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化博览 博古通今 独家讲稿

李宝库:中华孝道—— 一颗闪耀人伦之光的璀璨明珠(上)

2016年04月26日 19:52

 

4ee22117g71578d952d1e&690

李宝库 原民政部副部长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理事长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律责任)

完整报告:http://www.71.cn/2016/0426/886597.shtml

分段视频:http://www.71.cn/2016/0426/886600.shtml

今天讲的题目是“中华孝道与和谐社会”,副标题是“一颗闪耀人伦之光的璀璨明珠”,这颗明珠就是“孝”。

晚清重臣曾国藩说过一句话:“读尽天下书,无非一个孝字。”也有的人说:“中华文化如果用一个字来代表,就是孝"。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人伦道德的基石,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始终闪耀着不灭的光芒。

一、“孝”是人类万古长存的美德

普天之下、古往今来,人人都是父母所生、父母所养,父母对儿女出于本能,具有无与伦比的慈爱。《诗经》中说:“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蓄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山东曲阜孔庙有一篇《劝孝良言》,在这里节选了一部分读给大家,“十月怀胎娘遭难,坐不稳来睡不安。儿在娘腹未分娩,肚内疼痛实可怜。一时临盆将儿产,娘命如到鬼门关。儿落地时娘落胆,好似钢刀刺心肝。把屎把尿勤洗换,脚不停来手不闲。每夜五更难合眼,娘睡湿处儿睡干。倘若疾病请医看,情愿替儿把病担。三年哺乳苦受遍,又愁疾病痘麻关。七岁八岁送学馆,教儿发奋读圣贤。衣帽鞋袜父母办,冬穿棉衣夏穿单。倘若逃学不发奋,先生打儿娘心酸。

在旧社会的学校里,老师手里边有一把小尺子,孩子要是不好好读书是要打手心的。这个妈妈送孩子上学的时候一再跟老师说,我这个孩子你好好的管教,他不好好读书你就打他的手心,但是老师真打起来以后,就是“先生打儿娘心酸”了。

十七八岁订亲眷,四处挑选结姻缘。养儿养女一样看,女儿出嫁要庄奁。为儿为女把帐欠,力出尽来汗流干。倘若出门娘挂念,梦魂都在儿身边。千辛万苦都受遍,你看养儿难不难。大家看这一篇《劝孝良言》写的多好。

《中国老年报》有一个故事,有一位同志的母亲去世了,他写了一篇不长的文章,一千多字,题目是《母亲是钟》。故事是这样的,他小的时候家里很穷,买不起钟表,每天上学要到隔壁的店铺看人家墙上的钟表了解时间。看来看去,这个店的老板就不耐烦了,就说要看自己买一个表回家好好看。这孩子回去就跟妈妈说了,妈妈说儿啊,咱们人穷志不穷,不让看算了,以后妈妈给你当钟表,告诉你时间。上中学时,因为要上早自习,所以很早就要起来,这个妈妈每天晚上就不敢睡踏实,她要看星星走到什么地方了,要听鸡叫几遍了,叫自己的孩子起来上学。

但是有一年冬天的早晨既没有星星,也没有听到鸡叫,妈妈就沉不住气了,把孩子喊起来,吃一点饭背个小书包就去学校了,孩子到学校一看,学校大门紧闭,传达室里头传来两声钟响,刚刚凌晨两点。一个穷人家的孩子衣服单薄,回去的路也不近,进学校又进不去,这个孩子就在学校门口的马路上一直跑步,跑到天亮学校开门才进到校园里边。回来以后孩子就把这个过程跟妈妈讲了,妈妈非常难过,流下了眼泪。

 

第二天,孩子到家第一眼就看到桌子上放了一个崭新的小闹钟,他妈妈脸色苍白的躺在床上,他的小妹妹就说了,妈妈卖了血才买了这个小闹钟。

大家还记得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有两位母亲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婴儿的故事吧,非常催人泪下。其中一位母亲已经去世了,她的孩子还吸着她的奶头。另一位母亲临去世之前在手机上留下一句话“宝贝你要永远记着,妈妈爱你!”。

在意大利庞贝古城,当1800年前被火山覆盖的房屋被发掘的时候,考古人员发现火山袭来的时候一位母亲保护婴儿的姿势还保持当时的样子。大难临头,母亲都是把孩子放在自己的身下,用自己的身躯来保护孩子。

在日本札幌,有一个4岁男孩从八层楼上掉下来了,他的妈妈正在不远的地方晾晒衣服,看到这种情况以飞快的速度跑过来把孩子接住了。从楼上掉下来的时间,和妈妈晾晒衣服到楼下接住的距离后来算了一下,她每秒速度达到了9.65米,连当时的专业运动员也达不到,可以说母爱产生了奇迹。

1999年土耳其大地震,一位母亲在坍塌的废墟中,用纤细的双手支撑了两个昼夜,保护了身下的小女儿。

湖北有一个暴走妈妈叫陈玉蓉,她的孩子得了肝病,需要换肝,别人的不合适,只有她的合适,但是她有脂肪肝。于是陈玉蓉每天暴走十公里,每天只吃三两白米饭,坚持了七个月,走破了四双球鞋,体重减轻了八公斤,消去了脂肪肝,捐肝成功了。2009年成为《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

同志们,这就是母爱!母亲的伟大在于母爱,母爱的伟大在于无私。因为父母对儿女舍生忘死的爱,所以儿女从小对父母就有一种依赖。长大懂事以后就想着要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这种知恩、感恩、报恩的情感就是“孝”。

“孝”字最早见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上面是一个“老”字,下面是一个“子”字,后来在书写的过程中省去了老字的下半部,下面是子,于是就形成了现在的“孝”字。先有老子,后有儿子,老子在上儿子在下,这就是“孝”字。我的理解就是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在上面呵护着他们,就像老母鸡护着小鸡。孩子长大了父母也衰老了,孩子在下面又背着父母,这就是“孝”。总之,孝字的构成体现了父慈子孝的人间亲情。把这种亲情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是两千多年前孔子和孟子的功劳。孔子论孝的重点有三条:第一是养;第二是敬;第三是谏诤。养是让父母吃饱穿暖。敬是在人格上要尊重父母。孔夫子说过一句话: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於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是说你不在人格上尊敬他,光让他吃饱了,和你养了一匹马有什么区别呢?所以“孝”是人和动物的重要区别。谏诤,在《孝经》第十五章中,孔子明确提出只要有不对的事情就应该谏诤,为父之命是从并不是真正的孝,孔夫子不赞成愚忠愚孝。孟子则在孔子提出的养、敬、谏诤这三条的基础上又提出一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不但要爱护我的父母,还要爱他人父母,还要爱天下父母。

 

孔孟关于孝的精辟论述,成为高悬古今,照耀世界的真理。他们发掘、总结人性的真善美,并一直教化民众的伟大功勋,使他们成为人间圣贤。

综上所述,孝是人世间高尚、美好的情感,它的本质是爱;它的表达方式是感恩;它的作用是完善人的品格,提升人的思想境界,在家庭和社会中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孝是一个永远闪耀着人伦道德之光的璀璨明珠,是中华民族的珍宝。

至于汉代以后提出愚忠愚孝以及所谓的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文化大革命中又把孝踩进地下,大批孔孟之道、孝子贤孙,都是对孝本意的歪曲。我认为孝的本意是纯净的,是人类万古长存的美德,人们应当正本清源,还孝于本来面目,理直气壮的加以提倡。

有一种观点认为,随着社会的变迁,孝应当日渐消弱。我曾经看到一位同志写的文章,他说孝的淡化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我不赞成这种观点,我认为孝在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农业社会,的确起到过协调家庭关系、组织农业生产的作用。因为在农业社会生产资料是老一辈传给下一代的,生产经验是老人教给年轻人的,所以孝在维护家庭的稳定,促进农业生产方面的确起到过一种维护、促进作用。

但是到了工业社会呢?到了信息社会呢?到了现代社会呢?土地不再是私有的,是国家的。人类搞科学种田,越是老人越不懂得科学种田,又没有土地传给下一辈,按这个逻辑老人就没有地位了。我们的社会越发展,物质越丰富,精神文明越提高,道德水平越提高,就越不把自己的父母当回事,这符合逻辑吗?这个社会是前进了还是倒退了?说不通啊。唯物史观认为存在决定意识,孝这种儿女对父母和长者的爱,是由父母爱子的天性和养育之恩决定的,而不是其他。所以只要地球上还有人类,只要人类还是父母所生,父母所养,孝就不会消亡。现在有说试管婴儿,试管婴儿也要在母腹里边十月怀胎,生出来以后也要一把屎一把尿的把他养大,这个客观存在改变不了,孝就不会消亡。

今后,随着物质的不断丰富和人素质的不断提高,只能是更有条件把孝做的更好,而没有任何理由来消弱它。当然了,随着时代的前进,尽孝的形式也要与时俱进。

 

在农业社会的时候,父母年纪大了,儿女要奉养父母,不能抛下他们自己走了。古训告诉我们“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但现在不同了,交通方便、信息灵通,现在强调好儿女志在四方,不要老守在父母跟前,有出息要到外面去闯,但是要常回家看看。老年人基本生活未能保障的时候重点是养,但温饱问题解决了以后,精神慰藉就成了重点。所以孝的形式可以改变,孝的本质不可能,也不应当改变。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的过程中,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化,都要拿来为我所用。对老祖宗留下的中华民族敬老的传统美德,我们应当倍加珍惜、发扬光大。

2007年3月11号,《人民日报》出了一个专版,这个专版的横栏标题就是“弘扬孝道,共建和谐”。在这个专版里,有记者的一个调查报告,还有任继愈老先生的一篇文章,还有我国关于孝道的国家法律法规。这是从1949年建国以来,我们的党报第一次把孝道提到全国人民面前,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

二、中华孝道的传承

大家要问了,中华孝道起于何时呢?我读了一些书,进行了一些研究,我的结论是孝道起源于原始社会,父系氏族公社时期,时间是五千年以前。在那个时候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男子从事的畜牧业和农业在生活中逐渐起决定作用,男子的地位上升,父系社会代替了母系社会。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说,随着对偶婚的出现给家庭增加了一个新的因素,除了生身的母亲之外,又确立了确实的父亲。这个对偶婚是怎么回事呢?我查了一下资料,和现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里的走婚差不多,男女之间只有性的关系,而没有经济关系。后来这个对偶婚就发展为一夫一妻制了,一夫一妻制就有了经济关系了,家庭就出现了。我认为孝就是这样产生的,产生于家庭,只有成为一夫一妻,有了家庭,人们才脱离了野蛮的状态,这是人类走向文明时代的关键性一步。

虞舜是父系氏族社会后期的部落联盟首领。《二十四孝》里第一个故事讲的就是舜。舜小的时候母亲死了,他的父亲娶了一个继母,生了一个弟弟,这个继母和弟弟对舜非常不好,老想把他害死,让他上房去修房子,把梯子撤了,把房子点着要烧死他,舜就拿了两个斗笠从房上跳下来没有摔坏。又让他去修井,舜很聪明,怕他们不怀好意,到了井下就打了一个侧洞,刚把那个侧洞打好,井口上的泥土石块就倒下来了,要把他埋在井里,舜把这个侧洞打通从邻居的井里边又出来了。

 

这两次事件以后,舜知道在这个家待不下去了,他就到历山去耕种了,自己独立生活。后来遇到了荒年,他的继母每天挑着柴到市里去换米,经常碰到一个青年人不要她的柴送给她米,所以几次下来舜的继母就跟他的父亲说我老碰见一个青年,不要我的柴老送给我米,他的父亲说这是不是我的儿子舜啊?他的继母就带着舜的父亲到市里边去了,当时他的父亲已经看不见了,他的父亲只能听声音,确认之后父子抱头痛哭,舜不计前嫌把他的父亲和继母都邀到家里来孝顺、供养他们。这个故事被尧听说了,感到舜这个人品德高尚,所以就把两个女儿嫁给了舜,后来又发现他还有治国的本领,就把帝位让给了舜。

可见人们当时对孝德是多么重视。孝文化在夏商的时候入了理法,成为人人必须遵循的论理规范。周朝孝文化有了重大发展,确立了以孝治家和以孝治国的双重职能。那么孝什么时候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呢?我认为《孝经》的出现是孝上升到理论高度的标志。

2500年前的东周时期,孔子和他的弟子曾子著《孝经》,对孝中人类纯洁美好的情感做了系统精辟的论述,把孝上升到理论的高度,称为孝道。

《孝经》总共18章1903个字,书中孔子对孝进行了全面深刻,极为精彩的论述。我曾经用几个月的时间认真学习研究了《孝经》,我认为有八个观点至今闪耀着真理的光芒,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我把这八个观点和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个观点,孝是所有德行的根本,一切教化都在此基础上产生。孔夫子说:“夫孝,徳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孔子把孝的内容归纳成三条,“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就是说开始的时候是要侍奉父母,进而为国君尽忠,最后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几千年来孝道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热爱祖国、胸怀远大理想等新的道德要求,可以说是传统孝道的发展和完善。

第二个观点,人人都应尽孝,侧重有所不同。孔子认为孝道面向的是每一个人,孝道面前人人平等,孝道面前人人有责,行孝不分尊卑贵贱,从天子到普通百姓都必须尽孝,只不过不同的人行孝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因此,孔夫子在《孝经》里面用了五个章节,分别对天子之孝、诸侯之孝、大夫之孝、世子之孝和庶人之孝进行了分类论述。

孝道既是一种品德,也是一种责任,对不同地位身份的人,提出不同的行孝要求是应当的。因为地位越高影响越大,责任越重。

第三个观点,实行孝道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孔子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间的不变法则是什么?是儿女感恩和善待父母的孝道。孝敬父母上合天理,下得民心,天经地义。

第四个观点,在家庭中和社会上都做的好,才是真孝子。孔子认为,一个孝子在家庭的日常生活中要以最诚敬的心情照顾父母;父母过世的时候,要以最哀痛的心情来处理后世;举行祭祀的时候要以最严肃的态度来追思父母,做到这些才称得上是孝子。

与此同时孔夫子又提出来,在社会上也要“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什么意思?就是一个在父母面前行孝的人,在外居官不能够骄奢淫逸,在社会上不能够为非作歹,在人情中不能够计较争斗,不然就会给父母带来麻烦和灾祸。

《弟子规》上说:“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弟子规》要求人要健康的成长就不能有损伤。我在很多中学、大学、机关做报告时常说,在学校当好学生,在企业里当好员工。如果在工作里做出了成绩,得到了进步,父母脸上有光彩,以你为荣,这便是孝。

第五个观点,广行孝道要讲究礼节。孝是人的内在道德素养,外在形式要反映在礼节上。说一个人孝不孝要看行为举止。孔夫子认为,如果有人敬爱自己的父母做儿子的一定感到喜悦;有人敬爱自己的兄长做弟弟的一定感到喜悦;有人敬爱自己的君王,做臣民的一定感到喜悦。尊重每一个人就是在广行孝道中所要采用的最有效、最重要的方法。孝道是内在的素养,礼节是外部的表现。所以一个讲孝道的人,他一定对别人是彬彬有礼的。

第六个观点,君子教化人民推行孝道,要身体立行。孔子认为,君子以孝道教化人民,并不需要亲自沿着家家户户讲述孝的意义,而是要以自己的日常孝行感化人,要通过言传身教为人民做出表率,从而使大家都能够孝敬父母。

第七个观点,君子在家遵行孝道,然后才能在外建功立业。孔子认为君子能孝父就能忠君,能敬兄就能尊长,能理家就能做官,如此才能事业有成,总之做大事者要从修养自己的品德开始,先修身齐家,然后才能治国平天下。

第八个观点,一味顺从并不是孝。在《孝经》第十五章里孔子对谏诤进行了精辟论述,曾子问为夫之命是从就是孝吗?孔夫子回答的原话是“是何言与?”翻译过来就是这是什么话?孔夫子很不高兴,然后他说从前天子有直言相劝的谏诤之臣七人,虽然无道也没有失去天下;诸侯有谏诤之臣五人,虽然无道也没有失去其封地;秦大夫有谏诤之臣三人,虽然无道也没有失去其乡。做父亲的如果有谏诤的儿子,就不会陷入不义的行为中,做儿女的应当真诚相劝,一味顺从又怎能说是孝呢?孔夫子不赞成愚忠愚孝。

总之,《孝经》是一部很好的书,是一部使人崇高圣洁的书,是一部充满人生智慧的书,是一部承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经典之作。当然了书中时代烙印和历史局限也是很明显的,正因为如此,它又是一部需要我们下工夫认真学习的书,是一部需要精心开发的人伦经典。

 

愚忠愚孝愚起于何时?我认为起于汉朝,汉高祖刘邦认为,“父子之道,人道之极”,于是大力倡导孝道。汉朝从第二个皇帝开始,所有皇帝的谥号都冠一个孝字。到了汉武帝的时候,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纳了大儒家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经典提到空前的高度。汉王朝的治国方针就是以孝治天下,把孝从家庭伦理观念扩展为社会道德规范,用忠孝合一去治国安民。汉章帝的时候在白虎观召集群臣召开了一个学术研讨会,对历史上各种观点进行了梳理,由历史学家班固来执笔写成了一部书叫《白虎通义》的书。在《白虎通义》中把三纲法典化,“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使之成为维护封建皇权专制的工具。但是在先期儒家的典籍中,君义、臣忠、父慈、子孝、夫和、妻柔的关系是比较平等的,到了汉章帝时就成了一种绝对服从的关系。

到宋的时候又出现了君叫臣死,臣不能不死。父叫子亡,子不能不亡。岳飞怎么死的?一个莫须有的罪名就把岳飞给治死了。“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天下无不是的君王”。愚忠愚孝,愈演愈烈。

汉代以后的历朝历代都把孝道放在极高的地位,皇帝亲自带头来推行孝道,一是领导重视;二是严厉执法;三是广泛宣传。比如唐明皇李隆基亲自注释《孝经》。到了清朝康熙皇帝的时候刻出了汉满合并的《孝经》,雍正皇帝规定考试要根据《孝经》来出题,乾隆皇帝为敬老,大摆千叟宴,这是第一条。

第二条,严厉执法。各朝制订了典章法律,对不孝的行为严厉惩处。隋律、唐律都把不孝列入十恶之中,是不能赦免的。到了清朝,如果一个人害死了他的父母,一定是要斩首的,要暴尸野外示众,还要追究他的老师和当地官员的责任。

第三条,广为宣传。古代一方面表彰孝子、孝女,对他们的孝行广泛宣扬。另一方面在《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神童诗》、改良《女儿经》、《闺训千字文》、《名贤集》、《增广贤文》、《朱子治家格言》、《颜氏家训》等普及读物和文献作品、地方戏曲、民歌民调中处处渗透孝道。封建社会对孝道的宣传是做到了极致。

元朝郭居敬编撰的24个著名孝子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在封建社会中,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把孝抬到了不适当的高度,这是对孔孟孝道观的曲解。我们现代人的态度应当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批判的吸收。任继愈老先生在《谈谈孝道》一文中,有这样的描述,他说,“五四”以来,有些学者没有历史地对待孝这一社会现象和行为,出于反对封建思想的目的,把孝说成罪恶之源,是不对的,因为它不符合历史实际。这是任老先生的原话。

 

到了文化大革命,更是把孝说的一无是处,孝子贤孙、孔孟之道,通通在打倒之列,把汉朝以来捧到天上的孝道狠狠的踩到了地下。现在我们对孝的认知还不如海外,比如韩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包括港澳台,他们对孝的认识和实践比国内做的要好。现在在推行孝道的做法上是存在诸多问题的,主要有四个原因:

一是五四以来的矫枉过正;二是文革中的彻底否定;三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人重利轻义。四是盲目学习西方。殊不知这正是我们之长,西方之短。中国加入WTO,学习西方的经济管理,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对我国的改革开放非常有好处,但是有些人就犯糊涂,认为我国在赡养老人方面也要跟西方学习。西方的法律是只管小的,小的要倍加爱护。中国人常说棍棒下面出孝子,西方不许打,打了犯法。西方没有儿女必须养老送终这一条,他们的养老是由纳税人把钱交给政府,政府给老年人发养老金,老年人自己度过晚年。其实这样就缺少了亲情。

纵观孝道的历史,使我们认识到,把孝捧到天上,以孝治天下,或者是踩入地下,认为孝是罪恶之源都是偏激的。孝道应当回到公民道德教育基础这个位置上来。

三、当今时代需要“孝”

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孝道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把中国比作一棵参天大树的话,富强是树根、民主是树干、文明是花朵、和谐是花发出来的芳香。和谐就是在家里父慈子孝、夫妻和睦。在街上,各行其道、安全礼让。在单位,团结友爱。       

如何把社会管理好?首先要从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入手,要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加强道德建设非常重要。比如,“毒馒头”、“毒奶粉”的问题都是道德问题。世界金融也是道德问题,我国改革开放30年,我们的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是我们缺的是什么?缺的是道德。而德的基础是什么?首先是孝,连父母都不孝的,别的都是空谈,所以孝道是极其重要的。老年人需要孝敬,从1999年开始,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了,我国目前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1.67亿,占总人口的12.5%,而且每年以3.3%的速度在增长,预计到2020年要达到17%,到2050年我国的老年人要达到4个亿,占中国总人口的31%。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快之快,绝无仅有,为什么?有三个原因:

一是经济发展、生活条件好了;二是医疗的改善;三是人的素质高了。现在的情况是老人活的越来越长,孩子生的越来越少,这就造成社会不断的老龄化。在家庭关系上,由于价值观、道德观的淡薄,一些不孝子孙不但不尽孝养义务,反而虐待打骂老人,抢夺老人财务,干涉老人婚姻,侵犯老人合法权益。从全国看,老年人因为孤独、疾病、饥寒、受虐等原因自杀事件屡有发生。

 

2004年预防长者自杀的亚太地区会议在香港召开,会议提供的资料显示中国农村老年的自杀率是全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到五倍。我记得有个案例,有一个农村的老人,他没有自己亲生的儿子,但他有一些钱,最后叫人供养他,但后来花钱雇的人不管他了,最后这个老人喝农药死了。2005年黑龙江省的一个人大代表在全国农村做了抽样调查,他得出的结论是孝道传承在农村出了问题。根据他抽样调查的统计,52%的人对父母麻木不仁,一年也给不了几个钱,像认不得似的。农村中吃的最差、穿的最差、住的最差的是老年人,这种情况应当引起我们的忧虑和高度的关注。

对那些违法犯罪的不孝之人应当绳之以法,但在家庭矛盾中更多的情况属于道德范畴,应该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孝道,使做儿女的自觉尽到自己的责任,这才是更为积极有效的办法。

那么中国的养老问题怎么解决呢?有三条:

一是发展经济。改革开放30年,吃的、穿的、住的、用的和30年前比应该是有很大变化,我们反而养不起父母了吗?

二是完善制度。中央正在加强这方面的工作,要完善制度,提高标准。

三是孝道的教育。孝道教育是建立中国特色养老保障体系的道德保障。中国特色就体现在孝道,因为发展经济西方也发展,完善制度西方也在完善。但是孝道他们没有,老年人都为国家纳过税,做过贡献,国家应该保障他们,国家的责任是第一位的。我们要把这三条做到,一定会使我国的老年人能安度幸福的晚年。

儿童也需要学习孝道,由于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生育的国策,形成了四二一的家庭结构,人民由于爱幼的本能,儿童往往被娇惯溺爱。在这个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很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容易淡化亲情,容易缺少社会责任感。这对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很不利,这一点是大人的问题,是家庭、社会、学校教育不当。

 

要加强孝道的教育应该先学孝道再学文化,德育是第一位的,文化是第二位的。还是孔夫子说的对,“夫孝德之本”。现在我们的小学、幼儿园,给孩子们讲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他们是听不懂的,应该先给他们讲孝道,孝敬父母。

首先要教育孩子应有感恩之心;二是要教育他应有畏惧之心;三是教育他有进取之心。这三心之中,我觉得感恩之心是基础。讲个小故事,以前有个很有钱的富商,他对那些博学之人非常有礼貌,非常尊重。但是唯独对他的母亲没有礼貌,张口就顶撞。后来不远的山上来了一位高僧,学问很大,求教的人很多,这个富商很喜欢结交这种学问大的人,就去向这个高僧请教学问,正好这个高僧对他的事情有所耳闻,他见了高僧以后说请师傅给我开释。高僧说,你现在就回家,当你看到一个衣服穿反、鞋子穿错,一脸慌乱的妇人的时候就明白了。他还叫高僧解释,高僧摆摆手不说了。这个富商就连夜往家走,到了家里正是半夜,敲门叫他妈妈开门。他妈妈一听儿子回来了,怕他发火,慌乱之中鞋子穿反,衣服穿错。当门打开时,他一看正是高僧讲的,当你看到一个妇人一脸慌乱的时候你就明白了这话的意思。其实慈母就是佛,从此以后这个人对母亲非常尊敬、孝顺,变成了大孝子。

这个故事给了我们两点启示:第一是对我们最用心的人,往往最先被我们忽略。第二是家有一老,如有一宝,闻佛求道不需千里之外,就在自己家中。当人有一片爱心侍奉父母的时候,人的灵魂就会净化,人格就会升华。但是小的爱老的,不是本能是觉悟,必须要引导教育。《三字经》里讲“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在人的本性里边包含了孝道的情感,但是这种善心要通过教育把它开发出来。

 

其实孝与不孝全在一颗心,这颗心和教育程度无关。我有两个例子,一个是在从广东往北京的航班上发生的事情。一个妇女带着他的儿子坐在飞机,他儿子是大学生,飞机上放冷气,她就怕她的儿子受凉,反复几次叫他孩子加上一件衣服,这个大学生不理会他妈妈,最后急了,那个儿子说,你不要再说了,再说我就要骂你了。大学生的文化程度不低吧?所以,孝与不孝全在一颗心,和教育程度无关。

还有一个是我在报纸上看到的材料。讲的是一个学医的研究生,家是农村的,后来研究生毕业分到大医院,工作条件很好,结了婚,成了家。后来他要买房子,爸爸妈妈把攒的钱又给了他,叫他买了房子。这时正好妈妈病了,没有钱了就跟儿子要钱,说你能不能给我笔钱?他儿子说,没有钱。母亲没有办法说,能不能把我当初给你买房子的钱还给我?他的儿子说,我跟你没有关系不要找我。这个材料让我非常气愤,古人说“慈乌尚反哺,羊羔犹跪乳。人不孝其亲,不如禽与畜”。

所以我在大学对大学生们说,当你们孝敬父母的时候你的人格已经升华了。当你们不仅能敬爱自己的父母,而且能敬爱他人的父母时,你们的人格就又升高了一层。当你们不仅能够敬爱别人的父母而且能报效国家的时候,你们的爱心就升华为忠。好好的孝敬父母吧,你们的成功之路应该从这里起程。这是我给大学生们讲的。

其实市场经济也需要孝,我国正在施行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需要诚信法则,诚信和孝道是相通的。诚信要求在市场交换中货真价实、童叟无欺。孝道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真诚回报,都有交换的性质在里边。所以一个真正孝敬父母的人在市场经济中一般是不会作假的。我也不说绝对的,有些人在家里很孝敬父母,但在外头还是作假。但真正的孝子,真正品格高尚的人不会去做坑害别人的事。所以在国内进行孝道的宣传教育,对于形成诚信的社会氛围,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综上所述,孝道是提升思想境界,建立和谐家庭、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一剂良药,是中华民族的祖传良方,我们应当十分珍惜,并且好好的运用。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0426/88665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