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文化热点

怀念杨绛先生,重在精神传承

2016年05月31日 15:55

 

【事件介绍】

杨绛先生去世清华学子千只纸鹤寄哀思

5月26日消息,105岁高龄的著名作家、翻译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杨季康(笔名杨绛)先生于5月25日1时10分逝世。清华园内图书馆前,不少学子送来鲜花和近千只白色纸鹤寄托哀思。杨绛,原名杨季康,杨荫杭之女,祖籍江苏无锡,生于北京市。擅长于翻译、文学著作、戏剧等。著有剧本《称心如意》、《弄真成假》、《风絮》等,翻译了《一九三九年以来英国散文作品》、西班牙著名流浪汉小说《小癞子》、法国勒萨日的长篇小说《吉尔·布拉斯》等,其夫钱钟书。

我们为什么怀念杨绛先生?

杨绛先生25日凌晨在北京逝世。还有一个半月的7月17日,本是她105周岁生辰。杨绛去世前曾说过,不希望自己去世的消息成为新闻。如今,她的去世仍然成为公众瞩目的新闻,在社交媒体中人们纷纷表达对她的怀念之情,杨先生若泉下有知,不知该作何感想。

她是钱锺书夫人,是文学、翻译大家,是上世纪知识分子峥嵘年代的亲历者。有意思的是,作为一名百岁老人,杨绛的个人经历和她的只言片语,不但没有因为年龄的衰老在社会舆论场里被边缘化,没有在岁月的长河中被湮没,相反,却在社交媒体中广为流传。有人甚至用时髦的话语将其形容为“励志女神”。这说明,杨绛具有穿越时光的人格魅力和照耀现实的精神力量。

杨绛闪光的人格魅力,固然与其作为作家、翻译家的学术成就和专业水准有关,也与她“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的智慧通达和人生信条有关。但是,其最大的人格魅力,在于她作为一位大知识分子,始终没有放弃对独立人格的捍卫,以及对清寒自持、高贵灵魂的追求。在战争年代,在日寇的淫威下,作为中国人她没有低下高贵的头颅;在艰难岁月,她以巨大的勇气和韧性坚守信念,度过重重难关;在安详晚年,她仍然不改本色,低调俭朴、为人垂范。

这些,正是她作为知识分子离开人世后,获得人们广泛尊崇和怀念的缘由。

今天,当代文学的思想土壤本来应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丰厚,物质生活条件也比杨绛当年的情况好得多,但遗憾的是,在学术界,能够做到像杨绛先生这样,数十年如一日地沉下心来做学问、品行高洁做人的,却并不太多。相反,许多知识人陷入思想的浮躁和懒惰,忙于抢话筒、争地位,沽名钓誉,急功近利。来自高校和相关机构的学术腐败和学术不端丑闻时有曝出,论资排辈、拉帮结派等不正之风,深受公众诟病。一些知识分子缺乏沉下心来研究和观察现实的定力,媚俗、媚权、媚钱。对照这样的现实,杨绛作为知识分子的人格精神愈显珍贵。

杨先生的思想和智慧,还体现在她的一些传世的人生箴言中,它们如珍珠一样闪耀。例如,“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尚在杨绛80岁寿诞时,夏衍曾为她题词:“无官无位,活得自在,有才有识,独铸伟词。”这一个题词,较好地概括了她淡泊名利、皓首穷经的精神品格。

真正的大知识分子,必须具有独立的人格精神和卓越的专业水准,以追求真理并坚持真理为己任,不屈从权威与俗见。即使外界急功近利,物欲熏天,仍能潜心治学,独立思考。诸如,屈原困境里赋《九歌》,司马迁忍辱中书《史记》……这些,正是鲁迅所称的“中国的脊梁”,值得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珍惜。

杨先生去世了,外界所有的赞美或感叹,都和她的世界没有多少关系了。也许,这正是她所期待的状态。正如她自己所说的,她终于可以“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不过,杨先生虽然去世了,她留下的精神财富和思想力量不会消逝,而仍然会、甚至长久地对这个世界产生影响。

 

记住杨绛先生的“不争哲学”

杨绛先生的人生经历,本身就是一本读不完的大书,何况先生留下了那么多美丽隽永的文字。伟大的作家总是用伟大作品为人生背书,在杨绛先生身上同样体现了这一点。网上流行着杨绛先生送给年轻人的箴言,其中最出名的要算“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这是杨绛先生翻译的英国诗人蓝德的一句诗,她特别喜欢这句话,这也是她一生的人生哲学。

杨绛先生105岁,这也是中国近现代史的百年。经历了那么多的风雨,但杨绛先生始终没有改变,无论是对爱情的态度,还是对文学的态度,抑或对社会的态度。正是有着“不争哲学”,她才能把不平常的岁月当成平常的日子,始终以宁静的心情对待这忙碌甚至庸俗的世界。理解了这一点,我们也就能理解,为什么杨绛会留下这么多文字,会有这么多虔诚的读者,会被人由衷地尊称为先生。

面对杨绛的离去,有人感慨,一段时间以来,闫肃先生走了,梅葆玖先生走了,陈忠实先生走了,现在杨绛也走了。他们身后的世界,大师越来越少,滥竽充数的越来越多。这也是我们感慨的,也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对此的回答,我们常常找出时代的原因,但也不可否认个体的原因。

杨绛先生的“不争哲学”,并不是一种出世哲学,对此的理解,可以从《道德经》中的两句话中找到注释。老子讲,“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里的不争,主要是指在功利上不争,而在其心灵深处,却有着家国情怀。也正是有着这样的博大胸怀,才可以做到视功名利禄如粪土,才可以静下心来做自己的事情,沿着自己喜欢的方向做自己喜欢的事。老子又讲,“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一个有着“不争哲学”的人,也就是一个有着初心的人,因为无私所以博大,也正是因为如此,才能得到大众由衷的尊敬。

可以讲,“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这种“不争哲学”,在杨绛先生他们那一代人身上,有着清晰的表现。拿钱锺书先生来说,又何曾不是如此。前几天看到一篇文章,讲演员陈道明在拍《围城》时拜访钱锺书先生。陈道明讲,与钱锺书先生接触,有着一种心灵的净化,最难忘的是钱先生家里没有豪华的装潢,却有一屋子书,还有熬中药“沽沽”的声音。这种“不争精神”,就是耐得寂寞精神,也是最值得后人学习的,由此出发,我们也就能够理解,为什么现在缺少大师和伟大作品。

记住杨绛先生的“不争哲学”吧。据了解,杨绛生前居住在北京三里河一个属于国务院的宿舍小区,杨绛的家是几百户中唯一没有封闭阳台、也没有室内装修的寓所。自1977年一家人搬进来,她就再没离开过。这种“不争哲学”,正是成就她伟大人生的一个支点。

 

【启示与思考】   

2016年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份;前有阎肃、葛存壮先生仙逝,后有梅葆玖、陈忠实先生仙逝,今又惊闻杨绛先生仙逝。见证了一个世纪的中国的国学大师陨落,让人唏嘘不已。每每有文化老人去世,公众都会产生强烈的怀念情绪。这种现象是令人欣慰的,它至少说明了尊重文化和文化人的社会风气没有消失。

人们的怀念也蕴含着一句潜台词:像那些文化老人一样的人,在当下是否能够继续出现?文化老人给我们的民族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而继承和创造更多精神财富的责任,落到了当代人的肩上。这也是人们怀念杨绛所要表达的最主要观点。

杨先生是年轻人永远的楷模。现在一些年轻人智能手机天天握在手里,学习的渠道也更多更便捷了,然而知识结构却呈现着娱乐、肤浅化状态。世界之大却容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能静下心来好好读书。这凸显的是,年轻人对国学认知能力正在慢慢淡化。我们也许永久达不到先生内心那些能量,淡定从容不是说说就可以做到的,但我们更需要沉淀!尽管达不到先生的高度,但是我们需要脚踏实地去磨练自己,先生应成为年轻人心中一盏永不熄灭的灯。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0531/89265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