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化博览 博古通今 独家讲稿

孙家洲:读《史记》悟人生,性格与命运

2016年05月26日 15:31

 

3b87e950352ac65cb20bebcdfdf2b21193138a06

孙家洲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律责任)

完整报告:http://www.71.cn/2016/0526/891999.shtml

分段视频:http://www.71.cn/2016/0526/892001.shtml

今天很高兴和大家交流学习《史记》的心得体会。《史记》这本书太伟大了,从不同的角度来解读《史记》,可以有不同的内容。我是从人物性格与命运这点来解读的。

一、读《史记》的两种感悟:掩卷而思和废书而叹

先讲一个小序,《史记》是一部奇书。司马迁所写的这部《史记》在成书之后,西汉一度对它采取了慎藏秘守的政策。其中还发生了一件事情,西汉后期成帝的时候,有位诸侯王给朝廷上了一封报告,提出来想让他到皇家图书馆去抄写一遍《史记》,这样他就可以回去好好的阅读。朝廷最后给他一个答复,说司马迁这本书里有许多内容不适合流传到社会,所以就拒绝了这个诸侯王的奏请。

《史记》成书之后,上至帝王权贵,下到文人墨客,对它的评价有很大的分歧。尊之者,奉为“二十四史之首”、“史学双璧”之一;贬它的人就搜罗了各种罪名,百般挑剔。更有意思的是,不管是褒奖的还是批判的,双方都有一个共识,双方都承认《史记》这本书的感染力太强了。只要读《史记》,读者的情绪就很难不受《史记》的控制,会发生喜怒哀乐的变化。甚至读着读着,总想拍案而起。

司马迁写人的时候,他着力点是想表现每个历史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历史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并且司马迁在努力的揭示性格和命运关系。这样一来,就使得《史记》这本书充满了灵气,它很少有后世史书那种枯燥呆板的感觉。

前面我讲的是司马迁写人,现在我再讲司马迁写历史著作。他绝不自甘做一个客观的记述者,他把自己的人生阅历和自己丰富的情感,都融汇到一起,去解读历史,去褒贬人物,去创立自己的一家之言。司马迁的《史记》有相当一部分属于当时的当代史,发表评论的时候,他不能不有所顾忌,特别是对汉代历史人物的评价,他有时就不能过于直白的把自己的思想感情直接的表述出来,于是他就用了一些巧妙的办法,叫做寓论断于序事。

当然,司马迁并不满足于这种曲折的表达情感的方式,只要稍离文网,他都不吝于将自己的真情实感,赤裸裸的表达出来,或者是慷慨激昂、或者是扼腕叹息、或者是冷嘲热讽,无不入木三分。

 

民国时期有位著名的历史学家李长之先生,他写过一本小册子,叫《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他曾经就这个问题做过一个论断,他说“他那更根本的一点内心的宝藏,那便是他那浓挚、奔溢、冲决,对一切在同情着的感情。”从这个意义上我觉得李长之先生真是司马迁的隔代知音。《史记》中的这种真情流露,往往能够引起读者的心灵共鸣与震颤,我认为这也是《史记》独具生命力的一个原因。这是我自己学习历史的一个体会,和大家分享。

历史其实存在着不同的层面,按照我个人的体会,历史至少有三个层面。第一层是在历史上真实发生过,但是却是后人无法完全洞察的历史。第二层是历史学家把它记载在典籍里面,让读者来了解历史。历史学家记载的很辛苦,但是他们记载的是否完全真实,我们却不能做出完全的判断。第三层是读者各自心灵的历史,同样都是一部《史记》,不同的人读了之后,得到的感悟完全的不同。其实这点上,也是著史者与读史者在心灵上的交流。

清代有一位很著名的历史学家叫赵翼,他有一首诗叫做《读史》,一刹那间便一生,何须恩怨苦分明。老来自笑犹闲气,动为前人抱不平。赵翼先生写这首诗的时候,应该是六十岁上下,他感叹,明明知道人这一辈子过的很快,但是还是在读史的时候,有一种冲动,动辄为历史人物抱不平。以前民间有一句俗语叫做“看三国为古人掉眼泪”,其实表达的是同样的情感。

赵翼用这首诗来表达他本人在读史书时候的冲动,其实我觉得作为一个读者,不管年岁大一些,还是更年轻一些,读史总难免产生感情上的震动和震撼。一个人如果读史书读了半天不为所动、不为所感,我说他不是感情麻木的人,就是一个真正的超人,没有常人的情感,只要有常人的情感,读史读出义气来是太正常了。特别是读《史记》这本书,更应该读出义气来。

我自己在读《史记》的时候,往往会产生一些灵感,有的灵感就是历史事件,有的是突然转化为对自己所处的时代,自己的周边环境或者是人事关系的某种感叹。作为一个普通的读者,一个平民百姓,读《史记》能读出情感来,我觉得这是历史借鉴的一种方法,或者途径之一。所以我始终相信,在每一位读者的心目中,《史记》会有不同的面目来呈现。

 

我自己在人民大学带研究生,也指导学生读《史记》,我在跟我的学生讲的时候,对读《史记》有四个预设的要求:第一要读懂《史记》所梳理的3000年的历史脉络和历史的基本情况。第二要读懂司马迁的“笔法”与“寄托”,同样的人,同样的事,司马迁为什么这么写。第三要读懂“人心”与“人性”。我们和司马迁的时代相隔2000年,但是人心和人性是没有太大变化的,所以通过读史书,特别是像读《史记》这样的书,我们真读好了,应该是有这个效果的。第四,我们要想实现以上的要求,要带着自己的感情,甚至是激情去读《史记》。

因为司马迁是一个追求自由的浪漫主义情怀史学家,读司马迁的书不带着感情去读,太过理性的去读,我觉得很多东西可能读不出来。所以我希望我的学生,能够带着感情去读,甚至是激情。其实持这种看法的不止我一个人。台湾的一位明史学家叫王鸿泰,他有一篇散文式的文章,叫做《重新解读晚明》。其中有这么一段话说,这是一个浅薄,所谓浅薄,就是肤浅、薄幸的时代。我们的感情多只是扰嚷现实上的浮光掠影,飘风骤雨,轻易来去,少有积累。我们缺乏一种“沉重的”,具有时间深度的感情。王鸿泰先生这话我非常赞成。我们现在太忙了,忙碌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我们都无心真正坐下来,放平自己的心情去认真的读一本书。

读《史记》我有个感悟,用两个成语来表达,一个叫做掩卷而思,一个叫做废书而叹 。掩卷而思是读书过程中的一个体态动作,我自己读书就体会了这种读书若有所得的那种快感。掩卷而思,先别在乎人家,把书放下,想一想,后边会是个什么状况,设想一下,然后再打开来看一看,这样和作者是一种心灵的沟通。还有一个是废书而叹,读到情感浓烈处,读不下去了,把书一拍,感叹到原来历史是这样形成的。

读《史记》,我用最简单的语言对《史记》做一个最基本的概括,《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是西汉时期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所作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著作,也是历史散文的典范之作。它的记事范围,上起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迄汉武帝晚年,对大约三千年的历史作了一次全面的系统的梳理和记载。全书有《本纪》12篇、《表》10篇、《书》8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一共是130篇,52万多字。这五种不同的体例,既各自独立,又相互配合、补充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史学体系。它的叙事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堪称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古典巨著。这是最简明扼要的介绍。

《史记》被列于“正史”之首,又与《资治通鉴》一样并尊为“史学双璧”,它的崇高地位和影响确实很大。后代有许多著名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来评价《史记》这本书。在这里我给大家出示的是其中几段著名的论断。

鲁迅所说的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是大家是最熟悉的。在这里我倒是更愿意援引傅斯年先生的论断,傅斯年先生是民国时期的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也是一代大学者,他有这么一段话,叫做:“西历纪元前两世纪的司马迁,能那样子传信存疑以别史料,能作八书,能排列列国的纪年,能有若干观念比十九世纪的大名家还近代些。”这个评价是相当高的。傅斯年先生用长时段的历史观来评价,其实讲到司马迁所取得的成绩,他的历史眼光比19世纪的某些著名的学者还要有现代意识。这个评价我觉得是相当之高。

如果大家要读《史记》,当然会有《史记》版本的选择,在这里我给大家介绍两个版本,一个是顾颉刚先生主编的《史记》的标点版,这是我们国家建国以后,著名的文化工程。一直到现在,它也是我国历史典籍整理的标志性成果。另外是中华书局推出的一本书,就是2013年八月出版的《史记》修订版,这次修订的主持人是赵生群教授。

我想了一下,今天我只讲两个方面的类型,典型人物,一个就讲司马迁本人,司马迁的性格与命运。另外一个我讲秦始皇君臣,主要是围绕秦始皇和李斯来讲他们的性格和命运。其实在《史记》中最能够体现性格与命运的是楚汉之争中的几个历史人物。项羽、刘邦、韩信、箫何,这几个人物,命运决定性格,在他们身上体现的更明显。如果大家感兴趣的话,我本人写过两个小册子,一个是《刘邦与汉初三杰》,另外一个是《韩信评传》,都是我学习《史记》的心得体会。

 

二、司马迁的性格与命运

司马迁出生在一个史官家庭里,他的父亲司马谈是西汉前著名的学者,他父亲留下了一部有名的著作叫《论六家要旨》,那是第一次对先秦时期的各种思想学术流派及其优劣长短做一个全面评价的一部名著。司马谈是一个了不起的学者了,司马迁经过一个复杂的过程,继承了他父亲的事业,做了太史令也就是掌管国家历史典籍的官职。

从公元前104年,司马迁开始着手编写《史记》,他投入了自己的全部的时间,甚至是生命来完成这本书。可是正当他全神贯注的来写这本书的时候,一个意料之外的祸患,突然凭空而降,落到了司马迁身上,这就是李陵之祸。李陵是汉名将李广的后代,在天汉三年,他受命出击匈奴、在他出击匈奴的前期过程中曾经打过几次胜仗,捷报传来的时候,朝廷上下的大臣,对李陵特别是对派李陵出征的汉武帝,一派歌功颂德,可是后来李陵却打了败仗,是因为他率领的那支小部队,陷入了匈奴重兵包围之中,他经过一系列的苦战,弹尽粮绝,又无援兵,最后他战败投降了。这个消息一传到朝廷里面,官场舆论立刻为之大变,大家纷纷的怒骂李陵。

在这种情况之下,汉武帝向司马迁征询意见,司马迁就发表了一通和其他官员不同的说法,他说像李陵这样的人,是天下奇士,他用兵很有一套,并且讲到李陵这次深入虎穴,战功也是很卓著的。他的战败与投降,会不会是被迫的,甚至有可能是另有深意的活动。司马迁之所以这么说,是跟司马迁一贯的为人风格有关的。司马迁最不能忍受的就是朝廷百官那种见风使舵的表现。本来李陵打胜仗的时候,大家一起在歌颂李陵,等李陵败降的消息一传来,这些家伙为了保住自己的官位利禄,就纷纷落井下石。

特别是他看到李陵败降的消息传来之后,汉武帝非常焦虑,饭也吃不好,觉也睡不下,司马迁觉得我从这个角度来说一下,还是为君王分一下忧,让他焦虑情绪能够降低一些,所以司马迁当汉武帝征求意见的时候,他就把自己的想法,坦然的报告了上面,可是没想到,汉武帝听了以后勃然大怒,给司马迁加上了个罪名,叫做诋毁贰世将军李广利,为李陵游说,这是汉武帝给他定的罪名。执法官在审判时候又给司马迁多加了一项罪名,叫诬上,就是诬蔑当今皇上。这个罪名是怎么来的呢?是因为司马迁在给李陵说好话的时候,他讲了,他自己带着一支小部队,深入匈奴腹地,导致了匈奴大部队的包围,可是后面的援兵就没有到达,这样一来,就可以被理解为表面上是在批评这次出征的全军统帅贰世将军李广利,而在李广利的背后就是汉武帝,所以执法官认定,司马迁为李陵游说这其实还有诬蔑当今皇上的一种主观意图在内。这下司马迁就在劫难逃了,如果他家里有钱,他交上若干钱财,他可以幸免,但是他没有钱,怎么办呢?只好接受了刑罚,那就是接受宫刑或者腐刑。这在古代的文人学者眼中看来,这种受侮辱的程度是极为严重的,超过了一死。

如果他不想受这个侮辱,他可以选择在受刑之前自己慷慨赴死,自杀了事。可是司马迁想到,现在有着一个更重要的事情正在做,就是《史记》已经开始动笔写了,所以他只能忍痛接受了宫刑。接受宫刑对他心里上的摧残是极为严酷的,后来他在给自己的好朋友任安的信里面讲到,“最下腐刑,极矣。”他讲到受刑之后他的心理状态,他的精神状况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坐在家里不知道坐在哪里,一出门不知道要到哪里去,就是说精神状态到了快要崩溃的边缘。

 

在受刑之后,他出狱了,得以中人。受的这么一番折辱,这翻摧残,只为了要写成一本书。这本书的宗旨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也就是说在司马迁的个人的学术自诩中,他从来都没有把这本书当成一般的史学著作来看。他讲到,只要我这本书能完成,我即便是被杀一万次,都不后悔,所以《史记》里面包含着司马迁极为沉重的抱负。其实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史记》才会有那样大的生命力。这里面有他的理念操守,有他的精神寄托。

我们现在赞叹《史记》和一般的正史史书不一样,这里面司马迁是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的。《史记》对当时的社会政治,甚至对他所处的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对当时的汉武帝都有许多毫不留情面的揭露与批判,这种批判的精神锋芒之强盛,使后世史书不尽然,那么这种批判精神和司马迁本人受刑,是否直接相关呢?

历史上不断的有人在讨论着这样的问题。东汉末年,权倾一时的权臣董卓被杀,背后是司徒王允在操作,三国演义开篇处就告知了我们这么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王允在杀了董卓之后,很多人都是为他喊好,可是有一位学者蔡邕,听到董卓被杀,却发出一声叹息,他为什么叹息呢?这里面与他本人的身世有关。因为蔡邕是个有学问的人,他在东汉统治的晚期受到过朝廷的迫害,就是著名的党锢之祸,他因为当时发表过对朝廷的批评性言论而受到禁锢,他被迫逃亡到边远地区,是董卓当政之后,对党锢之祸做了一个全面的平反,其中还把蔡邕从边远地区接回了都城,并且蔡邕得到了董卓的尊重和重用,给他提升了官职。

从国家大计而言,董卓是个大奸臣、大权臣,所以天下人骂董卓是正常的,可是从蔡邕的个人际遇而言,他对董卓有感恩之心,这是人之常情。他这声感叹却让当时的大臣王允知道了,王允就下令,把蔡邕下狱严惩,蔡邕知道王允是个心肠并不宽大的人,他想到自己有可能被害,所以他就向王允提出,说我希望能够保留我一条命,我没有别的长处,我熟悉汉家的典章制度,我希望可以由我来完成汉史的记载,结果王允就说了一句话,说,当年的汉武帝不杀掉司马迁,让司马迁做了一部谤书,流传于后世,所谓谤书就是诽谤之书,是骂人的书。王允这个评价,涉及到对司马迁所作大著的一个基本定性,这是一部恶意诽谤之书。当然王允出于这个认识,他怕蔡邕执笔写汉书会对王允本人不利,所以他坚决的就把蔡邕杀掉了,这是东汉末年的一段故事。话题再回到司马迁和他这部著作身上。一直到了东汉后期,司马迁这本书还被朝廷的权贵人物视为谤书,不允许它流传。

港台地区有位著名的学者徐复观,他写了一篇长文叫做《论史记》七万字的一篇长文。徐复观先生秉持其一贯反省传统中国文化中专制黑暗面的取向,强调司马迁及其《史记》对汉代的专制政治的批判。是说他来自于古代的优良的史学精神。也正因为有这种批判精神,所以后世的统治者才会对司马迁的《史记》,视为洪水猛兽,一定要给予贬斥。

 

另外一位台湾的著名历史学家逯耀东先生的《抑郁与超越——司马迁与汉武帝时代》这部书解释了司马迁遭受了李陵之祸之后,他确实受到了现实政治无情的摧残和压抑,那么他作为一个历史学家,他在写历史的时候,是否就会因为汉武帝对他施加了腐刑,加了这样的摧残,是不是他就故意的来诬蔑或者叫刻意的揭露汉武帝呢?逯耀东先生说,他不是这样的,其实对司马迁来说,他确实受刑了,对当时政治特别是对汉武帝搞的这套酷吏政治是心怀仇恨的。但是他同时又是一个伟大的历史学家,他在写历史的时候,一定要秉持历史学家的基本要求,就是如实的记载历史,所以逯耀东先生认为,司马迁既在抒发着自己满腔的抑郁,又完成了一种自我超越,也就是说按照逯耀东先生的解释,司马迁著作中,所处处可见的对汉代专制统治的批判,并不完全是因为他受酷刑所致,而是因为他秉持了古代史学传统的优良因素,作为一个伟大的历史学家,他必须对历史做一个真实的记录。

因为历史上的皇帝,包括汉高祖和汉武帝,他们的所作所为,本来就有许多黑暗面,司马迁只要客观的把它记载下来,就自然具有批判的内容在里面,并不需要司马迁因为痛恨自己受酷刑,所以就刻意的去批判汉朝的皇帝,我觉得逯耀东先生的这个解读我更愿意接受。

《史记》的《蒙恬列传》,蒙恬是秦王朝统一过程中,以及统一之后又负责打匈奴和守北边的一个著名的军事将领,可是等到秦始皇去世之后,由于发生了沙丘兵变,宫廷军事政变,夺得了政权的赵高、胡亥以及秦二世李斯等人,不能容忍蒙恬兄弟继续存留于世,所以假传秦始皇的所谓的生前遗命,迫使蒙恬自杀,蒙恬在接到皇帝所谓的遗书之后,他在被迫自杀之前,他有个感叹,说:“我何罪于天,无过而死乎?”想想我为国家建立这么大的功劳,我没有得罪老天,为什么要让我自杀呢?过了一会他又自己给自己一个下台阶的解释,说我蒙恬也确实有该死之罪,我为国家修建长城,这个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蔓延万余里,为了修长城,其中难免可能会破坏了地脉风水,这是我蒙恬该死之处。其实这个解释,是带着几分悲愤做的解释。这里面已经有无奈和悲愤,也是给自己找个下台阶的地方。司马迁把他的自我解释记录下来之后,司马迁有一段评论,说看到的蒙恬为秦所建的长城屏障,这个工程太大了,让百姓付出的代价太高,当秦朝刚统一天下的时候,人心未定,本来国家需要进入与民休养生息的阶段,让老百姓喘一口气,蒙恬作为一代名将,不知道向秦始皇建言,却秉承秦始皇的旨意,修长城,让当时的天下人民付出了多惨重的代价,就冲着这条,蒙恬就是该死。这跟修长城破坏了地脉,破坏了风水有什么关系?通过引这一段,大家就可以体会到司马迁作为一个历史学家,他在记事完了以后,他记到慷慨激昂处,他收不拢,他一定要发表自己的看法。

我读《史记》还有点自信,我觉得我读懂了司马迁。他为什么特别褒奖忍辱负重,大家知道,古代知识分子是要讲气节的,受到侮辱的时候要慷慨赴死。最著名的就是二桃杀三士,古人很讲究尊严,受到侮辱了,宁可自杀也要保全自己的名节。司马迁经受了腐刑也坚决不死,为的就是,他有比死更重要的事儿要做。正因为司马迁本人有这样的阅历,所以他对历史上那些忍辱偷生的人,几次表示敬佩。

 

大家知道伍子胥,当他的父亲和兄弟被楚王所杀之后,伍子胥一路逃难,曾经几次陷入困境,也曾经向别人乞讨为生,在这样的时候,伍子胥选择不死,多么困难多么耻辱都要忍受,如果伍子胥当年跟着他父亲死了,和一个蝼蚁之死没有什么不同。他要做的就是弃小义,雪大耻,名垂于后世,伍子胥受困于江上的时候,他不得不向别人乞讨独食,他那会也可以死,可是他依然不死,就是他心中有个意念,要向楚国的国君复仇,复全家人被杀之仇。所以司马迁说故隐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他对伍子胥的行为表示充分的理解与歌颂,给了他一个雅号叫做烈丈夫。

大家知道,《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史记》中非常精采的一个篇章。在记载着蔺相如的事之后,司马迁又发表了一段评论,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他讲到蔺相如在秦国的宫廷之上,面对秦王的淫威表现的不怕死,可是等到回国之后,面对老将廉颇的挑衅,他为了国家的利益,又对廉颇一忍再忍,一让再让。他在秦国表现的不怕死的时候,那种忠勇之气让天下的人都佩服,他回到国内对廉颇一再退让的时候,让他名重太山,所以说廉颇这样的人是智勇兼者。

《季布传》。季布是楚汉之争中项羽部下的一位勇将,曾经几次在战场上率军追赶刘邦,让刘邦陷在困苦境地,所以刘邦一获胜之后,他下了个命令,全国悬赏抓拿季布,但是季布为了逃避被杀,就流亡到民间,改名换姓,做奴仆,也不死。最后在汉文帝的时期,他成为天下名将。他赞赏像季布这样的人,因为自负有才,一时的困苦要忍受下来,选择不死。我觉得,读《史记》有些场合是需要结合司马迁本人的身世感悟。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也就是给自己的好朋友任安的一封回信中讲到,人这辈子怎么着都有一死,有的死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用法不一样而已。社会上卑贱奴仆、婢女都有可能选择自杀,我知道这个道理,可是我就是不死,因为我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一时的忍辱不是大问题,等到一生结束的时候,再看一下,到那会,这个人,这一辈子的历史定评才会出现。

所以让我很有感慨,司马迁即是一个率真的人,又是一个浪漫的人,同时又是有着强烈的节操的人,这种节操并不表现为受辱就死,而表现为受辱而不死。

 

三、从秦始皇和李斯看性格与命运的关系

接着进入另外一个题目,从秦始皇与李斯看性格与命运。这两位都是历史上知名度很高的人物。秦始皇贬他的人,骂他是暴君,尊他的人说他是千古一帝。我这里引出的是明代李贽的评价,这个李贽心气很高,他看得上的人没有几个,不被他贬的都是侥幸,可是就讲到秦始皇的时候,他在《史纲评议》说了一句话,“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坼,掀翻一个世界。是圣是魔,未可轻议。”

讲到秦始皇,要讲秦始皇的性格,一个人的性格和他少年时代的经历往往直接相关。有时候也和他的身态体征直接相关,所以要讲到秦始皇我先不讲大事,我就讲一个秦始皇体态音容与秉性。《史记》中《秦始皇本纪》里记载,一个叫尉缭的人,从魏国来到秦国,受到了秦始皇的尊重,他给秦始皇提了个建议,说秦国国事强大,客观上具备了统一天下的条件,虽然其他六国不是你的对手,可是他们万一搞个什么歪门邪道的奇迹,说不定对你会形成挑战。说了之后,秦王赢政对他很尊敬,因为他给秦王赢政献的一个政策,只要你舍得花钱,你拿30万金去离间六国君臣就可以把六国灭了。秦王赢政听了他的计策,感到很有可操作性,对尉缭很尊重,尊重到什么程度呢?与尉缭亢礼,秦王赢政本人享受的礼仪,他饮食、服饰和尉缭完全一样,也就是说给了尉缭以与国王相同的礼遇。换了一般人得感恩戴德,可是尉缭是个大学问家,尉缭却从中看破了秦赢政的阴毒可怕,他发表的一通评论以后跑了。这通评论大家应该看一下,是对秦始皇从体态到声音到秉性的一个全面的批评,用现在的话说是恶毒攻击,他说秦王为人,蜂准,准是鼻梁,蜂准是说这个人的鼻梁很高很直,长目,是说他的眼睛细长。蜂准、长目在古代的相面术里,是说这个人心狠手辣的意思。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挚鸟膺,就是凶的长的像挚鸟一样。这个挚鸟膺,其实就是鸡胸。说他说话的声音跟豺狼的声音一样。

下边这句话更有意思了,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他不得志的时候他可以装孙子,他把别人抬得很高,自己可以对人以隆重的礼节,高贵的礼节相待,可是等到他万一要得志了,吃人都不当回事儿,居约就是不得志的时候。大家想,就这么一段话,而且这段话在社会上流传开来,这对秦王赢政是多大的伤害呀!换一般人可能就会把这小子抓回来杀了,可是秦王赢政这在用人之际,他打定了主意要统一六国,要完成天下统一的使命,所谓居约易出人下,尽管尉缭骂我,可是尉缭还真有本事。后来,他就把尉缭请回来,继续做我的官,尉缭后来就继续给他做官,为秦国统一继续出力,现在还有一本兵书叫做《尉缭子》。

分析秦始皇的性格涉及到的秦始皇的猜忌、残暴、报复心强等这些负面心理特征的论著,大都注重秦始皇儿时被离弃于赵国、归国后又要承受太后淫乱的尴尬之事。张文立先生有一篇专门的文章,叫做《秦始皇帝的性格》里面有这么几句话,我读一遍,病态的心理特征,畸形的心理状态,权贵的生活环境,造成了秦始皇心理不正常。王绍东先生在《秦朝兴亡的文化探讨》里面专门有一节讲到,他的性格特点有崇尚权力、迷信权力、刚愎自用、敏感猜忌、自傲自负、惧怕议论、好大喜功、欲壑难填、自卑孤僻、残忍狠毒。说到秦始皇的事业,特别从国家这个角度来说,有很多是可以肯定的。可是讲到秦始皇的性格没有一个人说秦始皇的性格正常,都说他性格中许多不正常的情况。

 

接着来看《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秦始皇刚继位时秦是个什么状态?这里面透露了三个重要的信息,刚当上秦王的时候,一是伴随着长期的军事扩张,秦国已经取得了独强于天下的优势,掌握了逐鹿天下的兵家必争之地。另外秦王赢政和丞相吕不韦之间的冲突,在这已经先留了一个伏笔,就是秦国已经有了“并天下”的战略意图。讲了文信候,招致宾客游士,欲以并天下。

接着我们做几方面的探讨,吕不韦专权及其功业,说到秦始皇的这种不正常的心态,有一个问题,就是秦始皇的生身父亲是谁。在历史上有两种说法。在《吕不韦列传》中记载,吕不韦有一个绝色美女是在他家做家姬,能歌善舞。子楚当时在赵国做人质,他跑到吕不韦家里去喝酒,看到这位美女了很喜欢,借着喝酒,遮着脸皮就向主人吕不韦求,说你把这个美女给我,吕不韦当时的第一反应非常生气,因为吕不韦当时为了经营让子楚回秦国,做太子的继承人,也就是未来的国君,他把自己的家产都穷尽了,花了很多钱,为他打通关节,可是这个家伙太不识抬举了,我请他来喝酒,他当着我的面,要把我这个美女给要走,后来一琢磨,吕不韦一想我既然钱都花了,现在为一个女人和他翻脸也不合适,那就前期的投资打了水漂了,算了吧,忍了这口气吧,就把怀孕的舞女献给的子楚了。子楚回去娶了这个美女回家,这个美女也不对他讲她已经怀孕在身。

大期是过了一整年,因为大家知道,按照我们的生理常识,一个人怀孕,叫做十月怀孕一朝分娩,一个人从怀孕到出生,不超过10个月,这位美女嫁给子楚,到了子楚家里过了一年才生孩子,这样就可以有两种解释,一个是从出生时间来推测,他应该是子楚的孩子,跟吕不韦无关,因为人家嫁入秦门之后,又过了一年才生育,根据常识这应该是子楚的孩子。可是他又记载,自匿有身。已经怀孕了,那怎么解释,这个孩子不是一般的人,他是秦始皇,大人物就可以在母亲的肚子里多待上两个月,这个解释比较神话。通过吕不韦传的解释来看,写的很清楚,这是吕不韦的孩子。可是在秦本纪里边,司马迁又写,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也,是秦庄襄王的儿子。司马迁写《史记》特别精采之处很多,但是他确实有些地方不太严谨,因为什么呢?司马迁好奇,他对听来的一些事情感到有点意思的,他都很感兴趣,也就往往在不同的篇章里,把不同的记载,不同的传闻分别记录。

在这我不多展开讲,如果大家对这个问题感兴趣,推荐大家看一本书,李开元先生的《秦始皇的秘密》。李开元先生原来是北大历史系的教授,后来去了日本,现在在日本一个女子大学里面当教授。他写这本书是中华书局出的。李开元先生的学术根基是非常好的,他写这本书其实是从纯学术角度来写的,但是,他用了一种推理的笔调,中华书局当时为了把这本书卖的更好,在推销这本书的时候,就加了一句话,历史学界的福尔摩斯,李开元先生写的书。李开元先生用推理的方式推定了秦始皇和吕不韦无关,在血统上是无关的,历史界认定确实无关。但在当时,朝野上下都在纷纷传言,这种传言秦始皇本人都知道。这个流言一出来,对他的心理压力是很大的。

 

吕不韦当了宰相之后,主持写了一本书叫《吕氏春秋》,这本书很了不起,是战国后期著名的一本子家之书。吕不韦强势推出他这本著作。推出这本书的时候,秦王政差不多该要亲政了,作为丞相的吕不韦就不能再操持国政,可就在这个时候,吕不韦搞了这么一个名堂,借着宣传自己这本书,其实是在强化他本人的理论权威的地位,同时也想影响这位年轻的国王,即便你亲政了你得按照我的理论体系来治国。

上面说的是吕不韦主政期间在文治方面的影响,下面看吕不韦主政期间武力开拓之功。在他把持朝政这12年,他连年对几个国家用兵,特别对着韩、赵、魏,取得了一系列的军事胜利,把争夺中原几个核心的地区,也就是所谓的历代兵家必争之地都让他给攻占了。他设置了三川郡,这个郡就在洛阳。设置了上党郡,建立了太原郡。就冲着三川郡、太原郡、东郡的设置,如果大家打开历史地图来看,就会发现一个问题,吕不韦当政期间的军事建功非常有效,他把原来山东六国,动辄联合抗秦的局面给打破了,因为以上几个地方,落入了秦国的控制,就像几个钉子一样,钉在了山东六国的腹地,只要这三郡之地在秦的控制之下,山东六国,任何一个国家想要对秦有所不利,他们都会受到秦的反击,所以吕不韦是为秦的发展有大功劳的人,文治武功都非常明显。可是他最后被秦始皇所镇压。

当时还有一个人秦始皇很想除掉,这个人叫嫪毐。这个人开始是吕不韦的替身,因为吕不韦知道,经常跟太后在一起,在宫中搞暧昧活动,随着国君的年岁见长,太危险。于是他就推荐了一个替身,假说嫪毐受了腐刑了,是宦官之身。入宫之后太后很喜欢,结果他就跟太后生了两个孩子。最不应该的是嫪毐居然和太后商量,将来等到秦王政死了,要让他们俩生的孩子来做国王,这样一来,秦王政就成为他们要谋害的一个对象。所以等到秦王政一亲政,嫪毐利用了他的权力在雍都发兵,用了太后的玺印,也用了秦王政的,征掉了一部分军队,发动了叛乱。

但是嫪毐没想到,这个年轻的国王早有布置,嫪毐一起兵,秦王政毫不犹豫,毫不客气的就把嫪毐的叛乱镇压的。镇压之后,调查出了事实真相,嫪毐和太后还有两个孩子,并且嫪毐进入太后身边是出于吕不韦的推荐,所以把吕不韦先免官了。嫪毐和太后所生的两个孩子被秦王政毫不客气的装在麻袋里边摔死了,他的母亲被秦王政贬入冷宫。

把吕不韦免官后让他回到自己家里去,可是后来发现,山东六国来的使臣,还经常去看望吕不韦,所以秦王政担心吕不韦还有政治能量,秦王政就给吕不韦一封信,这封信见于《史记》的《吕不韦传》,其中有这么几句话,这几句话足以要了老头的命,“君何功于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就是说,你对我们秦国有什么功劳,我们封你做十万户的奉君,第一句话先把功劳给他抹杀了,否认了。后面又讲,“君何亲于秦?”你和秦王室有什么亲缘关系,你要逼迫着我尊你为仲父。因为当时的秦王政年轻,大权在吕不韦手中,吕不韦出了一个主意,让秦王政尊他为仲父,这个仲父其实也就是叔父的意思,在古代有的国君为了表示对辅政大臣的特别的尊崇,就称他为仲父。

 

这样的事儿在春秋时期就有,比如,齐桓公为了表示对管仲的礼仪,就尊称管仲为仲父,大家都知道那是个政治名分,可是用在了秦始皇的这封信上,君何亲于秦,这对吕不韦来说那是晴天霹雳,吕不韦一想,这个孩子太厉害了,斗不过他,服毒自杀。这是秦始皇刚亲政干了两件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镇压了嫪毐叛乱,又以一个巧妙的手段把吕不韦至于死地。要说高明的政治家都是这么干事的。

关于吕不韦的评价,我的观点叫其人其事可议,其功不可没,其书其学不可废。吕不韦这个人的是非功过,可以见仁见智,但是他的功劳是不可被埋没。

下面讲李斯。首先来看一下李斯的人格,李斯人格与性格的一个传神的记载,见于《史记》的李斯列传。讲到李斯,他是楚国人,他年轻的时候,曾经在郡里面做小官,他管理的是和粮仓事务有关。他看到了一个现象,老鼠的现象,应该说天下的人见老鼠的多了,只有李斯通过对老鼠处于不同环境的观测,得出一个人生的感悟,就是仓中鼠和厕中鼠的感悟。

李斯的老师是战国后期的卿学大师荀匡。在学习完帝王之术后,他向自己的老师告别,说我不准备在我的祖国楚国当官了,我要到秦国去。老师就问他为什么?他说现在这个形势,天下诸侯渐变,只有秦国国事强大,它最有可能灭掉其他国家,这是布衣百姓施展本事的时候,只有到秦国去,才能施展本事。他还有一句话叫“故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这就是李斯的人生观。

所以他后来也就按照这套性格来做事,这一生都是为了向上爬,为了向上爬可以不择手段,可以把阻碍自己的人迫害致死,比如,他的老同学韩非。为了自己能爬上去或者保住官位利禄可以说许多违心的话,当然最后他也为此而付出了惨痛的代价。那么对李斯这样的人该怎么来评价?说他有能力,他是真有能力,政治能力非常强。他到了秦国之后,干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谏逐客书》。

 

当时,秦国发生了一件事情,就是郑国被逐事件,这个郑国本来是韩国的水利工程师,给秦人设计并主持修建一个大型的水利工程,这就是现在还在继续使用的郑国渠。可是在当时修建郑国渠的本来目的就是想把秦国的民力,经济力量集中到修建这个工程上来,避免让秦朝的军队,再对韩国展开进攻,就这个意义而言,郑国是韩国派去的间谍,后来这种身份暴露了,秦国的一批贵族人物就给秦王政上书,说郑国是如此,其他山东六国到秦国来做官的人,人大多都是为了本国的利益,所以我们应该下个命令,把外国人驱逐出境,秦王政一时失查就下达了一个逐客令,所有山东六国在秦国做官的都要限期离境。

李斯到了秦国之后,辛辛苦苦发展到一定地位,可是李斯也是外国人,他是楚国人,他也在被驱逐之列,李斯实在是不甘心,所以他在被迫离开秦国的途中,就给秦王政上了一封书信,这就是千古名篇《谏逐客书》。这篇《谏逐客书》篇幅并不太长,分析利害淋漓尽致,他给秦王政讲到,秦国能够发展到现在,是因为不同时期都有客卿在为秦国的发展做着贡献。秦王的后宫里面,容得下来自于山东六国的宝马、金玉、美女,为什么就容不下来自六国的人才呢?更何况是来自六国的人才,是愿意真心为你秦国的发展出谋献策的,他说你要是把这些人给驱逐出境,回到各自的国家,就会对你秦国心怀怨恨,就会辅助着各自的国君来治理好国家和秦国为仇,秦想要统一天下就不可能了。

秦王政看到这封《谏逐客书》立刻下令废止逐客令,并且派人把李斯请回来,从此以李斯让做为左右手。李斯的这篇《谏逐客书》从大处来讲,给秦朝保住了客卿制度。因为秦国本土只出武将,不出文臣、谋士,正是客卿制度,才弥补了这种欠缺。从小处来讲,李斯本人也可以继续在秦国做官了。李斯为秦的统一建立了另外一个贡献,他给秦王政献上了一个统一天下之策,这个计策就是让秦王暗中派出谋士,那些能说会道的人,携带着金玉,值钱的东西去游说六国诸侯,诸侯名士可以用钱财来贿赂来收买的,那就用金玉来收买,收买不了的,那就用利剑刺之,派出刺客把他干掉,后边秦的精兵良将随其后。

大家想,这一套统一天下之策,有一点不够光明正大,但是非常有效。前边派说客,后边派刺客,后边再带着精兵良将。那么我们来看秦统一天下过程中的最后一战。秦最后灭的是齐国。齐国本来在历史上是一个曾经比较强大的国家,可是最后灭齐的时候,秦军是不战而胜,根本就没有打仗,齐国就投降了。原来,齐国的宰相后胜被秦重金收买了,在《战国策》里边讲得很清楚,后胜相齐,多受秦间金玉,使宾客入秦,皆为变辞,劝王朝秦,不脩攻战之备。这位是齐国的丞相,可是却被秦王政派来的密使收买了,他劝自己的国王,你不能和秦国为敌,为了避免秦对我们有警惕之心,都不要讲究武备,经常派使者到秦国去表示友好,还劝齐王去朝见秦王,这是标准的内奸。

 

《史记》的《田敬仲完世家》记载的更清楚,秦把他收买了,所以他就不修备战之事,等到秦国一打到邯郸,偌大的一个齐国,一场战争都没打,就投降了。当然,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就绝不说后胜的好话了,还骂后胜,这就是内奸的下场。《秦始皇本纪》里记载,他在统一天下之后的第一个诏书,前半部分内容历数山东六国的统治者做了多少坏事,作为秦国,本来想跟它友好,他们总是说了不算,背叛盟约,来进攻秦国,所以实在是没有办法只好把他们给灭了,其中最后就说到了后胜,齐王用后胜计,绝秦使,欲为乱,兵吏诛,虏其王,平齐地。

秦王在统一天下的过程中也表现的很厉害。王翦是秦国的一员老将,当时秦王政准备要攻打楚国,因为楚国是一个大国,秦王政务必要谨慎,他就先问年轻的将军李信,说如果让你领兵打楚国要多少人,李信信心自满的说20万人够了,他又去问老将军王翦,王翦说非60万人不可。秦王政当时就感叹说了,王翦老将军真是老了,怎么胆怯了呢?李信是青年将领,更有勇气,所以就派李信领兵20万去灭楚。王翦一看,你不听我的,那是不信任我这个老将,所以王翦闹了点脾气,告老还乡了。可是李信率领的这20万大军,到了楚国,开始打了一点胜仗,后来碰到了冤家对头项燕,项燕是项羽的先人,项燕非常能领兵打仗,把20万秦军打败了,李信侥幸逃脱,带着一点残兵败将跑回来了。在这种情况下,秦王政该怎么做?秦王政的选择非常理性,自己轻车简从,跑到了老将军王翦的老家,去向王翦道歉,那个话说的很可怜,说我因为不用将军的计策,用了李信,结果李信果然最后还是让我们秦军受辱了。现在我听说楚国的军队,还在乘胜向西进兵,我们秦国现在处在危险之中,老将军你即便真是病了,难道你就忍心抛弃我不管了吗。其实他知道,老将王翦并没有病,他是闹脾气,这就所谓居约易出人下,在需要用人的时候装孙子装的很到家。

王翦说老臣身体也不好了,脑子也不清楚了,请大王另外选择贤能的将军领兵作战吧。秦始皇赶紧道歉,说算了吧,老将军你就别说了,这意思就是我知道是我错了,你就别在坚持说你病了这事儿。王翦说,大王不得已,如果非要用我不可的话,那么我还是坚持原来的条件,非60万人不可。秦始皇说,我一切听你的,你要60万我就给你60万,于是就给了王翦60万人,并且王翦统兵出征那一天,秦始皇亲自到了灞上去送行,灞上送行是古代就有的一个礼节。

 

大家想,当时的秦国一共才有多少军队,前面有20万被人打败了,逃回来了的数量有限,现在又把60万人集中起来,征调到一起,交给王翦,应该说几乎是秦国能够征调的所有兵员了。可是王翦深深的知道这位君王,王翦在出行之前他就向国王要求,他说我领兵出战可以,但是我不能白干,借着国王你现在还用我,我得向国王求个人情,你给我的子孙留点田,留点财产。秦王政跟他说,将军你就放心走吧,你为国领兵出征,你还担心你家里会贫困吗?王翦说,给大王做将军,建了多大的功劳也很难封候,我只好借着大王用我的时候,及时的向您要点,错过了这个时候,就没有机会了。

最有意思的是王翦领兵出行,在出关之前,他派出了几波使者回咸阳,向国王去催问答应给王翦将军的好土地、好平原,给了还是没给。王翦的亲信,就感觉王翦作为将军,伸手要东西,实在有点不顾脸面。王翦说你们懂什么,你不懂秦王,我们这个秦王他是那么轻易相信人的吗,他现在把一国的军队让我指挥,你以为他真的相信我吗?在他心里还担心我万一不打楚国了,我领着军队直接杀回都城,把他给收拾了,我当秦王不是也可以吗?如果我不自己多多的向他去请求田宅,他就对我不放心,我用这种方法是让他相信我,你以为我愿意做贪官吗?

 

同样的事情还发生在汉初期,当时的宰相箫何,为了让汉高祖刘邦相信他没有政治野心,他只好低价贱买一部分百姓的田宅,然后老百姓都向汉高祖去告状,汉高祖收到百姓告状的状纸还很高兴,转手交给丞相,说丞相你看,你低价强买民田,老百姓都来告你,箫何说是我的过错。为了让国王或者皇帝不怀疑自己,这些大臣要自悟,以贪玩的面貌出现,因为你做贪官的,老百姓就会骂你,所以你就不能借着老百姓来影响或者争夺宝座。

再用几句话,把秦始皇和李斯的结局交代一下,李斯苦心追求富贵,最后为了保住富贵做了很多恶事,可是最后他也被赵高和秦二世所算计,落了一个自己被斩杀,三族被灭族的恶果。等到他被处死的时候,他拉着他的一个儿子的手说,我现在想和你回到我们的老家上蔡,迁着个黄狗出去打猎,可惜做不到了。他一辈子追逐名利,当然做了很多大事也做了一些好事,可是也做了很多恶事,最后落了个身首异处的下场。

秦始皇是强有为之者,完成统一天下,完成了对南北的扩大版图,做了很多事情,可是最后他自己死后,由于他平时不信正直的大臣,偏偏信任赵高,结果赵高就发动了宫廷政变,把他安排的人事格局全都打乱,不光是导致了秦二世作为一个暴君继位,导致秦朝的迅速灭亡,连秦始皇本人的尸首都被他们利用起来了,因为他们有政治意图,所以就装作秦始皇还没死,封锁秦始皇的死讯,秘不发丧,在途中又因为当时是夏天,尸首已经腐烂发臭了,又怕所过之处被人知晓,所以李斯、赵高等人想了一个办法,在装载秦始皇尸身的车辆里,放了一袋鲍鱼,让鲍鱼那个臭味散发出来,假说那是鲍鱼之臭。秦王政自己所开创的王朝在他死后不到两年的时间,就被推翻了,秦王朝成为了历史上暴兴暴亡的一个政权。谢谢各位。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0526/89205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