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文化热点

反腐剧“解禁” 是一种积极信号

2016年04月28日 13:53

 

【事件介绍】

反腐剧解禁后尺度多大:反面角色将现副国级

“以为是江湖剧,结果是反腐剧。”这是很多影迷看完电影《老炮儿》的心声,原因不难想象,因为距离包括《黑洞》、《绝对权力》在内的反腐剧热播已10年之久,这种“画风”真的是久违了!

2004年,因数量泛滥和过度开采,广电总局下文整顿反腐剧,“红极一时”的反腐题材退出黄金档,也进入长达十年的“冬眠期”。随着十八大后反腐工作的大力推进,反腐剧也迎来“解禁”,2015年就有7部与反腐有关的电视剧在广电总局立项。

其实,通过各地纪委对官员违纪细节的披露,如今通过新闻就能看到不少精彩的“反腐剧”。相比于官员违纪细节,更关心的是,此次解禁后的反腐剧中能看到哪些级别的贪官原型?

中纪委出马复活反腐剧

给广电总局留“作业”

反腐剧的复活跟中纪委有直接关系。反腐剧《人民的名义》发起人——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专职副主任范子文告诉政知道,中纪委的调研推动了反腐剧的解禁。

“我2014年到任的时候,属于涉案题材的反腐剧还没有很明显的回归迹象。当时中央的反腐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但还是没有人敢弄反腐题材。当时我们已经意识到,反腐工作肯定要有影视作品去呈现,也就是我们说的影视作品要关照现实嘛。”范子文说,他曾三次找到被誉为反腐剧的“三驾马车”之一的周梅森编剧,希望对方创作反腐剧,但周有顾虑,“不知道广电总局是否允许拍”。

之后,在2015年春节前,范子文又到广电总局找到电视剧司司长李京盛,希望得到对方的支持。“李京盛司长说当然可以,他说一直以来实际上也从来没有说不让拍,关键是谁来写谁来拍,编剧方面,他推荐了陆天明、张平、周梅森还有刘和平。他提出,要拍出正能量的作品,要反腐而不是展示腐败。充分展示我们党反腐败的坚定决心。”

2015年6月,反腐剧的复活迎来重要节点。当月,中纪委宣传部专门到国家出版广电总局、最高人民检察院调研并举行座谈会,范子文在会上向中纪委汇报了最高检影视中心过去10余年反腐题材拍摄的情况。座谈会现场,中纪委宣传部调研组留下“作业”,希望最高人民检察院特别是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要加强反腐题材影视剧的创作和生产。同样地,广电总局也领到了任务,“每年电影最少一两部,电视剧最少两三部,而且必须是精品。”

“高层为什么要重新推反腐剧?那是因为,这届政府反腐“打苍蝇”、“打老虎”已经两年了,有着许许多多波澜壮阔的故事,但是电视电影屏幕上,一个反映这些的重量级作品都没有。”《人民的名义》李路如此理解反腐剧复活的原因。

副国级贪官首现反腐剧

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大反派

反腐剧得以解禁之后,剧本能写到什么程度就是编剧关心的重要问题了。

同为反腐剧的“三驾马车”之一的陆天明在面对中纪委的创作邀约时,直接就提出了写作尺度的问题:“写一个作品反映国家当前的反腐成就,这的确很重要,但不能局限于此。要写出当前反腐斗争的复杂与尖锐,必须深入到人性与制度层面去反映反腐斗争。至于到底写到哪一步,就要写起来看了。”

对此,中纪委的官员表示:“陆老师,能写到哪一步,其实我们也不确定,但可以按你的想法先做起来,一边实践,一边突破。”

事实上,我国反腐剧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突破的进程。《苍天在上》突破了一号反面角色不能写到副省级、正面一号人物的结局不能是不好的禁区;《大雪无痕》演绎了好官如何变坏,突破了省委主要领导不能变坏的禁区;《高纬度战栗》则探讨了造成腐败的制度和人文环境因素。

作为本轮反腐剧回暖潮中第一个立项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反面角色的层级就突破到了副国级。

“因为是艺术作品,我们还是用艺术的手段去呈现,我们没有具体写到他的身份和管线,此外,剧中这位副国级贪官没有形象出来,只有声音出来。我们潜藏了一条暗线,上上下下的人物都不敢提他,这个人物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很大一个家伙,隐藏在一群人后边,只通过电话出现。”范子文告诉政知道,目前作品中并未涉及正国级贪官,“毕竟正国级干部腐败是极少的现象,不具有典型的意义。”

除了副国级贪官,该剧中还有不少小官巨腐的形象,原型来自家藏2.3亿现金的发改委贪官原煤炭司副司长魏鹏,以及“亿元水官”河北省北戴河区供水总公司原总经理马超群等。

编剧赴监狱与贪官交流

要求参与纪委案件

既然是反腐题材的作品,贪官和纪检人员这两大主体必不可少。

陆天明听说,如今每次办理一个新的反腐案件,侦查组都要配备新的电脑和手机。侦案结束、数据备份后,所有的电脑和手机都必须销毁。“不是简单地拆掉,而是用机器绞碎。所以说,很多东西不是单靠想象就能得到的,必须深入体验。”因此,他向中纪委提出,要深度接触公安、纪检、监察部门,采访这些部门的人,了解这些部门的运作,并参与具体的案件侦破,同时允许他到监狱里采访落马的贪腐高官。

周梅森也同样与办案检察官、纪检干部、监狱干警、服刑贪官等进行了“亲密接触”,进入包括秦城监狱在内的几所监狱,一连生活了两个多月,采访了关押在监狱里的贪腐官员。

据范子文透露,他陪同周梅森去了江苏省的浦口监狱,跟监狱的干警座谈以及服刑的贪污贿赂罪犯进行交流。“当时有6、7个贪官,其中包括曾经的厅级干部南京市鼓楼区区长。最让我们意外的是,有些犯人提出来,2015年新的刑法修正案通过后,他们觉的自己亏了,50万就被判了10年,别人可能是500万。”

 

反腐剧“解禁”让倡廉更“精彩”

反腐无禁区、无特区,反腐不设保险箱,反腐没有安全期,反腐永远在路上。在全国掀起的反腐浪潮中,创下了“打虎拍蝇”一个又一个记录,通过各地纪委对官员违纪细节的披露,如今通过新闻就能看到不少精彩的“反腐剧”。党员干部在收看电视剧的同时,接受思想的熏陶和心灵的洗涤。反腐剧不仅是给党员干部带来“精彩”的电视剧,还让反腐倡廉入心入脑。希望我们观看的反腐剧,在现实生活中不再上演。但是,总有心存侥幸的人,每个党员干部必须管好自己。

反腐剧要拍出“精彩”,既要让群众看到腐败的本质,也要看到反腐的本质。党员干部应看到“要反腐而不是展示腐败”,保持清醒头脑,担当起应有的责任。一份是社会责任,任何一名党员干部的贪污腐败,带来的负面影响无法估量,对整个党员群体以及政府公信力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害。行得正,过得硬,党干部在工作中才会有底气。另一份是对家庭的责任,党员干部遵纪守法,也是对家中需要赡养的父母和抚养的子女的负责,如果因贪腐身陷囹圄,一个家就会遭受沉重的打击。党员干部应摒除侥幸、减少应酬、简单生活,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之中自觉修身。

被动接受廉政教育已成为过去式,反腐倡廉渐变为每一名党员干部的个人行为修养。党员干部主动关注反腐倡廉动态信息、传播廉政知识、宣传廉政做法、弘扬廉政文化,在交流中促廉,在思廉中求进,主动作为倡导廉洁。反腐典型案例引发探讨和深思的同时,也使得反腐成效扩及全社会,如果能够以文艺作品来凝聚人心、汇集力量,那么推动反腐斗争的深入进行,将会受到党员群众的欢迎和喜爱。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反腐剧“复活”,对于“尺度”二字的把控是一大亮点,我们拭目以待。用别人警示自己?还是用自己警示别人?作为党员干部,一定要对手中的权力心存敬畏和戒惧,珍惜自己、珍惜家庭、珍惜名节,让良好家风涵养廉政文化,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用清正廉洁守护好“全家福”。

 

【启示与思考】

反腐剧在经历一段时间沉寂之后终于复苏,款款而来、愈发引人期待,特别是在“冬眠期”的时间段内,全国上下掀起的反腐浪潮席卷铺开,创下了“打虎拍蝇”一个又一个纪录,有着如此巨大价值的素材得以通过影视平台深度展现,确实是一件好事。

十八大以来,中央强力推进反腐,既拍“苍蝇”,又打“老虎”,目前已查处副省级以上高官超过百人,且涉及多名副国级干部。这充分体现了中央反腐肃贪的决心,谁出了问题就追究谁,不存在“刑不上大夫”一说。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更是旗帜鲜明地指出:“惩治腐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

可以看出,反腐剧“解禁”是电视剧等文艺创作的需要,是满足观众观看需求的必须,是警示干部官员,也是反腐倡廉等政治工作的需要。反腐剧“解禁”明显也不等于不管,不等于放任自流,相信通过放开创作、加强管理等综合手段,反腐剧必将能够成为荧屏新风尚、新内容,甚至成为反腐新力量!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0428/88724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