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时政聚焦
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决心实现新一轮东北振兴
2016年05月05日 15:46
【事件介绍】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正式对外发布
4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正式对外发布。《若干意见》提出到2020年,东北地区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重大成果,在此基础上再用10年左右时间,实现全面振兴。
为何要将全面振兴时间定在2030年?
“2015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就已经审议通过了《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现在是正式对外发布,当时披露的内容和本次披露的内容基本一致。”吉林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孙志明告诉记者。
《若干意见》提出,到2020年,东北地区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重大成果。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自主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大幅提升;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新格局基本形成;城乡居民收入增经济发展同步;资源枯竭、产业衰退地区转型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在此基础上,再用10年左右时间,东北地区实现全面振兴,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支撑带。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在经济失速下滑之后,东北地区现在就像一位经历过大病之后的病人,想要在5年至8年内就彻底扭转颓势并重焕生机显然并不现实。”孙志明说,正是因为如此,高层领导才会将“东北地区实现全面振兴,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支撑带”的时间定为2030年,这是一种比较理性的、比较现实的整体规划。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丁肇勇表示,很多人都希望东北振兴能够在3年至5年内实现,然而在2020年实现东北振兴显然是不切实际的一种想法。东北的问题归根到底还是体制和机制的问题,机制问题或许还好解决一些,但是体制的问题不可能在短期内解决,因此国家才会将东北地区实现全面振兴的时间定为十几年后的2030年。
靠全面深化改革解决问题
《若干意见》指出,党中央、国务院于2003年作出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10多年来,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取得明显成效,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结构调整扎实推进,国有企业竞争力增强,重大装备研制走在全国前列,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然而当前发展却面临市场化程度不高,国企活力不足,民营经济发展不充分,科技与经济发展融合不够,思想观念不够解放等问题,需靠全面深化改革来解决。
“《若干意见》真正找到了东北经济下滑的病根。”丁肇勇说,2003年就已经提出了东北振兴,但是到现在为止,东北地区的市场化发展仍然不够完善,缺乏科学、有效和灵活的市场化机制,即《若干意见》提到的“面临市场化程度不高,国企活力不足,民营经济发展不充分”,这也是造成东北地区出现较为严重产能过剩的一个重要原因。东北的很多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在现阶段依然保持着计划经济的思维,其生产经营并未真正从市场的需求出发,一旦外部环境出现重大变化,那么东北地区的经济必然会首当其冲,下滑的速度也会超出预期。
丁肇勇认为,影响东北经济的因素来自方方面面,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对现行的体制和机制进行改革,也就是《若干意见》中所说的需靠全面深化改革来解决。
“集中精力进行机制和体制的改革,这应该是东北振兴的重中之重。”孙志明也表示,只有放开体制、搞活机制,东北地区的经营环境变好了,人们才会愿意到东北投资兴业,东北振兴才会真正得以实现。
东北三省应充分发挥协同效应
《若干意见》提出,到2020年,东北地区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重大成果。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自主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大幅提升;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新格局基本形成;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资源枯竭、产业衰退地区转型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不论是新型工业化还是信息化的实现,背后都需要科研力量的大力支持。东北地区虽然科研院所云集,但是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却比较低,说明科研成果与经济发展缺乏有效对接。”丁肇勇进一步分析说,由于没能有效通过科研成果的转化来激励和推动创新,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东北经济的发展。正是因为如此,《若干意见》才会明确指出“科技与经济发展融合不够”,并提出,“到2020年,东北地区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重大成果。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自主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大幅提升。”
丁肇勇建议,东北三省应该学习京津冀一体化的模式,要在东北振兴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协同效应。一定要立足于比较优势,根据各个省市自身的特点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传统服务业等,没有必要搞大而全。东北区域内的省市要避免无谓的内部竞争,要有大局意识,要讲究协同发展,让整个东北三省的经济融入全球的价值链和产业链当中。
振兴东北关键在革除体制机制之弊
振兴东北时间表的提出,意味着经过10多年的探索,自2003年启动的振兴东北战略,有了明确的顶层设计和操作路径。这主要表现在三方面的部署:加快国企改革、兴办民营银行、打造新兴产业集群等,旨在通过改革带动新经济发展,增加东北经济的“造血”功能;专项解决厂办大集体等历史遗留问题、规划建设东北地区沿边铁路、向东北地区倾斜性投放企业职工养老金等,旨在通过财政的倾斜输入为转型提供缓冲,防止转型造成民生阵痛;将哈尔滨新区、长春新区等打造为转变政府职能和创新管理体制的先行区等,旨在突破体制机制障碍,探索能够适应东北经济转型,能够与市场完全对接的经济治理方式。
这些部署既考虑到了东北经济和社会发展现实,也借鉴了世界标志性老工业基地的转型经验和教训。英国伯明翰、美国东北部锈带地区、德国鲁尔地区,都曾经历“繁荣B沉沦B转型”的演变过程。从这些老工业基地的转型过程可以发现,中央实施倾斜性政策,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发展硬环境必不可少。而能否转型成功,则决定于是维持旧发展模式和思维惯性,还是抓住机遇促进多元化发展。
振兴东北不缺乏机遇。国家层面实施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国制造2025”等计划,为东北充分发挥既有优势,提高传统竞争力提供了新的驱动力。此外,“一带一路”战略为东北经济融入环太平洋经济圈和亚欧经济圈,并发挥关键的节点作用提供了操作空间。从发展环境、经济空间、经济资源的丰富性等方面看,东北的机会都不亚于沿海地区出口型经济发育之时。
不过,东北地区也存在不少制约转型和发展的因素。资源型经济模式不可持续,环境透支,旧账较多等,让东北背负了沉重包袱。特别是,没有建立起与市场相匹配的体制机制,计划经济思维惯性强大,加重了东北经济之“锈”。
因此,振兴东北不能只靠中央财政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投放、发展民营经济和新产业等硬件建设,关键还要看能否强化软环境建设,革除体制机制之弊。过去,基于重工业基地和过高国企比重建立的经济管理体制,该破除的需要破除,妨碍民营经济和市场体系建设的思维惯性,该更新的要更新。相对而言,硬件建设有成熟的规划和投入经验,而软件建设则更多需要自觉探索、自我革命的勇气。可以说,振兴东北时间表的提出,也为破除旧束缚旧思维,建立起能与市场完全对接的体制机制提出了时间表。
建立与市场对接的体制机制,指向的就是从国企改革破题,带动地方社会和经济治理方式的变革。这是振兴东北的主要命题。变革越果断,民众的预期越明朗,社会资本的配合度越高。能否出现这种协作效应,尽早收获变革红利,不仅是东北的待解命题,也是全国改革的共同命题。
振兴东北,关键还要看能否强化软环境建设,革除体制机制之弊。振兴东北时间表的提出,也为破除旧束缚旧思维,建立起能与市场完全对接的体制机制提出了时间表。
以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振兴东北
抓住“一带一路”发展契机,发挥东北地区地缘优势。东北地区毗邻蒙古与俄罗斯,面向太平洋与朝鲜、韩国、日本紧密相连,这样优越的地理位置,必然要求东北地区要不断加强与周边国家的经贸合作与人文交流,协同推进战略互信与基础设施等项目的互联互通,全面了解各国经济发展战略,转变发展思路,不断完善相关设施建设,与各毗邻国家发展战略相衔接。与俄远东开发战略相衔接,深化中俄合作与经贸往来;与蒙古草原之路倡议相衔接,加速推进中蒙经济走廊建设;以中韩自贸区建设为契机,推动共建中日韩三边经济产业合作平台。不断将地缘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与邻为善,以邻为伴,让东北振兴之路更加平坦通畅。
以创新促发展,调结构,转方式。在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上强调,要全面推进东北地区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多策并举,加快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制造业并驾齐驱,现代服务业和传统服务业相互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在重工业与传统加工制造业上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如今在新的国际化标准要求下,要不断引进高水平人才,高技术企业,促进装备制造等优质产业提质增效。利用当地以及全国优质资源,加强交叉行业的合作融合,推进制造业智能化制造与绿色升级,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企业,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基地和区域特色产业集群。转变国有企业经营理念与经营模式,真正确立企业市场主体地位,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要支撑力量。不断探索出一条符合东北地区以及老工业基地发展的新模式新途径。
文化,科技,民生,生态协同发展,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文化不仅仅是一个国家民族精神的体现,也是一个地区社会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撑。东北地区历史悠久,底蕴丰厚,具有良好的文化基础,多样的文化资源。粗犷的民风,特色的曲艺,壮美的风光,都为人们所熟知。发掘文化资源,建设文化产业,为产业转型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促进科技机构与区域发展紧密结合,深化中国科学院与东北地区“院地合作”,建设一批高水平,技术型大学,将人才优势充分利用到经济发展转型上;改善民生,解决重点民生问题,是判断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成果的重要标准,人们群众生活水平的改善是根本出发点与落脚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在多地调研时曾反复强调,我们的发展不是一时的功利而是要实现生态与社会的永续发展,惠及子孙万代。文化、科教、民生与生态环境的统筹兼顾,关乎全体人民的切身利益,容不得一点疏忽大意。
东北地区等一批老工业基地,在祖国最困难的时期是它们在默默支援,如今,在祖国繁荣发展的今天,促进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这项宏伟事业,意义重大。在“中国梦”的精神引领下,以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努力实现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事业。
【启示与思考】
东北地区一直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板块之一。作为共和国“工业长子”,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既是东北地区自身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要求,也是全国发展大局和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自2003年振兴东北战略确立以来,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步入快车道,经济总量提升、国企竞争力增强以及社会民生改善等,均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
但自2014年以来,由于受周期性和结构性因素影响,主要是受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因素的影响,东北三省经济增速均位于全国后五位,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增加值和财政收入均出现大幅回落,这一“新东北现象”引发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近期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进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取得突破性进展。进一步整合现有各级各类支持性政策,及时提出适应新常态的新的支持性政策,提高政策支持的效率和效益,发挥政策的合力和引导作用,对于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促进和支撑作用。
困难虽大,但机遇更多。当前,新一轮东北振兴正处于“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我们必须要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决心,知难而上,坚定不移地将这项国家战略推向新高度。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0505/88850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