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聚焦教育
京剧进校园也是在弘扬传统文化
2016年05月05日 16:01
【事件介绍】
北京市将大力推进京剧进校园
为了缅怀前不久离世的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先生,北京国粹艺术传承促进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大力推进京剧进校园活动,将国粹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完成梅葆玖先生的遗愿。2015年正式出版的北京市地方初中京剧选修教科书有望在全市范围内推广普及。同时,还将适时出版小学版本的京剧教科书,让更多孩子从小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
京剧大师曾多次呼吁“京剧进校园”
作为一代京剧名家,梅葆玖先生不但在弘扬京剧文化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的他,每年都在两会上呼吁倡导“京剧进校园”,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在他看来,京剧是国粹,宣传的是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孩子们通过学习京剧,懂京剧,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与人为善,做正直的人、爱国的人、孝敬父母的人、忠于朋友的人。他曾多次表示,京剧不但是一门艺术,也是教育年轻一代很好的“教科书”。
梅葆玖在此前接受采访时谈到,学校开设京剧课程对于青少年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弘扬国粹、振兴京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他生前全力支持北京国粹艺术传承促进会的相关工作。在梅葆玖等老艺术家的大力支持下,北京国粹艺术传承促进会长期致力于京剧等国粹艺术的传承和普及工作,在培养京剧爱好者,特别是培养青少年京剧爱好者和人才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初中京剧教科书将在全市推广普及
2015年在梅葆玖先生的倡导下,促进会与人民教育出版社合作,组织编写、出版了北京市地方初级中学京剧选修教科书《看得见的京剧》、《听得懂的京剧》和《学得会的京剧》。该套教材是全国迄今为止第一套正式通过审定的京剧教科书。
“京剧是国粹,可谓博大精深,涉及的艺术门类很多,如何能够让学生在其中汲取到营养,学习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是教材在编写过程中把握的一个基调。”京剧教材编写组主编余桂元介绍。比如在《学得会的京剧》中,我们除了让学生学习京剧中程式化的身段与动作之外,还要让学生明白,这些身段与动作,大都源于古代礼仪规范。
余桂元表示,希望通过这套教材的推广使用,让广大学生了解京剧,了解京剧的艺术在整个传统文化当中所具有的特殊地位,提高学生在美育、德育等方面的素养。“这也印证了梅葆玖大师所说,‘京剧进校园’不是为了把学生培养成为京剧大师;将京剧纳入基础教育,是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并做好传统文化的传承。”余桂元说。目前,该套教材正在丰台区初中阶段试点使用。今后,促进会与京剧教材编写委员会将进一步修订、完善教材,力争在全市推广普及,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将适时推出小学版京剧教科书
为了更好地促进京剧进校园,京剧教材编写委员会还编写了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包括教材分析、教学建议以及相应的教学资源等,为一线教师教学提供了基本的参考。余桂元介绍,今后教科书中将添设二维码,为一些名剧名段提供相应的音频和视频,为教师教学提供更为直接的帮助。目前,促进会正在酝酿、筹备小学版京剧教科书的编写工作,倡导从小学起开展京剧教育,传承传统优秀文化。
北京国粹艺术传承促进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促进会计划举办一次大型的北京市初级中学地方教材(选修)京剧教科书推介会,让京剧艺术更加发扬光大。“梅葆玖先生生前十分关心京剧教材的编写工作,曾提出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教材推介会的召开,将不仅是对京剧进校园的推广、对国粹艺术的传承和发扬,同时更是对梅葆玖先生最好的纪念”。
京剧教材进校园 适当就好
京剧是国粹之一,可京剧爱好者越来越稀少,青少年受众更是少得可怜。如若不尽快采取措施予以保护,进而促进其传承,衰落乃至失传也绝非危言耸听。因而文化部门、京剧艺术家们一直在致力于京剧艺术的保护与传承,前几日辞世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先生就多次在公开场合、两会提案中呼吁孩子们多听听京剧。
此次北京方面推出京剧教材,并在全市推广,可谓是对京剧艺术保护与传承的一次给力接棒。在此前举措效果皆不甚明显的境况之下,通过京剧教材进校园的方式来普及京剧艺术,也确实算得上创新之举。但京剧教材进校园,还有诸多问题待解决,而这些问题能否得以解决则直接关乎京剧教材进校园的目标可否实现。
首先,京剧教材进校园会否加剧学生的学习负担,挤占学生的休息时间。如今的中小学生学习负担本就已经很沉重,再加上各类培训班、兴趣班,超负荷运转早已经成了中小学生们的常态。如今又多了几本京剧教材,会不会让学生们雪上加霜呢?对于这个问题,很有必要未雨绸缪。教育主管部门必须与学校商讨制定详细的京剧教材进校园规范与教学安排,确保这多出来的教材与课程不会成为学生新的负担。
其次,教材进了校园,就真等于京剧进校园了吗?初级中学京剧选修教科书包含《看得见的京剧》《听得懂的京剧》和《学得会的京剧》,分别对应3个目标:看得见、听得懂、学得会。但这三个目标,显然不是给学生发放3本教材就能实现的,而是都需要专业的京剧表演者或者精通京剧的教师给予辅导引导。在全市中小学推广京剧教材,师资力量能否跟上推广的步伐呢?如若京剧方面的师资力量与教材推广的力度脱节,结果也必然是事倍功半,甚至是做无用功。这恐怕也是教材推广部门需要事前考量周全的问题。
此外,除了校园课堂上普及京剧,社会是否能营造青少年接触京剧的便利环境。纸上得来终觉浅,要让青少年真正喜欢上京剧,前提是让他们有机会实实在在感受到京剧艺术的魅力。在京剧市场愈发逼仄的今天,如果不通过加大政府投入来为孩子们创造接触京剧的机会,那他们躬行此事的可能性想必也是微乎其微。而作为京剧领域的艺术家们,能否在京剧的内容、形式上多加创新,以适应孩子们的认知能力、兴趣爱好等,也是激发青少年对京剧艺术热情的关键因素。
总之,京剧教材进校园并非难事,难的是其后一系列配套措施的跟进,以确保京剧与京剧教材能同步进校园,真正让孩子们有机会感受到京剧艺术的魅力,从而最大程度地做好在校园中的京剧艺术的保护与传承工作。
【启示与思考】
教育的实质是培育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培养人,前者是育人目标,后者则包含育人载体和途径。在新时代背景下,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代公民已成为育人共识,现代公民需既立足传统、又有现代意识;在育人途径和方式方法选择上,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个性爱好各不同等成长规律也已成为共识。此番京剧以选修教材的方式走进北京中小学,正是基于首都得天独厚的地理和人文优势,同时又给予了学生一定的选择权,它在文化育人模式上的探索于全国而言应具有探路意义。
中小学生确实应该接受京剧文化的熏陶。京剧是国粹,是传统文化明珠,它博大精深,不仅涉及众多艺术门类,还蕴涵深厚的文化底蕴、艺术内涵和人文思想。让中小学生接受京剧文化熏陶,能逐渐陶冶其情操,净化其心灵,提升其人格。当下文化娱乐多元,对学生加强思想教育,德育是一只抓手,美育是另一只抓手,“美和道德是亲姐妹”,美育工作做到位,能产生“以美启德,以美育德”之效。
事实上,不少业内人士早就指出,不论是“京剧进校园”也罢,还是其他形式的传统文化教育进校园也好,从素质教育的角度看,不仅不会增加负担,相反,丰富了教育的内容,对培养孩子的综合人文素质又多了一条途径。
对于我们的学生而言,“京剧进校园”的意义,当然不是培养专业演员,也不仅仅是让孩子欣赏到京剧的美,而是一种文化熏陶和心灵的滋养,在厚重其为人素养的同时,打开人生的另一片天空,让我们的孩子在所谓的名校和成功面前有自己的主见,在大是大非面前有足够的定力,在道德观和价值观上立场坚定。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0505/88850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