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微信公众账号
独家评论丨“精准扶贫”联想
2016年05月06日 15:55
今年“两会”,脱贫仍然是习近平总书记关注的“关键词”,在湖南代表团详细询问十八洞村的情况,“精准扶贫”就是他在湖南考察时提出的;在青海代表团关注“拉面经济”,要求“脱贫攻坚一定要扭住精准,做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精准到户、精准到人,找对‘穷根’,明确靶向”。“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话题建言献策,为脱贫攻坚贡献了不少智慧。
何谓“精准”,简而言之,就是有针对性,有的放矢,把工作做深、做细、做到位。精准,是时间观念上的精准、空间位置上的准确。比如对扶贫开发,有的地方提出了“六精准”:扶持对象精准、扶贫项目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扶贫措施精准、驻村帮扶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等等;对驻村扶贫,有的地方提出了“七到村到户”:结对帮扶干部到村到户,产业发展扶持到村到户,教育培训安排到村到户,农村危房改造到村到户,扶贫生态移民到村到户,基础设施建设到村到户等等,这里都有对时空精准的要求。事实上,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加上具体对象情况的多样性,要切实做到精准扶贫,确保“不落一人”精准脱贫、准点脱贫,着实不易。但同时也应看到,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精准的关键,并不在科技含量,也不在战略思路和举措,而是蕴含于精准之中的认真为民之心和深入扎实的爱民作风。
说到这里,不禁联想到了春节前发生在陕西宝鸡市歧山县的一件实事:该县蒲村镇鲁家庄年过七旬的残疾人孙老汉,在享受镇政府统一发放的残疾人福利“温暖”时,竟然是超短裙和超短裤。这让孙老汉不仅没有得到什么温暖,反而悲从心头来。尽管歧山县委宣传部获悉此事后解释说:镇政府是代表爱心企业家捐赠的,系企业行为,蒲村镇、村负责人已登门与当事人面对面沟通此事。但作为扶贫内容之一斑,它留给社会的思考却是多角度的。
企业当然可以拿自己生产的产品去扶贫送温暖,但政府部门在拿企业的产品去送温暖时,却需要先把自己的“心”装进去。就像孙老汉,当地的镇村干部如果稍微用心一下,事先打听一下孙老汉的实际情况,为瘫痪在床的老人改送去一些“纸尿不湿”或者棉袄、棉裤,那么,这次送温暖就会上升到“精准扶贫”的高度,就不至于成为令人笑不出来的扶贫笑话。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十三五”期间,我国仍有五千多万农村人口需要脱贫,能否“不落一人”精准脱贫、准点脱贫,考验着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行动能力,更关乎全面小康的实现,体现着“以为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根本旨归。正因为此,习近平总书记一以贯之重视、念兹在兹。而要真正落实“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的要求,既需要从中央到地方共同“立下愚公志,打好攻坚战”,又需要把精准作为一个追求,贯穿于知贫、扶贫、脱贫的每个过程,紧紧扭住“精准”二字出实招、见实效,付诸科学的方法和认真的态度。
实现知贫精准,必须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扶贫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扶贫之精准,体现在哪里?在扶真贫、真扶贫。这就决定了精确识别和管理贫困人群,是做好扶贫工作的前提和基础。那么,怎样才能看到真贫、具备真知呢?固然,这里需要建档立卡、精准筛选,但更需要长期关注、动态跟踪。因为“精准”这个情况实际,不可能自然而然地获得,只能从具体体察中来。那种把扶贫指标平均拆解到县,贫困不贫困摁着计算器算,而不是挨个数,是不可能得到“精准”的;那种单靠建档立卡,而不注意动态跟踪,结果成了死数据死档案,同样也无“精准”可言。因此,各级领导尤其是工作在扶贫第一线的基层干部,一定要有“亲口吃梨子”的求实态度,坚持问题导向,真正沉到基层去,深入群众中,通过进村入户挨门逐户查看,掌握真实情况。这样方能求得精准知贫,方能在精准的前提下扶出成就、扶出公信。否则,缺乏对贫困的真知,抱着“想当然”的态度,对情况了解停留在“大概是”“应该是”之中,浮皮潦草“脱贫攻坚”,大水漫灌式“帮扶”,就会导致“每户都十五只鸡鸭”式的平均主义、形式主义登场,扶贫政策的有效性就会大打折扣,“一个不能少”的愿景就会落空。
实现扶贫精准,必须注重从客观实际出发。扶贫,关键要扶到点上。这个点就是关节点,就是拔掉“穷根”的对策和方法。它们从哪里来?只能从群众中来,从问计求策于群众中来。比如贫困地区面临的发展困局在哪里?贫困人口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如何做到扶持对象精准、扶贫项目精准、资金使用精准?如何做到既送鱼又送渔、从输血到造血?坐在办公室里是想不出来的,必须将静下心、沉下身问问群众才能找准。找准了问题,也就找到了破解问题的钥匙;再比如,突破贫困地区发展困局的策略在哪里?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路子在哪里?如何做到扶贫措施精准、驻村帮扶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只有深入到贫困地区群众中去倾听呼声,坚持从群众中出办法、想策略,才能找到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的发展路子,拿出拔除穷根、搬掉穷山的关节性对策。否则,脱离群众、高高在上,不知道群众的所思所想,不了解群众的所急所难,就不可能做到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就可能出现有的贫困县把扶贫政策当作“摇钱树”不愿意摘帽、有的县大搞“数字脱贫”的怪现象。对于一级政府或领导而言,精准折射出工作的科学态度和水平,既是检验工作绩效的晴雨表,也是明确努力方向的路标。精准扶贫的过程,本质是一个调查研究、提高认识、讲求科学的过程,一个联系群众、改进作风的过程。
实现脱贫精准,必须要付诸“扭住咬死”的狠劲和韧劲。知贫、扶贫,目的在脱贫,这是“精准扶贫”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今年“两会”上,有的地方领导放出了狠话:“到2020年摘不了‘穷帽’就摘‘官帽’。”这里表明的是决心,彰显的却是脱贫之“重”。“精准脱贫”是一项实打实的工作,要有时间的紧迫感,列出时间表,立下“军令状”,但更需要“扭住咬死”的狠劲和韧劲。所谓狠劲,就是要有打攻坚战的决心,扭住脱贫不放松,敢啃硬骨头,勇于闯难关,遇到困难不退缩,碰到矛盾不回避,以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勇气,以钉钉子精神解决好每一个问题,在攻克一个又一个难题中推动事业发展。尤其对民众承诺了的事就要赶紧办,拟定了的计划目标就得马上干,存在的缺点和问题就应立即改,干就要干出样子,干出成效。所谓韧劲,就是要有打持久战的准备,拿出“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坚持,紧紧咬住脱贫工程不放,善始善终、善作善成,工作环环相扣、步步紧跟,持续发力,毫不懈怠,干一件成一件,一件接着一件干,在攻克一个又一个问题堡垒中不断创造新的业绩。有些领导干部在扶贫攻坚中不善精准、在改革发展中不愿精准,原因不外乎怕自己吃苦受累、怕事情繁复麻烦。作为各级领导干部,精准意味着实事求是、敢于较劲,而不是浑浑噩噩、安于现状,畏葸不前、怕这怕那。精准脱贫取信于民,让全体人民生活更美好、有更多获得感,不只是担当,更是职责;不只是时代要求,更是历史责任。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成大事者必以精准思维、精准做法为遵循,方见成效。“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对于广大人民群众来讲,它是发展梦、小康梦、幸福梦;对于我们党而言,它体现的是“共产党是人民的好领导”的执政力、是“说得到做得到”的公信力。无论从哪个角度,它都是一件天下大事,比天还大的大事,容不得我们马虎和磋砣,而必须精准落实、精准兑现。应当相信,只要全党上下各级各部门都真正把“精准扶贫”作为一个自觉追求、一种工作作风和习惯,我们党就一定能够在带领贫困地区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中,走出一条13亿多人民共同富裕之路,筑起社会主义发展史乃至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座煌煌丰碑!
(作者于永军:原济南军区司令部直属工作部副部长、陆军大校、教授)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宣讲家网评论上线以来,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欢迎有识之士投稿或提出宝贵意见建议!稿件一经采用,必付稿酬。谢谢!
宣讲家网评论征稿邮箱:xuanjiangjia001@163.com,QQ交流群:531249826。
责任编辑:李梦柯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0506/88872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