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时政聚焦
严厉打击“号贩子”需长久约束
2016年05月06日 16:57
【事件介绍】
八部门联合:严厉打击“号贩子”与“网络医托”
日前,国家卫生计生委等八部门联合印发了集中整治“号贩子”和“网络医托”专项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八部门成立了专门的工作协调办公室,且明确在年内分三阶段严打“号贩子”,未来有关部门还将建立“号贩子”黑名单,并纳入社会信用体系。
整治“号贩子”:8部门成立协调办公室
今年年初,一段“女孩痛斥医院号贩子”的视频在网上流传,引发高度关注。在3月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国家卫生计生委主任李斌曾回应称,要解决“医院号贩子”这一老大难问题,需要打组合拳。
此次,国家卫计委、中央综治办、中央网信办、工信部、公安部、国家工商总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军委后勤保障部卫生局等8部门专门成立了全国集中整治“号贩子”和“网络医托”工作协调办公室,并联合制定了《方案》。
依照《方案》,协调办公室的职责是按照专项行动方案要求,协调组织各成员单位开展相关工作;对地方专项行动开展情况进行督导检查;收集各地区、各部门工作情况,定期召开会议通报工作进展;做好跨区域跨部门案件移交;督办重大案件。
严打“号贩子”的预期目标是什么?——斩断利益链条优化医疗资源配置
对于此次专项行动,《方案》明确了近期和中远期目标。《方案》强调,近期将以治标为主,各地各部门联合行动,集中优势力量,重拳出击,对重点城市重点医院的“号贩子”打一场“集群战”,围剿通过互联网散布的“号贩子”、“医托”等有害信息,坚决遏制“号贩子”和“网络医托”猖獗势头。
中远期将坚持标本兼治,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并抓好落实,规范医疗机构广告宣传行为,斩断“号贩子”和“网络医托”利益链条,铲除“号贩子”和“网络医托”生存土壤。
哪些是严打“号贩子”重点地区?——优质医疗资源相对集中地区
除了明确行动目标,《方案》中还特别明确了集中整治的重点地区,即以优质医疗资源相对集中的地区为重点,在全国联合开展一次集中整治“号贩子”和“网络医托”专项行动。
《方案》强调各省(区、市)要结合本地区实际,选定重点地区,对大型综合性及专科医院周边治安秩序进行摸排,分析梳理110警情和患者群众的反映,确定重点医院列入挂账整治名单,锁定经常在重点医院及周边活动的“号贩子”目标人群,摸清其活动规律。
整治“号贩子”分几步走?——分三阶段进行时间跨度长达9个月
据了解,此次集中整治“号贩子”的专项行动从今年4月开始,将一直持续到12月,时间长达9个月之久,且行动明确要分三阶段进行。
依照《方案》,4月至6月是专项行动第一阶段,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重拳出击,严防严打,对“号贩子”予以有力查处打击,正面引导舆论,切实维护诊疗秩序。
7月至10月为第二阶段,主要任务是持续查处打击“号贩子”违法犯罪行为,坚决铲除黑恶势力;排查清理医疗相关网站,查处虚假宣传行为;梳理医院管理漏洞,完善相关制度并推动落实,加强号源供给和管理,促进公平就医。
11月至12月为第三阶段,主要任务是总结专项行动工作,曝光典型和重大案件等。
“号贩子”这次要怎么打?——深挖细查幕后组织取消医生个人手工加号
过去,挂号流程漏洞多、医院内外勾结等因素为“号贩子”提供了生存土壤。为了加大整治力度,此次八部门联合下发的《方案》提出了包括“取消医生手工加号”在内多项具体举措。
例如,《方案》明确专项行动的第二阶段,每月集中警力组织一次对各重点医院及周边的统一整治行动,对“号贩子”实行不间断地打击;发现存在幕后组织、涉黑涉恶、内外勾结等性质的违法犯罪线索,组织精干力量深挖细查,实施重点打击。
对于医生手工加号这种挂号流程漏洞,《方案》则规定,要取消医生个人手工加号条,利用信息系统统一严格管理挂号加号。此外还提出,有条件的地区推进医院挂号系统平台与公安机关身份认证系统联网,落实实名制挂号、实名就诊制度。
对医院内部人员参与倒号现象,《方案》强调要“零容忍”,且要严禁医务人员通过商业公司预约挂号加号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
另外,为维护医院及周边正常治安秩序,公安机关要进一步完善重点医院驻院民警工作机制。
“号贩子”将受到哪些惩戒?——建立“号贩子”黑名单纳入社会信用体系
“号贩子”打而不绝的原因之一就是以往的惩戒力度不够。此前,有医院就曾表示,对于发现的号贩子,会采取驱散或者向公安部门报警的措施,而警方对抓获的“号贩子”也只能以《治安管理处罚法》进行惩处,根据号贩子的行为和情节严重程度处以一定期限的拘留和罚款。
针对“号贩子”的惩戒问题,此次印发的《方案》中提出,要将其纳入社会信用体系,明确要建立“号贩子”黑名单,同时强调要将专项行动中一些好的工作机制固化成为长效监管机制。
号贩子猖獗的“沉珂”该下什么“猛药”?
长期以来,看病贵、看病难是不少患者求医问诊中的切身感受。而医疗资源的稀缺还衍生出了“号贩子”猖獗等“沉珂”。原本仅需要十几元的挂号,经过号贩子的转手瞬间涨价几十倍,甚至上百倍,让本就不顺的看病路再添几多坎坷,患者对此深恶痛绝。号贩子的产生有其历史原因,在公费医疗的年代,医疗资源虽然紧缺,但医疗资源分配公平。随着医疗体制改革,患者可以挑选医院、挑选医生,那些口碑好、实力强的医院专家就成为了“香饽饽”,尤其是知名医院的专家号更是一号难求,从而就催生了大量号贩子和医托。
号贩子不仅扰乱了正常的就医秩序,而且破坏了公平就医环境,给百姓就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可以说,号贩子是在对病患的趁火打劫,是对医院医疗资源的严重占用,是对国家公平法治的挑战。我们几乎年年都能看到打击号贩子的新闻,但令人遗憾的是,每次打击之后用不了多长时间,同样的问题又再次上演。
是什么原因导致号贩子像野草一样春风吹又生呢?首先,是供求关系养活了号贩子。“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号贩子确实增进了一部分人的“福利”,有些人宁可多花钱也不会去排队等号,也有些病患急需要挂号看病,病情等不起,正是这些“刚需”的病患成为了号贩子的顾客。其次,号贩子和个别医院内部工作人员达成利益共同体。曾有新闻报道过医院人员与倒号“黄牛”里应外合,合作默契,东窗事发后达成攻守同盟。正是这样的医院管理漏洞给号贩子开辟了倒号的绿色通道。
对于号贩子我们真的是无可奈何吗?关键还是要对症下药。号贩子问题的本质是优质医疗资源提供方式和分配方式不均所致。一方面要不断优化医疗资源,保障医疗资源供给充足,满足患者需求。另一方面,需要引导优质医疗卫生资源流向基层,让人才下沉,资源下沉,推进分级诊疗,让优质医疗资源更贴近于普通百姓,更好的为普通百姓服务,而不是让优质医疗资源成为个别病患的“奢侈品”。
“沉珂需下猛药”,此次国家卫生计生委等八部门联合整治“号贩子”和“网络医托”专项行动,建立“号贩子”黑名单,纳入社会信用体系的做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打击号贩子的猖狂行为,也能够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但是,能否形成长效机制,让打击持续用力,让病患得实惠,我们还要拭目以待。
【启示与思考】
春节期间有“火车票贩子”,医院有“专家号贩子”“血贩子”,在网上有“信息贩子”……我们似乎总生活在一个“贩子猖獗的时代”。每种贩子的出现,各有特点原因,但也有某些共性,如资源短缺给贩子提供了生存机会,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给了贩子钻空机会,在治理上存在监管部门不积极作为等问题。
此次国家卫生计生委等八部门联合整治“号贩子”和“网络医托”专项行动,建立“号贩子”黑名单,纳入社会信用体系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号贩子的猖狂行为,起到震慑力。但是长远看,彻底杜绝号贩子,就要推进分级诊疗、有序诊疗,真正做到大型医院、知名专家以解决疑难、复杂的疾病为主,同时建立有效的医疗机构之间的转诊服务,让资源紧俏的专家号源更多地用于转诊的疑难复杂病人。与此同时,加大对号贩子的打击力度,与公安部门建立联动机制,严打倒号、贩号行为。可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管理,比如取消手工加号条等方式,建立退号随机投放机制,并严肃处理参与贩号的医院内部人员。
深化医改,任务繁多,彻底消除号贩子绝不是一个专项行动就能根治的。能否形成长效机制,让打击持续有力,让病患得实惠,我们还要拭目以待,公众的期待必然是“不要停”。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佘小莉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0506/88883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