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时政聚焦
《指导意见》促进中西部教育发展很给力!
2016年05月10日 15:17
【事件介绍】
中西部教育,将迎来“春天”
日前,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中西部教育发展补“短板”,教育部也会同有关部门研究起草了《关于加快中西部教育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将把提升最贫困地区教育供给能力和最困难人群受教育水平作为重点任务,提高教育质量。
这一夯实发展基础、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让人叫好:由此步入快车道,中西部教育发展的春天来了!
保公平,兜底线
指导意见意义重大
近年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中西部教育有了长足发展。人们可以从农村孩子有学上的笑脸中看到,从营养午餐填饱肚子的满足中看到,从一所所漂亮坚固的校舍中看到,从农村老师状况得到改善中看到……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中西部教育发展,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营养改善计划、校舍安全工程、农村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改善计划、农村教师特岗计划等一系列重大举措,推动中西部教育迈上了新台阶。
然而,由于自然、历史、社会等多方面原因,中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优秀教师少、优质资源少,教育质量总体不高,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需求。“实现国家教育现代化,关键在中西部,重点在中西部,难点也在中西部。针对这一现实情况,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研究起草了《指导意见》。”教育部部长助理陈舜介绍。
据了解,《指导意见》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中西部地区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显著改善,普及程度明显提高,教育结构趋于合理,教育质量不断提升,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显著增加,支撑中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切实增强,与东部发达地区差距进一步缩小,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
“《指导意见》通过统筹整合政策措施,提出了150项具体的项目和工程,确保经过几年的努力,使中西部最差的地方、最差的学校都达到基本的办学标准。”陈舜说。
增速度,强落实
多措并举力度加强
翻开《指导意见》,一个个重点任务举措有力:促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提升中西部高等教育水平,加快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加大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政策倾斜力度,保障中西部残疾人受教育权利……
在这其中,不乏热点,更不乏“硬骨头”。
比如,我国中西部有9万个左右的教学点分布在高原上、大山中、偏远地区,400万个孩子就在这样的教学点就读。如何办好星罗棋布的教学点、兜住整个教育的底部?
《指导意见》开出了“药方”。陈舜介绍,多方面的措施包括:合理布局,办好必要的教学点,确保偏远地区的孩子就近上学的需要;根据国家的基本要求,结合当地的实际,制定办学标准;按照制定的标准和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配齐资源,其中最重要的措施是实现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全覆盖;开齐音体美等国家规定课程,关键措施是中心校和教学点统一管理,统一安排老师和课程;采取多方面措施,确保教学点的教学质量跟常规学校是一样的。
再比如,目前,我国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为87%,而“十三五”确定的目标是“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如何到2020年,使中西部地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
据了解,《指导意见》打出“精准牌”,有针对性地“对症下药”:第一,在普通高中资源缺少的地区,要新建、改建、扩建一批普通高中,初步测算,可能在40个县左右,凡是有需求的、人口达到一定规模的地区,都建普通高中。第二,要办好1000所左右的乡村高中。中西部目前普通高中有700所左右在乡镇,300所在城乡结合部,这1000所普通高中是整个普通高中阶段教育的“底部”。要通过改善这1000所普通高中的办学条件、配强其师资力量,提高其办学水平。第三,办好中职学校,今后几年,要把中西部中职学校的办学能力进一步提升,确保孩子在完成义务教育以后,不上普通高中的,都能进入中职学校学习,学到一技之长,为进入社会工作奠定好的基础。第四,精准资助。在实施中职免费的同时,对建档立卡的普通高中学生也实行免费。这样,不管是普通高中还是中职学校,学生都能得到免费和资助,减轻家庭负担。
授人以渔,补齐中西部教育短板
长期以来,我国中西部地区的教育水平,长期落后于东部地区。教育质量、师资水平、学校规模及软硬件等各个方面,都和东部沿海地区普遍存在较大差距。这不仅长期制约了中西部地区人才队伍的发展,还能够影响地方经济发展与改革事业。值此“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政府出台加快促进中西部教育发展的一系列举措,可谓是补齐制约中西部地区发展的短板,是功在千秋之事。
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扶贫问题,曾强调“扶贫先扶志”和“扶贫必扶智”。就是要让贫困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孩子通过接受良好的教育,在实现个人与家庭向好发展的同时,助推地方建设发展。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公共教育投入要加大向中西部和边远、贫困地区倾斜力度。只有先解决好教育扶贫的问题,才能解决经济扶贫问题,才能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惯性。
教育问题,可谓复杂异常。从学前教育到义务教育,到高中阶段教育,再到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以及重点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西部地区还有民族地区的教育特殊性问题,还有特殊教育等,可谓林林总总、方方面面。因此,加快西部地区教育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而本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就对以上各个方面的内容作了具体的安排部署。这给了中西部各个年龄段的莘莘学子以美好的期待。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明确了“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战略发展目标。而面对现实,任由教育资源分配的马太效应发力,只能会继续导致中西部教育与东部教育的两极分化。因此,国务院现在作出促进中西部教育发展的决定非常及时、非常必要。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而教育就是好的“渔”。但是,具体到落实层面,各地各级教育部门需要明白,促进中西部教育发展任务非常艰巨,必须要切实加大公共财政的支持力度,也要给予更多的政策通道,还要照顾到一些地区的个性问题,在一些教育资源的下沉过程中,还要规避截流问题、寻租问题等,确保所有的资源走完最后一公里。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相信在各级政府的有力推动下,中西部教育能够有朝一日可以和东部地区的教育齐头并进,经济和文化也能够迅速追赶上来。也只有这样,扶贫工作才能从根本上做好,中西部的发展症结才能解决,小康社会才能最终全面建成。
【启示与思考】
中国是人口大国,在地域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东西部的经济发展、教育等诸多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中国的东部经济发展迅速,教育资源优化,但是在西部却存在教育方面诸多的短板问题。改革开放以来,西部的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国家不断加大教育投资,地方的政府也在积极的对教育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但是在师资队伍、教育硬件设施设备上、地方群众的教育意识等等方面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大家都知道,教育不但可以改变个人的命运,还可以改变一个地区经济、文化与社会发展的现状,所以中央政府从来都很重视推动中西部地区教育的发展,在弥补中西部教育发展“短板”方面,更是给予了从政策、资金到人才等等各方面的帮扶与支持。这次国务院会议上,更是明确提出了把提升最贫困地区教育供给能力和最困难人群受教育水平作为重点任务。这也就意味着,在推动中西部地区整体教育事业发展的同时,也分出了轻重缓急,以求重点突破,最终带动全面发展。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民族强。教育发展事关人才培养、就业创新和公平正义,中西部教育“短板”不能继续短下去了。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强化地方发展教育主体责任,通过改革创新留住人才、用好教育资源”要求,无疑是明确了落实补齐中西部教育“短板”措施的责任担当、方式方法和效益持续,顺应了五大发展理念的本质要求。期待补齐“短板”能够缩小教育资源配置的城乡、区域及校际差距,让中西部民众共享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成果。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佘小莉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0510/88916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