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往日专题集结 治国理政进行时 聚焦 全面深化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十三五”时期发展主线的“牛鼻子”
2016年05月17日 09:55
【陆铭:大城市应该发挥吸纳低技能劳动力就业的作用】
复旦大学发展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陆铭表示, 在美国的研究发现,每一个高科技产业的就业可以带动5个其他行业的就业岗位,其中,2个是相对高端的服务业(比如医生和律师),而另3个则集中在消费型的服务业(如售货员和餐馆服务员)。换句话说,高、低技能的劳动力的比例大致就是1∶1的关系。相比之下,制造业对于就业的带动力相对较弱,一个制造业就业岗位的增加大约带动1.6个本地服务业的就业。相比之下,除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人口密集之外,中国的大城市未能像美国的大城市那样发挥吸纳低技能劳动力就业的作用。在美国,大城市与中小城市相比,高技能者和低技能者的比重都比较高,而中间技能的劳动力比重较低。其中的道理就在于上文所说的高、低技能劳动力之间的互补性,高技能劳动者集聚在大城市后,既在生产里需要清洁工,同时也在生活里面需要家政服务员。但中等技能这部分的劳动者,“高不成低不就”,既难以跟高技能劳动者竞争,又不愿意做低技能劳动者做的服务工作,这些人相对来说不愿意到纽约这样的大城市去。这就是市场经济下出现的情况。
【胡鞍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十三五”时期发展主线的“牛鼻子”】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教授胡鞍钢指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十三五”规划纲要第五章“发展主线”指出:“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必须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供给能力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要”。供给侧改革的根本,是使我国供给能力更好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要,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从“三期叠加”到“新常态”,再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深化认识的过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引领经济新常态的必然要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助力需求侧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推动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推动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然要求。
【齐凯君、梁丽辉:侧供给改革要形成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机制】
燕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齐凯君,河北金融学院社会科学教学部梁丽辉撰文指出,城镇化是人口和生产要素在不同行业、区域分布结构优化的过程,离不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助推。这一过程的顺利推进,需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全面释放经济社会活力。城镇化是工业化聚集效应的必然结果,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应遵循规律、因势利导,既不能人为抑制、行政主导,也不能急于求成、拔苗助长。推进新型城镇化,政府应恪守权力边界,摒弃功利的实用主义做法。当前,既不能单纯把城镇化作为应对经济下行的灵丹妙药,更不能把农民工视作激活房地产市场的“接盘侠”,强迫农民进城上楼,而应尊重市场规律,尊重农民择善而从的自主权,提供足够的发展机会和社会保障,保证农民工“进得来”“融得进”“住得下”“过得好”。可以在基础设施、公共工程和公共服务领域实行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PPP模式,调动全社会的资源和力量,形成农民工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减轻地方政府财政压力。这就要求地方政府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形成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新型城镇化机制,促进城乡之间土地、资金、劳动力要素流动,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罗庆朗:全要素生产率是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源】
罗庆朗表示,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人口红利为基础的高投资、高出口拉动型的发展模式面临巨大挑战,供给端不足以支撑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第一,人口结构和劳动力供给状况发生根本性变化。第二,工业化进程已进入中后期阶段,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释放出的增长潜力已基本耗尽。第三,要素红利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接近消耗殆尽。此外,要素驱动模式也带来自然资源的大量耗费和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
分解GDP的增长,主要有资本的贡献、劳动的贡献和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纵观1980—2010期间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情况,劳动和资本对增长的贡献大约在60%左右,而全要素生产率对增长的贡献在40%左右。从这三个因素看,靠资本投资难以为继,因为没有一个国家长期用资本投资支持经济增长;同时,我国新的劳动力供给面临瓶颈,全要素生产率将成为新常态下可持续的增长动力。新常态下,我国经济要完成增长动力的转换,从投资驱动、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如果我们不能着力优化产业结构和提升发展质量,经济就可能失速乃至停滞,并且极易落入“中等收入陷阱”。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我国经济迫切需要形成全要素生产率的支撑作用,从而对冲资本要素和劳动要素的下行影响,保持经济可持续增长。
【胡颖廉:食品安全要把握创新、绿色、共享三大理念】
国家行政学院胡颖廉指出,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中,创新、绿色和共享与食品安全关联密切。第一,要用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提升监管效能。创新监管职能,改变食药监管部门将大量精力用于行政许可的状况,通过简政放权增加事中事后监管的人力物力资源。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型监管手段建立食品安全立体防控体系,以智慧监管提升监管效能。第二,将食品安全嵌入生态文明建设。应建立分类治理机制:农业大省和粮食主产区经济发展水平偏低,要科学评估和尽量减少工业化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发达地区尤其是大城市以输入型食品安全风险为主,可探索输出地食品安全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其他地区应协调好三次产业间关系,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第三,把食品安全作为基本公共服务向全民提供。应科学设置考核指标和问责情形,引导地方政府从被动应对食品安全事件的底线思维,升级为主动增进健康福祉的上限思维。关键是让政府认识到食品安全工作是“会出彩”的事,能够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带来巨大社会效益。
责任编辑:黄艳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0517/890062.shtml

 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