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化博览 博古通今 独家讲稿

张小锋:成语背后的故事——“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典故出自哪里?

2016年05月25日 13:27

 

张小峰

张小锋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律责任) 

视频:http://www.71.cn/2016/0525/891783.shtml

齐鲁长勺之战,是鲁国抵抗齐国进攻的一次战役。虽然是一个不大的战役,但却是以小敌大、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说过:“春秋时候,鲁与齐战,鲁庄公起初不待齐军疲惫就要出战,后来被曹刿阻止了,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胜了齐军,造就了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

这场战争为什么会发动?有人认为鲁国是支持公子纠跟桓公作对,桓公怀恨在心,所以在即位后的第二年就开始讨伐了。其实,这可能仅仅是战争发动的表现或借口,真正的原因是齐桓公上任后,急需一场胜利提高国际威望,安抚国内人心,弑兄而自立,以此证明自己是能够胜任国君之位的。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齐桓公即位后首次开战就尝败果,这反而使齐桓公更冷静了:鲁国虽小,但君臣团结、上下一心;齐国虽大,但还不强,要想赢得胜利、称雄诸侯,必须先解决好内政。接下来的时光,齐桓公把重点放在了整顿内政和征讨周边小国上了。

需要在这里跟大家交代一下的是齐鲁之间的关系。齐鲁两国,有矛盾冲突,也有亲密关系,双方有多次攻伐,也有多次联姻。如齐桓公的姊妹文姜嫁给了鲁国国君鲁桓公,但是齐桓公异母兄齐襄公与文姜有私情,最后害死了鲁桓公。文姜和鲁桓公的儿子姬同继位,就是鲁庄公,他娶了齐侯之女(学者认为是齐襄公之女,《史记·》记载为桓公之妹)为后,史书称作哀姜。哀姜嫁入鲁国时,来了个陪嫁妹妹叫叔姜,哀姜与鲁庄公没有生孩子,但是宣姜的妹妹叔姜与鲁桓公生了个儿子叫公子启。哀姜与鲁庄公的同父异母的弟弟庆父、公子牙关系密切。鲁庄公在位三十二年,死后由庶子公子般继位,鲁庄公的胞弟季友辅佐。但是庆父孔武有力,野心不小,他派人杀了侄子公子般,另立叔姜的儿子公子启为君,是为鲁闵公,把持朝政,与哀姜私情不断,秽乱朝纲,再后来庆父与哀姜密谋,杀死鲁闵公,准备自立。对于鲁国的内政变幻沉浮,齐桓公极为关心,他派使者仲孙湫出使鲁国,实质上打探鲁国的虚实,使者仲孙湫归来后向齐桓公报告:“庆父不死,鲁难未已。”意思是说,如果不把庆父这个制造内乱的罪魁祸首铲除掉,鲁国的灾难是没完没了啊。这就是成语“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出自《左传·鲁闵公元年》)的历史背景。

 

齐桓公又问,对于庆父问题怎么解决呢?仲孙说,作恶多端,必有报应,我们等着看结果就行。齐桓公又问,那么,鲁国内政不修,我们可以乘机攻灭鲁国吗?仲孙回答说,时机未到,不可以。君主最好想办法消除鲁国的大难,保持与鲁国的友好关系,这才是一代霸主的器度。应该说,仲孙分析的很到位,看到也很清楚,齐桓公也从谏如流。对于庆父的为非作歹,鲁国人忍无可忍,群起而攻之,庆父逃到莒国,哀姜逃到了邾。鲁国陷入混乱。齐桓公派兵援鲁,另立了季友支持的公子申即位,是为鲁僖公,庆父外逃在莒,在鲁国、齐国的追讨压力之下自杀而死,齐桓公派人将哀姜招到齐国,用鸩酒毒死了哀姜。至此,鲁国的内乱最终消除。

齐桓公没有乘鲁国内乱而攻伐,反而援之以手,这与他的“亲邻国”、图霸业的政治主张和雄图远略是一致的。《国语·齐语》“管仲教桓公亲邻国”条专门记载了君臣二人的对话。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0525/89178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