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 北京要闻
展望“十三五” 发展谱新篇:让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率先成为全国文化中心的新亮点
2016年05月12日 09:08
2016年“展望‘十三五’ 发展谱新篇”系列形势政策报告会第七场报告在京举行,本网与北京日报采访报告人,北京市文化局党组书记、局长陈冬。
北京文化发展潜力巨大
1.问:当前,北京文化发展呈现什么特点?
答:北京文化发展的文化资源、创意资源、人才资源充足,发展潜力巨大。
一是文化创意产业迅猛发展。初步核算,2015年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3072.3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 13.4%。拥有798等一批闻名全国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2015年25家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共实现收入39.5亿元。优势产业明显,动漫游戏企业总产值约455亿元,占全国动漫游戏企业总产值三分之一,其中移动游戏产值287.6亿元, 占全国移动游戏产值的65%,高居榜首。2015年北京市文化贸易额达30.28亿美元。
二是文化示范效应明显。北京市成功打造了京交会、文博会、网博会、艺术品博览会以及“动漫北京”、“艺术北京”、“演艺北京”等各类文化交流与合作服务平台。推出了“北京国际音乐节”、“北京国际电影节”、“相约北京”等一批国际性品牌文化活动。
三是文化市场体系初具规模。北京是当之无愧的全国演艺之都。 2015年全市135家营业性艺术演出场馆共举办演出24238场,吸引观众1035.63万人次,演出收入15.49亿元,实现观众数和收入数“双增长”。2015年北京市电影票房收入31.51亿元,居全国各大城市之首。
四是文化主体众多。2015年全市共有文艺表演团体640家,演出场所经营单位114家,演出经纪机构1478家,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1504家,娱乐场所经营单位2131家,互联网文化经营单位1242家。全国文化企业30强北京地区企业占到1/3。
推进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设施建设
2.问: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基础,北京市如何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答:截至目前,北京市已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设施。
一是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体系不断完善。全市基础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基本建成,设施建有率达98%,市区两级覆盖率达到100%。全市共有四级文化设施6743个,包括144个街道综合文化中心,182个乡镇综合文化中心,2721个社区综合文化室,3652个村综合文化室,全部实现免费开放。“十二五”期间四级文化设施面积达到了226万平方米,比“十一五”新增了85万平方米。全市文化共享工程服务点总数4295个,率先在全国实现了农村地区全覆盖。截至2015年底,全市共有区级以上文化馆20个,其中国家一级馆15个;区级以上公共图书馆24个,其中国家一级馆17个。全市已建成180余个非遗专题博物馆、民俗博物馆和传习所。
二是重点公共文化设施项目建设不断加快。2015年新建成文图两馆10个,在建8个,新增设施25万平方米。“十二五”时期,陆续建成42家重点镇文体中心,总建筑面积达11.82万平方米,总投资4.77亿元。一批市级重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首都图书馆二期、天桥艺术中心投入使用,北京文化艺术活动中心、北方昆曲艺术中心的新建改建正在推进,海淀区、石景山区等多个区的图书馆、文化馆新馆相继建成。北京城市副中心重大文化设施项目已列入“十三五”发展规划。
三是公共文化设施信息化、数字化改造水平不断提升。统筹实施全市数字化图书馆、数字文化社区等重点项目,全市公共图书馆计算机信息服务网络覆盖16个区154个成员馆。全市共建成300个数字文化社区,300万册电子书、万种期刊、万集讲座输入社区综合文化室,丰富文化室资源。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化水平,实施北京市文化信息共享工程。首都图书馆通过有线电视信息网络提供40万册数字图书、160余种期刊,更新共享工程网站资源380部。在农村文化室实施“四网合一”工程,将有线电视、数字电影、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和远程教育进行融合,实现多元共享,丰富服务内容。
打造品质优良的首都文化品牌
3.问:文化惠民工程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安排,北京市的文化惠民工程做了哪些工作?
答:北京市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深入人心。做好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美术馆三馆免费开放工作,陆续推动全市体育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实现免费开放。大力推动公益演出下基层服务,实施“星火工程”、“周末大舞台”、“周末场演出计划”等重点公益演出项目,基本形成了覆盖全市城乡、惠及全市人民的公益惠民演出体系。2015年全年共有300余家文艺团体参与,演出11000余场,吸引观众400余万人次。出台并修改完善演出惠民低价票补贴政策,在增加补贴金额和低价票总数的同时,补贴范围覆盖到全市所有营业性剧场(包括小剧场)。2015年低价票补贴被列入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全年共补贴演出931场,补贴低价票19万张,补贴金额达2200万元。深入开展各项公益惠民服务,保障好老年人、未成年人、农民工、残疾人等群体的基本文化权益,举办了一系列示范性文化活动。
4.问:北京市如何推动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
答:北京市实施市级品牌战略,加快群众文化活动体系化建设,打造贯穿全年,覆盖全市,四级联动,自下而上的首都市民系列文化活动。2015年共举办各类活动2万余场,参与人数3000万人次。举办全市优秀群众文化活动汇演,大力推广群众文艺原创精品。实施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工程,开展“一区一品、一街(乡)一品、一社(村)一品”建设活动。大力推广文化艺术普及,高雅艺术进社区、民族艺术进校园广泛开展,举办的“阅读之城——北京读书计划”、“北京换书大集”、首都图书馆“文化讲坛”等活动也广受群众欢迎。
探索具有生机和活力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
5.问:为了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北京市在体制机制上有哪些创新?
答: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机制的创新重点在于政府职能的转变与社会力量的发动。
一是政府财政投入保障不断强化。加大公共文化财政投入力度,“十二五”时期,全市公共文化支出累计724.4亿元,比“十一五”时期提高141.6%,2014年人均文化事业费达到115.91元,比“十二五”初期增加27.2元,是全国平均水平(42.65元)的近三倍,有效支撑了首都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政府财政资金重点向基层投入,明确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文化业务经费标准,强化财政保障。
二是政策规划引导不断强化。在全国率先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公共文化建设的意见》“1+3”系列政策,明确了全市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方向和目标,为“十三五”时期全市公共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指引。实施《北京市舞台艺术创作生产奖励扶持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扶持创作,扩大供给。制定《北京市舞台艺术展演补贴办法》,激活院团,优化服务。出台《北京市基层公益性演出活动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规范管理,提升效能。制定实施《北京市优秀群众文化项目扶持办法(试行)》,奖励原创,培育品牌。制定北京市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加大对京剧、昆曲、评剧、河北梆子、北京曲剧等优秀传统艺术的扶持力度。
三是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力度加大。创新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建设了北京剧目排练中心,在向首都文艺团体提供质优价廉的排练场地服务的同时,建立和完善一系列剧目孵化、发现、培育机制,扶持艺术精品创作。运营公益性质的剧院运营服务平台,由政府采购剧场资源,以零场租或低场租提供给艺术院团演出优秀剧目,将公益惠民、观众培育、剧场运营、院团扶持有效结合起来,2015年已购买100个场次的剧场资源,自2016年起计划每年采购200个场次以上。在中国评剧大剧院试点运行“北京市戏曲院团联袂驻场演出”,整合中央、市区多方资源,打造全国戏曲演出中心。
四是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逐步推开。大力推动简政放权,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公共文化领域,积极探索将财政投入以直接拨款为主转为购买服务、项目补贴、以奖代补等多种方式。
形成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的战略格局
6.问:在京津冀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如何实现文化的协同发展?
答: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赋予了三地文化部门推动区域文化一体化建设、构筑三地发展文化认同基础的时代责任。
一是推进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顶层设计。三地共同签订了“京津冀文化领域协同发展战略框架协议”,建立了三地文化协同发展的制度和工作机制,搭建了合作交流的平台。以此为基础,推出“深化演艺领域合作框架协议”、“关于推进京冀两地文化协同发展的工作意见”等一系列具体推进合作的政策措施。成立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加强专项统筹及领导力度。成立京津冀演艺、艺术职业教育、群艺馆、图书馆四大发展联盟,深化专业领域交流合作。推动各区及局属单位与津冀开展文化合作项目,目前已有50余项正在稳步推进中。
二是打造京津冀文化合作重点项目。推出河北梆子优秀剧目巡演活动,北京站、石家庄站、天津站活动反响强烈。三地轮流举办“京津冀精品剧目展演”,共同打造三地艺术精品展演平台。推进三地公益演出项目政府采购平台相互开放,共同创作舞台艺术作品,共同搭建演艺资讯推广平台。举办京津冀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暨传统手工艺作品设计大赛,荟萃三地非遗特色项目,推动三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推广。
建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路和举措
7.问:“十三五”时期,北京推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答:“十三五”时期,首都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强化服务基层的理念,努力把服务体系落实到基层,推动形成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新格局;以共建共享为着力点,强化机制创新,突出机制、资源、使用、经费“四统筹”,提高综合使用效率和服务效能;以“标准化、均等化、社会化、数字化”为主线,把“保基本、促公平、提效能”贯穿始终,推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快速发展;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并重,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力度,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社会化水平;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的现代性和时代感,突出服务设施数字化,突出物流配送科学化,突出治理结构专业化,率先建成具有首都特点、全国领先、国际水准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
8.问:“十三五”时期北京市如何增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答:北京市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主要是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的便利化、品牌化、数字化。以步行15分钟为服务半径,完善文化设施布局。依托社区(行政村)综合文化室,拓展便民文化服务、社区交流功能空间,保障市民基本文化需求。统筹建设一批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区域级综合文化中心,整合利用好设施资源,提供规范化文化服务。积极打造公共文化服务品牌,突出“首都市民系列文化活动”、“春节庙会文化活动”等全市公共文化活动的品牌效应;形成四级群众文化活动联动机制,推出市级、区级、街乡级、社区村级文化特色品牌活动,塑造北京公共文化特色亮点。统筹实施全市数字化图书馆、数字文化社区等重点项目,打造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云系统和云平台,网上网下互联互通、线上线下共建共享,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水平。
9.问:在推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工作上,北京市将有哪些重要举措?
答:一是推进国家级和首都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的创建。抓好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和示范项目建设,巩固和提升北京在全国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创建中的优势地位。同时,高标准开展首都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创建工作,通过创建工作的开展,引导各方力量汇聚,形成推动文化建设发展的合力,有效提升全市公共文化发展水平。
二是建立完善公共图书、文化活动、公益演出“三个配送体系”。以基层为公共文化服务重点领域,将各类文化资源纳入到全市公共文化配送网络之中,实现文化资源的共建共享;贯通基层各站点,畅通资源流通渠道,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对接,保障市民平等、便利、均衡地享受公共文化服务。
三是实施公共文化服务“五大工程”。实施“引领工程”,抓好政策引领、规划引领和法律法规引领,统筹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实施“提升工程”,提升公共文化设施标准,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提升文化惠民的有效性,切实增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实施“示范工程”,紧抓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创建工作,推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创新发展。实施“培训工程”,大力培养基层文化大家、文化能人和支持文化发展的积极分子,加强对基层文化队伍的建设、管理和使用。实施“保障工程”,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加强组织保障、资金保障,建立供给和需求保障机制,实现供需对接。通过这五项公共文化发展工程,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落到实处。
抓好基层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10.问:基层公共文化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如何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答:首先,要大力培养基层文化大家、文化能人和支持文化发展的积极分子。大力培养基层文化大家,培养出一批有造诣、有专业、有头脑、有思路、有办法、有招数,更要有激情的基层文化领军人才。大力培养基层的文化能人,最大限度的调动文化能人的积极性和文化创造热情,发挥其在区域文化发展中的带动骨干作用,带动一批人,带动一个村、一个社区,活跃一方文化。大力培养一批支持文化发展的积极分子。
其次,要加强对基层文化队伍的建设、管理和使用。探索建立常态化的培训机制,加强对文化管理干部、文化业务人才、文化志愿者的培训。“十三五”时期,继续每年培训基层文化组织员1000名。建立公共文化管理干部、群众文化组织员和文化志愿者三支公共文化人才队伍数据库,形成培训登记备案档案制度。按照政策文件要求,为每个街道(乡镇)配备3至4名文化专职工作人员;采取政府购买公益服务等多种方式,为每个社区(行政村)配备至少1名群众文化组织员。发展文化志愿服务,鼓励各方面优秀人才特别是大中专学生向基层一线流动。
三是建立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标准评价体系。建立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培训上岗制度和资格认定制度,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培育人员服务意识。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专业人才职业教育体系,推进专业教育体系和基层人才职称评定体系的改革创新。
四是完善基层公共文化人才的激励和保障机制。建立符合基层工作特点的党委责任、目标管理和干部评价机制。探索基层群众文化组织员岗位补贴调增机制,推进文化组织员队伍全覆盖。改善基层文化工作者的条件,对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个人和单位进行表彰,增强荣誉感和归属感。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0512/88939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