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专题 系列微专题 时政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人民梦

田坎书记的21字“责任”家训

2016年05月24日 09:36

周召兰家庭

在重庆市涪陵区同乐乡仁寿村一户农家门前经常会有这样一幅温馨的画面,明媚的阳光洒在两位高龄老人身上,他俩坐在一起有说有笑地拉家常,手里分别拿着牛奶,不时送到嘴里吸一口,仿佛过着人世间最幸福的生活。

这就是村支书周召兰的家,她家的和谐源自父亲的“责任”家训。

“上尽供养之责,下尽抚养之责,中对他人尽帮助之责。”从周召兰记事起,父亲周泽兴就用这21字的“责任”家训来教育她。而她,无论是当妻子、当儿媳妇、当母亲乃至当村支部书记,都时刻谨记这21字,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孝老、爱亲、睦邻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改变家境 责任为先

周召兰本是武隆县凤来乡高寿村人。1985年,20岁的她经人介绍,与大她3岁的涪陵区同乐乡仁寿村张信林结为夫妇。

张信林一家有8姊妹,周召兰初嫁到张家时,2个妹妹还没出嫁。三间70平米的土木房,一家6口人住,条件的艰苦和家庭的贫穷可想而知。“当时没地安床,妹妹都睡到水缸边边了。我要改变这一切。”周召兰没有抱怨也没有退缩,她说她有责任让父母和妹妹日子过好一点。

周召兰的“责任”家训深得丈夫的支持。从那以后,夫妻俩每天早起,煮早饭、喂完猪便早早到山上开荒种地。哪里有个边角地没人种,夫妻俩就去开地栽种。

“哪怕只能种一两窝洋芋,结出来也够大家多吃一顿。”抱着这种心态,周召兰硬是让家里当年的饮食生活改善了一大截。

“光靠勤快不得行,要真正富裕,还得发展点产业。”1989年,周召兰和张信林通过多方调研,决定饲养低成本高收益的蚕。打定主意后,周召兰花了家里仅有的27元钱,买了一张蚕子(即10克蚕蛋),开始饲养。

因为是初养,周召兰除了找养过蚕的村民讨教专业技术外,还耐心地关注着蚕的每一点成长。“5龄期最辛苦,蚕对桑叶的需求非常大,而且白天晚上都有需求。”周召兰说,那段时间她和丈夫每天除了摘桑叶就是为蚕除沙,整天只能睡两三个小时。

那一年,周召兰家的蚕茧结了40多公斤蚕茧,卖了近400元钱。

尝到了甜头的夫妻俩决定继续发展她的养蚕事业。但稍微闲暇的时节她除了种地,还养猪、养鸡,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

家,在周召兰的努力下一点点变好了。两个妹妹出嫁时,抱着周召兰说,“嫂子,感谢你对这个家对我们的付出”。但周召兰却说,那是她的责任。

1995年,周召兰生下来一对双胞胎儿子。夫妇俩十分重视儿子的教育,从小就教他们21字“责任”家训,让他们从责任中学会做人、做事,做对社会有所作为、有所贡献的人。受夫妻俩的影响,两个儿子都形成了待人礼貌、乐于助人、尊老爱幼的良好品德,学习上也十分上进,是乡邻们夸赞的好孩子。

助人为乐 责为己任

2003年,周召兰和丈夫用养蚕多年的积蓄,修建了一栋一楼一底的水泥房。同年,她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自己家里条件好了,就想加入党组织,做更多事情奉献社会。”周召兰说,帮助他人就是她的责任。

仁寿村里有一户家庭,年迈母亲张国芳和有点智障的儿子车安木。母子俩相依为命,生活很艰难。周召兰就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主动帮助他们,给他们无微不至的照顾。家里做好吃的,她会招呼张国芳母子一块吃。就连平常上街,买了水果或者有啥稀罕吃的,她也会多买一些,拿给张国芳母子。

张国芳去世后,车安木因早年腿部脓肿留下后遗症,腿部长期疼痛,基本丧失劳动能力。车安木陷入了有地无人种,有田没人耕、基本生活都无法维系的绝境。周召兰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更是不遗余力地帮助这个无助可怜的“大哥”。家里的红薯和土豆种子,周召兰每年都要送到他家去,帮他栽种。不仅如此,碰上农忙双抢时节,周召兰连同丈夫宁可放下自家农活都要先给车安木家收拾妥当。

有一年,重庆遭遇特大干旱。好不容易落了一场大雨,大家都纷纷抓紧时间耕种自家的秧田,可周召兰和丈夫却放下自家秧田不耕种,给车安木家耕种。累了,就坐在田埂上休息一会儿,继续耕种插秧,饿了,就回到自己家里弄点吃的后继续作业。看到车家的田全部抢种上了水稻后,周召兰夫妇会心地笑了。车安木今年有吃的了,自家却因此减产了,但她无怨无悔。用她的话说就是,“我不帮他,他怎么办哦!”多年来,周召兰早已将帮助车安木当做自己的责任。在周召兰无私的帮助下,车安木生活虽然苦了一些,但是也算衣食无忧。谈到周召兰,智力残障的车安木说不出什么动听的感激话语,有的只是泪水侵湿的双眼。

帮助车安木只是周召兰夫妇多年来帮助他人的一部分,在平时生活中,夫妻俩已把帮助乡邻当成习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对他人尽帮助之责”的家训。

致富乡邻 勇担责任

2007年,在村级换届选举中,周召兰高票当选村文书。从此,周召兰以实际行动,诠释着一位优秀村干部为民务实的责任与担当。

周召兰刚任村干部,就遇到全区撤乡并村的重大改革。在特殊的过渡时期,周召兰负责“全程代理”工作。她主动上门收集村民们需要办理和年审的各项保险,到乡上办理好后再一一分发。“那时候去一趟乡上就提一大包资料,大家常开玩笑说我提个包包像去走人户。”面对工作量大、任务重的实际,周召兰义不容辞、经常加班加点,从不叫苦叫累。她说,那是她的责任。

正是她这种忘我的工作责任心,赢得了当地老百姓对她的爱戴。2010年和2013年,她先后当选当地的村主任和村书记。

同乐乡仁寿村位于涪陵西南边缘,距城58公里,交通闭塞成为该村贫穷的重要原因之一。她为了改善该村的交通情况,决定硬化村道路和修建人行便道。由于上级补助资金有限,村民必须进行集资才能完成。为此,她带领村社干部,与群众深入坦诚交流,本着“争取群众利益最大化”的原则,最终让这项为民办实事的工程得到群众的理解和信任,顺利完成集资款的收缴工作。如今,这条致富之路带着全村人大踏步迈向更加幸福的未来。

路修好了得发展产业,仁寿村才能真正富起来。经过多方考察,周召兰决定在全村大力发展胭脂萝卜。2014年,全村栽种了2000余亩胭脂萝卜,仅凭着一个项目,全村人均增收了960元。

工作认真、成绩突出,大家也对周召兰这个女村支书越来越信服。村上一旦遇到东家长西家短的矛盾,周召兰一出面劝解,大家总是能和睦解决。

慢慢地,周召兰的“责任”家训渐渐融入到仁寿村,凭借21字的“责任”家训,仁寿村成了当地出名的睦邻友善村。

孝老爱亲 责任为本

2014年1月,周召兰的婆婆因严重风湿卧床不起。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但是周召兰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上尽供养”的责任家训。

作为儿媳妇,她对婆婆可谓关怀备至,在床边一口一口地喂老人吃饭喝水,坚持每天给老人擦洗身子,不厌其烦。老人因卧床便秘解不出大便,为帮助老人排便她毫不嫌弃用手抠。在她的细心照料下,老人虽然卧床一个多月,却始终干净整洁。90岁的婆婆去世了,去世前一直紧握住周召兰的手,眼里满是感激和肯定的神情。周围的邻居也都为这样的儿媳妇竖起大拇指。

周召兰的公公患有前列腺炎,发病的时候就需要导尿管,为了稳定病情,降低公公发病的几率,减轻公公的痛苦,周召兰主动调整家里的饮食,凡是上火的菜不吃,辣椒这类上火的调料也不用。

周召兰的母亲和婆婆先后去世,她将独居的父亲接来自家,一起服侍两位父亲。于是,便出现了家门口常常会上演的温馨和谐的一幕。

2014年6月周召兰的两个孩子迎来了高考,和别的父母一样,周召兰心系两个步入考场的孩子。但是6月也是她这个村支书最忙的月份之一,为了尽好工作的责任,她硬是顶着30多度的高温走访、巡山,将一天的工作处理完毕后,才匆匆赶往涪陵,在考场外等待考试的孩子。

周召兰视为骄傲的两个双胞胎儿子以优异的成绩双双考入中国民航大学。步入大学的两个孩子依然秉承母亲的“责任”家训,努力学习,诚恳待人,助人为乐。大一寒假,当孩子将2000块的奖学金递到她手上的时候,周召兰坦言她体会到了人生最大的幸福。

全国“最美家庭”周召兰一家在平凡日子里书写着不平凡的故事,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孝老、爱亲、睦邻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用自家的美好感染带动身边的家庭,为仁寿村带来和谐温暖的福音。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0524/89134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