉成皋之战、袁曹官渡之战、吴魏赤壁之战等等有名大战,“都是双方强弱不同,弱者先让一步,后发制人,因而战胜的”(《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04页)。——这也是毛泽东积极防御战略方针的本质体现和核心内容!正因为在相当长时间里,弱小的人民军队如何战胜强大的敌人,是中国共产党及其人民军队面临的最为迫切的生死存亡问题。所以,毛泽东在指导人民军队进行革命战争时,用马列主义观点科学地汲取了老子“不为天下先”、“柔弱胜刚强”的哲学思想,提出了后发制人的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方针。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的中印反击作战、珍宝岛反击作战,都是诱敌深入,我们战略上不打第一枪,后发制人。后发制人有什么好处?第一,师出有名,可以增进民心。第二,有时间观察敌人的部署,你来进攻,我退了三十里、五十里、一百里,但是对敌方的军事部署我了解得很清楚,我有时间收集情报。第三,可以动员群众,动员老百姓,敌人来打我们了,我们进行部署。这是老子思想对中国共产党人的影响。

 

四、老子思想在世界的影响

老子思想在世界有哪些影响呢?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世界上有两本书翻译得最多,第一本是《圣经》,第二本就是《道德经》,或者叫《老子》,外国有两个书名。很多外国(特别是日本)的专家学者,把《道德经》称作东方哲学的经典,称作东方思想的代表。日本禅学大师铃木大拙博士说:“我把老子认作是东方思想的代表”。美国高能物理学家卡泼勒认为:“中国老子的哲学思想提供了能够适应现代物理学新理念的一个哲学框架,中国哲学思想的‘道’暗示着‘场’的概念,‘气’的概念与量子‘场’的概念也有惊人的类似”。1987年,美国总统里根在“国情咨文”中引用《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60章)”这句话,使老子思想的现代价值受到西方的广泛的重视,并掀起了一股《老子》热,成为全世界被翻译发行量最大的第二本书。

潘基文是韩国人,他在当选联合国秘书长后,发表感言,引用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的话“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表示要将先贤的智慧应用到工作中,与各国一起共同应对当今世界的挑战。这说明老子思想正在走向世界,而且,潘基文是得知自己当选以后即席说出来的,而不是对着稿子念的,这说明他对老子的研究很深。说老实话,一个外国人能够做到这个程度,让我很惊讶,同时又很佩服。有的时候,我觉得我们自己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了解太少,感到非常汗颜。

五、对老子思想的基本评价

黑格尔读了《道德经》以后曾经感叹,他说,“世界的哲学故乡在中国!支配这个时代的是我们在东方世界中所发现的所谓精神与自然的统一。他的思想代表了人类哲学的童年时代,他是中国古代哲学家的代表人物。”这个评价相当高了。大家知道黑格尔是谁吗?马克思对他的评价是“哲学辩证法大师”。

尼采说:“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经》,像一个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了许多辩证法的哲学命题和概念,如有与无、强与弱、刚与柔、先与后、道法自然、无中生有、难易相成、柔弱胜刚强,等等。阐发了宇宙万物、天地自然变化的一般规律。因此,鲁迅说:“不读《老子》一书,就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胡适也说过:“老子是中国哲学的鼻祖,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哲学家。”

 六、孔子思想万世流芳——幕后的人和事

现在有个问题,为什么在中国儒家思想超过道家思想的影响呢?主要是因为孔子思想经过了三次大的美化,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

第一次,孔子原来是“述而不作”,后经子路、颜渊、颜回、子贡等人编辑《论语》美化,而得到传播;第二次,汉朝董仲舒投汉武帝之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第三次,宋朝周敦颐(两宋理学的开创者),程颢、程颐两兄弟和朱熹(儒家思想及理学的集大成者),对儒家思想系统总结,全面理论化,使儒家思想得到强化而延续,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统治者的指导思想。

 

七、比较老子、孔子思想的异同

汉武帝以后,为什么老子思想慢慢弱化了呢?老子思想里面,有一部分是批评统治者。做这个不对,你应该如何如何。所以,相比儒家思想,老子思想不受统治阶级欢迎。你经常批评领导的话,说你这个不好,那个不好,当领导的会喜欢你吗?而儒家思想不一样,儒家思想提倡入世,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出“克己复礼”,而且要“杀身成仁”,做志士仁人。司马迁认为,儒家主张一切以帝王为楷模来规范天下臣民的言行,而提倡仁、义、礼等个人品德修养,缺乏具体的治国理民主张,特别是儒家思想压制制度内的任何改革,导致专政……所以,儒家之道,乃是王者之道。但儒家主张君臣父子之礼,区分夫妇长幼之别,是对的。

我认为,儒家之道是王者之道,他是为统治阶级说话的。当然,孔子仍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特别是以为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主张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提倡通过刻苦学习改变自己的命运。

道家思想呢?它本质上是为弱者(广大老百姓)说话。秦厉公说:“老子这套学说,只利庶民,不利君王。”司马迁认为,道家思想在先秦各派学术中,是唯一吸收了其他学派长处的优秀成果。道家从关注天地自然变化,关注民生、社会的立场出发,宣扬“无为”,实际上是“无不为”,其主张是容易实行的(“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史记·太史公自序》)。这就是说,道家思想是依据阴阳家关于四季(天地)运行顺序之说,吸收了儒、墨两家的长处,又提取了名家的精要,随时势的发展而发展,顺应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树立良好的风俗和应用于人事,都无不适宜,意旨简明扼要而容易掌握,办事少而收效多。

此外,道家还非常重视养生,提倡人的精神与形体要合一,生命高于一切。所以,道家思想应该说在先秦各派里面是最全面、最具优点的一派。老子提倡大气做人:“处厚不薄,处实不华。”提倡做人要“上善若水”“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学江海为“百谷之王”,从政要“以百姓之心为心”,等等。

所以,老子之道是弱者之道,为弱小者的生存发展提供思想方法。孔子儒家之道是王者之道,为封建统治阶级治国安邦提出一些思想。

通过这个比较,我认为,少年时读读儒家经典如《论语》《大学》《中庸》等有好处,从小要树立远大的理想,立志治国、平天下,要有这个志气。青壮年以后应该多读《道德经》等道家著作,学会低调做人、上善若水,成就一番事业!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0421/88590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