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化博览 博古通今 独家讲稿

陈美娥:中国千年古乐——南音

2016年05月30日 15:31

 

u=1877886334,1246822485&fm=21&gp=0

陈美娥 台湾汉唐乐府创办人、南音名家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律责任)

完整报告:http://www.71.cn/2016/0530/892459.shtml

分段视频:http://www.71.cn/2016/0530/892460.shtml

大家午安,非常高兴今天能够来国家图书馆与大家谈一谈中国千年古乐——南音。千年不是1000年,它可以追溯到2000年,或许可以追溯到3000年。最典型的就是战国编钟的出土,至少证明在春秋战国时代,中国的乐制、音律已经是非常完备的了。那个时候的西方还在饮血茹毛的时代。

现在来探讨今天的主题——南音。南音保存在福建的闽南,福建省分闽北、闽南两个地域。泉州、厦门是保存南音的根源地。南音这个乐种在16世纪就随着民族英雄郑成功一起到了台湾。南音在台湾落地生根了。然后又有一批福建的先民到了马来西亚、印尼、新加坡、泰国等地,南音也随着这些移民到了当地。所以只要有福建人的地方,都可以听到南音。南音古乐随着中华先民的足迹传播到了世界。

到了1993年,我开始思考要为我们的民族音乐文化——南音做些事情。所以我就开始思考如何推广。如何推广对我来讲是一个很重要的功课,也充满了挑战,充满了很宏大的意义让我无怨无悔、全心全意的投入。

当年我在很多欧美大学做交流的时候,我会和当地协商举办一些南音的音乐会。那些音乐会让很多国际知名的作曲家都为之折服,当他们听到南音大曲时,都不得不赞叹中国音乐文化的悠久、优秀。因为凡是有研究的音乐理论家听到南音的曲式、调式、架构时,他们都知道这绝对不是近1000年内,作曲家做的出来的。也因为这样的经历让我对中国的南音更有信心。

中国所有的戏曲非常鲜明,都以地方命名,比如说昆剧、京剧、越剧,或者是豫剧。下面我说说梨园二字,梨园这两个字,只要读了历史就知道,梨园源自于唐玄宗时期,当时在太长乐府的基础之下成立的一个歌舞戏教坊,因为设在种满梨花树的花园里,所以叫梨园。梨园相当于皇家的文化艺术学院,唐玄宗还亲自当艺术总监。当时梨园的教头也是中国传统戏剧的祖师爷,叫做田都元帅雷海青。

 

关于雷海清有个典故。安史之乱时,叛军打进了长安,唐明皇已经逃难去了,所有的梨园子弟都留在宫里。当时安禄山在灵璧池设庆功宴,要这些梨园子地为他歌唱、歌颂。雷海青当然不可能让他的子弟来为这个叛贼来庆功,于是他自己去为安禄山弹琵琶。根据历史的记载,雷海青在宴会上用琵琶扎了安禄山,所以安禄山后来双目失明了,这就是雷海青的“佳作”。当然,最后雷海清也遭受了极刑。

后来有一个神话传说讲到,唐明皇在逃难的路上觉得后面叛军已经快追上了,他觉得恐怕逃不了了,正在这时,突然发现天上乌云密布,然后有一个很大的旗子,上面写着“田”,好象有天兵天将从天而降。那些贼兵好像见到鬼似的,落荒而逃。就这样唐明皇逃过了一劫。后来郭子仪平乱之前,有一场战役打的非常艰苦,在危险的时候,也发现了那个旗子,那些乱兵也是听到轰隆隆的雷响,看见写着一个田字的旗子又落荒而逃了。平乱之后,君臣提起了这个事情,唐明皇说是的雷爱卿的英灵来救驾了,所以赐封为天下梨园大总管。宋太宗因为这个故事而感动,所以追封雷海青为田都大元帅。

回到这次的话题,如何让南音不断得到弘扬呢?首先,它的表现形式不能像原来很庄严、很肃穆的做演奏、演唱,而是要把梨园歌舞戏中非常精致、细腻、曼妙的东西提炼出来,再和南音大曲重新结合。在1994年的时候,我推出了第一部南音乐舞叫《燕歌行》。《燕哥行》推出来以后非常成功。

今天来做这个演讲,我内心是非常的感恩的,因为这才是我所期待的,最重要的是要传这个道,要把南音真正的在中国音乐史上做定位。因为这样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它滋润着我们,给我们自尊,给我们自信,它能够影响未来的千秋万世。

现在我放一段南音乐器的介绍,这个是泉州开元寺的飞天乐技,他们手上拿的乐器就是南音的乐器,有拍板、琵琶、洞箫、三弦、二弦,这些乐器是南音传统制度里的五项乐器,多一样不行,少一样也不成。拍板,《汉书》有说,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所以我们就可以知道中国音乐绝对不是那么简单,它的乐制是丝竹乐,就是管弦乐的编制。而南音就是保存了管弦乐的乐制,而拍板在整个乐队当中它是属于节奏乐器,它的定位最高。南音的琵琶是横抱的,四向八频等于12律,而且它的制作材料和古琴是一致的,一定是梧桐木而且是古老的杉木作为它的背。南音三弦和我们坊间所见到的三弦是不一样的,它是用手弹,而南音三弦的弹拨法和琵琶的弹奏法是一致的。琵琶的声音铿锵,三弦的声音浑厚低沉,所以琵琶和三弦所产生的音响的美是琴瑟和鸣的一种美学要求。

 

在全国只有南音这个乐种保存了洞箫,洞箫是竹子做的,它的材料的要求非常严格,它一定要从竹子低端开始算起,到一尺八的时候必须是九节,然后再从第三节开始开音,三节两个音孔,四节两个音孔,第五节一个音孔。如果竹子的长超过了一尺八才达到九节,这个材料是废的不能用。它的高度不到一尺八,哪怕是九节也是要废掉不能用的,所以洞箫材质的选择是非常的严格。洞箫在整个南音音乐当中担任的是装饰音的部分。南音乐的曲美不美?好听不好听?是洞箫决定的。南音的二弦虽然看起来跟胡琴没两样,但却很不一样,二弦在南音的音乐中和洞箫相当等于琵琶和三弦音响相合的功能。

因为洞箫是人的口气去吹奏,他总有换气的时候,总有停歇的时候,而南音的二弦因为用的是松软的弓,所以手腕要带劲,它发出的声音要纯、要静。当洞箫的声韵有断节的时候,二弦的声音是不断地衬着洞箫的。

那么南音还保存一种乐器叫做双音,就是像两个铜铃,里面没有绳,这种乐器当它和南音的乐曲相合的时候,它在节拍的地方是不能发出声音的,因为中国古代的乐制非常讲究金木水火土相生的概念,金木是相克,所以它的声音不可以同时出现。还有个乐器叫做响盏,它有一个铜片,放在一个有弹性的网上,当敲击的时候和琵琶的指法是一致的,但是到纵拍节时要跳过,就是避免金木相克。这个乐器叫叫锣,上手是一个木鱼,然后下手是一个小锣,当演奏起来的时候也是到纵拍的时候声音要停止。

下面向各位介绍南音最重要的架构,就是指曲谱三类。现在我们南音还保存有48套,最长的大曲有9个乐章。南音的指曲都是有歌词的,所有学习的南音的人,所有乐器要件件皆能,因为它是相和乐。

 

弹琵琶的不能不懂洞箫的旋律,而吹洞箫的不能不理解琵琶的指法,所以我们的音乐家是各个乐器都得通。今天还保存的歌词大部分都是宋词的题词,是长短曲。曲我们也叫散曲,也叫金曲,也可以叫戏曲,梨园歌舞戏所使用的南音曲牌,全部都属于曲的这个类别。因为南音是曲牌体,而且南音有6种节奏变化。

南音拍子的算法非常特别,我们拍子一般都是一二三四,二二三四,这样算的,但是南音的拍子不这么算,南音的拍子非常符合我们传统的阴阳。再看谱,谱是没有歌词的,也就是西方音乐说的标题音乐。南音还保存有16套大曲,它的节奏、它的旋律非常美妙、非常婉转、非常动听。它大部分描述的都是适时季节,跟自然景观相关的,像《八骏马》、《白鸟归巢》、《八展舞》。所以这三类也就形成了南音的全部,也叫宫词谱。

琵琶的指法也就是南音的目,重要的目,比如柔音,可以滑音,可以反手吟音。但是南音的琵琶是最被约束的,最被规范的,因为它代表乐谱,是至高无上的经典,背离了,指法乱了,这个音乐就会乱,就会失去它本来面目。所以琵琶的指法是南音的根基。南音是五音记谱法,学习南音就要锻炼到一目三行。它有歌词,一目三行看下来你知道怎么演奏它了,也知道怎么唱它了,而且是非常百分百的精准。任何一个乐家,任何一个唱家都不能背离它的原则。所以它能够千年传承,而不会散乱,这个就是南音的拍。这张图片是汉唐乐府在2009年在法国演出时照的。那一年我们的演出得到了法国最佳媒体的舞蹈评论奖。还有,2002年《韩熙载夜宴图》的首演就是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国家歌剧院,那是非常轰动的事情。在2007年《韩熙载夜宴图》的演出也第一次回到了大陆,2007年的中秋在故宫举行了演出。2008年汉唐乐府的另外一个大型的南音乐舞《洛神赋》也在故宫进行了演出。

也许很多人想问我,南音真的有那么古老吗?我们姑且从梨园教坊开始说吧。梨园歌舞戏是唐玄宗时代的,田都元帅雷海青当年是梨园的总教头,而且生旦净末丑这些角色,还是雷海青给塑造出来的。那么唐宋以前,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这是《汉书》记载的。汉代的宫廷雅乐叫相和歌,也叫相和大曲,也叫相和舞调记。后来魏晋的清商三调,就是相和大曲的遗曲。名字改了,可是这个音乐是保存了下来。南音有四种舞调式,我们有叫五通管这是一种调式,四通管是另外一种调式,被式管那又是另外一种调式,说到这个调式就很古老了,而且是很固定的。最早记载南音这两个字出现在《吕氏春秋音初》篇,所以南音这个名词我们可以追溯到非常非常久远的时期。

 

在古代,在宫廷的礼乐歌唱的时候不是叫乐人上去唱,而是皇后亲自要先唱,要领衔,这是表达最高的礼节。那我们要说古代的歌唱是不是就是比较简单的呢?不是,因为我们现在也偶尔还可以在祭孔子大典里头听到。那个音乐,肃穆庄严,一声押一韵,这是雅乐。雅乐或者宋乐有它表演的空间,真正能够与全民分享的音乐肯定是好听的。古代音乐肯定不简单,其实古乐很丰富、很美好。

我们知道,传统乐器都是天然制作的,有时候空气、湿度都会影响它的音高,当然现在已经有更好的技术发展控制它不走音。像古代的笙,笙为什么后来会被淘汰,因为吹的时候口水会进去,湿了音就变了,所以旁边都要弄一个炭火,觉得音走了赶快去烤。所以南音的相和传到南方的时候,琴和瑟就不大好办了。琵琶、洞箫、三弦就可以顶过来。

 

中国音乐讲的是至中和,不给你大喜,不给你大悲;不给你大哭,不给你大乐。演奏的人会很开心,不但开心还会觉得很舒服。所以古代音乐还是那句话,不简单。兴于师,立于礼,沉于乐,所以礼非乐不行,乐非礼不具,音乐除了是至中和之外,同时也是一种礼的表现。这是中国音乐美学或者是诗歌乐美学的一个瑰宝了。诗言志,诗是在表达一个人内在的志向。歌永言就是当你唱的时候就是要把你想说的话,用很美丽的韵律去表现出来。你的声音就是要顺着这个美丽的旋律去表达。而且它不但是至人和,它还要神和。

乐舞本来就是一家,舞蹈源起于古代的技师,那些可以代天说话的神灵,他们跟上天沟通,都是透过手舞足蹈。当有了乐制,舞蹈没有音乐是不行的,如果没有音乐就等于在做体操,就没有韵律的美,就是没有长短。就好像一篇乐谱如果没有音乐的控制,不知道音的长短还是音乐吗?所以古代人们把自己打扮成飞禽走兽,那不但是给人看的,还要和大自然融洽在一起。很多都是祈福国泰民安、风调雨顺。非常高兴今天和大家来分享南音的起源,谢谢。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0530/89247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