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理论大视野 国家安全

总体国家安全观:理论指导和根本方法

2016年05月03日 14:46

 

总体国家安全观是新形势下我国制定国家安全战略的理论指导,也是研判国家安全形势的根本方法。

总体国家安全观为制定国家安全战略提供了理论指导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4月15日召开的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这是个全新的概念,也是重大战略思想。它为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指引了方向,也为做好顶层设计,构建新形势下的国家安全战略提供了理论指导。

总体国家安全观是在准确把握中国国家安全形势新特点新趋势的基础上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每个国家的安全观都会因自己的国情、安全形势与任务而有自己的特点;同一个国家在不同历史阶段也会有不同的安全形势与任务,因而会有不同的安全观。冷战结束之前,世界多数国家主要关注的是传统安全,即军事安全以及一定程度上的政治安全;随着国际安全环境的变化,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暴力恐怖袭击以及金融危机、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许多国家,特别是西方大国,越来越重视非传统安全问题。与这种趋向相适应,“大安全观”“综合安全观”等概念应运而生。

中国的安全环境、形势与任务与其他大国相比一直有自己的突出特点。今天的中国,与过去相比,又呈现出非常明显的新特点和新趋势。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对这样“丰富”“宽广”“复杂”的现实,已有的“大安全观”“综合安全观”等概念都难以准确地概括、体现。而总体国家安全观既反映了丰富的内涵和外延、宽广的时空领域、复杂的内外因素,更体现出各个安全领域的地位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国家在进行顶层设计、制定安全战略时有了更加明晰的指针。

总体国家安全观下的中国特色国家安全体系强调“总体性”,就是要将各领域的安全统合到一起,形成一个“体系”。从体系的高度来审视国家安全,就要求统筹兼顾各种安全,从而克服“单打一”的弊端,避免不同领域的安全相互矛盾、冲突、干扰、制约。世界各国的经验教训表明,在国家安全问题上“单打一”,将某一种安全任务压倒其他安全任务,最终结果是顾此失彼,甚至是在该领域安全上获得了暂时收益,但却使国家总体安全利益遭受长期损失。

在中国特色国家安全体系中,各领域安全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其中政治安全是根本,经济安全是基础,军事、文化、社会安全是保障,国土、科技、信息、生态、资源、核安全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领域。此外,网络、海洋、太空、极地等也逐渐成为各国关注的新型安全领域。所有这些领域的安全,最终都服务于人民安全,因为人民安全是宗旨,“国家安全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在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维护所有领域的安全,都需要国际合作,要以国际安全为依托。

从“体系”出发,强调“总体性”,还需要我们重视各种安全之间的统筹,特别是要处理好外部安全与内部安全,国土安全与国民安全,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自身安全与国际安全之间的关系。更为重要的是处理好安全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发展是安全的基础,安全是发展的条件,富国才能强兵,强兵才能卫国”。当前,中国正处在崛起的关键时期,发展仍是第一要务。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必须坚定不移地按照既定战略方针谋发展;但是也绝不能放松安全这个头等大事。既不能片面追求发展而忽视安全;更不能为了追求绝对安全而牺牲发展。任何国家都不可能有绝对安全。美国拥有超强的军事实力,可以无忧军事安全,但是仍然难免遭受非传统安全威胁,特别是核恐怖主义,已成悬在其头的上达摩克利斯之剑。只要我们能够保障基本的国家安全,就应当坚定不移地继续以发展为中心任务。

 

科学研判总体国家安全形势

所谓国家安全,就是指国家重大利益处于没有危险的客观状态。站在国家总体安全观的高度来审视中国国家安全形势,可以看出,不同领域的安全形势及主要威胁来源是大不相同的。

第一,政治安全形势相对较为复杂。这是由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的。主要威胁源来自内部。十八大报告中所指出的党所面临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都关系到政治安全。外部威胁源主要是西方国家始终没有放弃对中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不过,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特别是国家治理现代化以及从严治党的推进,政治安全形势肯定会越来越好。

第二,经济安全有风险但可控。中国的体制优势使得国家具备较强的抗风险能力。经济安全的主要潜在威胁来自国内。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经验表明,只要国内经济良性运转,政府对外部危机的影响应对及时、得力,经济安全就有保障。

第三,社会安全形势趋于复杂。经济转型期和结构调整期,也是社会矛盾多发期。一些旧矛盾尚未消除,各种新矛盾不断出现。但是,在我国体制优势下,发生大的社会危机的可能性较小,社会安全问题总体上可控。

第四,军事安全有保障。军事安全最受国人关注。中国在评估国际形势和外部安全环境时,首先要看军事安全环境,看和平与发展是否还是时代主题,中国是否会遭遇大规模战争。不过,就目前来看,中国的军事安全只有潜在的威胁,主要威胁来自日本及日美同盟。当然内部因素也很重要,如果自身虚弱或安全意识淡薄,让竞争对手认为有机可乘,就会刺激潜在外部威胁变成现实威胁。

第五,国土、文化、科技、生态、资源、核领域安全有忧无患。这六个领域安全的主要威胁源在国内,外部威胁源是次要的。这些安全领域虽然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有隐忧,但总体上是可控的。

第六,信息安全问题现实而严峻。维基解密、斯诺登事件表明,我国的信息安全威胁比较现实、突出,而且主要威胁源自外部。但信息安全威胁的作用主要通过军事、政治、经济和科技等领域的安全问题来发挥,单凭其自身很难对国家安全造成颠覆性威胁。

综合来看,总体国家安全形势基本面是好的,不存在迫在眉睫的重大安全危机,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仍然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使得国家综合实力大幅度提升,从而为维护国家安全提供了更可靠的保障。

 

加强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是国家安全能力建设的重要环节

打铁需要自身硬。维护国家安全,除了准确研判安全形势,认清安全威胁及其来源之外,更为根本的是提升国家安全能力。在国家安全能力中,目前中国比较薄弱的一个环节就是国民的国家安全意识。

依据总体国家安全观,人民安全是宗旨。可以说,国家安全说到底就是人民的安全。一切安全工作最终都是为了人民。与此同时,国家安全工作必须依靠人民,走群众路线。没有13亿人民的积极参与,国家安全工作不可能搞好。因此,必须增强全民的国家安全意识,调动他们为维护国家安全贡献力量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的根本途径是教育。受传统安全观影响,在许多国民思想中,国家安全就等于国防,那是国家领导人和军队的事情,与己无关;而且随着中国国防力量的增强,国家安全状况越来越好,没有现实的忧患。应当通过各种方式的教育,让国民认识到,国家安全涉及很多方面,不仅涉及每个人的切身利益,而且也与每个人的行为紧密相关。就拿信息安全来说,有时可能是某个人的无意识行为,就有可能造成国家机密的泄漏。特别是在网络化时代,越来越多的国民成为网民,维护信息安全的难度明显加大。这就更加需要加强对国民的国家安全教育。国家安全教育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应当将国家安全教育纳入到各层级正规学校的教学内容中;宣传舆论部门应当将国家安全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国家安全法规定,每年4月15日为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这会有力促进全民国家安全意识的提升。

在国家安全教育上,各级领导干部作为关键少数,担负着不可替代的责任,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对领导干部来说,他们既是国家安全教育工作的主要推动者,同时自己也是受教育者。许多领导干部的国家安全意识并不比普通群众强多少,他们首先要接受相关教育。加强对领导干部的国家安全教育,增强他们的国家安全意识尤为重要。为此,各级党校及其他干部培训机构应当将国家安全教育纳入教学内容。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0503/88787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