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网络纵横
要绿色出行 更要爱护我们的公共自行车
2016年04月27日 10:52
【事件介绍】
公共自行车进入“多病期” 市民骑行请多一些呵护
这两天宁波天气晴好,街头骑公共自行车的人一下子多起来。一大早,宁波公共自行车维修工洪伟传就忙碌开了,他要把分散在各网点的“病车”送回驻地。
2013年9月22日,宁波首批公共自行车正式上路,到现在已经服役两年半了,有些车辆进入“多病期”。在诊断中,维修工洪伟传发现,很多“病车”是骑行过程中的不文明行为引起的。他想借金报呼吁一句,市民在骑行途中对公共自行车多一份爱护。
维修工洪师傅一天修百余辆自行车
半数左右需更换零部件
今年47岁的洪伟传是宁波公共自行车公司的一名普通维修工,每天的工作就是在周边20几个网点检修自行车,这段时间工作量越来越大。
在新典路公共自行车网点,洪师傅自顾自忙碌开了。“刹车有问题的话,一般调一调拧一拧就好了,有些零部件已经损坏,就只能更换了。”洪师傅指着破损的挡泥板颇有些心疼,“你看这挡泥板还有八成新,刚换不久,但已经整个裂开了,只能再换一个。有的市民骑车带人,直接坐在挡泥板上,一点不心疼车辆。”他说,基本上他每天要维修百余辆自行车,其中有半数需要更换各式各样的自行车零部件。
“甬-00001”是宁波投放的首辆公共自行车,看起来已经有些“沧桑”了。自投放以来累计租借量3170余人次,最远曾到过荪湖公园,累计骑行里程超过11440公里,这里程比宁波到北京往返4趟还要多。
因为租借频繁,这辆自行车有7成以上的零配件已经被更换。洪师傅笑着说,基本上整辆自行车上能更换的零配件都已经换过了,有的甚至换过好几轮了。虽然骑行起来可能没有新车那么灵活,但安全性还是有保障的。
每月因骑车不爱惜的维修量超370辆次
市民骑行温柔一点
从去年底开始,公共自行车逐步进入“多病期”。据统计,去年一年的维修量达到19.3万辆次,月均维修量在3.1万辆次左右,主要故障以刹车线及轮胎磨损居多。
为什么投放两年半就进入“多病期”?
“公共自行车的使用频率高,在宁波基本上一辆车平均每天要被租借4—5次,这是普通家用的自行车所无法比拟的。对照‘省标’来看,运行两年半基本上进入一个‘多病期’,这是正常的。”
宁波公共自行车公司负责维修的工作人员章可俊解释说,宁波濒海,潮湿多雨,台风季的洪涝灾害,加上冬季低温冰冻,这些露天的公共自行车可谓“饱经风霜”;加上近年来工程建设多,宁波很多城区道路“开膛破肚”,加重了公共自行车的零配件在骑行过程中的磨损与老化。
但是,造成车辆损坏的主要原因却是人为破坏。有数据显示,因市民骑车不爱惜引起的维修量每月超370辆次,其中挡泥板破损、车圈及前叉变形故障最突出。“主要是市民在骑行过程中不爱惜,比如在有高度差的路沿横冲直撞。”
章可俊说,为了使这些流动的损坏车辆及时得到维修,公司加强车辆巡检力度,在客流量较大的网点开展集中维保,关键还要市民提高文明素养。
“如果是自家的自行车起码能骑好几年,公共自行车才上路两年半有些已经要‘动手术’,有的甚至‘大换血’。”洪伟传看在眼里总有些惋惜。
他希望市民对公共自行车多一份呵护。上路前检查车况,确认车辆完好,尽量避免车篮盛放重物,避开坑洼路段。如果市民发现自行车有故障,可以及时向服务人员反馈或者联系自行车公司,避免“病车”上路。
呵护公共自行车光靠“呼吁”还不够
宁波第一批公共自行车,每月居然有370辆次因人为损坏需维修。公共自行车的这一“受伤”境况,不免让人感慨。环顾左右,其他城市的公共自行车也逃脱不了这样的“命运”。
自推出公共自行车以来,相关部门“请爱惜车辆”的呼吁从未停止过,而媒体对不文明骑车行为的批评也未曾间断过。但是,不该“受伤”的公共自行车最终还是“受伤”了,有时甚至“遍体鳞伤”。
大家知道,公共自行车的出现,不仅为广大市民的出行提供了实实在在的便利,缓解了城市交通拥堵、停车困难等“老大难”问题,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城市管理者积极探索为民解难的执政胸怀和管理智慧。如果任由不文明行为泛滥,最终“冲垮”公共自行车,那么,对社会、百姓、政府而言,失去的又岂止是出行便利?
明白了这层意义,我们才能认识到呵护公共自行车的重要性。要减少或杜绝借用公共自行车时的不文明行为,除了相关部门及媒体的“呼吁”和“规劝”,还应尝试一些新的监管方法,实行或者说落实相对刚性的法规约束。
譬如,可以推行黑名单制度。通过公布、曝光黑名单的形式,从道德层面来遏制一系列不文明租用行为。像山西太原,早在之前,就推出设公共自行车黑名单,凡是上榜者两年内禁止租骑;再如江苏南京,对屡次不听劝的不文明者列入黑名单,限制其租用。
譬如,可以通过实时监控的方式,阻止不文明骑车行为,或获取视频证据对当事人进行惩戒;还可以通过“随手拍”,鼓励市民积极举报。像厦门市,在公共自行车站点加装监控探头,除了调度外,专门整治不文明行为。
当然,上述方法还只是限于道德层面的监管。笔者认为,必要时,还应推出刚性的措施。譬如可依据《租用公共自行车不文明行为处置办法》,对霸车、损坏车辆等行为进行处罚。此外,对于那些情节特别严重的,完全可以上升到法律层面,对那些故意毁坏公共自行车的,追究其民事甚至刑事责任。
相信,借助于道德及法律的双重监管,终有一天,有关公共自行车的不文明行为会渐渐地被广大市民自觉地予以摒弃。
【启示与思考】
公共自行车是很好的绿色出行交通工具,是有关部门很用心规划建设的。公共自行车离不开众人的细心爱护,市民还需要像爱护自家财产一样, 呵护这个稚嫩的新鲜事物,公共自行车才能给 更多的市民带来便利,才能骑得更远。
由于公共自行车点广车多后,也给管理带来了不少难度。除了车辆自然损耗,很多人为破坏的现象逐渐增多。我们有时候可以在自行车租赁网点看到有的车辆轮胎惨遭“开膛破肚”,有的车圈扭曲变形,还有的车座干脆被卸掉,有个别自私的人在还车时故意上锁,仅仅是为了高峰时自己能顺利借到车。这些行为不但造成公共自行车的损坏,也给其他市民借用带来影响。
现在都倡导绿色出行,而公共自行车是公共交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健康发展不但需要有相应的制度和法律法规作保障,更需要每一名市民的理解、支持,期待每一名租车人提高文明素养,善待并呵护每一辆公共自行车,让公共自行车成为大街小巷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佘小莉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0427/88673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