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博览 博古通今 独家讲稿
楼宇烈:哲学与人生
2016年05月13日 17:02
楼宇烈 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著名教授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律责任)
完整报告:http://www.71.cn/2016/0513/889712.shtml
精彩观点:http://www.71.cn/2016/0513/889713.shtml
大家上午好!很荣幸今天有机会来和大家分享我的学习心得。
一、哲学——不只是“象牙塔的学问”
谈到哲学与人生的关系,我曾经在中央电视台《文明之旅》做过一期节目叫做《三理养生》,在节目中提到过生理养生、心理养生、哲理养生,这其中“哲理养生”是最根本的一个养生方法。北大哲学系在北大被称作“长寿系”,我今年快80岁了,在哲学系中按年龄大小要排到二十几位。哲学确实让我们开阔胸襟、开阔眼界,化解人生中的烦恼,所以我认为哲学对保持生命的健康很有意义,今天我要讲的题目就是《哲学与人生》。
现在可以说大多数人提起哲学来还是有一种神秘感,一种高不可攀的感觉,觉得它跟人生离得很远,有的人可能认为哲学是一种“象牙塔的学问”,这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西方哲学的影响。西方哲学研究的都是玄之又玄的问题,都是一种抽象的概念的逻辑推理,所以在人们心目中哲学非常深奥、非常玄妙、非常脱离实际。其实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任何一个人都离不开哲学,哲学是一种人生观、世界观,其实世界观最后也要落实到人生观,你对世界有一种什么样的认识,你的人生就会走一个什么样的道路。世界上的学问就是研究天、地、人。中国很早就提出了这个问题,《易经》里就提到天、地、人,天道、地道、人道,我们所有的学问其实都在研究这些。
“天”是万物的根源。有一句话:“天生地养”,所以天地是生万物的。西方的文化,尤其是西方中世纪以来的文化,认为世界万物是由神、由上帝来创造的,上帝不仅赋予了人类生命,还赋予了人类灵魂,是万物生命的来源,这是“天”的问题。那么中国讲的生命来源是什么呢?也是“天”,但这个“天”不是神,而是阴阳二气。在中国东汉的时候有一个哲学家叫王充,王充就讲过,“天地合气,万物自生”。所以万物也是“天”生,但这“天”不是神,而是阴阳二气,气化而生,气变而死,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
所以,讲万物的由来,可以说就形成了几个系统,一个是由上帝或神创造,一个是自然产生。印度文化里也有这两种说法。佛教产生前,印度主要是信奉婆罗门教。婆罗门教也是主张神产生万物,但是它不像基督教是一神教而是多神教,以为世界是多神创造的,这些神创造了世界的这些方面,那些神创造了世界的那些方面。甚至还有这样的一些说法:一些神创造了世界,一些神维护了世界,一些神破坏了世界,这才有生生死死的变化。婆罗门教认为这个世界并不是创造出来就不动了,它会变化,需要维持,又要有变化和死亡,所以它把神分成了几大类。
公元前六世纪出现了一个宗教——佛教,佛教是反对神创造世界的。佛教针对婆罗门教神创世界的说法,他说世界不是神创造的,世界也是一个自然形成的过程,是各种因缘的集合。佛教里面有一个理论叫“缘起论”,讲的是万事万物都是缘起,因缘而生,因缘而有,也因缘而死,因缘而无。它与中国的自然生万物有相同的地方,但也有差别,佛教的缘起强调的是事物之间的一种必然联系,而中国的自然生万物的观念则比较重视偶然的生存,“物偶自生”、“万物自生”,但总的来讲都是反对神创论的。
然后再讲讲“地”。“天生地养”,万物都靠“地”养,尤其是我们的生命,植物也好,动物也好,人也好,我们没有“地”怎么来生存?怎么来长大呢?所以整体来讲,我们研究的学问就是在研究“天”、“地”、“人”,而研究“天”和“地”归根结底也是为了“人”,“人”要依靠“天”、“地”养。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如果仅仅是为了认识世界而认识世界,我想这是没有意义的,我们认识了世界是要让它为我们人类来服务,让我们活得更加健康。只有明白了天地之间的变化,然后去适应它的变化,我们的生命才会健康,才更加有意义。
所以我讲哲学是有关人生观、世界观的学问,我们认识了这个世界是什么,也是为了让我们的人生更有意义、活得更健康。
二、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同异
哲学是文化的一个核心。人类创造了各种各样的文化,有物质形式的文化,也有非物质形式的文化。那么给文化做一个简单的概括,主要包括这四个方面: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样式、信仰习俗。其中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可以说是哲学研究中最主要的东西,也是文化中最重要的。我们有什么样的生活样式和信仰习俗是由我们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来决定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是无形的,但起指导性、决定性的作用,生活样式和信仰习俗是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起塑造作用,这之间是相互有关联的。就像我们人类,有肉体的生命也有精神的生命,肉体生命是基础,而指导我们用什么样的方式生活则是由精神生命来决定的。一个人没有了精神,就是没有灵魂,那他的肉体就是一具行尸走肉。所以我讲我们的生活样式和信仰习俗就像我们的肉体,我们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就像我们的精神,这两者都不能忽视,但是起决定作用的是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也就是我们的精神生命。
西方的哲学同样是在研究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发展到近代十八、十九世纪,在西方的哲学里面更加强调了思维方式这一类问题,恩格斯曾经讲过,哲学归根结底是一个思维方式的问题。
近百年来,我们受到西方思维方式的影响,那种非此即彼的二元思维方式占了主导地位,此就是此,彼就是彼,此是好,彼就是恶,分得很清楚,好像只有这样才能有标准可以判断和掌握,所以我们做很多事情首先要做一个定量定性的标准,希望大家按照这个标准去做,然后我们可以方便地考察和检验。而事实上,我们的世界真是那么简单吗?是非此即彼吗?所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维方式就不是非此即彼的二元分裂的思维方式。我想最形象地去认识中国哲学的思维方式,就是太极图。太极图有一条曲线,一边白,一边黑,黑白在一个圈子里,黑就是阴,白就是阳,它在一个整体的圈子内,黑的是一头大一头小,白的也是如此,当黑的越来越大,白的就越来越小,过去我们就叫阴阳变化消长,彼离不开此,此也离不开彼,有了彼才有了此,有了此才有了彼,所以必须要看到这个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辅相成、相反相成的。
董仲舒曾经讲过,“凡物必有合”。任何一个事物它一定有两个方面,合就是两个东西合在一起,有阴就有阳,有上就有下,有前就有后,有左就有右,没有一个东西只有左没有右,只有上没有下,所以“凡物必有合”。拿我们人生来讲,理想和现实也必须是结合在一起的。一个人光有理想一定是很苦闷的,因为看到现实都跟他的理想不一样,必然烦恼痛苦。我们现在的年轻人就理想主义太厉害了,很多人都只能看到社会的一面,而看不到另一面。大家一定要知道这个白里面一点一点会制造出黑来的,因为黑白是离不开的,所以理想主义是害死人的,一定要把理想跟现实合起来看。中国产生这样的一种思维方式是和中国的整体文化相关的。
中国近代有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国学大师章太炎,他就曾经谈到过西方的哲学关注的对象是物质,外在的世界,而中国哲学关注的对象则是人事。相对来讲物质世界是比较稳定的,关注客观的物质世界,可以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做定量定性的分析;而人事是变动不居的,时时刻刻在变化,所以我们思考问题不能用一个僵化的方法去思考。一个是科学的思维方式,一个是人文的思维方式。
西方近代以来的哲学思维方式受到了实证科学的思维方式的很大的影响,所以他们也强调概念的清晰,对概念要做定量定性的分析,你说什么就是什么。这就不是哲学。在上个世纪有一个很大的讨论,就是中国有没有哲学?很多人认为中国没有哲学,因为中国没有这样的一种思维方式,中国的思维方式很模糊,不清晰、不科学,中国的哲学讨论来、讨论去都是要落实到人生。所以,最多只能说中国有艺术哲学、历史哲学、人生哲学,没有理性意义上的哲学。
按西方观念,中国不光没有哲学,连宗教也没有,科学当然更不用说了,这给中国人造成很大的困扰。其实,中国文化当中有哲学、有宗教、有艺术,甚至也有科学,过去一直批评中国没有科学理论,其实是我们没有意识到。中国文化从现在来看,其实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现在已经被认同,在某种意义来讲可以说是最先进的科学,中国的“阴阳五行”的思维方式就是一个科学的思维方式,这是宇宙论的理论框架,这样的科学的思维方式也是我们整个文化的一种科学思维方式。
前些年,社会上出现了否定中医的思潮,要把中医从我们的医疗保障体制里除名,这在社会上引起了一场关于中医问题的讨论。当时钱学森先生就讲了一句话,说中医是建立在整体论和系统论基础之上的一种学问,因为中医就是用阴阳五行这一套理论,这套理论就是一个整体论的系统论的理论。我们的身体由五脏六腑组成,不能说心脏能单独拿出来,肺能够单独拿出来,这些都是关联在一起的,所以它是一个整体,是相互关联的系统,中医是建立在整体论和系统论的基础上的。
一种思维模式和社会方式是由当时的生活、当时对天文地理的理解形成的,而反过来它又告诉我们怎么去研究和指导我们的生活,怎么研究我们的生存的自然环境的问题。当我们对天文地理的研究深入以后,我们会发现原来这个世界不是那么单一的,我们不能够再孤立地去看问题,包括人也是那样,我们不能站在人的立场上去看万物,要把人自己也放到万物之中去,在万物之中去看万物,你也是万物中的一员。
我们常说现在的人心理问题很多,但根源在什么地方呢?根源就在于老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问题,把自己跟他人隔离开来,把自己跟万物隔离开来。
上个世纪80年代左右,美国有一位心理学家叫做肯·威尔伯,他写了一本心理学的书,书名叫做《事事本无碍》,这本书里面就批评以往的心理学家,批评停留在人本为人的心理学。他的心理学叫做一体心理学,人跟万物是一体的,不是把人与万物分割开来看,人跟他人也是一体的。其中他提到一个思维方式的问题,我觉得很有启发,他说我们人看到一条海岸线,首先想的是这条海岸线把海洋和陆地分开了,对面是海洋,这面是陆地,这是我们习惯的思维方式,可是我们有没有想过,也正是这条海岸线把海洋和陆地连在了一起。我们更需要的是这种思维方式,海洋跟陆地不是对立的而是一体的。
当时我看到这个书名的时候,马上就想到了中国佛教的华严宗。华严宗是以《华严经》为根本的,《华严经》讲的是什么呢?讲的是世界是一个整体,是相互折射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你。一即多,多即一,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当年中国华严宗的祖师法藏给武则天讲《华严经》的道理,他四面上下都放一个镜子,中间点一根蜡烛,然后让你去看,一看这面镜子有这个蜡烛的光,那面镜子也有蜡烛光,而对面镜子的蜡烛光又反射到那个镜子上,那个镜子又反射到别的上面了,结果成了互相重重叠叠的光,由此就说明了这个世界是不能够分开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在中国早就运用了这个道理,比如中医。我们都知道中医有手诊、耳诊等,中医通过手掌就可以看到你身体各个部位的健康状况,在你的耳朵的某一个部位扎一下,就知道你身体某个部位的情况,也就是说你的耳朵里面包含了你全身的信息,这个部分里面包含了整体,局部能够反映整体。我们的手诊、耳针、足疗都说明了这一点。如果说中国这种思维方式不科学,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才是科学思维方式的话,是很难让人理解的。
中国人老说“人生十有七八不如意”,你如果明白这个道理就能够面对“不如意”这个现实。你如果明白了痛苦里面有快乐,快乐里面有痛苦,你就能够懂得人生总要经历快乐的时刻,也要经历痛苦的时刻,只有经历过一些不幸福的事情,才知道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才会懂得珍惜,所以不同的思维方式就会决定我们不同的人生、不同的生命。
三、中国哲学的主体构成:儒、佛、道三教
哲学跟我们的人生是密切相关的,中国的哲学价值观强调的是我们每个人自己。中国的文化是人文主义文化,人文精神的文化都是相类的,在天、地、人中间,我们尊重天尊重地,但是更强调人,我们最关注的是人,所以叫做人本。
前一阵子我给国家环保部门的领导做过一次演讲,他们是指定题目要我讲“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当然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非常丰富,我们现在的理解是人和自然的和谐,其实这个是很狭窄的一种理解。天人合一就是人和自然的一个和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和谐?我就给他们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天地合一的思想,介绍完了以后,我说,光知道这些东西也解决不了我们今天的环境污染的问题,你也不能用这些思想去治理环境,我说如果按照中国人的观念,治理环境也就是治理天地,首先必须要治理人才行。人治理不好,这个环境也是治理不好的。你光是治理环境不治理人,人的贪欲还是那么大,你在那边治,他在这边破坏,这是治理不好的。实际上要治理环境,治理天地,首先要治人自己。而治人要治人的心,我们常常讲人的心在支配人的一切活动,人如果贪、嗔、痴不除掉,你自己的人生不得安宁,这个世界也会让你搞得不得安宁。所以中国文化里面强调的“以人为本”,你要这个世界和谐,首先要人和谐。人是人群。人群中又以什么为本,以每个人自己为本。你要想搞好人际关系,跟别人和谐相处,首先不要去怨天尤人,首先要反省自己。
中国文化中一直强调反求诸己,不要怨天尤人,所以我们应该重视佛教里面提到的嗔性。佛教讲人有三种心:贪、嗔、痴。嗔就是怨恨心理,什么事情都是怨天怨地,不反思自己。我常常讲有嗔性的人其实就是自寻烦恼的人,就是自己折磨自己,嗔性少一点,人的精神就会愉快一点。我们经常讲,化怨嗔性为感恩性,即使人家对你不好,说你的不是,也不要去怨恨别人,其实这也是一面镜子,反射你身上的问题,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所以要感恩。
中国的文化一直是层层相类。我们常讲,中国的文化是为己之学。《论语》里面有一句话“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战国末年的一位中国大思想家荀子,对《论语》里面的“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这句话做了非常清楚的解释。什么叫做“为己之学”?为己之学,美其身也,所谓的“为己”就是为了完美自我。那什么又叫做“为人之学”呢?“为人之学者,以为禽犊”,把它作为一种禽和犊,过去来讲就是一种财富的象征。为己之学,美其身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就是这种人的学习是他从耳朵里面听进去以后,记在心里面,又把它落实到行动上去,是变化自己气质、使自己人格更加完美的一种学问。“为人之学者,以为禽犊”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入乎耳,出乎口,就是耳朵里面听进去了,嘴里面说出来贩卖了,是不通过心的,对自身的变化不起作用的,只是作为一种知识传输给别人或者炫耀给别人。
一句流传千年影响极其广泛的一句话叫做“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好像人就是应该为己,可是什么叫做“为己”?如果我们理解了“为己之学”和“为人之学”的差别,我们就明白了什么叫做“人不为己,天地诛灭”。所谓的“为己”就是完美自我,所以这句话真正的含义是,我们有幸成为一个人,成为天地万物之间最为尊贵的生命体,就应该不断地去完美它。一个人要不断的完美自己,提升自己,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你现在不去那样做,天地就要诛灭你。
有句话说得好,要让自己成为一个完美的人,简单的讲就是要成为一个美人。我们现在一提到“美人”就想到美女,美人的含义并非局限于此。我们去看看《诗经》里面,经常有人赞扬美人,美人是指君子,是指完美的人。
前几年,有一阵子,有些人在倡导所谓的“普世价值”观念。其实,哪有什么普世价值观念呢?不同的文化它的价值观念是不同的,有人说仁爱具有普世价值,是啊,从表面来看是如此,基督教讲爱,佛学讲慈悲也是爱,孔子儒家也讲爱,这看起来好像是普世价值,但我们再仔细一看,基督教讲的爱是什么爱?佛学讲的爱是什么爱?儒家讲的爱又是什么爱?它们是不一样的。如果非要说相同的地方,有,中国的墨子讲的“兼爱”有点像基督教说的爱,也不完全一样。儒家讲的爱是由己及人,由近及远,先爱你的家人、你的父母、你的兄弟姐妹、你的亲属,再一点一点推广出去,“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一点一点推出去,然后再爱万物,整个过程是亲亲、仁民、爱物。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连自己的子女都不爱,连自己的兄弟姐妹也不爱,不可能相信这个人是可以去爱别人家的老人、父母、儿童的。在中国的文化观念里面这是不可想象的,因为自己的家人都不爱,你怎么去爱别人?所以不同的文化,它的理念就不同,这些理念从生命观上就可以看出来。
基督教文化的生命观认为生命是上帝创造的,所以大家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是上帝的子女,子女跟父母在某一个意义来讲都是上帝的子女。在这种背景下,强调个体的独立性是西方文化的特色。生命的延续是上帝不断地创造出一个个新的个体,借着父母的肉体把这些生命制造出来。
那中国文化背景下的生命是怎么样的?生命从根源来讲是天地,“天地者,生之本也”,所有的生命都要分成不同的类,有人类、禽类、兽类,每一类都有它自己的生命源头,就是它的祖先,所以“先祖者,类之本也”。生命是自然的生存,生命的延续是靠父母子女这样代代血缘相续的,所以子女跟父母的关系是一种亲密的血缘关系。可以说是一个代代相承的生命观,非常强调血缘之间的亲情关系。所以中国有了这样一种价值观,首先要爱你的家人,然后再去爱其他的人,然后再去爱万物。我们都是同类,所有的民族同胞和所有的物都是跟我们同类的。
宋代理学家张载所讲的“民吾同胞,物吾与也”里的“民”就是同类的意思,所有的民都是我的同胞,所有的物都跟我同类,而且我们还应该看到,其实在这种最私密的关系里面包含着一种最无私的精神。父母对子女这种最私密的关系里面,就包含着最无私的精神。
西方的文化如果把它归结起来看,一个根本的特点就是救赎和他利。上帝就是救世主,我们每个人都要靠上帝来救赎,靠神来救助,包括印度文化中的宗教也是一样,一切由神来决定,一切也要靠神来改变,所以神是救赎,靠外在的力量支援你。
中国的文化是强调自救和自律,要靠自己来救自己,自我提升,行为自我约束,为仁由己,所以强调的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当然人的自觉性是有限的,也必须要有外力来辅助,所以也不能没有“法”,但重点是强调道德的自觉、自我的约束。我们现在张口就“仁者爱人”,其实不是,仁的精神首先是要自爱,也就是《论语》里面讲的“克己复礼为仁”。我们要这个社会能够安定和谐,就必须要求每个人遵守社会的公共道德,就是“礼”的制度的规定,这就叫做“克己复礼”。过去常常讲“治世要用儒”,治世不用儒的话就是鼓励大家去造反,不遵守礼仪,这样社会能安定吗?安定不了。人文的概念就是“礼乐教化”,也就是中国常讲的文化,强调“自立自治”。“仁者爱人”是仁的一个内容,但我觉得最深的还是自爱,我这里讲一个故事给大家听,它告诉我们仁的思想的内涵。
有一天孔子在屋里面坐着,弟子子路进来问学,孔子就问了他两个问题:何为仁?何为智?这两个问题被古人看作是圣人的重要标准,圣人就是既有“仁”的品质又有“智”的智慧,智的问题我暂且不讲,先讲讲仁。何为仁呢?子路说“仁者使人爱己”,这固然没错,你如果是个仁者的话,必然会受到尊敬爱戴。所以孔子给他的评价是“可谓士矣”,可以说你是一个读书的人了。过了一会儿,子贡又进来了,孔子还问他这两个问题,子贡回答说,“仁者爱人”。孔子给他的评价是“可以为士君子矣”,可以称为读书人中间的一个君子了。过了一会儿,颜渊进来了(他是孔子最喜爱的弟子),孔子还是问同样的问题,颜渊回答是“仁者自爱”。孔子听了之后大为赞赏,他说“可以为明君子矣”,说颜渊是真正明白道理的一个君子,懂得“仁者自爱”。这里的“仁者自爱”跟前面讲的“克己复礼为仁”是一致的。《论语》记载的也是颜渊问孔子,何为仁?孔子的回答说“克己复礼为仁”。颜渊又问他,请问具体哪些方面?孔子就告诉他,“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人最核心的东西就是要自爱,自爱才能自尊,才能够去爱人和尊敬人,才能够受到别人的爱和尊敬,所以不能本末颠倒。
中国文化中最强调的是责任,孔子当年周游列国,到了卫国,卫国的君主就问他,我如果把国家交给你来治理,你从哪里下手?孔子说“必也正名乎”,首先要从正名入手,卫国的君主听了以后非常高兴。他说如果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我连饭都吃不上,社会也不能安宁。我们要循名责实,我们考察干部就需要遵循这条原则,你担当什么职务,就要做合乎你职务的事,敢于担当。韩非子是非常强调这一点的。
曾经在一个课堂上,有一个学员讲他学习了国学后的体会,他说学了儒家后拿得起,学了佛教后放得下,学了道家后看得开,总结得很好。后来我又讲,为什么说学了儒家就拿得起呢?最根本的就是儒家敢担当,所以儒家要讲“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只有有了敢于担当的精神,才能拿得起。佛道也是中国的文化主体结构的东西,中国文化自始至终都是一种多元、包容的传统,现实中始终是三教并存、相互补充的。西方文化自中世纪以来一直是由基督教文化垄断的,一切不符合基督教价值观念的思维方式就要被排斥,就要被宣布为异端异教,要受到宗教裁判所的审判,而在中国始终是多元并存、相互尊重的。
我们过去讲“以儒治国”,儒家思想主要讲治理国家和社会。“以道治生”,确实我们的养生和医学等方面与道家思想关联得更多一些。“以佛治心”,是指佛教认为我们人类和社会的一切问题,根源都在人心中,尤其是贪、嗔、痴三心,佛家把它整个的理论实践概括为戒、定、慧三学。以“三学”来应对人心中的贪、嗔、痴。佛教里面有一句流行的话叫“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所以我们常常讲以佛来治心。治国、治身、治心是相互配合的。
学习了道,思想看得开。中国道家的思想强调“道法自然”,以自然为准则,尊重事物的本来状况。它非常强调一个观念,叫做知足。道家讲每个事物都有它的天性和本性,本性规定它需要多少,满足它的需要就可以了,过了反而会损害它。道家的思想强调自然合理,要合乎每个事物自然的状态,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要实事求是,注重个性差异。我们现在在这方面就很欠缺,过去我们常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而按现在的选才标准,大概也只有三四行,做科学家、做官、做老板,这才有出息,才能出状元,干其他的行业都不能出状元,完全忽视了个性的差异。
道家是非常注重这个差异的,《庄子》里曾经讲到一个故事,讲一只大鸟和一只小鸟,大鸟要吃饱肚子就要四处觅食,小鸟肚子那么小,有几粒谷子就饱了。有一次两只鸟碰到一起了,小鸟看到大鸟能够四处游走,尝尽天下美食,就非常羡慕,想像它一样。大鸟看到小鸟吃两粒米就饱了,非常轻松,免却了四处奔波觅食的辛苦,也非常羡慕。庄子就评论说,大鸟你不要羡慕小鸟,小鸟你也不要羡慕大鸟,你们两个本来就不同,大鸟如果像小鸟那样轻松,弄不了两天就饿死了,小鸟要是尝遍天下美食,一顿饭就给撑死了,大家要顺其自然,懂得知足。
知足者把其他的东西看作是身外之物,不需要留恋,看得开。这些东西对我们没有益,反而有害,没有必要去贪恋它。不知足的人,贪这个,也贪那个,他看不开。所以道家的思想对人生是非常有意义的,它让我们不要去贪恋身外之物,因为这些身外之物不仅没有利,对生命来讲还有害,要懂得这个道理。
那为什么佛教能够让人“放得下”?佛教的思想让我们懂得万物都是无常的,不是永恒的,这跟缘起思想有关系。佛教认为万物都是因缘而生,因缘而有,那么因缘形成的这个世界的万物有什么特点呢?那就是无常。缘有聚也必然有散,因此一切事物有生也一定有灭;有聚一定有散;有会一定有离。这是缘起法的特点,没有永恒。所以对生命的贪恋和对外物的贪恋都是没有意义的,总有一天,你要撒手而去,什么东西都不属于你。人有生老病死,万物也是如此,就像沧海桑田的变幻。我们生存的环境也不是永恒的,它在不断地变化着,一切事物都是这样的。佛教讲的缘起让我们明白生命和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因为是各种因缘聚在一起才有这个事物,所以这个事物不是一个独立的主体,它是由各种因缘聚在一起才有的。
佛教在《金刚经》里讲“一切有为法”,所有我们看到的东西,人也好,物也好,在佛教里面都被称为“有为法”,“一切有为法,应作如是观”,就是应该这样来认识它。怎么样来认识它?是六个“如”:“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像梦境一样,像幻觉一样,像肥皂泡一样,像影子一样,像露水一样,像闪电一样。“梦幻泡影”是说它没有实实在在独立的主体和自性,在佛学里面就叫做“无我”;“如露亦如电”是指一闪而过,也就是无常。佛教的缘起理论让我们认识到整个世界是无我的,无常的,所以对物的执着也好,对自我生命的执着也好,都是我们烦恼的根源。用两句话来概括人们的问题在什么地方就是:“执取名相看不破”,“执我为本放不下”。所以要是你们有一天能够放下自我,就真正自由自在了。懂得了佛教的教义,就可以放下、自在。你们可以看到佛教的很多庙里都挂了一块匾——“得大自在”。所以我们人如果能够拿得起,放得下,看得开,这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幸福的人生境界。有的人是三样俱全,既拿不起,又放不下,还看不开,这是最痛苦的;有的人拿得起但放不下也痛苦。
所以我觉得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的哲学观念对于我们的人生是很有启发意义的。我们人类在这个世界上碰到最多的三个大矛盾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己的身心的关系。我们想一想,我们的三大文化体系不恰好应对了这三大矛盾吗?
道家的思想就可以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中国道家思想里面,自然的概念不是指天地万物,而是指事物的本性,只要我们尊重自然的本性,去适应自然的环境,就不会跟自然形成矛盾和冲突,也不会危害到我们生存的环境,这不就是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吗?道家的思想认为人的生命要活得好,必须要顺应自然,顺应事实,顺应日夜,这是最基本的一条。现在《道德经》在全世界翻译的语言之多仅次于《圣经》,在欧洲的一些国家像德国、法国,他们的学生和一般的公民对于《道德经》的了解大概比我们中国人还多。
儒家的思想其实就是来解决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解决的方法就是反求诸己,反省自我,不要怨天尤人,这也很契合我们现在讲的这个问题。
现在世界上还有很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人的身心的矛盾,或者叫灵肉的矛盾,这个问题相当严重,所以现在心理学也越来越被人们重视。人的心理的问题要从根本上来解决,佛教也给我们提供了这方面的资源。
中国的文化我刚才讲是内向,一切都往内,在天、地、人中间找人的问题;在人与人之间找自己的问题;在自己身上找自己的心,一层一层地向内,不是一层一层地向外。西方文化就是向外,身心的问题主要是去找身体的问题,但现在西方的心理学实际上在某一个方面超过了我们。
比如治理环境的问题,现在的思路就是把它当作外在的,不从人的本身去找根源。人的贪欲不灭,这个自然就永远治不好,这边在治那边又在破坏,所以西方的思路是向外。我们是向内,这是因为思维方式上的差异。价值观念上的差异其实也就是哲学的差异,哲学是文化的核心。学点哲学对我们的人生是很有意义的,对问题能够看得更明白更透彻,所以不要把哲学看成是神秘的、空洞的。
中国的学问就是强调要有所受用,要知行合一。中国哲学一个重要的品格就是实践性,不是空谈的。过去的人有没有空谈的?有。我们历史上很多的理学家,走着走着就走到空谈了,所以到后来人们就批评这些理学家,说你们这些人只会空谈道理,到了有事情你们什么都办不成,所以这就叫做“无事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道理讲得还不错,但是解决不了问题。实际上中国的哲学强调的是“内圣外王”,内圣就是提高我们的素质,做内圣的功夫,提升自己要成圣,成不了圣,也要成贤,成不了圣、成不了贤也要成人。人跟动物的差别很小很小,一不小心就变为禽兽,所以学习首先是要学习做人,人做好了还要进一步提高成贤成圣。要做出事业来,做出事功来,叫外王,“王”就是指事功、事业。你不光修养好了就行,还要做出事业来,千万不要像我们现在很多的大学生那样说起来夸夸其谈,一做事情什么都做不成,我们的内圣外王是结合在一起的。
《大学》里提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前面的功夫就是做内圣的功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把这个心正好,然后落实到自己的身体上面来改变自己的气质,变化气质改变心性,然后落实到齐家、治国、平天下,做出事功来。
所以中国的哲学一定是知行合一的,《中庸》里面给我们提出来一个很好的问学的过程,就是“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要能够提出问题来,给自己提出问题来,给老师提出问题来,还要思考,还要有明辨,最后笃行,实实在在地落实到行动上面去。所以中国的哲学不是空谈,不是虚谈,而是能够落实的,能够变化气质、改变心性、提升素养的。因为时间的关系,我就讲到这儿,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潘攀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0513/88972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