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化博览 博古通今 独家讲稿

蔡厚淳: 千年学府,千载学规

2016年04月27日 16:10

 

QQ截图20160427160236

蔡厚淳 浙江大学、白鹿洞书院教授,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律责任) 

完整报告:http://www.71.cn/2016/0427/886938.shtml

精彩论述:http://www.71.cn/2016/0427/886943.shtml

图说:http://www.71.cn/2016/0427/886967.shtml

我来自江西省九江市,我们国家在宋代有著名的四大书院,那就是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石鼓书院、应天书院,号称“天下书院之首”的白鹿洞书院就在九江市。我就生活在九江市,每年要到白鹿洞书院去讲学几十次,国内外只要是来了研究白鹿洞文化的学者,我就陪他们去。可以说,那里的一草一木,我都十分熟悉。我想首先花三分之一的时间,简单地介绍一下白鹿洞书院;另外再花三分之二的时间,介绍一下《白鹿洞书院揭示》,这是它的正规名称,一般人们就称它为《白鹿洞书院学规》,也有人干脆称它为《朱子学规》,因为是朱熹制定的。

一、白鹿洞书院凭何为“天下书院之首”?

白鹿洞书院乃“天下书院之首”,这是清代大学者王昶在《天下书院总志序》的评价。在这个序里,他对天下的书院排了个序,说白鹿洞书院是“天下书院之首”。那么,他凭什么给这个评价?有很多人从各个角度去分析,我觉得王昶之所以对白鹿洞书院给出这样的评价,最关键的原因不在于白鹿洞书院办学历史很长,这是一个次要的方面。最重要的方面就是,在这里诞生了中国教育史上第一部最正规的大学校规,这就是我后面要给各位讲的《白鹿洞书院揭示》。它的影响之大,影响之久远,等一下我会做一个介绍。

图片2

这就是白鹿洞书院的入口,这个入口离真正的书院还蛮远的。这是在公路旁边,从这个入口处进去就开始往下了。

图片1

这就正门。这里现在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白鹿洞书院得名由来

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为什么叫“白鹿洞”。你们都知道,宋代的四大书院中,其他的三大书院都是以地名来命名的。白鹿洞书院在古代是处于江州,具体地讲它是属南康府管,也就是现在的星子县,宋代的级别比较高,叫南康军。朱熹是南康军的知军,他在那里三年。那么,其他的书院都是以地名命名,怎么唯独这个地方搞个“白鹿洞书院”呢?所以我首先给大家讲一下它的名字的由来。

唐代的李渤,有的朋友恐怕不太熟悉,但我如果举到一篇文章,你就十分熟悉了,这就是苏轼的《石钟山记》。大家读了《石钟山记》,一定记得它的结尾有两句话:“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苏东坡所讥笑的那个政府官员就是李渤。我在这里说一下,苏东坡一辈子喜欢笑人家,事实证明他有许多地方都笑错了,石钟山名字的由来他就笑错了。当然,郦道元和李渤是不是完全正确?也不一定。本来石钟山的命名就很简单,就是远远的看过去,它就像古代一个倒扣的钟,没有那么复杂。李渤是一个很不错的人,他少年的时候和他的哥哥李涉两个人要找一个清静的地方读书。所以我经常夸奖,我说真亏了他找啊。如果到了那个地方,你会惊叹,他怎么找得到这个地方?真了不起啊!他找到了,他觉得这个地方特好,找到这里读书。大家可以想一想,那个时候把自己封闭到山里面读书,除了读书以外,其他的生活是极端难受的。为了排遣,他就养了一个——用我们现代话讲——宠物,养了一头白鹿,不知道他从哪儿找来的白色的鹿。据历史文献记载,这头白鹿十分有灵性,灵到什么程度呢?就是李渤如果要买一点什么东西,他不愿意走,因为走太累了,怎么办?他有一个小布袋子,就把一些零碎的钱放在里面,然后写个条子,挂在鹿角上。白鹿就会跑到路旁边的小杂货店去。店主人一看鹿来了,把那布袋子解开一看,把这个东西装好、绑好,白鹿又跑回来。这是据传,是传闻。鹿有灵性,恐怕还灵不到这个份上。

正因如此,这头白鹿和李渤在当地就很有名,人们就称李渤为“白鹿先生”,给他取了一个雅号。慢慢地,时间长了,人们就把这个地方叫做“白鹿洞”。那么有人说,怎么叫洞呢?这个地方没有洞啊?它四面是山,一条小路一直下去,下多久呢?步行大概35分到40分钟走。现在如果用飞机航拍,它就有点像一个朝天的洞,因为它很深,俯瞰像一个朝天的洞。

但是我又要告诉大家,现在的白鹿洞书院有鹿,也有洞。怎么来的?这里就牵涉到几个人。有好事者,那个好事者是谁呢?就是明朝一个知府王溱,他到这个地方来一看,哎呀,这个地方叫白鹿洞,没洞怎么行呢?所以他就召集手下人,当然也请了一些力工,很正规地像模像样地举行了一个祭奠山神的仪式,祭山开洞。在明伦堂后面有一座小山,他就在那个小山的下面挖了一个洞。他挖好这个洞,任务完成后走了。

五年以后,他的继任者何岩来了,也是个知府。他来看,这个地方叫白鹿洞,没鹿,怎么办呢?他想了一下,就命令手下的人,找了一个当时工艺水平很高的石匠,叫他用石头琢了一个石白鹿。这个石匠恐怕真是个艺术家,因为这头石鹿的设计水平极高。把石鹿琢好以后,他也举行仪式,就是把石鹿供奉到这个洞里面。这样,白鹿、洞全有了。

日子就这么一天天过了,60年后又来了一个人,这个人叫葛寅亮。葛寅亮不但是一个学者,一个思想家,而且是一个很廉洁的官吏。他来了以后,人家就向他汇报白鹿洞是怎么来的。谁知道葛寅亮一听很不高兴,说画蛇添足。就是胡闹,完全没有必要。于是他一声令下,把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给处理掉,把洞一封,把鹿一埋。这一埋埋了多久呢?300年,一直到1981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过了,政府拨钱重修白鹿洞书院。白鹿洞书院里面有个礼圣殿,在修礼圣殿施工的过程中,把这个白鹿给挖出来了。现在白鹿是镇洞之宝了,所以现在又把它洗刷干净,重新放到洞里去了。这就是白鹿洞书院得名的整个过程。

 

三、白鹿洞书院的历史

下面我给大家简单概括一下白鹿洞书院的历史。我把分为七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唐代开始奠基。大家注意我的措词,唐代还没有开始办学,谁奠基呢?还是李渤。李渤后来做了江州刺史,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的市委书记。他回忆曾经在这个地方读书,所以重游白鹿洞。一看这个地方,他觉得还是很好,所以就拨钱,房子该修的修,要建的再建,路修好,树木花草整理好。经过他这样一搞,这个地方的硬件设施就更好了。但是在李渤这个时候还没有办学,都是有钱的人在这里休闲休闲,读读书、喝喝茶。

第二个阶段:五代开始办学。提到这个书院的时候,很多朋友都会说,它大致相当于现在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助学班。那个时候国家开考,民间办学。所以很多人都说白鹿洞书院,包括其他书院,都属于民办这一类的。但是我在这里想告诉各位,这个地方起步的时候还真是国办的。谁呢?李昇王朝。李昇、李景、李煜,这是南唐三主。李昇王朝开始在这里办学,它一开始的地位就很高。在李昇王朝有两个高等学府:一个就是位于现在南京的国子监,一个就是位于庐山脚下的白鹿洞书院,那个时候叫“匡庐国学”。用我们现代话,是由政府出钱的重点大学。

第三个阶段:北宋正式定名。在南唐办学的时候不叫“白鹿洞书院”,叫“庐山书堂”“匡山国子监”“庐山国学”等等。北宋初年,赵宋王朝占领江州以后,“庐山国学”就自然终结了,因为李家王朝已经垮掉了。于是,江州的地方人士开始在这里建立书院,从这个时候开始叫“白鹿洞书院”。 这个书院办到北宋末年的时候,由于战乱就完全毁掉了。

第四个阶段:南宋壮大发展。这是我要重点讲的。1179年,朱熹任南康军知军,白鹿洞书院迎来了它的鼎盛时期。朱熹首先到这里实地勘探,看完以后他觉得这个地方太好了,非常适合静下心来读书,所以就想修复。但是一看,基本全毁掉了,残垣断壁。所以他就给皇帝上书,这些文字现在都保留着,大致的内容是这样说的:现在处在这样的比较好的时期,江南一带的道观和寺庙有几百处都纷纷修复,而儒家的这么一个好的读书的地方,却至今荒废着,这是很不好的现象,所以他恳请皇上同意修复这个书院。他的恳请得到了批准。

朱熹得到皇帝的同意以后,就大张旗鼓地开始修复白鹿洞书院了。尽管千年以来,白鹿洞书院一直在不断地毁掉、重修,毁掉、重修,但是到现在,其基本格局依然是沿用当初的。白鹿洞书院的格局设计得很漂亮,它由五个各自独立又相互贯通的院落组成。这五组院落一字排开,跟它平行的是一条流了千年却未干涸的溪水,叫贯道溪,很美。朱熹任上三年,为兴复书院殚尽竭虑,他兼任洞住、亲订洞规、置田建屋、充实图书、亲临讲课。

我给大家讲一讲“置田”,其中可见朱熹想得很远。朱熹当时就想,怎么样使书院长治久安?他想我很重视,可是我走了呢?如果我的继任者不重视怎么办呢?那就又垮掉了。所谓不重视,不是他要把这个书院怎么样,而是他从财力上不支持就完了。所以他想了好久,把白鹿洞书院周边的几千亩田地和数千亩山林全部征下来了。他给这些田取了个名叫“学田”,平时租给附近的农民种,用我们现在话叫订好合同,每亩田到了秋收的时候给书院交多少粮食,叫“学租”。“学租”交来,这些粮食可供学子食用,多余的还可以拿到集市上去换成钱,用以维修书院的房屋和维持平时开支。这件事儿做得太好了!不容易呀!这些“学田”和周边的几千亩山林,至今依然保留着,这是很了不起的。所以现在,政府给白鹿洞书院配的工作人员里面,还专门配了“护林员”,并还专门建了瞭望台,为什么?怕发山火。白鹿洞书院周边的树全部都挂了牌子,都有记载,每棵树都有名字,都有编号,掉了一棵都要受到追究,因为这些树的树龄都在千年以上。站在这些树前,我有一种深深的敬畏感。我们人停留在这个世界上的时间太短了,命长的一百年,命短的几十年,而这些树在这里一站就是千年。我经常向它们鞠躬,我说老爷爷的老爷爷,我向你致敬了,了不起啊,你阅尽人间春色啊。

不仅如此,朱熹还广邀著名学者来讲学,开创了书院“讲会”制度之先河。其中最著名的是,留下了朱熹和陆九渊“南康之会”的佳话。在“南康之会”前五年,在鹅湖书院,由吕祖谦牵头,邀请陆九龄、陆九渊和朱熹举行了一次学术辩论。他们是宋代两大学派的代表,陆九龄、陆九渊是“心学”的代表。这一次“鹅湖之会”双方都对对方进行了贬低,最后不欢而散。五年之后,陆九龄去世了,陆九渊到白鹿书院来找朱熹,请朱熹帮他哥哥写一个墓志铭。朱熹马上答应。反过来,朱熹又做了一件很大度的事儿。他说,我想请你给白鹿洞书院正在读书的这些学子们,做一次学术演讲。陆九渊根据孔子的两句话“君子欲于义,小人欲于利”,讲了义利之辨。陆九渊是中国古代演讲的高手,他演讲的那一天,不但所有的学子一个不缺,朱熹亲自坐在前面,其他的政府官员也都来了。最有意思的是,附近的农民都来了,实在坐不下了,就站在外面靠着窗子靠着门听。陆九渊就顺着自己的思绪讲下去,讲到什么程度?史书记载,听众包括农民在内,都纷纷掉眼泪,讲得太动人。讲完之后,朱熹第一个上去发表自己的感慨:“熹当与诸生共守,以无忘陆先生之训。”他说真的太好了,我要和我的学生们一起,牢牢地记住陆先生的教训。并且再三表示:“熹在此不曾说到这里,负愧何言。”他说我朱熹在这里也多次讲学,但是我从来没有讲到陆先生这么深刻,没有他讲得这么好,我对不起大家,今天总算是听到了好的学术演讲。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大学者的心态。所以我对于现在出现的一些“打名人”的状态,有一些看法。我们现在学术界有一些人,他不是靠做学问出名,而是靠“打名人”出名。他的目光就老在网上搜索,看谁有名,谁有名我就骂谁,通过骂这个有名的人,我自己跟着出名。我觉得,一个人还是要以自己的学问立于天地之间,一个人要有大胸怀,这样比较好。

明代大思想家王守仁(王阳明)此人,日本有一个将军,一辈子谁都不服,可是他的腰间挂着一个牌子,牌子上就刻了一句话:一生只拜王阳明。毛泽东跟蒋介石别的都对立,唯独在对王阳明的问题上一致,都高度评价王阳明。蒋介石到台湾以后,甚至把他居住地方的一座小山改名“阳明山”。可见这个人也是了不得的。此后,王阳明在白鹿书院发信,把散落在全国各地的弟子全部召过来,在白鹿书院听他讲学。这个举动更使得白鹿洞书院声名远播。

第五个阶段:元、明、清办学不断。

第六个阶段:清末取消书院。清末为什么取消书院?不是说要取消书院,关键是它取消了科举。科举取消了,书院也跟着取消了,也没用了。但是很有意思,那个时候出现了一股崇洋的思潮。中国人也在思考,我们怎么老是失败呀?要向西方学,所以那个时候出现了这种情况。所以书院一取消,就开始办学堂,白鹿书院当时就变成了学堂,叫“江西省林业高等学堂”。最有意思的是,现在到书院去,那里孤单单地耸立着一幢房子。什么房子呢?所有的都是中国传统建筑的模式,唯独有一幢房子是欧式的。这就是办林业高等学堂的时候,从外国找来图纸所建了的林业高等学堂的办公楼。但是现在也不能动了,为什么?一百多年了,也是文物了。所以在那个地方显得很有意思,这都是历史,很有意思。

第七个阶段:盛世再度兴旺。这个名称是我取的。因为其他的老师讲的时候说,新中国建立以后,白鹿洞书院重新获得新的生命。我不太同意。因为我是在那里长大的,我看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白鹿洞书院遭受了哪些命运。一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过以后,中华民族的盛世终于来了,这个时候白鹿洞书院逐步开始好转。我说逐步,就是说现在比那个时候好一些。你说很好,说不上。至今依然有许多不如人意的地方,包括我们一些管理上思想的问题,使得白鹿洞书院至今不能很好地发展。你们去看看,恐怕也会有感慨。

从李渤兄弟隐居读书开始,1200年过去了。白鹿洞书院经历了它的辉煌与衰落。今天作为大学的功能,它已风光不再。但是,历史清晰地告诉我们:这里,曾经是帝王关注、鸿儒云集、名家辈出、智能汇聚之地;这里,曾经是古圣先贤们投入哲学思考和进行雄辩讲述的场所;这里,曾经是无数学子心中的圣地……所有这些,都值得我们研究,值得我们记忆,值得我们珍藏。

庐山被联合国批准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其中得满分的一项就是白鹿洞书院。联合国的主要官员打分的那天,就让他们住在了白鹿洞书院的春风楼,他们对这里赞不绝口。

 

四、《白鹿洞书院揭示》

下面就进入到《白鹿洞书院揭示》。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最重要的贡献是,他提出了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集教育目的、教育形式、教育法则于一身的教育方针——《白鹿洞书院揭示》(亦称《白鹿洞书院学规》)。 

白鹿洞书院历史上所进行的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都是《揭示》的具体事件和实际运用。没有《揭示》,白鹿洞就失去了走出平庸的依托;有了《揭示》,才有了白鹿洞书院的辉煌。这是我对它的看法。

《揭示》共444个字: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右五教之目。尧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学者学此而已。而其所以学之之序,亦有五焉,具列如左: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右为学之序。

学问思辨四者,所以穷理也。若夫笃行之事,则自修身以至于处事、接物,亦各有要,具列如左:

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右修身之要。

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右处事之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右接物之要。

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己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今人之为学者,则既反是矣。然圣贤所以教人之法,具存于经,有志之士,固当熟读、深思而问、辨之。苟知其理之当然,而责其身以必然,则夫规矩禁防之具,岂待他人设之而后有所持循哉?近世于学有规,其待学者为已浅矣。而其为法,又未必古人之意也。故今不复以施于此堂,而特取凡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大端,条列如右,而揭之楣间。诸君其相与讲明遵守,而责之于身焉,则夫思虑云为之际,其所以戒谨而恐惧者,必有严于彼者矣。其有不然,而或出于此言之所弃,则彼所谓规者,必将取之,固不得而略也。诸君其亦念之哉!”

它分为两大部分。前面五条叫做“教条部分”。朱熹从历代的经典中精选了五段话放在前面作为教条,他自己一个字都不加;后半部分是他对《揭示》的理解、看法和阐释。

下面,前面教条部分我一条一条和大家分享,后半部分的古文,我用现代汉语把它归纳为三个方面的主要精神,用这个方法讲一讲。

 

(一)五教之目

教条的第一条就是“五教之目”: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五条没有一个字是朱熹自己的,全部是他从历代经典中找出来的。“五教之目”出自《孟子·滕文公上》,原话是:

“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这是进行五个方面的伦理关系的教育。这段话的意思是,做人有做人的道理,如果只是吃得饱,穿得暖,安居逸乐,却不接受教育,不知礼仪,那就和禽兽差不多。圣人(又)为此担忧,(前忧洪水横流,泛滥天下,现忧人民没有教育。)于是就派遣契担任司徒,就是管教育的官员,教导百姓做人的道理。使他们懂得父子要有亲情,君臣要有礼义,夫妇要有分别,长幼要有次序,朋友要诚信。

我下面给大家归纳了一下,这五组关系,实际上包含了十个方面的要素。即:

(1)父母对子女要慈爱;

(2)子女对父母要孝顺;

(3)君王对臣子要仁义;

(4)臣子对君王要忠诚;

(5)丈夫要承担起家庭生存和发展的重担(主外)

(6)妻子要勤俭持家、相夫教子(主内);

(7)长辈要自律自重,堪称晚辈的榜样;

(8)晚辈要谦恭好学,听从长辈的教诲;

(9)(10)朋友之间要相互讲诚信。

在孟子看来,父母对子女要慈爱,子女对父母要孝顺。实际上就是社会上每个人,在自己所担任的角色中守好本分,对上有父母的时候,你对父母应该怎么样;对下,有子女的时候,你作为父母你应该怎么样。

君王对臣子要仁义,反过来臣子对君王要忠诚。我们过去老批古代的几个字,叫做“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实际我觉得这个东西是很好理解的。什么叫“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所谓“君君”,就是说作为君王,你的一举一动,你的所有的言行,要符合一个君王的准则。什么叫“臣臣”呢?就是一个臣子,你的所作所为,一定要像一个臣子。“父父,子子”也是一样的。父亲要像个父亲,子女要像个子女。

那么“夫妇有别”是什么意思呀?这里我要说一下,这个“别”不是男女之别,是内外之别。就是说,丈夫要承担起家庭生存和发展的重担,要很好地主外;妻子要勤俭持家,相夫教子,要很好的主内。有的人对这个不以为然,我在这里要说一下,这就是历史使之然也。你不能用现代社会来衡量,现代社会当然了,大家都不要什么体力。古代不同,古代有些活是一定要很强的体力去对付的,特别是像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国,那些农田里的活是要男士去承担的,而女子则管好家,主内。在当时那样的社会中,这个主外和主内我觉得是有道理的,你不能够抹杀历史和时代的痕迹。今天当然不同了,今天这种要大体力的事情越来越少。

第七个,长辈要自律自重,堪称晚辈的榜样;晚辈要谦恭好学,听从长辈的教诲。从概率上来讲应该是这样的。

我把九和十放在一起,为什么?朋友是双方的,朋友之间要互相讲究诚信。

“五教之目”是进行人伦方面的教育,这也符合我们现代教育。上次有一个大学的校长,在开学典礼上就告诫现在的大学生,我希望你们首先学好做人,然后才是做学问。如果你读书读得很好,你做人一塌糊涂,也不行。朱熹把这个放在最前面,他认为任何一个求学的年轻人,首先应该有很好的人伦素质。紧接着就要谈学习了。

 

(二)为学之序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是“为学之序”,出自《中庸章句第二十章》,这就是孔子的东西。原文:“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它的意思就是,要一个人广博地学习,详细地请教,勤勉地思考,明确地辨别,忠实地行事。

朱熹在这里强调的是为学的几个阶段。为学首先要广博地吸收,特别是我们今天,广博地学习更重要。年轻的朋友首先要很好地建立自己的知识架构、知识网络,否则,在现代社会想做出成绩不容易。同时,“博”还意味着博大和宽容。培养求学者宽阔的胸怀,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是求学的第一个阶段。“审问”为第二阶段,求学者在“博学”的过程中,有所不明就要追问到底,要对所学加以怀疑。接下来,就要进入第三个阶段——“慎思”。那就是问过以后还要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仔细考察、分析。“明辩”为第四阶段。学问是越辩越明的,不辩则所谓“博学”就会鱼龙混杂,良莠不分。“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行,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三)修身之要

谈自身的修养,两句:第一句,言忠信,行笃敬;第二句,惩忿窒欲,迁善改过。这两句是从不同的经典中摘引出来的。前面六个字是出自《论语·卫灵公第十五》。原文是说:

“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这段话的意思是:子张向孔子请教,怎样使自己的行为畅达。孔子说,言语忠诚老实,行为敦厚恭敬,即使到了不开化的国家,也会畅行无阻。反之,言语不诚不信,行为不恭不厚,就是在本乡本土,不也是寸步难行吗?

“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在《易经》里面已经有类似论述。原文出自周敦颐的《通书》。各位都知道,周敦颐是“二陈”的老师,朱熹是“二陈”的弟子的弟子。所以朱熹对于周敦颐是非常崇敬的,白鹿洞书院还立有周敦颐的铜像。周敦颐在《通书》里原话是:“君子乾乾,不息於诚,然必惩忿窒欲,迁善改过而后至。”“忿”就是怒,“惩”就是制,用我们现在的话就叫做制怒。所以这对学子而言很重要,特别是年轻的朋友要注意,要控制自己的情绪。有些事情往往就是因一时没有控制住自己,而酿成了无可挽回的后果。所以把怒气给制住这一点很重要,这就是惩忿。

“窒欲”就是让那些不好欲望给窒息,克制。所以“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就是要求学子们,通过压抑自己的欲望和怒气,改正自己的错误而向善,最后达到至诚的境界。

 

(四)处事之要

“处事之要”是朱熹认为平时处理事情要特别把握住的原则:“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这一条是朱熹从《汉书·董仲舒传》里面引出来的。这两句话是告诉我们:一个人做任何事情,都应该是为了匡复正义,而不是为了谋取个人的利益。都应该是为了明辩真理,而不是为了计较一己的功名。

前两年,在大谈商品社会的时候,有些人对这两句话提出置疑,说这是儒生的腐朽之处,认为现代社会就是该讲究我干多少事儿,你就给我多少报酬,其他的不管。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随着汶川大地震这些事件的出现,我们中华民族,我们中国人民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公益心、爱心,使我深深感到,一个人还是要有奉献精神,要有公益精神,要有正义感,这样活在天地之间才有点味道。

所以即使在现代社会,这两句话也还是有启发性的,一个人应该有公益心,公益精神对一个民族是很重要的。汶川大地震,我们老百姓自发捐出来的钱,比所有其他国家援助的钱要多几十倍。我感到莫大的欣慰,特别是那些天,各个城市的血库全部告满,以至于血站请求老百姓不要再来献血,实在装不下了。这说明老百姓公民社会的思想,在这些年大大提高了,这是很好的事儿。

(五)接物之要  

接物之要:第一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第二句,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这五条一条比一条好,最后这一条是顶峰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颜渊第十二》,就是自己所不希望要的东西,不要去强加给别人。

孔子一辈子的言论中,多处都灌输这种思想,这是孔子所主张的处事原则。我觉得,与这个原则相伴的另外两句话也极好,而且我觉得要把它连在一起,形成我们的人生观。就是己所欲,我想得到的,也希望别人得到。前面是讲我不想要的,不要强加给别人。但是反过来,我想要的,也希望别人有。所以我们经常有句话叫做“愿天下有情人皆成眷属”,我希望自己爱情美满,我也希望别人爱情美满。所以在孔子的言论中,同样有两句很好的话:“己欲利而利人,己欲达而达人”。什么意思啊?我自己想要成功,我也衷心的祝愿别人取得成功,而且只要有可能,我就要努力地帮助别人成功;我自己想事业发达,我也衷心的祝愿天下所有的人都事业发达,而且只要有可能,我就要尽我最大的努力,去帮助别人事业发达。

我们不一定都能做到,这些美好的理念就像精神养料,多吸收一点非常好。朋友们,不知道你们有感觉吗?一个人举手投足之间,那种雅的成份一出来,自己和人家的感觉都十分的舒服。所以古时候有一句话说的太好了:“与公瑾交如饮琼浆。”所以我有时候说,你们看《三国演义》不要把它当成真的。因为《三国演义》里,罗贯中把有些人物给歪掉了,按照他的意思给歪掉了。比如说周瑜的形象,跟周瑜同时代的人是这样夸奖他的,说和周瑜交朋友那个感觉是什么味呢?就像喜欢喝酒的人喝到了茅台一样,芬芳而又令人陶醉,如饮琼浆。

周瑜年纪轻轻,风流倜傥,能文能武。苏东坡怎么描述他?“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他说,我想起当年的周公瑾,堂堂一表,凛凛一躯,美男子,英俊少年,又娶了江南一绝——小乔。他摇着羽毛扇,带着书生的那种方巾,一边跟人家下着棋,一边喝点清茶或者美酒,在谈谈笑笑之间,曹操的百万大军就化做灰烬了。是这种感觉是不是?所以为什么人家现在讲儒商、儒将,都用个儒字啊。国外讲绅士风度,中国讲君子人格。

后面一句我觉得更好,“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这句话是出自《孟子·离娄章句上》。原文是:“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翻译成现代汉语,你一定会有感慨。他说,爱别人却得不到别人的亲近,那就应该反过来检查自己的爱是不是不够;管理别人却不能够管理好,那就应该反过来检查自己的管理才智是不是出了问题;礼貌待人却得不到别人相应的礼貌,那就应该反过来检查自己的礼貌是否有不到之处。总之,凡是行为得不到预期效果的,都应该反过来检查自己,自身的行为如果端正了,天下的人自然就会归附。

我们现在有很多东西都是,你出自一片好心去做好事儿,结果得不到好报。孟子说,别生气,再检查一下自己。时至今日,“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依然十分值得提倡。

 

我举几个例子简单说一下。做学生的如果被老师判了不及格,应该怎么样?有的学生学习不认真,不好好复习,考试没有考及格,他不检查,一味地恨这个老师。我在大学也碰过这样的学生。其实还是一个笔误,我报到教务上的分数表里面他是及格了的。他下面的那个人不及格。结果那个教务处登分的人,登错了,把不及格登他上面了,结果电脑上就反映他没及格。他暴跳如雷,当天就给我发了一个信息,信息第一句就是:姓蔡的,你的课我都听了,该做的作业我都做了,你竟然判我不及格。你等着!接到这个我就很奇怪,我就跑到教务处去查,结果是个误会。后来我就给他更正过来了,回了他一个信息,我说你及格了。我就把情况告诉他,然后我说,小伙子,今后要引以为戒啊。后来他一次一次地发信息过来道歉。我说没事儿了,事情已经过去了,但是你在我心目中形象却是不行了。

反过来,做老师的,如果学生不认真听课,应该怎么样?我有时候遇到有的老师在办公室,把备课本往桌子上一摔,这个班简直不像话,这个学生怎么怎么样。他就没想,你认真备课了吗?你教的这门课,你是不是融会贯通而且理解得非常好了呢?你能不能深入浅出呢?大家知道,深入固然不易,浅出则更难。要把你懂得的东西,让坐在下面的学生都听懂,而且感兴趣,这是一门艺术。你检查了自己没有?很可能你课没备好,很可能你的语言表达艺术不行呢。所以孟子提出,要大家都反思一下,这是对的。

做领导的更要记住:“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是司马迁写《李将军列传》结尾的一句话,是夸奖飞将军李广的话。他说,一个身处高位的人,如果你自身很正,处处以身作则的话,不令而行。你不下命令,你本身的行为就是无声的命令。“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如果你自己就不正,你一天到晚搞歪门邪道,你坐在台上跟大家讲,各位要廉政,底下人要骂你。我有时候就会想到弘一大师,他有个特点,从来不批评他的弟子。他的弟子犯了错误,他首先检查自己。他说,这是我没有教好。于是他惩罚自己,一餐不吃饭。所以他的弟子一看老师如果哪一餐不肯吃饭,完了,我们中间肯定有人出问题了。所以大家都非常注意。当然有一点我要说明一下,他的弟子也要是正人君子。

(六)《白鹿洞书院揭示》小结

前半部分(即“教条”部分),乃集儒家经典语句而成,便于记诵。首先,它提出了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让学生明确“义理”,并把它见之于身心修养,以达到自觉遵守的最终目的。其次,它要求学生按学、问、思、辨的“为学之序”去“穷理”“笃行”。再次,它指明了修身、处事、接物之要,作为实际生活与思想教育的准绳。

后半部分是朱熹对这一学规的深入阐释,用现代文从三方面予以概括:

1. 教人为学的目的,不是要人们学到杂乱的知识,写得出华丽的文章,借以沽名钓誉,谋取利禄,而是为了要人们按照经典,读书穷理,修己治人,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2. 真正求学的人,哪里用得着别人创设规矩禁令,而自己去遵循呢?靠规则来管束,对待求学的人来说,已属浅薄。而当时一些所谓的“学规”,既不符合古人办学的思想,又不为求学者考虑,所以不应把这样的“学规”条款列在堂上。

 

3. 圣贤用以教育人的方法,都包括在经典之中,没有必要另搞一套。所以,专门选取圣贤用以教人学习的大原则,条列于此,揭示于门楣。这才是学子们应该熟读深思、铭记于心而认真遵循的。

在此,朱熹把世界观、政治要求、教育目的与学习修养的途径融而为一。它出现之后,很快就成为南宋书院统一的学规,也是元明清各朝书院学规的范本,并影响到各级各类官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办学的准则。明代大教育家王阳明亦对这个学规给予了高度评价:“夫为学之方,白鹿之规尽矣”(《阳明全书·紫阳书院集序》)。

南宋绍熙五年(1194),朱熹将《白鹿洞书院揭示》带到了岳麓书院,称之为“朱子书院教条”,现在岳麓书院也专门刻了这个学规。不仅如此,淳祐元年(1241),也就是朱熹诞辰111年的时候,宋理宗赵昀御书《白鹿洞书院揭示》,赐给太学的学生,使该学规真正成为了天下读书人共同遵守的教条。

至今在日本、朝鲜、东南亚各国的一些学校里,《白鹿洞书院揭示》仍然被奉为校训,称为“白鹿洞精神”。前不久我接待了一个韩国250人的高级汉学参访团,韩国有个著名学者叫李退溪,他们是“退溪学派”的研究者。李退溪的地位有多高呢?韩国人为了证明他的地位,一来他们的团长就送给我一张1000元的韩币,上面就是李退溪的像。我们这里是用政治领袖人物做钱的图案,人家是用学者李退溪的像,我从这里边看出人家对知识的尊重。李退溪是何许人也?我告诉各位,用我们现在时髦的话来说,李退溪是朱熹的铁杆粉丝,他是重点研究朱熹的学问的。而这来的250个人呢,又是李退溪的铁杆粉丝。在交谈的过程中,那个团长告诉我,他们国家有许多大学至今依然是用《白鹿洞书院揭示》作为他们的校规。日本来的一些朋友也告诉我,日本也有一些学校是用《白鹿洞书院的揭示》作为他们大学的校规。还有新加坡。所以它的影响到现在还很大。

朱熹的《白鹿洞书院揭示》对后世书院和学校的学风建设创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它有利于书院和学校的管理,有利于学员的读书上进,同时也有利于教书育人。即使是今天看来,只要轻轻地抹去蒙在它上面的历史的灰尘,它就会闪烁璀璨的光芒!

谢谢大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0427/88696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