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化博览 博古通今 大家谈

曾中止的中国百万工人援苏计划

2016年06月02日 09:12

 

▲毛泽东主席在机场迎接赫鲁晓夫一行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病逝后,赫鲁晓夫于同年9月3日在苏共中央全会上当选为第一书记。上任二十多天后,赫鲁晓夫意识到中国共产党对于他本人和社会主义阵营的重要性,决心改变斯大林时期苏联对中国以大党大国自居的态度,决定趁新中国成立4周年大庆之机,亲自率代表团访问中国。在北京期间,除去参加国庆活动外,双方领导人还进行了多次广泛的会谈,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会谈中赫鲁晓夫曾即兴提出过一个帮助中国解决剩余劳动力,让百万中国工人到苏联西伯利亚援助建设的建议,中国对此给以了配合。但是,此建议在后来运作落实中因赫鲁晓夫的反悔,导致中国只派出了2000人到苏联后,剩余计划即被苏联有意中止,对中苏关系亦产生了负面影响。

一、赫鲁晓夫即兴提出的建议

苏联代表团于1953年9月29日到达北京。这是苏联自成立以来最高领导人第一次访华,也是赫鲁晓夫第一次出国访问。苏联代表团规模庞大,主要成员有布尔加宁、米高扬、什维尔尼克、福尔采娃、谢列平、《真理报》主编和乌兹别克人民的代表纳斯里金诺娃等。

在参加了新中国国庆4周年的一系列活动后,10月3日,中苏两国领导人在中南海颐年堂举行了最高级别会谈。中方参加会谈的有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陈云、彭德怀、邓小平、邓子恢、李富春等人。苏方参加会谈的是所有代表团成员。

双方会谈进行得十分顺利,涉及内容也非常广泛。由于赫鲁晓夫十分看重与中国的友好关系,他不仅冲破国内阻力,向中国带来了大规模的经济援助,在斯大林时期同意帮助建设141项重点工程的基础上,赫鲁晓夫又追加15项并提升质量。对于提供常规武器,赫鲁晓夫也改变了斯大林时期主要提供已淘汰旧品的做法,改为提供现役新装备和制造技术。而且对过去悬而未决的苏联军队从旅顺口海军基地撤退、四个中苏股份公司移交等问题,也都得到了圆满解决。苏联还答应为中国提供五亿二千万卢布长期贷款,以及科学技术合作事宜。毛泽东非常高兴,会谈中还让服务员端来了酒菜,边喝边谈。

由于气氛很好,这时的赫鲁晓夫忽然兴起,提出了一个让中方意想不到的建议。他说,苏联只有2亿人,西伯利亚地区面积有1200多万平方公里,除了驻军,几乎没有苏联人愿意到那里去。而中国人口有6亿多,中国可以派劳工到苏联的这些地方去,这样既可以帮助中国解决失业问题,也可以帮助解决西伯利亚缺少劳动力的问题,对双方都有利。他还建议,中国可以派100万人去,西伯利亚有巨大的森林资源,欢迎中国兄弟前去开发和建设。

很显然,赫鲁晓夫的这一建议是即兴随性而提,苏联党和政府并没有研究,因此不仅中国人感到突然,苏联代表团其他成员都有些错愕。尤其是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米高扬大为惊讶,深知此事不妥,只是米高扬会上不便于当场反驳,以免让赫鲁晓夫尴尬。

 

二、毛泽东对赫氏建议反映强烈

听了赫鲁晓夫的建议,毛泽东亦感到很突然。百年来的民族磨难以及强烈的民族自尊一下涌上心头,促使毛泽东对此事产生了巨大疑问和警觉,他不能接受对方像过去帝国主义国家一样,把中国人当奴隶拉去做苦工。经过短暂停顿,毛泽东又左右看了一下自己的同事,然后开始答复赫鲁晓夫。会场的气氛也随之而变。

赫鲁晓夫后来在他的《回忆录》中对毛泽东的答复有这样一段记载:“毛对我们的建议的答复很有他的特色,他可真是知道该怎么来羞辱我们。他沉着而缓慢,左摇右摆,他盯你很长一段时间,然后低下眼皮,开始用一种文静的、不受约束的声音同你说话:‘赫鲁晓夫同志,你知道,多少年以来,很多人认为中国是一个不发达国家,人口过剩,失业普遍,因而是一个很好的廉价劳动力来源。但是你知道,我们中国人认为这种看法是很侮辱人的。现在你也这么看,这就使我很为难了。如果我们采纳你们的建议,别人就会对苏中两国关系得出错误的看法,他们会以为苏联对中国的看法同资本主义西方是一样的。’”

▲毛泽东主席陪同赫鲁晓夫检阅解放军仪仗队

赫鲁晓夫听了毛泽东的话几乎不知所措,顿感十分委屈。他在《回忆录》中说:“显然,毛想使我们对于所提的问题感到遗憾,我们听他这样说话心里很不愉快,尤其是他竟把我们同资本家相提并论。我们毕竟没绕着弯子说话。我们直截了当地提出一个我们衷心认为符合中国人利益的建议,因为这样可以帮助他们解决一部分人的吃饭问题。”

赫鲁晓夫深感自讨了没趣,他一时兴起的这个建议,搞得自己狼狈不堪,后悔之意顿起。毛泽东也极不高兴,一股无名火仍未消退。本来很友好的会谈,一下子使双方都尴尬起来。连当日会谈结束后的正式宴会,本来应该热烈愉快喜形于色,结果双方成员的脸上都阴云密布,沉闷异常,导致草草进行,草草结束。

宴会后毛泽东提议,会谈不妨暂时休会,请苏方代表团到中国各地走走。这是个明智的决定,这就给双方此次突然产生的不愉快做一下缓冲,双方也可利用休会的机会商量一下对策。苏方代表团的成员们闻听非常高兴,也盼望到中国各地看一看,这些来自寒带的人对温暖美丽的中国早就有着巨大的好奇。

 

三、双方对建议的新态度

正是中国秋高气爽的季节。赫鲁晓夫一行去了华中、华东、华南等地,参观了包括上海、杭州、广州等城市。这期间苏方成员就赫鲁晓夫的建议进行了认真的商讨,代表团的主要领导们都不赞同他的建议。

苏联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米高扬首先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的意思是,西伯利亚暂时不做开发也不见得不好,留着它将会为我们今后的发展提供充分的能源储备,这也是我们苏联的优势。但是,100万中国劳工开进西伯利亚,情况就不一样了,还有,这些中国男青年在那里时间久了,势必会与苏联姑娘产生感情,苏联又是一个男女比例严重失调的国家,那么不用多久,中国人将娶了苏联姑娘,西伯利亚大地上就到处是中国人和中苏混血儿了,很快,这里的苏联痕迹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那样,中国人不是来建设苏联,而是建设了一个中国的西伯利亚。西伯利亚如果这样被中国人占领的话,中国人说不定还会把包括欧洲部分的整个苏联染黄(即黄皮肤中国人),苏联就成了黄色中国的了。

▲米高扬

对于米高扬的分析,其他苏联人觉得有理,也都产生了这方面的忧虑。例如苏联驻中国大使尤金就帮腔说:“中国有句老话,叫做请神容易送神难!”

赫鲁晓夫恍然大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米高扬继续给赫鲁晓夫出主意说:既然3日的会谈中毛泽东表示了不乐意,那就顺水推舟,下次会谈就说我们完全同意毛泽东主席的看法,此事就此打住。

赫鲁晓夫完全同意了米高扬的意见。

中国方面在苏方代表团外出期间,对此事也进行了商议,最终决定从大局出发,接受赫鲁晓夫的建议。中国对此事的态度是:“苏联是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是和平民主阵营的强大堡垒,苏联的更加强大和繁荣,对于保卫远东和世界和平与加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大意义。”“苏联是一贯同情和援助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特别是最近五年以来,在物质和技术方面均给予了我国巨大的援助,使我国长期遭受战争破坏的经济得到了迅速恢复。因此,苏联在人力上需要我们帮助的时候,我们完全应该以国际主义的热情积极地加以支援。”“这对苏联是一种人力支援,对我国也有很多好处,我国青年有机会到苏联参加共产主义建设,接受先进生产技术的教育,将来回国,对于我国则是一支具有一定技术知识的建设力量。”

从毛泽东个人来说,他的态度由怀疑和误解转为同意,而且转变得这样快,可以解释的原因只能是,他可能经过冷静思考,意识到了赫鲁晓夫没有恶意,有对他的怀疑和误解进行弥补的意思。所以在毛泽东的主导下,中方决定迅速做出了积极的回应。

但是没想到,毛泽东解除了怀疑和误解,赫鲁晓夫倒对毛泽东产生了怀疑和误解。

 

四、赫鲁晓夫的缓兵之计

然而,此时中方并不了解苏方已经有了误解,也不知道苏方对此事的态度已经变化。

10月10日,在中国各地参观的赫鲁晓夫一行返回北京,刚回到住地,中共中央联络部就送来了毛泽东给赫鲁晓夫的一个正式口信,口信说:毛泽东主席同意接受苏方的建议,可以说服有疑虑的同志们,愿意为苏联“老大哥”帮忙,给西伯利亚输送百万劳动大军。毛泽东主席还表示,建设苏联就像是建设我们自己的家园一样,既然是兄弟就不应再分彼此。

赫鲁晓夫闻听,苦不堪言。他没想到中国会这么快就改变了态度,这更印证了米高扬的担心,说明中国真有了不良打算,更加后悔自己造成的失误和被动。他开始考虑如何弥补自己的过失,初步的打算是会谈中尽量避开这个话题,不再主动提这事。

第二天,即10月11日,中苏双方再次会谈。果然,会谈中,赫鲁晓夫率先提出另外的问题,即希望中国加入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经互会。毛泽东对此毫无兴趣,一口回绝:“中国没有必要参加你们的经互会,中国人多,地大物博,什么都能发展。”

毛泽东却主动切入10月3日导致不欢而散的话题:“赫鲁晓夫同志,关于你上次提出的向西伯利亚输送100万中国劳工之事,我们经研究后,完全同意!”

赫鲁晓夫终于没有绕掉这个话题,只有被迫接着谈。听了毛泽东的新表态,他就想以毛泽东原来不同意的态度来终结这个话题,便故意高姿态地向毛泽东说:“毛同志,我们当然不想给你们制造困难,我们当然不坚持我们的建议。如果你觉得这个建议会损害中国的民族自尊心,那就当我们没有提过,务请不要放在心上。我们用自己的工人也行。”

这话表面上是在客气,但实质上等于是没领毛泽东新态度的情。但此时的毛泽东还不知道赫鲁晓夫这话另有含义。只是苏联人对中国给他们的建议的新回应并没有表现出高兴,还如此客气,倒使毛泽东有些意外。

但此时的赫鲁晓夫已经进退维谷,又想悔掉建议,又怕落个自食其言的名声。毕竟建议是他首先提出的,悔掉建议他会失去风范,被中国领导人小看,甚至还会出现意想不到的不愉快。没办法只有采取逐渐后退的策略。便自作主张说:中国也不必一下就派100万人到苏联去了,这么多人突然过去还不能一下就派上用场,我们的后勤工作也跟不上,这样吧,你们还是先去20万人吧。

这算赫鲁晓夫对毛泽东答应此事的一个回应,毛泽东也未向其他方面想,此事就这样定了。

1954年10月12日,邓小平和米高扬代表两国政府签署了中国外派劳工到苏联的合作协议。协议规定了中国工人的管理、薪酬、福利待遇,以及设立中苏常设委员会等问题。只是协议上并没有注明20万人这个数字,也未提这项工作几年内完成。

▲1954年10月周恩来和米高扬在苏联援助中国建设项目协定文本上签字

其实赫鲁晓夫这是在没办法的情况下施的缓兵之计,他的真实想法是希望下来再寻找机会实现他完全悔掉建议的目的。

 

五、中国认真组织实施达成的协议

协议签订之后,中国开始制定详细的落实计划。第二年,即1955年2月12日,中国政府初定本年度先选派8万人赴苏。同月,周恩来给山东、河北、河南、安徽、江苏、山西(后山西省任务取消)等六省发去特急电报,要求立即动员选拔所分给各省的任务。计划5月即开始出发,五、六、七三个月全部到达苏联工地。

3月10日,已经建立的外派工人中苏常设委员会在北京开会,苏方同意中方选派数量及安排并制定了计划草案。3月11日,中国国务院再给五省、铁道部、卫生部发电报,要求详细提出落实意见。与此同时,中国国务院成立出国工人管理局,并于4月7日经全国人大审议批准。可见中国政府对此十分重视和认真。

可是,就在中国政府紧锣密鼓积极准备的当口,1955年4月15日,赫鲁晓夫突然给毛泽东来电,电文大意是:双方原议定今年中国选派8万人赴苏事宜,后经我们在国内各机关部门简编挖潜,已经腾出大量劳动力,基本能满足我国当前需要,这样原定的中国今年的派人计划,就有必要推延到1956年再说。至于明年派多少,再由中苏常设委员会于今秋商定。

赫鲁晓夫突如其来的变化,中国领导人仍然不明原委,也未向不好的方面联想,完全相信赫鲁晓夫说的是真话。于是于4月19日,国务院秘书长习仲勋赶紧签发了国务院特急电报,告知相关省份停止动员并撤销相关机构。此间。刘少奇还曾给苏联驻华大使尤金建议:“最好今年先派几百名或一千名工人到苏联去,以便在针对其所遇困难进行工作方面取得经验,为以后大批工人去苏联做好准备。”

对于刘少奇的建议,尤金大使赶紧报告国内,赫鲁晓夫不好再推,便答应了中国方面于今年先派1000名工人的意见,并提出派遣时间应在六、七月为好。他的答应必然是勉强的,也不是他的真实思想,他的真实思想是最好中止这个计划,但没办法,此时他也只有边进边退了。

尤金大使将国内的答复通报给了中国政府。毛泽东、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表态,让习仲勋按苏联同意的数量和完成时间“拟定具体计划办理”。可见中国领导人直到这时态度仍是积极的,也没有不愉快的表现,还在真心实意地做这件事。

▲中苏领导人合影

1955年5月4日,中国出国工人管理局局长张策,按习仲勋指示,与中苏常设委员会的苏方首席委员伏拉索夫交换落实意见。确定这1000名工人由河北省清苑县选拔,还议定了报名、体检、政审、带队人、经费开支等事项。分两批出发,时间定为7月6日第一批300人,7月11日第二批700人。到苏联后分在三个企业,即布列亚特共和国有色金属工业部吉达联合企业(300人);伊尔库茨克冶金化学企业(400人);莫洛托夫市石油企业(300人)。苏联派医生到清苑县协助体检,派干部参加签订劳动合同。经过河北省和清苑县两级政府的积极努力,这1000名从农村选拔的工人,在3名县里干部带领下,按期出发到达了苏联。

根据文件材料显示,第一批工人出发后,中苏常设委员会还曾议定1956年和1957年两个年度各再选派1000人赴苏,这样应该是三批3000人。按这一计划,1956年7月,由山东、河南动员派遣的1000名工人(其中山东300人,河南700人)亦到达苏联。

 

六、不了了之的收尾

1956年10月,国务院出国工人管理局组成工作组,由副局长杨实人带队到苏联检查已到苏联的2000名中国工人的工作情况,检查工作历时两个月。在苏期间,工作组看望了几个点上的工人,解决了不少具体问题,与苏方劳动后备总局及企业领导人交换了意见,总体气氛不错。

但是,工作组发现苏联方面已改变了调子,不再认为中国派工人到苏联是因为苏联缺乏劳动力,中国有帮助苏联的意思,而是认为这纯粹是苏联人为了帮助中国训练技术工人和技术人才。关于1957年再派1000人的事,以及原定8万人的计划,苏方也开始躲躲闪闪,表示还没有这方面的准备。这使工作组大为惊讶。

1956年12月底,工作组回到国内,并形成了《关于赴苏检查中国工人情况的报告》,其中特别提到了苏联的态度问题。1957年1月5日,习仲勋看了报告,速报陈云和邓小平。邓小平对苏方态度的变化感到蹊跷,觉得此事此时中国不宜再积极靠前,便批示:“我认为原则上不必再派工人到苏联了。我们可以主动向苏方提出建议不再派,但声明我国人是不缺的,如果他们确实需要,当然可以继续派,否则不再派,免除双方负担。”陈云批示:“同意小平同志意见。”

果然,出国工人管理局按陈云、邓小平批示,经由外交部向苏联使馆主动提出1957年不拟派1000名工人的建议,苏方国内很快传来同意的答复,可见苏方是多么如释重负。局长张策将此结果报告了周恩来,此项工作和原来计划就这样中止了。经人大常委会批准,国务院也随之撤销了出国工人管理局。并决定,已出国的2000工人交由中国驻苏大使馆负责管理。后来三年合同期满,一部分人回国,回来后国家给与了安置,大部分人进了工厂。一部分人自愿续签了合同,继续留在了苏联。至1963年时,除少部分因为婚姻留在了苏联外,其余的人即全部回国。

之后中苏大论战全面展开,这个百万工人的援苏计划也就彻底不了了之。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0602/89247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