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文化产业
国际博物馆日:让博物馆文化融入现代生活
2016年05月19日 14:49
【事件介绍】
让博物馆融入市民生活
青岛全市有62家博物馆,你带着孩子去过几家?青岛市博物馆里有馆藏文物24万余件,你带着孩子看过多少?你有多久没有带孩子去过博物馆了?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记者近日来在四方实验小学等多家中小学校,对211名学生进行了调查,发现仅有六分之一的学生喜欢去博物馆。很多孩子表示,博物馆是陈列大量珍贵文物的场所,他们参观时难免会看不懂,听不明白。记者从市博物馆了解到,他们近年来开展“走进博物馆――藏品探秘”等一系列互动活动,吸引更多青少年爱上博物馆。
5月18日是一年一度的国际博物馆日。
以往,博物馆可能是一个距离我们生活挺遥远的所在。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开始逐渐提高,参观博物馆成为人们生活中越来越重要的内容。以当下火爆的出国旅游为例,走出国门的中国游客不再仅仅热衷于到奢侈品商店“蜂拥抢购”,不再满足于在各个名胜景点上拍照留念,而是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走进卢浮宫、走进大英博物馆、走进大都会博物馆……据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的数据显示,该博物馆2015年的参观人数达630万人次,创该博物馆客流量新纪录,而其中中国游客数量已经在所有外国游客中排名第一。
不仅仅是那些国外的知名大博物馆,近年来,岛城的很多博物馆也逐渐被市民耳熟能详,例如青岛市博物馆、海军博物馆、青岛市民俗博物馆、青岛啤酒博物馆、青岛贝壳博物馆、道路交通博物馆等等。但与那些知名大博物馆相比,咱们岛城的博物馆,特别是很多民办博物馆尚在发展阶段,不少博物馆存在着展示内容和手法比较落后、宣传力度不够、人员和经费相对短缺等问题,很多博物馆因为展品不多,成为“一次性消费品”。为此,青岛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市财政局、市国土资源房管局等十一家部门在去年联合下发了《关于促进民办博物馆发展若干政策的意见》,在更好地改善和优化民办博物馆生存环境的同时,引导和促进民办博物馆向规范化和专业化的方向健康发展。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办法,在博物馆免费开放、安防设施、特色展览、学术研究等方面给予资金奖励,在建馆用地、税收优惠、人员培训、职称评审、旅游规划等方面给予支持帮助,初步形成了“以国有博物馆为主体、民办博物馆为补充”的发展格局。
可即便如此,我市的中小学生仍然有很大一部分没有跟父母去过博物馆,而那些中老年市民更是很少涉足博物馆。
显然,发展博物馆并不是只有“免费开放”这一招。各级文化部门、博物馆管理者,在强化收藏、研究功效的同时,更要注重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事实上,现代博物馆的核心使命就是教育,其重要性甚至超过收藏与研究。1906年,美国博物馆协会的成立宣言里称:“博物馆应成为民众的大学”。许多欧美国家也正是基于这一目的,建设了各种不同门类的博物馆,让它们成为重要的教育资源之一。所以,博物馆国民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博物馆教育应融入教学大纲,列入教学计划,在定期参观的基础上,历史、美术、地理、自然等课程,可以把课堂直接搬进博物馆现场教学。想想看,当讲述地质年代时,学生们看的不是课本与幻灯,而是可以触摸的化石、栩栩如生的恐龙。这样的课程肯定形象有趣、记忆深刻。
除了政府扶植之外,岛城博物馆的发展还要有更多的努力、更广的眼界和更新的创意。比如北京故宫博物院通过很多“卖萌”创意周边产品,脱去了呆板严肃的外套,刷新了公众对其固有的印象,并陆续推出《韩熙载夜宴图》、《每日故宫》、《清代皇帝服饰》三款app,通过“互联网+”的形式,增强参观体验和交流互动。再比如上海自然博物馆,其早已经不再局限于单纯的展品展示,其更像是一个由动物园、植物园、科技馆、图书馆、4d电影院等等元素集中起来的大型休闲娱乐中心,它可以同时满足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为参观者提供更多方面的体验,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并成为一个新的城市景观。
所以,博物馆也要针对更为广泛的人群,为他们提供丰富多彩的、富有时代气息的、深受欢迎的文化产品,像故宫博物院、上海自然博物馆一样,让博物馆成为市民的休闲文化中心,成为城市的精神文化地标,真正地融入所有人的生活当中。
让博物馆成为“民众的大学”
当下,文明发展、文化发展,日益受到重视,比如“十三五”规划提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让公民素质和文明素养显著提高”。5月18日的“国际博物馆日”就要到了,我们要让“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的场所”的博物馆,成为涵养文化、栽培文明的肥沃苗圃,成为“民众的大学”。
强化“以人为上”、“人本意识”,做好实实在在的文化惠民、文化便民。《博物馆条例》规定,博物馆要“为教育、研究、欣赏的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遗产。”博物馆不仅要完成典藏任务、留住历史,“博物馆不在于拥有什么,而在于它以其有用的资源做了什么,”它更是摆脱“以物为上”的传统定位、单一的研究需要,强调“以社会和人的需要为上”,将“研究”和“典藏”围绕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服务,通过温情脉脉的“收藏—研究—诠释—展示”,比如有些博物馆开展的文物进社区,流动展览车,携带文物下乡宣传,系列化的文物展览等,让古老文化“活”在现代人的生活和记忆中,甚至走到穷乡僻壤,深化人们对自然和文化的理解,为培养公共文明气质、公民文化素养,做出看得见的贡献。
做好“网上博物馆”、“互联网+博物馆”,优化、深化现代文化服务意识。当下,“互联网+”已经深入人心,网络文化服务拥有越来越广阔的市场,在不少发达国家,“网上博物馆”已发挥了重要的文化传播功效,因此,我们的各级各类博物馆,也应该树立现代化服务意识,通过App方式、微信微博、文创意识、网络预约和购票等方式,和公众完成联系,将形象、生动、动感、立体的博物馆文化,呈现给社会公众,发挥深厚的文化滋养功效。比如,三星堆博物馆的“青铜面具饼干”、杜甫草堂博物馆的“q版杜甫很忙”、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唐妞”“唐美丽”“汉英俊”等文创产品。有些博物馆还可以让游客看到藏品的精巧入微的细节,甚至可以打印出3d立体藏品。走在“卖萌”前列的故宫,目前已有超7000种各具特色的文创衍生品,仅今年上半年文创产品销售额就已突破7亿元,超过去年全年销售总和。创造了优良的经济效应,也带来深厚优雅的文化感受和熏陶。
强化文教合作、文化交流意识,让博物馆成为各级各类学校的“第二课堂”。孩子是国家的未来,如果他们从小积累了丰厚的文化和文明素养,就为“文化大国”打下了厚重根基。因此,各级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构成,应该在文化合作、教育合作方面,积极作为,想方设法将历史、美术、地理、自然、音乐等课程,搬到博物馆,将博物馆教育融入教育计划、教学大纲,让进博物馆学习成常态学习方式,为提升孩子们的文化素养、审美素养、科学素养、爱国精神,做出积极的承担。比如陕西省的做法,在全国率先成立博物馆教育联盟,让博物馆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比如法国的做法,每逢周三,小学和初中的教室空寂无人,而博物馆变身为学生们的“第二课堂”,同学们在教师和博物馆讲解员的引导下,亲自动手完成一项项科学小实验,用双手、双眼发现和认识世界。很值得借鉴推广。
让博物馆美术馆“惊艳”打开
近些年,有个有意思的现象。平时不少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冷冷清清,门可罗雀,然而一旦有特展、书展、专题展,或是有趣的体验式文化活动,便立时爆满,像世博会中国馆会动的清明上河图、故宫石渠宝笈特展、首博海昏侯出土文物展、在浦江边还原西部洞窟的喜玛拉雅美术馆敦煌跨年大展……无一不人流如潮,人们扶老携幼,宁愿忍受数小时的排队之苦,也要享受片刻的精神洗礼。
在经济发展起来之后的中国,文化需求也在迅速放量。不断出现的排队长龙,其实是一种警示:国人对文化渴求的旺盛与文化供给、文化创意的相对不足形成巨大反差。其实,平时各种馆里仍然深藏着无数“月光宝盒”,但在刻板传统的展示方式下,本足以惊艳世人的重宝正渐渐蒙尘,缺乏正确的、有创意的打开方式。
在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到来前夕,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一份文化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文物局《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意见》,要旨是深入发掘馆藏资源,动员社会力量,推动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利用,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用国家的力量,以开放的体制,来鼓励文化文物单位从历史文明中挖掘文化创意, 进行产品开发,这显然还有更加深远的含义。
首先是着眼于提升社会文明水平和国家软实力。中国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然而有文化缺创意,让我们在对下一代、对海内外讲述中国故事时常常难以得心应手。在世界上一提起中国文化,常常还是熊猫、功夫、中餐、双面绣……反观左邻右舍,韩剧对韩国历史文化的成功推广,日本动漫抓住了无数少年的业余时间,文化创意产业的成功,往往展示国家软实力的成功。
其次,从供给侧发力,通过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创造新的消费增长点,不但能用更多高品质文化产品供给释放市场活力,也能推进产业结构性改革,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抓手。事实上,很多地方的文化产业已迅猛发展为支柱性产业。当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时,人们对精神文化产品的消费需求往往大幅攀升。根据最新统计,中国人均GDP已经突破8000美元,大力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此其时也。
第三,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如何应对L型经济走势?文化产业既可提振信心,也能成为经济发展的“突围部队”。国际经验表明,在经济爬坡阶段,文化市场往往能产生“口红效应”,文化创意产品具有不可替代的精神激励作用,并为自己赢得宝贵的发展机遇。
因此,用市场的力量、社会的力量、高新技术的力量,在政府的鼓励推动下,让久藏深闺的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开发出源源不绝的文化创意产品,培育创新型新文化业态,深孚民心,深具发展空间。
需要提醒的是,在开发文化产品的同时,不能丢掉博物馆的公益属性,要着眼创新,不能唯利是图、过度商业化。
一个文化产品百花齐放的时代,值得期待。
【启示与思考】
截至2013年,我国博物馆数量已达4000余家,其中一半以上都是免费博物馆,年参观人次逐渐提升。但观展者和人口基数相比仍然不算“可观”,博物馆参观者寥寥的新闻时有耳闻。从生活中同样可以观察到,除了被当作旅游城市热门景点的博物馆,“去博物馆”还没有成为我们日常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今年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与文化景观”,细思耐人寻味。借助国际博物馆日的到来,重申博物馆的价值,让每个人都能够认识到博物馆带给我们的文化冲击力所在,让博物馆成为文化教育的“百花园”。
在有限的空间内浓缩和展现漫长的人类文明史和多元的人文景观,并提供给人思接万里的文化视野,正是博物馆动人心魄的地方;保存人类文化生活的众多传奇、记录无数历史巨人的足迹,正是博物馆的意义所在。
互联网时代,博物馆如何重焕生机,成为当下文博界绕不开的话题。我国许多博物馆都在努力开拓数字化展示和服务的平台,尝试管护文物智能化。比如故宫开始颠覆一个传统博物馆的固有形象,用新颖时髦的方式,借助网络技术,探索“互联网+”时代的新出路,全面利用微信、微博、APP等新媒体形式来宣传自身文化,让文创产品走入寻常百姓家。公民对文化福利需求渐高的当下,我们要想方设法让博物馆文化融入现代生活和心灵,发挥深厚的文化滋润和反哺功效。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佘小莉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0519/89052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