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时政聚焦
央企“瘦身健体” 方能提质增效
2016年05月24日 16:13
【事件介绍】
李克强为央企“瘦身健体”列出时间表
李克强总理刚刚为中央企业列出了一份雄心勃勃的改革任务清单:在两年内压减中央企业10%左右的钢铁煤炭现有产能;用3年时间通过债务重组、兼并重组、关闭撤销、破产重整、破产清算等方式,处置央企子公司中的345户大中型“僵尸企业”;今明两年使亏损资子企业亏损额下降30%,亏损面缩减30%;力争实现降本增效1000亿元以上。
总理在5月18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说:“要以改革促发展,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决心,坚决打好打赢中央企业‘瘦身健体’提质增效的攻坚战。”
国资委直属的106家中央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发挥着主导作用和骨干力量。李克强表示,要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坚持企业为主体,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促进央企“瘦身健体”提质增效。
这意味着央企“瘦身健体”计划有了一张清晰的时间表。
多数企业管理层级压缩到3—4级以内,法人单位减少20%左右
“瘦身健体”是总理为106家央企开出的“主药方”。李克强说,长期以来,中央企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作出重大贡献,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也要清醒看到,目前国有企业特别是央企仍然存在主业不强、冗员多、效率低,尤其是管理和法人层级多、子企业数量庞大等突出问题。
“我在地方工作的时候问过一家国企的董事长:你们到底有多少家下属公司?他一开始回答80多家,第二次说100多家,结果我们的工作组下去摸底,发现竟有200多家!”总理说,“连董事长自己都说不清楚自己的企业到底有多少家子公司、孙子公司,这怎么能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增强竞争力呢?”
有关部门负责人汇报时介绍,目前有34家央企的管理层级超过5级,最多的甚至达到了9级。“这些重重叠叠的子公司、孙子公司、重孙子公司,可能连股权都搞不清楚,因此必须下决心解决清理!”总理挥动着拳头说。
当天会议决定,在全面清理的基础上,2016年选择一批中央企业启动压缩管理层级和压减法人层级、法人单位试点,力争用三年时间使多数中央企业管理层级压缩到3—4级以内,法人单位减少20%左右。
“要以推动央企的‘瘦身健体’提质增效为着力点,进一步深化国企改革。”李克强说。
总理特别强调,本轮中央企业改革要坚持企业主体,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国资委不能代替企业决策,但要为央企未来发展给出一个明确导向。”
要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决心,啃下国企改革这块“硬骨头”
国内外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国企改革称得上是一个世界性难题,而中国国企改革面临的形势似乎更加复杂。但李克强总理却把推动国企改革,列为本届政府要啃的“硬骨头”之一。去年9月,他曾主持召开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座谈会,强调要以深化改革的红利增强国企活力和竞争力。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他提出,要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要让国有企业“瘦身健体”,增强核心竞争力。
事实上,2016年的第一个工作日,李克强开年考察的首站,正是两家大型地方国企——山西焦煤集团和太原钢铁集团。总理当时强调,要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决心,坚决推动煤炭钢铁等行业化解过剩产能。而“去产能”正是总理对中央企业“瘦身健体”的另一层深意。
在5月18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要求有关部门,要开展困难和亏损企业专项治理,抓紧淘汰钢铁、煤炭等行业央企落后产能,加快重组整合和市场出清。
会议决定,要按照“清理退出一批、重组整合一批、创新发展一批”的要求,通过强化管理、改造提升、债务重组、兼并重组、关闭撤销、破产重整、破产清算等方式,用3年时间,处置央企子公司中的345户大中型“僵尸企业”;大力压缩过剩产能,今明两年中央企业压减10%左右的钢铁煤炭现有产能。
在“改造传统产业”的同时,李克强明确要求,国企尤其是央企,要以创新促“健体”,发展新经济。他强调,要结合“互联网+”行动和大数据发展战略,不断提高产业先进水平和产品竞争力。鼓励央企建设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和专业化众创空间,加强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加大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力度。
“央企要带头落实‘中国制造2025’战略和‘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专项工作,在提升国家创新能力中走在前列。”总理说。
央企要在基础行业、特别是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下功夫
“有些央企,主业虽然盈利,但副业几乎把主业‘吃’掉了,国有资产几乎被‘啃光’了!还有一些央企是反过来,副业做得很强,真正的主业却严重亏损。”李克强说到这里,加重了语气,“我们要央企干什么?不是为了和民营企业抢饭碗,而是要在基础行业、特别是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下功夫,要真正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啊!”
审计署负责人此前汇报时介绍,部分央企存在投资行业过多、过宽等问题,造成“主业不主、副业不副”,主业盈利,副业亏损现象极为严重。
李克强就此表示,目前部分央企确实存在“企业办社会”、“厂办大集体”等历史遗留“包袱”,需要妥善解决;但另一方面,央企管理也确实存在约束机制不强、“想怎么投资就怎么投资”,导致副业“无限扩张”等问题。
他明确要求,中央企业今后要整合集中资源,做强做优主业。有序转让退出非主业资产,控制连续亏损、从事非主营业务等企业的员工总量,严格定岗定编定员,精简管理部门和人员,加快构建更加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劳动用工和收入分配机制。同时,积极稳妥引入各类社会资本参与和支持央企结构调整与重组。
“央企要把自己的核心主业做好做优。搞企业不能‘大而化之’,必须要用‘工匠精神’,精益求精推动央企提质增效、焕发生机。”总理最后说。
“瘦身健体”是做强央企的关键一步
作为今年深化国企改革十项任务的关键项之一,中央企业“瘦身健体”的主要任务和操作要点,已由5月1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并公布。
2001年至2007年,可视为国企尤其是央企做大及部分做强的“黄金时段”。2008年下半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是央企发展进程中的又一个阶段性转折。这一转折的发生,既有天不遂人愿的因素,也是央企自身长期积累的体制机制问题的一次集中爆发。
央企经营出现转折,抑或说对国际国内市场的“趋坏”缺乏免疫力,在当下去产能的大背景下,突出反映为主业不强、冗员过多、管理链条过长、经营效益一路下滑。今明两年,央企受领的去产能任务,是压减10%左右的钢铁煤炭产能。压减方法主要是加快产能重组和产能出清。这是瘦身第一抓手,以便为喊了多年的做强优势主业先清除多余赘肉。
央企现阶段所呈现的臃肿,不仅仅局限于钢铁煤炭产能的过剩,还表现为各类副业的尾大不掉。尽管央企所获取资源比其他所有制企业相对容易,但央企资源也不是可无限度获取。若不能在较短时间内扭转副业长期侵蚀和消耗主业发展的被动局面,央企健身之路很难真正走通,而且还将再次错失健身的最后机缘。国务院将此纳入央企两年瘦身计划,就是出于此种考虑。
化解央企主业偏弱而副业过强矛盾,央企有序退出转让非主业资产,减少非主业员工总量势在必行。减员涉及员工再就业及员工社保关系转续,阻力之大可想而知。好在相对于民企,央企劳动关系相对健全,若能严格依法操作,所引发的震荡总体可控。
央企市场免疫力低下,市场稍有变化效益即明显下滑,与单个央企内部的法人层级过多,“儿子”、“孙子”、“重孙”繁殖过密大有干系。央企内部层级过多,各种内耗就多,跑冒滴漏就多。由于管理链条过长,到了央企内部的“孙子”级及以下企业,央企总部的各项监管就基本处于鞭长莫及的失控状态,由此带来央企产品库存增加,应收账款难以收回,成本攀升而亏损累累,导致国有资产多渠道流失。作为瘦身的关键性举措,国务院要求在3年内压减央企内部法人单位20%左右,尽管这一压减比例较为“保守”,主要考虑人员的出路问题,可若能实现依然善莫大焉。
腐败问题一直是社会舆论评价央企的最大痛点。其实,自从大多数央企在前10年间相继实现整体或核心资产上市后,央企公司治理结构的确大有改善,央企本级腐败空间确已得到显著压缩。十八大强力反腐以来,被揭露的央企腐败触目惊心,一个很大原因就是央企内部层级太多,为上下勾结侵吞国有资产提供了可乘之机。压减央企内部层级,既是央企健体之需,更是遏制央企腐败之策。
推进央企资产整体上市,也系此轮改革的另一大任务。假如央企赘肉缠身,要想实现整体上市就不可能得到战略投资者的响应。即如动用行政手段勉强实现了上市,也难以在资本市场“卖”出一个好价钱来。此轮央企瘦身健体,除了上文已着墨简述之目的,还旨在为央企资产证券化清除投资者的心理障碍。
瘦身健体而实现强本提质,中央主要通过力求两年内实现千亿元增效数额来体现。如果说,为民企减负主要致力于减免不合理税费,以及清除各类有形无形的制度性交易成本,具有鲜明的外部特性,央企瘦身健体则带有鲜明的自我革命特征,难度比前者更大。希望国资委抓紧出台瘦身健体细则,赶快进入具体操作。
【启示与思考】
众所周知,央企被称作“共和国长子”,也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如果长子不强,支柱不硬,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是相当不利的。也正因为如此,如何让央企从大而不强转向既大又强、强胜于大,就成了下一步央企改革和结构调整与转型的关键,成为衡量国企改革成效与结构调整效率的主要标准。
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对央企“瘦身健体”,无疑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对央企来说,规模已经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和枷锁,成为其增强市场竞争力、尤其是国际竞争力的桎梏。不仅如此,还对其他所有制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发展形成了障碍,对控制债务风险、减少债务违约带来了巨大压力。必须通过改革,解决央企大而不强、风险隐患严重、运行效率不高、适应市场能力不强、发展内在动力不够、市场竞争力不足的问题,使央企真正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
央企瘦身健体,最关键的还是要扔掉“奶瓶”,轻装上阵,谋壮图强,不要依赖政策的扶持,要破釜沉舟,背水一战,唯有如此,瘦身才有原动力。但这需要时间,需要耐力,需要改革的过程,更需要紧迫感。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佘小莉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0524/89148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