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博览 博古通今 独家讲稿
商传:走进晚明
2016年05月24日 09:05
商传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明史学会会长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律责任)
完整视频:http://www.71.cn/2016/0524/891169.shtml
精彩论述:http://www.71.cn/2016/0524/891170.shtml
今天非常荣幸能够来到我们这个高层次的讲坛,跟大家谈一谈我学习明史的一点心得,今天我带来的题目是《走进晚明》,这也是我近年来的一个研究课题,现在这个课题已经结项了。
一、曾经被误读的历史
晚明在中国历史上,名声不太好,我给它的定义叫“曾经被误读的历史”。大家说起晚明的时候,都说是一段遗憾的历史,这段历史留给我们太多值得思考的教训和启发。纵观历史,不管多么强盛、多么了不起的朝代都有一个从兴到衰的过程,我们把它叫做历史的怪圈,中国始终没有走出这个历史的怪圈。大家可以想一想,秦汉以来,中国这么多的朝代中有哪一个朝代被称作“晚”,大家熟悉的就是晚唐、晚清、晚明,除此之外,没有了(其实还有一个就是晚宋,大家不习惯这么叫,都称之为南宋)。在我们中国的历史上,能够称之为“晚”的时段不多,这就说明“晚”和“末”不一样,它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段的定义。
上个世纪80年代,我们跟着白寿彝老师编书,我和他编了《中国通史》明代这一卷,白先生说明朝的后期政治上那么腐败,可是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却十分繁荣,要是能把这点写出来,这个书就不得了。从那时候起,我们就开始关注这个问题,按照我们习惯的一个理论就是不破不立,一定是在腐败的基础上才能生长出新的东西来。这个问题一直到我们真正对晚明做研究的时候才逐渐有了感悟。我的老师谢国桢先生,是研究晚明史的,可以说是晚明史的泰斗、权威。他年轻的时候在清华读研究生,师从梁启超,梁先生也是研究晚明史的。但我的老师主要是做晚明历史文化研究,所以我们从老师身上并没有得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我们带着这个问题结合,历史上对晚明的认识,开始思考晚明的问题。
我们知道晚明的名声不好,明朝灭亡了,可是问题是“晚”不是“末”,“晚”和“末”的区别在哪里?就像是白先生的话,它给人的感觉就是快到末路了,走下坡路了,可是它的经济文化繁荣,这个时段叫“晚”,所以晚明也叫盛明。晚明和晚清、晚唐不完全一样,晚唐和晚清都有一个明确的历史坐标。晚唐的历史坐标是“安史之乱”,国家一下子开始走下坡路,晚清是“鸦片战争”,西方列强打进来了,把中国自己的发展道路扭曲了,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的社会。晚明没有这样一个明确的历史事件。所以讲晚明大家的认识都不一致,不过今天史学界比较认可的晚明是从万历朝开始的。可是实际上大家知道,明朝这个朝代很早就出现了王朝后期的一些现象,出现得非常的早。明朝真是糟糕,说好听点是这个朝代的皇帝有个性,说难听点一个一个都不成样子,所以明朝和清朝完全不一样。
有一年,我跟着中央电视台做一个节目,走康熙南巡之路。有位清史学家就叫我,他说商传你来看看,在这个运河,康熙皇帝曾拿着仪器测量水位。后来我就问他,那其他人呢?他说其他人就只能在旁边看了,因为别人不会。我说这就是明朝和清朝的区别,明朝会是官员在测量,皇帝不会干这事儿,这是两种体制。明朝的体制给我们展现的就是皇帝的无能。宣宗斗蛐蛐儿;英宗被蒙古人抓走;成化皇帝宠幸万贵妃,比他大了十八九岁的一个宫女;正德皇帝游龙戏凤;嘉靖皇帝信道教炼丹,在宫里面差点没让人给勒死;万历皇帝,大家都知道他几十年不上朝;天启皇帝做木匠活,一切听魏忠贤的;最后到崇祯皇帝亡国。所以明朝的皇帝就是这么糟糕,到了晚明它都要亡国了,它的名声能好吗?好不了。可是大家不知道,其实晚明这个时段在中国历史上是一次社会转型期。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这篇文章里曾提到过,“中国如果没有外国帝国主义的入侵,也将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这句话实际上是范文澜范老讲的,被毛主席用在文章里。我不赞同这种观点,如果没有外国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会是什么样子我们不知道,因为它没有发生,历史是不能假设的。但是这个说法对于学术界有一个非常重大的贡献,这个贡献就是我们开始了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的研究,今天我们叫社会转型研究。中国在没有外国帝国主义入侵的情况下,它自身也在发生着社会转变,走向自身的近代化,只是这一点大家不是很了解。如果我们今天认定晚明与战国时期一样,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社会转型期,大家会觉得晚明不得了。
清朝皇帝说明朝的灭亡非亡于崇祯,实亡于万历天启,我们觉得他说得有道理,接受了这种说法,于是大家都来传达这样一个观念:明朝灭亡不是在崇祯时,从万历天启就已经要灭亡了。其实这句话是有目的的,清朝皇帝否定明朝是必须的,如果他不否定明朝,说前朝都好,那干吗还要取代人家,这没有合理性了。他一定要说明朝不好,而且这个不好,不是从崇祯开始的,而是从万历时代就要灭亡了,这样就形成了对晚明认识的一个理论。当然了,明朝灭亡了,灭亡的朝代一定不好,好朝代怎么会灭亡呢?可是明朝的遗民不拥护清朝,还是拥护明朝,这些遗民认为怎么一个好端端的明朝就这样灭亡了?我们要找自身的缺点。如果都是好的,也就根本不会灭亡了,灭亡了的这个朝代肯定有问题。
晚明和明初相比国力衰退很多。大家知道明朝永乐皇帝朱棣,他一生做了很多件值得大书特书的事,郑和下西洋、迁都北京、五伐漠北、征服安南、开通运河,修《永乐大典》,他这一辈子做的这些事拿出任何一件放到其他皇帝身上,那个人都能名垂千古了,永乐皇帝很了不起。那个时候国力强盛,你看郑和下西洋的宝船,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船相比,哥伦布的船也就和宝船带的舢板差不多大小,差得太远了。明初国力强盛,可是到了万历年间,它就不强盛了。当时日本人侵略朝鲜,咱们中国的军队就去支援了,到了朝鲜这一仗打了七八年,虽然把日本人打垮了,但中国也元气大伤。现在研究起这段历史,韩国对中国的明朝还是很有感情的,认为中国是帮助朝鲜打日本打得自己筋疲力尽,被满清钻了空子。韩国的史料里面一直在用明朝的纪年,像万历多少年、崇祯多少年,可后来就突然不记了,没有了国号和年号,因为明朝灭亡了,韩国不认可满清,他们对明朝有这样一份感情。但如果这场战争发生在明朝初年就不至于,明朝初年的时候,日本就开始侵犯中国沿海,永乐皇帝手下的运粮船看到日本倭寇的战船可以追着打,打得日本落花流水,在大连旅顺这个地方把侵略的倭寇全部消灭,从此不敢再来,那时候国力多强大,所以到了晚明的时候国力确实衰退了。
晚明的衰落还体现在政治腐败上,当时宦官专权,官员贪污,社会矛盾激化,民怨沸腾,农民起义频发,可是我们为什么又说晚明是社会转型期呢?
二、晚明时代究竟是什么样子
我先讲一个小故事。隆庆、万历年间,在江南苏州出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农民种庄稼不如到城里打工赚钱多,所以都去城里打工挣钱去了,乡下的地便荒芜了,特别是条件不好的低洼地。但还是有聪明人,有一个农民谭小,排行老三,所以大家都叫他谭三,廉价收购了乡亲们的低洼地。收购完这些地之后,他就雇人在低洼地挖水池子,这水池子一挖出来,奇怪的现象出现了,高处的水往低处流,就可以养鱼,高地也开始不那么被水浸泡着,可以种庄稼了,种蔬菜和果树,所有的种植都可以开展起来。水池子里面养鱼,水池上又搭建了猪舍和鸭舍,猪、鸭的粪掉到鱼池里面喂鱼,鱼还长得挺快,整个就是一个生态农业呀。而且他这样一整合,一下子就富裕起来了。
大家可以从这个故事里面看到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被打破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欧洲不一样,欧洲的自然经济是以领主为核心,领主在城堡里面,有大量的农奴。农奴除了种庄稼、交租子之外,还给领主服劳役,这些农奴里面什么人都有,有皮匠、纺织匠、铁匠,所以领主自给自足不需要交换。我们中国哪有这个,我们中国的自给自足是男耕女织。可是到了晚明,传统的男耕女织的经济被打破了,出现了谭三这样的人,出现了雇佣劳动,我们今天讲这是带有资本主义特色的生产关系。而且这已经是一种商品经济,种这么多粮食,养这么多的鱼你吃不了,有人要它可以出售赚钱。这谭三更好玩了,他绞尽脑汁谋发展,他让农民不休息,生产出来的东西拿到城里去卖,这样大家就有了收入。从这样的一个例子我们就可以看出当时农村社会的变化,城镇生活的变化自然也是如此,按照“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晚明的经济基础变了,上层建筑确实也跟着变化了。这给我们打开了晚明的第一幕。
明朝初年一个著名的大画家王孟端来到了京城,晚上在自己的寓所里面听到隔壁传来了悠扬的箫声,他听得心旷神怡,马上铺开了画纸,挥毫画了一幅墨竹图。第二天到邻居家敲开门,对邻居说:“你好,昨夜闻君箫声,今为君送箫材。”昨天我听到你院子里吹箫,今天给你送点引发箫声的材料,这邻居打开一看,这么著名的画家的作品,是天上掉馅饼吗?还敲开门给我送画!家人赶快准备厚礼,请进来说您能不能再给我画一幅,我弄两幅挂在这里多神气,我多给您钱,王孟端说你这是干什么,做买卖嘛,你是商人?随后他就把画拿了回来,撕掉,扔在地上拂袖而去,我这么高雅的画家怎么能和你商人为伍?那时候的艺术家不爱财,看不起金钱,清傲。
这是明初的故事,可到了明中叶以后,商品经济就来了,文人开始爱财,爱到什么程度呢?像苏州的唐伯虎、祝枝山这么有名的文化名人都爱财,甚至有文人公开称“平生未尝白作文字,最败兴。你可暂将银一锭四五两置吾前,发兴后待作完,仍还汝可也”。这时的文人已经和明朝初年王孟端那样的文人不一样了,他们对于金钱的看法和底线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晚明之所以成为这个样子,是因为进入了商品经济时代,这个时候,整个社会生活都变化了,人们不会像过去物质匮乏的时代那样生活了,开始追求奢靡的生活。
关于晚明的奢靡之风,有这样的记载:“今者里中子弟,谓罗绮不足珍,及求远方吴绸、宋锦、云缣、驼褐,价高而美丽者,以为衣,下逮裤袜,亦以纯采。其所制衣、长裙阔领宽腰细折,倏忽变易,号为时样”。这段话的意思是讲,在我们那个社区里的那帮年轻人,他们现在穿得非常讲究,很多珍贵的好东西,有的是从远方运来的高价材料做成的衣服,而且做得奇形怪状,样式变化很快,人家号称时装。晚明的时候,装束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家都追求个性化。记得我上中学的时候,我们班上分了几位华侨同学,穿着牛仔裤,那时候老师就告诉我们不要和他们接近,穿成这样是流氓。等我女儿上学了,早上起来为穿衣服的事儿和她妈妈矫情,他妈妈就说你就老老实实地穿牛仔裤像个学生多好,这个时候牛仔裤成为学生装了,所以说时代变化了,服装的变化最为突出。
明朝也是这样,有一个官员记载了这样一件事,他说他小的时候念书,赶上领导来学校视察,学生都站着等候接见,领导走到学生中间,看到一位姓曹的学生穿得特别花哨,领导就对这个学生说,你家里是开妓院的还是唱戏的,怎么穿得这么不成体统呢?这个学生恨不能找个地洞钻进去。可是等到这个姓曹的孩子长大当了官员,他跑到学校去视察,一进学校就晕了,学生穿什么的都有,家长还在旁边指指点点,“那个看见没有,穿得最新鲜的就是我的孩子”,他们以此为荣,地方官员也熟视无睹,不以为然。记录这件事儿的官员叫李乐,很保守,他写《见闻杂记》,写到这个事情的时候很不解,不明白社会风气怎么变成这样了。其实这就是社会变化的规律,服饰的变化是时代变化的标志,服饰的变化会引起社会风气的变化,社会风气的变化会影响到生活的各个方面。
晚明这种竞奢的风气也流行到老百姓身边去了,以至于贩夫走卒们也是缨帽缃鞋,纱裙细裤,要是走在乡间小道上,隔墙就能听见一些院子里面传来娇滴滴的流行歌曲的声音,你在大街上碰见一个要饭的,这个要饭的会跟你说,“先生给点钱吧,在下别号某某某”。这样的时代太热闹了,与我们今天相比,就差一套卡拉OK了。明朝的民歌大家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找个集子来看看,我看了之后很是感慨,明朝的流行歌曲真是数也数不清,而且90%都是情歌,占90%的情歌中有一大半还都是黄色情歌,而且只要一流行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男女老少没人不会的。
明朝社会风气变成这样,归根到底还是因为大家贪图享乐,追求生活上的享受,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记载,“迩来竞尚奢靡,齐民而士人之服。士人而大夫之官,饮食器用及婚丧游宴,尽改旧意。贫者亦槌牛击鲜,合飨群祀,与富者斗豪华,至倒囊不计焉”,这是说老百姓要追求有地位的人、士人的生活,而士人则要和官人一样,穷,就不好意思开口,会被人看不起,都要斗富。要注意我们中国的传统一直是不露富的,这说明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的时候,人们就要掩饰自己的穷,就要露富,得跟潮流,你穷人家就看不起你,“见敦厚俭朴者,窘且笑之”,都追求享受,“至倒囊不计焉”,把这钱都花了,再想办法去挣。你怎么才能得到这么多钱,怎么去享受奢华呢?只有一个办法,叫“逐末营利”,“末”是什么呢?“末”是商,“农”是本,可现在是本末倒置了,把“末”提到了“本”的前面了,所以出现了“逐末赢利,填衢溢巷,货杂水陆,淫巧恣异”。这段话出自山东郓城县的县志,它是一种批评,是作为一个反面例子来记载的,可是我们的感觉很好,这么一个山东的郓城县就发展到这个程度了,县城里全都是商店,而且那个货物什么都有,卖什么的都有,非常的丰富,还没有城管驱赶。这样的一种情况,在我们今天看来是繁荣啊,北方小的县城都这么繁荣,那么大的地方更不用说了,那个时候在人们的生活上、意识上发生了很重要的变化。
明末清初有一个很有名的文化人张岱,他有一篇文章写的是关于游泰山的,我最初把它当散文来看,后来发现这是生动的历史资料。在这篇文章里,详细记录了在游览泰山途中各种服务是如何完善,而且这些服务还是划分了等级的。晚明已经发展到这个程度了,后来的人在史书上读到的多是批评,明朝人当时不这么认为,明朝人说不要禁止奢侈,因为追求奢靡才能促进消费、才能拉动生产。“有千万人之奢华,即有千万人之生理。若欲变千万人之奢华而返于淳,必将使千万人之生理几于绝,此天地间损益流通,不可转移之局也。”这是一种消费观念,和我们中国传统的消费观念不一样。我们的传统观念追求节俭,一件衣服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如果这样过九年,做衣服的不都饿死了?明朝人就感觉到了这一点。有史料记载,当时苏州知府觉得社会风气有问题,想整顿整顿,觉得硬性制止大家肯定会闹事不干,就提出一个要求,妇女都不要上山烧香,有伤风化,结果没出三天就有人跑到政府门前坐着了,说大老爷给碗饭吃,没有人上山烧香,我们跑车的人就没活干了。这说明当时社会的经济活动已经形成了一个链条,链条上的任何一个环节断裂都会影响个人生活,当时的社会管理者——各级官员没有想到,形成这种链条之后就不能轻易调控,这是当时人们对整个社会的一个认识。
我们现在来评价一下这种现象,好还是不好?当然,肯定有很多不好的地方,我们后面再讲,但也有一条最根本的“好”的地方,这个“好”的地方是什么呢?打破等级。列宁说社会划分为阶级,这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产阶级社会共有的现象。但是前两种社会中存在的是等级的阶级,在后一种社会中则是非等级的阶级。这就是说资本主义社会里在金钱面前人人平等,它没有等级阶级,只有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如果按照这个理论我们大家可以想想,我们打破了旧的等级,这个社会就进步了,它从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了。这是一种根本性的转变,是社会的进步。所以你看晚明乱糟糟的,农民不种庄稼,要饭的也起别号了,人民都去做买卖了,这就是打破了旧的等级。在传统里面这叫“僭越”,僭越者就是超过了你的等级标准。而打破了等级社会就进步了。所以实际上晚明给我们的启示就是,中国开始了自身的近代化的过程,这又回到我们刚一开始提及的白寿彝先生讲的话,晚明的经济、文化、社会生活都发展了,可是它政治腐败。
晚明的政治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它的政治生活是不是像我们想象的就是一团糟,非常腐败?不见得。
三、晚明的政治变化
晚明的政治也发生了变化,因为经济基础变了,上层建筑也会跟着改变。我们讲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万历十七年
黄仁宇先生写的《万历十五年》很多人都读过,这个人思想敏捷,很了不起,但我不同意他的历史观,我认为在万历十五年的时候值得一提的事件就是海瑞死了,但是黄先生写得就是好,通过对这一年的描写,给我们展现了晚明的政治历史面貌。而万历十七年这一年发生了几件惊动朝野的大事,值得我们思考。
万历十七年的年初就出了一件事情。年初有一个官员去顺天府考试的时候作弊,这个考生是官员子弟,文理不通,写的东西水平很低,可是也通过考试了,就有人把这件事举报了,一时之间社会的舆论压力非常之大,在这个舆论压力之下,就有人提出来是不是再考一次,万历皇帝不同意,说问题归问题,哪能有问题就重考啊。可内阁大学士就劝皇帝,他说你老人家没关系,我有压力。最后只好派调查组去调查,给大家一个合理的解释,这个事儿才慢慢压下去。这样的事在今天看来很正常,但是在晚明那样一个君主专制时代,舆论说有问题,有官商勾结、作弊,政府就得派工作组去调查,还写出报告给大家公布,这在中国历史上有过吗?哪个朝代、哪个皇帝允许?但是晚明就发生了,这就是政治上的进步,这就是变化!这件事情虽然在明朝的历史上是污点,但它给我们的启示就是明朝变化了。
万历十七年末还有一件新鲜事,一个司法中层干部写了奏折骂皇帝。大家都知道明史上有一个海瑞骂皇帝,写过“嘉靖者,家家洁净而无财源”,故意把“嘉靖”写成“家家穷,净光净”,嘉靖一听就气死了,但海瑞不怕死,嘉靖自己拿这个奏书看独自生气,心想你想当比干我还不是商纣王呢,于是把海瑞投进监狱但并没有赐死,等嘉靖皇帝死了,海瑞就被放出来了,成为清官的楷模。万历十七年骂皇帝的雒于仁只是个中层干部,他说我进京当官一年多,见了你不过三回,你整天一会儿疲软、一会儿动火,什么都做不了,走路都成问题,皇宫里有那么多的名医给你开药,你怎么病都没好?你的病医生给你治不了,我给你治,你的病就是因为喝酒溃胃,好色耗精,贪财乱神,尚气损肝造成的,你就是这病,我给你写了一个《酒色财气四箴》,这上面写着好的帝王怎样处理国家和个人生活,你就和坏的皇帝隋炀帝一样,你多念念就好了。万历皇帝看了后说这不是混账吗,大年三十的他堵着心就回宫了,明朝正月初一不休息,按惯例第二天他还得上朝。万历皇帝本来就不爱上朝,这一天他气得躺在床上装病,等着大臣们拜见问候的时候,再接上话说根本没病是被别人气坏了。可谁想到因为万历皇帝经常这样,大臣们都不过问了,这想说的话没说出来。皇帝只能自己申辩了,他说这人说我爱喝酒,你们在家里谁不喝点酒啊?说我好色,你们知不知道郑贵妃对我有多好?说我贪财,你们家里面不理财,日子能过下去吗?说我怄气打人,你们家里的仆人、儿子、孩子惹你生气,你不打?你看这个情况用咱们今天的话讲,就像两人打架要找一个公道人做主。你是皇帝,却让大臣给主持公道,哪朝哪代有这种事情?
万历皇帝无端让人给骂了一顿也很窝火,他说你们这几个大臣是我的爱卿,我让这小子给骂了,你们得给我出气。大臣们说皇上这样可不成,这小子可坏了,海瑞骂了皇帝买了口棺材,这小子才不这么干,他在家里等着您的反应,您只要有反应他就出名了,所以这件事情的处理办法就是不传达、不反应、不理会,看他怎么折腾。于是从这天开始明朝就形成了一个制度叫做“奏书留中”,是指上来的奏书皇帝不满意就不理你,搁置不处理,就当没这回事。大臣骂了皇帝,皇帝却都不敢反应。结果慢慢地这留中的奏折就越来越多。所以晚明在政治上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已经形成了官员与皇帝的对立,在对立的过程中也有了心态的变化。所以说这反映了明朝君主专政的制度已经松动了,人们的政治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我再讲一个万历的故事,这件事让我觉得万历皇帝都有点可怜之处,他想立郑贵妃的儿子当太子,郑贵妃很精明,趁万历和郑贵妃两人在宫里面拜佛的时候,让万历皇帝写了一个字据,上面保证将来必须得立郑贵妃的儿子为太子。可是大臣们都反对,退朝后郑贵妃人家有字据,你皇帝答应的事情兑现不了,就不依不饶,弄得万历皇帝很尴尬。大家知不知道明朝皇室的钱从哪来啊?可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国家是他的,他想怎么花就怎么花,不是这样的。明朝初年就规定了皇帝只能花四百万两,每年的官员赏赐和皇室开销都从这些钱里出,这规定到万历年间有二百来年了,全国人民都涨工资了,就皇帝没涨,所以万历皇帝也很窘迫。
(二)政治价值观的变化
当时的内阁大学士许国说过这样一段话:“小臣一开口,不必是,即为风节;大臣一开口,不必非,即为朋比。小臣百诋大臣,辄以为不可屈而抗威权;大臣一侵小臣,便以为不能容而沮言路。”这是许国的观点,这个观点反映了当时的一个事实,这个事实是一个怪现象,就是上级领导一张嘴,基层干部就批判上级领导不能随便乱讲。晚明时小臣骂大臣的话什么都有。这反映了旧的秩序的混乱,新的秩序没有形成。如果说这种混乱好的地方,就是政治价值观念的变化,主体政治观发生了变化。
再举一个例子。当时内阁大学士王锡爵遇见了东林党的创始人顾宪成。顾宪成就问了,王大人从京城来,这京城可有新鲜的事否?王锡爵讲了,说“当今所最怪者,庙堂之是非,天下必欲反之”。皇上和我们这些大臣们,我们想要做什么事,天下老和我们唱反调。顾宪成把脸一拉,说王大人此言差矣,“吾见天下之是非,庙堂必欲反之耳”。政治主体的价值观念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这个时代的政治能不变化吗?所以晚明这个时代,我们不仅说它的经济、文化甚至生活发生了变化,它的政治生活发生了更大的变化,政治主体价值观念变了。
(三)私议朝政
沈一贯曾经当过万历年间的内阁首辅大学士,他写过这样一段话:“往时私议朝政者,不过街头巷尾,口喃耳语而已。今则通衢闹市,唱词说书之辈,公然编成套数,抵掌剧谈,略无顾忌。所言皆朝廷种种失败,人无不乐听者。此非一人口舌便能耸动,盖缘众怀怨愤喜于听闻耳。”
这段话非常有意思。过去批评政府,就是在街头巷尾,传小道消息。如今成什么样子:通衢闹市,公众之间,说书唱词,公然编成套路,抵掌剧谈,什么都敢讲,这成什么样子了。讲的都是朝廷的错误,而且还有群众基础还有市场,很受欢迎。
从另一个角度讲,就是反映了这些“众怀怨愤”的人有了话语权,过去是没有话语权,但现在有了话语权了。这个变化多大啊,这个变化是好还是不好?从传统政治角度来看,是好,它打破了原来非常刻板、非常严格的规定;但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也有很多不好的东西,因为会把整个社会的导向弄乱了,老百姓没有明确的标准选择了。它既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所以形成了政治上的茫然的状态。
四、晚明时代的人文主义特征
中国早期的人文主义思想在这个时候产生了。大家说人文主义老早就有了墨子、荀子、孟子,孟子还让朱元璋给封杀了呢,但那些思想都只是停留在思想上,真正在所有人心中产生影响,这是到晚明才有的事。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晚明时候,一个官员到另外一个官员的家里拜访,两人喝茶聊天。因为天气太热,主人就找了两个仆人来给他们扇扇子,凉风习习,舒服多了。过了一会儿主人觉得不太对,转身一看,发现仆人搬了一个凳子坐着扇扇子,就问他:“你这是怎么回事啊?扇扇子不会吗?”扇扇子的仆人立刻理直气壮地反驳:“你管我站着扇还是坐着扇呢,给你扇凉快不得啦?”
我在史料里看到这个故事,真是震惊了,晚明的时候人文主义已经产生了,大家在心中很自然地接受这些变化,过去的等级观念已经有了很大变化,大家的认识转变了,已经由精英思想转变而为大众的行为。
晚明有一位大文人陈继儒,他的《陈眉公小品》中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美貌多情的妓女杜韦,与士家子弟范牧之相爱。当官府为保护士家声誉而刑罚杜韦时,牧之居然敢于在大庭广众之中以身体回护。官府无奈而将杜韦卖掉时,牧之又得内线的消息,派人扮作西商,买得杜韦,二人随即外出蜜月旅行而去。不幸牧之途中染肺炎而死,杜韦将其棂柩护送归家,并以身殉情。这是一个爱情悲剧。而他们间的情人关系不仅得到了当时名流的认可,甚至得到了牧之家人的认可。据陈继儒讲,他为牧之作此传,乃是出于牧之子之请。我们看看那时候人们的思想境界多开阔,已经没有了过去那种“禁”的观念,我们能看到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看到卖油郎独占花魁娘子,这些烟花女子一类的人物成了故事里的主人公,还得到很高的评价。从社会的方方面面,都体现了一种人文主义思想,所以这个时代人们的思想、整个的社会思想都是发生了变化的。
当代西方学者对明中叶后的思想遗产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对人文主义思想是肯定的。他们的观点有:强调实践、对时代日用需要产生觉醒;提高历史意识、强调生命力及天地生生不息的创造力;愈来愈强调物质世界;倾向于批判性的理性主义;倾向深邃的人文主义;提倡三教合一;寻找儒家本质;更深入地研究古典作品;注重理性形而上学形式等。
晚明的社会思潮产生了对个性自由的主张,从王阳明到李卓吾都为人们追求个性提供了理论依据。过去的时代人们没有个性,不谈自我的价值,从晚明开始人们讲自我的价值。我的老师侯外庐先生曾经评价晚明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新时代,说中国历史上只有两个时代如此,一个是先秦、一个是晚明。很多著名的文人都想做晚明人。关心文学的人都知道,五四新文化的源头也是从晚明文学发展过来的,可这么好的时代怎么又灭亡了?晚明的历史值得我们思考。
五、晚明的历史思考
首先值得我们思考的是畸形的社会风气,其次是日趋复杂的社会矛盾。政府没有能够把这些社会矛盾解决好,国家权力异化,国家权力成为为利益集团服务的机器,人文精神缺失。如果我们追查晚明灭亡的历史原因,发现这不是某个人的责任,而是全社会的责任,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可悲的是,明朝灭亡以后,大家去找原因的时候都把责任推给别人,包括顾炎武、王夫之这么了不起的启蒙思想家也是如此,都认为是别人的责任,只有黄宗羲没有把责任推卸到别人身上。
(一)畸形社会风气
首先我们来讲明朝的社会风气的问题。葡萄牙传教士克路士在《中国志》里记载过,他在路边看到一个卖鸡的摊位生意很火爆,一群人围着买,他凑到里面看个究竟,发现原来后面有很多人忙碌地给鸡注水,卖的是注水鸡。我看到这条材料,心里很沉重。我们是小农经济,没有很好的教育和引导,碰到商品经济时就会出问题。晚明的时候,江浙首先被商品经济冲击了,做假售假屡见不鲜。杨梅用大棕刷墨染紫黑色,老母鸡拔了毛插上野鸡翎就充当野鸡卖,全是干这个的。这就是小农经济在商品经济冲击下出现的必然现象。
(二)日趋复杂的社会矛盾
明朝的医生乱收费现象也非常普遍。当时有位很了不起的儿科医生,他的朋友抱着孩子来找他看病,他一看就明白了,这孩子不过是出水痘,好好保护水痘症过去了就好了。可是所有的医生都把它说得不得了,都开大药方赚钱,挣完了钱也不能说出真相,以免砸了同行的饭碗。
(三)国家权力的异化
晚明时期,地方苛捐杂税的征收非常严重。你看看岭南收税的情形:“岭南税事,从来有之,凡舟车所经,贸易所萃,靡不有税。大者属公室,如桥税、番税是也。小者属私家,如各埠各墟是也。各埠各墟,属之宦家则春元退舍,属之春元则监生、生员退舍,亦有小墟远于贵显者,即生员可攘而有之。近闻当道者行部,过一村落,见设有公座,陈刑具,俨然南面而抽税者。问为何如人,则生员之父也。当道一笑而去。”“大者属公室”,“小者属私家”,这里面的“公室”与“私家”成为向百姓勒索财物的一个整体,因此也就成为了一个共同利益集团,虽然根据掌握公权力的程度不同,其攫取社会财富的程度也有所不同,但其总体利益一致,因此才会有当道者见之,心知其违法,却一笑而去的现象。国家公权力异化了,成为为少数利益集团而服务的了。万历皇帝就曾经派太监到各地大肆收税。
就是在万历三十年,欧洲也出现了同样的情况,叫贝特案。这一年英国商人贝特在法院状告国王乱征税,法院经过审理以后,贝特最后败诉了,因为国王有权力规范贸易。可是这一天是英国税收的转折点,议会、法院都开始盯着国王,看皇室是否真的在规范贸易。如果不是,好,对不起,你不能做。但是在中国,御史给万历皇帝上书,万历皇帝却并不在意,那时虽然中国还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可却与欧洲出现了差距。这些差距是最根本、最要害的东西,我们应该反思,总结教训。
(四)人文精神的缺失
更严重的是,苛捐杂税导致了晚明的民变发生。晚明的民变,以前一直认为是阶级斗争,但是今天我们可以发现,民变不是反对朝廷,而是反对苛捐杂税的政策,也类似于我们今天说的社会群体性事件。明朝的这种民变,目的不是推翻政府,而是要求政府改变政策。当社会矛盾变化、利益群体变化时,整个社会的格局就变了。政府应该相应地改变政策,人们通过这样的行动让朝廷知道了要改变政策,适应这种变化,这样社会就进步了。我认为民变的作用要大于农民起义。农民起义的目的就是推翻统治政权,自己做皇帝。民变和农民起义的性质是完全不一样的。
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明朝没有解决好民变的问题。我这次到湖南发现了锦衣卫世家的宅子,上面有万历皇帝写的四个大字,叫做“锦衣总宪”,这是很少见的,就是世世代代做锦衣卫指挥使。锦衣卫就是明朝皇帝的亲兵,鲜衣怒马,穿飞鱼服,挎绣春刀,骑着高头大马,老百姓一看是锦衣卫来了全都跑了,都躲避开他们。皇帝设置锦衣卫来监视百官,也没有使国家稳定。最后明朝出事,还是出在自己的身上。明末,李自成、张献忠的农民起义已经遍布秦、晋、楚、豫的时候,只有江南是稳定的,没有动乱,因为这里发生过民变,国家调整了相应政策,所以这时江南是稳定的。大家看到这样的历史材料,就可以感觉到晚明本有一个可以从传统转变到近代的机会,可是这个机会却与我们失之交臂了,因为晚明无法解决自身的问题,明朝不是被清朝灭亡的,而是被李自成灭亡的。所以一定要反思明朝自身的问题,而在明朝没有人能够解决这个问题。我有时候在想,如果用我们今天的话说,明朝它需要什么呢?明朝需要的是政治改革,可惜这个政治改革没有一个人做出来,不仅做不出来,还直接形成了党争。当时只有一个人,就是黄宗羲,写了有关政治改革的东西,可惜晚了,明朝已经灭亡了。当然就是明朝不灭亡,能不能接受他的这些思想也未可知,所以明朝留给我们的教训太多了。
今天,我们面临着新的社会转型期,我们看到历史上的社会转型期有很多似曾相识的东西,我们有很多的历史借鉴,现在我们真的是在一步一步往前走。我是一个乐观主义者,我认为今天的社会转型不仅有希望,而且一定会成功。我们中华民族拥有最优秀的基因,我们有这么好的领导,我们一定能够把我们的事业做好。因为时间关系,我今天只能给大家讲这么多。谢谢!
责任编辑:叶其英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0524/89131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