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博览 博古通今 独家讲稿
张小锋:成语背后的故事——“老马识途”“风马牛不相及”的由来
2016年05月31日 16:06
张小锋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律责任)
视频:http://www.71.cn/2016/0531/892637.shtml
齐桓公公元前685年即位,公元前643年去世,在执政的43年中,多次会和诸侯,主持盟会,史称“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会合诸侯本来是周天子的权力,春秋时期周天下已风光不再,威严难存,难以指挥动诸侯。但是诸侯国一些事情确实需要共同协商解决,必须有一个人出面来组织或主持,而谁能担任诸侯会盟主持,谁就是当时的霸主。
北杏会盟——春秋时期第一次由诸侯出面主持的盟会是公元前681年鲁庄公十三年的北杏会盟。北杏在今天山东东阿县境内。这次盟会的起因是宋国发生了内乱,立谁为君主呢?宋国人自己解决不了。宋国素来与齐国关系友好,不能坐视不顾,所以齐桓公决定召开诸侯盟会,商议平定宋国内乱事宜。
但是召开盟会,如果其他诸侯国都不来怎么办呢?岂不十分尴尬。
这时管仲建议:尊王。
管仲说,要想号令群雄,列国国君中有不少的“公”爵;而齐国才是个“侯”爵;南方的楚国虽仅是个“子”爵,但实力雄厚,早已越轨号称“王”了,谁也管束不了。要想号令群雄,就必须借助周天子的虎威。尽管周王室衰微,毕竟是大家公认的可以号令天下的领袖,天子如果支持,做什么事情就更“名正言顺”,便于号令诸侯。齐桓公欣然接受。于是他派遣使者到洛邑朝贺,同时请求周天子降旨,由齐国出面确立宋国的国君。周天子答应了齐桓公的请求。从此后,齐桓公经常打出周天子的旗号,以诸侯长的地位指挥号令各中小诸侯。
由一个诸侯国出面召开盟会,研究解决另一个国家内乱的事,而把昔日赫赫威名的周天子撇在一边,这是自周立国以来的头一遭,是破天荒的第一次。
公元前681年,是齐桓公首次主持诸侯会盟,来的有四国,没来得也有四国。不听指挥和不来赴会的,均要武力讨伐,还以颜色。参加这次会盟的除齐国外,有宋、陈、蔡、邾。
而未赴约的诸侯国中,就有鲁、曹、郑、卫。北杏会盟既是一面旗帜,也是一颗试金石和风向标,即为齐桓公讨伐诸侯国赢得了冠冕堂皇的理由,也让齐桓公看清了“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当然也为齐桓公讨伐活动指明了方向。
讨伐谁呢?目标对准了鲁国。
鲁庄公闻讯齐桓公以天子之命,率四国大军压境问罪,权衡再三之后,决定服软请和,加入会盟行列。齐桓公指挥诸侯军队退驻守齐国境内的柯地,筑坛等候鲁庄公的到来。
鲁庄公进退两难,不赴约不行,赴约怎能保证全身而退呢?正在犯愁之际,曹沫(也有人认为就是曹刿)建议由自己陪同鲁庄公一起赴约,于是就上演了历史最著名的一幕:会盟时,曹沫一手执匕首,一手抓住齐桓公,要挟齐桓公,请求将此前三次战争中被齐国夺去的土地全部归还鲁国,齐桓公无奈只好答应,在答应之后,曹沫丢下宝剑,走下坛去,颜色不给,英气逼人。曹沫因此壮举而被誉为春秋第一壮士,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第一个人就记载的是曹沫的英勇事迹。当然,齐桓公尽管是在众目睽睽之下,在曹沫以死相比的大义凛然之下,为了保命而做出的归鲁之地的承诺,多少有点虎威受损的影响,但是齐桓公却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归还鲁国,决不食言,于是齐桓公重信守诺的美名却扬于四方,布于天下。后人都赞美曹沫的勇敢和担当精神,却很少看到齐桓公的重信守诺的光辉形象,这是片面的。《春秋公羊传》说:
曹子可仇,而桓公不怨,桓公之信著乎天下,自柯之盟始焉。
接下来,齐桓公带领诸侯国,频频出兵,屡屡会盟,俨然以“救世主”的面孔解决了诸多问题,如周惠王移爱,准备废掉太子郑,利王子带,齐桓公干预阻止,太子终于登上了王位,是为周襄王,这就是史书上所说的“一匡天下”;后来北方民族戎兵包围洛邑,周襄王不敌,齐桓公带兵赶走了戎狄,周襄王对齐桓公千恩万谢;又如北方的戎狄侵扰燕国、邢国、卫国,还是齐桓公带领出面解围,这就是史书上所说的“攘夷”。
在齐桓公救亡扶危和攘夷的过程中,有两件事情值得格外关注:
1.攘夷救燕——老马识途
公元前663年,北方的山戎国(在今河北省东北部)侵略燕国。燕国的国君向齐国求救,齐国的国君齐桓公亲自率领大军去救助。齐桓公的军队赶到燕国时,山戎国的军队已带着掠夺的财物,逃到东部的孤竹国去了。齐桓公命令军队继续追击敌人。山戎国和孤竹国的军队听说齐国的军队打来了,就吓得躲进了深山荒林中。齐桓公顺着敌人的踪迹攻进深山。最后,把敌人的军队打得四散逃奔。齐桓公取得了胜利,并把敌人掠夺的财物也夺了回来。
当他们要返回齐国时,这时他们却迷了路。因为齐军来的时候是春天,山青水绿,道路容易辨认。而返回去时已是冬天,山野白雪皑皑,山路弯曲多变。所以,走着走着就辨不清方向了。这时管仲献策说:“狗、马都有辨认道路的本领。我们挑几匹老马,让它们在前边引路,就可以走出山谷。”齐桓公立刻让人挑选了几匹老马,放开缰绳,让它们在前随意地走,军队跟在马的后边。没有多久,在马的带领下,齐国的军队果然走出了山谷,找到了回齐国的路。这就是“老马识途”的历史背景。
2.南制荆楚——风马牛不相及
就在齐桓公开始显露霸主气象的同时,楚国也开始强大起来。《史记》记载“(楚文王)十一年,齐桓公始霸,楚亦始大。”
齐为北方霸主,楚为南方老大,二国争强,必有一战。但战争的起因却不怎么充分。齐桓公多內宠,其中一个妇人来自蔡国,称为蔡姬。蔡姬甚得齐桓公欢心,一日二人泛舟水上,嬉戏游玩,十分开心,结果蔡姬玩性大发,故意荡起船来,蔡姬来自南方水乡,水性娴熟,不怕落水,而齐桓公却吃不消,他赶紧制止,企图使船平静下来,但是蔡姬不听,于是齐桓公大发雷霆,二人美好的时光就止打住,他余怒难消,并因此将蔡姬赶回了娘家蔡国。蔡侯见女儿被赶回来,也很生气,于是把女儿改嫁他人了。齐桓公闻讯后怒不可遏,他率领诸侯出兵伐蔡。结果蔡国不经打,一触即溃。蔡国位于南边,与楚国毗邻,依附于楚国。诸侯军打败蔡国后士气高昂,意犹未尽,眼看到了楚国的边境。于是齐桓公乘机讨伐楚国。时间是齐桓公三十年,楚成王十六年,鲁僖公四年,公元前664年。
楚成王见齐桓公率八国联军无故来伐,于是派大夫屈完来到齐军大营问明原由,讨要说法。屈完带着楚成王的口谕说:
“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涉吾地,何故?”
——(见《左传·僖公四年》)
意思是说:你们居住在大老远的北方,我们楚国在遥远的南方,相距很远,即使是我们两国走失的牛马狂奔而去,也跑不到对方的境内,没想到你们竟然进入我们楚国的领地,这是为什么?这是就成语“风马牛不相及”的出处。“风”在这里是作动词讲的,意思是“放逸、走失”,一说是兽类雌雄相诱叫“风”,因马与牛不同类,不会相诱。这里是形容齐楚两地相距甚远,马、牛不会走失至对方境内。后世则以“风马牛不相及”等比喻事物之间毫不相干。
应该说屈完的话很有杀伤力。但是齐桓公兴兵之前,早想好了讨伐楚国的罪名。管仲受命以周王室代言人的口吻,历数楚国不向周天子纳贡等罪状,屈完说:“没进贡包茅,这是我们的不是,以后一定进贡。”屈完走后,齐国和诸侯联军又拔营前进,一直到达召陵。楚成王又派屈完去探问。齐桓公为了显示自己的军威,请屈完一起坐上车去看中原来的各路兵马。屈完一看,果然军容整齐,兵强马壮。齐桓公趾高气扬地对屈完说:“你瞧瞧,这样强大的兵马,谁能抵挡得了?”不料屈完不卑不亢地答:“……要是凭武力的话,我们楚国以方城(楚长城)作城墙,用汉水作濠沟,你们就是再来更多的军队,也未必打得进来。”听屈完说得挺强硬,齐桓公估计也未必能轻易打败楚国,而且楚国既然已经认了错,答应进贡包茅,也算有了面子。就这样,中原八国诸侯和楚国一起在召陵(河南郾城东)订立了盟约,各自回国去了。这就是齐桓公最负盛名的会盟之一——召陵会盟。
五年后,即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又在葵丘会盟诸侯,周襄王为感谢齐桓公对自己的恩德,特意派太宰周公孔送去他祭祀祖先的祭肉。按规定,周天子祭祀神灵的祭肉只分给同姓诸侯而不给异姓,周天子姬姓,齐桓公姜姓,分给其祭肉,是对其的最大赏赐和支持。同年九月,齐桓公再次在葵丘(河南兰考)会盟。至此,齐桓公的霸业达到了顶峰。
齐桓公曾经总结自己的丰功伟绩,说:“寡人南伐至召陵,望熊山;北伐山戎、离枝、孤竹;西伐大夏,涉流沙;束马悬车登太行,至卑耳山而还。诸侯莫违寡人。寡人兵车之会三,乘车之会六,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昔三代受命,有何以异於此乎?吾欲封泰山,禅梁父。”管仲固谏,不听;乃说桓公以远方珍怪物至乃得封,桓公乃止。(《史记·齐世家》)
责任编辑:叶其英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0531/89266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