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公文写作 公文写作 各种材料 写作素材

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意见

2016年05月05日 11:36

 

各乡、镇人民政府,香山湖管理区,金兰山街道办事处,县人民政府有关部门: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职业教育攻坚二期工程的意见》(**政〔2014〕48号)、《**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意见》(**政〔2014〕75号)和《**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意见》(信政文〔2014〕131号)等精神,加快发展我县现代职业教育,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品牌示范学校和特色院校建设为抓手,适应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的需要,统筹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校企紧密合作,为“山水红城,健康新县”建设培养一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推动、市场引导,既要发挥政府保基本、促公平作用,又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坚持加强统筹、分类指导,统筹发展各类职业教育,加强行业部门对职业教育的指导;坚持服务需求、就业导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重点提高青年就业能力;坚持产教融合、特色办学,强化校企协同育人,突出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

(三)工作目标

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贯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结构规模更加合理。调整职业教育布局和专业结构,形成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专业结构对接产业需求的现代职业教育结构。到2020年,全县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6000人左右,**涉外职业技术学院在校生达5000人以上。每年完成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企业职工技能提升培训、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出国回归人员创业培训、“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各类职业培训任务约1万人次。

——办学水平全面提升。以现代农业、服装设计、现代服务业、现代制造业、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的专业人才培养为重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着力提高教师教书育人能力与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到2020年,职业学校主要办学条件基本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建设专兼结合、“双师素质”的教学团队,有实践经验的专兼职“双师型”、一体化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达到70%以上;学生获取“双证书”(毕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率达到90%以上;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将新县职业高中建成全省农村职业高中窗口学校,将**涉外职业技术学院建成省内一流、在中西部地区地位重要、在全国同类高职院校中有影响力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服务能力显著增强。职业教育服务我县工业转型升级、农业提质增效、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的作用日益明显,促进就业和改善民生的能力不断增强,为我县实现“三年脱贫、五年建成全省革命老区扶贫开发示范县、七年全面建成小康”的目标,提供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保障。

 

二、重点任务

(一)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1.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以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扩大招生规模,深化中招改革,积极落实职普招生比大体相当的要求,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促进职教普教协调发展。坚持就业导向,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和文化基础,强化技能训练,实现就业有技能,创业有优势,升学有基础。

2.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加强与中国机械科学总院的合作,加大国外高技术人才劳务市场开拓力度,建设具有明显优势和鲜明特色的应用型学科专业体系,将**涉外职业技术学院建设成为更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产学研协同创新基地和高等职业教育、继续教育联合体,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

3.建立培训就业体系。大力实施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将人社、教育、农业、民政、扶贫、残联等部门的培训资源进行优化整合,新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心要依托**涉外职业技术学院的师资优势,引导农民参加各种技能培训,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把培训中心建成创业人才成长的摇篮。以争创国家级、省级社区教育示范区和试验区为抓手,加强社区教育工作,推动职业学校社区化办学,建立社区与职业学校联动机制。

(二)努力实现职业教育办学主体多元化

1.大力发展民办职业教育。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鼓励民办职业教育发展,落实支持民办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经批准举办的民办职业学校,在建设用地、项目安排、资金配套、评先奖优、学生资助、税收、银行贷款等方面与公办学校同等对待,在学费减免、资助等方面严格执行国家和省的有关政策。依法加强对民办职业学校的指导和管理,引导民办学校依法办学、健康发展。

2.大力支持校企合作办学。强力推进学校与企业、学校与产业聚集区深度融合,按照校企合作、厂校合一、工学结合、资源共享的办学思路,积极探索引企入校、办校进厂、订单培养等多种校企合作形式,倡导建立“产学研训一体化”办学模式,推进校企专业共建、课程共担、教材共编、师资共训、基地共享、人才共育、效益共享。积极探索“学校+企业+实训基地”的人才培养模式,支持职业学校和企业联合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实行校企“双元”联合招生订单培养。县职业高中就近与羚锐公司、新林公司、迅达公司等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同时积极寻求与沿海发达地区企业开展校企合作。**涉外职业技术学院要依托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哈尔滨焊接研究所的帮扶,做大做强焊接及自动化专业。

3.落实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制度。落实促进校企合作办学的激励政策,鼓励行业和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将企业开展职业教育的情况纳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企业因接受实习生所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支出,按现行税收法律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县财政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支持企业与职业学校共建兼具生产与教学功能的实训基地。对职业学校自办的以服务学生实习实训为主要目的的企业或经营活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税收等优惠。支持企业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人才,不断提升企业价值。

4.积极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发挥**南涉外职教集团的龙头作用,围绕我县主导产业,大力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城乡结合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支持我县职业学校与县内外行业组织和骨干企业组建跨区域、跨行业的职业教育集团。到2020年,职教集团的建设和发展能够为全县主导产业的发展起到切实的促进作用。

 

(三)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

1.加强示范专业和特色专业建设。建立面向市场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围绕我县高成长性产业、传统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重点建设设施农业生产技术、机电一体化、汽车运用与维修、焊接技术、旅游、服装等6个省级职业教育品牌示范专业或特色专业。建立健全课程衔接体系,适应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需要,推进专业设置、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衔接,形成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专业课程体系。

2.加强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投资1.5亿元,实施**涉外职业技术学院二期工程,完成实训楼、图书馆、教学楼等总建筑面积27万平方米的建设任务。充实新县职业高中实训楼设施装备,完成职业高中校外实训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

3.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结合智慧新县建设,依托市级职业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职业教育管理服务平台,开发我县职业学校数字化优质教学资源,重点建设网络教室、远程教育培训中心、多媒体应用中心等数字化场所和设施。推进职业学校数字校园建设,创新信息化环境下教育教学模式,提高职业学校教师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到2020年,职业学校基本建成标准化数字校园,基本实现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

4.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完善职业学校编制管理和评聘制度,实行教职工编制总量控制、绩效评价、动态管理。扩大职业学校用人自主权,职业学校可将30%编制员额用于学校自主聘用专业兼职教师,县财政按编制内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平均薪酬水平核拨经费。实施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计划,今后职业学校空编进人,除特殊需要外,不再招聘文化课教师,主要用于引进具有一线生产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到2020年“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70%。改革完善职业技术学校教师职称评定机制,职称评定要向“双师型”教师倾斜,支持专业技术人员、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技术业务骨干和各类能工巧匠到学校兼职。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建立“双师型”教师人才库,推进中等职业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探索职业学校间“双师型”教师互聘互用机制。实行5年一周期的教师全员培训制度,专业教师每2年到企业专业实践的时间累计不少于2个月,青年教师到企业培训不少于6个月。

(四)深化职业教育改革

1.创新学校管理体制。积极推行政校分开、管办分离,扩大职业学校在办学模式、育人方式、资源配置、人事管理、合作办学、社区服务等方面的自主权。引导职业学校深化内部分配制度改革,逐步将教职工绩效工资与学校发展、所聘岗位和个人贡献挂钩。

2.完善职业学校管理制度。完善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职业学校章程和制度,明确理(董)事会、校长和教职工代表大会职权,提高职业学校治理能力。落实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校长任职资格标准,积极推进校长聘任制改革和公开选拔工作,鼓励企业家、创业家担任公办职业学校校长。探索企业经营管理、技术人员与学校领导、骨干教师相互兼职办法。

3.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产教合作、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原则,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做到教学、实习、实训有效衔接融合。加大实习实训在教学中的比重,创新顶岗实习模式,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实习实训考核评价。健全学生实习保险制度。积极推行“双证书”(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模式,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健全职业教育技能大赛制度,深入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和素质能力比赛活动,争取在国家、省级大赛中获优异成绩。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保障。

将职业教育攻坚二期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把发展职业教育纳入科教兴县、人才强县的总体战略部署,制定具体实施计划。切实发挥职业教育攻坚工作领导小组作用,及时研究和解决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建立督导评估机制,将各级各部门服务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情况作为督导评估的重要内容,督导评估结果作为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据。

(二)强化经费保障。

县财政要多渠道筹措资金,建立与办学规模和培养要求相适应的经费投入制度,保障职业教育财政投入逐年增长。落实职业学校生均经费,逐步提高职业学校生均经费标准。确保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落实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2.5%足额提取经费用于职工教育培训的规定。落实农村科学技术开发、技术推广经费的10%—20%用于农村职业教育的规定。完善职业教育资助政策体系,实行普惠性的中等职业教育政策,从2015年秋季起,对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正式学籍在校生全部免除学费。完善面向农民、农村转移劳动力、在职职工、失业人员、残疾人、退役士兵等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的资助补贴政策,有关部门和职业学校要切实加强资金管理和监督,严查“双重学籍”、“虚假学籍”等问题,确保资助资金有效使用。

(三)强化职业教育宣传。

大力宣传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宣传生产服务一线劳动者和技能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贡献,提高全社会对现代职业教育的认识,促进形成“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风尚,引导全社会树立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技术、尊重创新的理念,大力营造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和各类人才成长的社会环境。

(四)严格执行就业准入制度。

坚持“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对从事涉及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安全等特殊工种的劳动者,严格落实就业准入法规和政策。县人社、工商等部门要加大就业准入执法力度,对违反规定随意招录未经职业教育培训人员的部门、单位、个人严肃查处,限期整改。加强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指导和信息服务。提高生产、服务一线高素质劳动者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鼓励企业和其他用人单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一线劳动者表彰奖励制度。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0505/88838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