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宣讲家网评论 节日评论
走,带着孩子去寻找理想
2016年06月01日 10:43
“六一”到了,我们在祝愿孩子们“节日快乐”的同时,也应该想一想我们这些“大人们”的责任。
我们教育孩子责任确乎重大。然而,究竟怎样才算是“得法”呢?我们应当把带领孩子去寻找理想作为一个重大课题。
我们的圣人孔子说过:“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圣人说的“志”,就是理想和人生奋斗目标。可见,圣人的理想建立是很早的事,惟其早,才能够起步快,把心思全用在了为理想奋斗之中。
教育的终极追求其实就是帮助下一代尽早确立合适的奋斗目标,赋予人追求理想生活的动力。而这个过程是无比艰难的,孩子发展的不确定性和多边性,使他们对这个世界越看越新奇,他们对未来的想法有时甚至是朝秦暮楚、见异思迁。这不是孩子的不成熟,恰恰说明了世界的丰富多彩。好的教育者,就是善于要拨开层层云雾,寻找孩子真正的理想蓝天。
孩子们最富于想象。他们的童年之所以快乐,与他们丰富的遐想能力分不开。他们能够天然地对美好的、温暖的、乐观的事物进行积极捕捉,超越现实,感受美好。他们的思维单向、片面,想象简单,只从乐观的角度出发,从来没有危害、悲观等消极方面的思维。不像成人那么多极、多面,善于全面地、历史地、辩证地看待事物,对负面结果、不利现实考虑过重,因而形成了所谓的成熟。而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往往过度注重现实,忽略了理想教育的引导,使孩子理想感降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淡漠,实际上是折断了孩子理想的翅膀,得不偿失。
想象能力是思维活跃、情感丰富、具有创新精神的表现。他们天然地对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感受力强,善于憧憬乐观的未来。他们虽然不知道未来究竟怎么样,也无须知道未来的究竟,但他们依然对未来的美好不动摇。可能他们今天向你描绘了一个红色的未来,也许明天会向你描绘一个蓝色的未来,也许到了后天那蓝色的未来也没有了,又变成了绿色的未来。我们千万不要以成人的目光挑剔,儿童未来的不确定性决定了他们未来的空间发展无限。如果我们读多了名人传记,看多了电视采访,或许获得一种认识,就是这些名人都是从小就立下了这方面的志向,并数十年如一日含辛茹苦地坚持,才取得了如此骄人的成绩。我想,这也许是写作者出于对人物理想刻画的需要而进行的合理想象,未必就是当时人物的真实动机。把理想人物刻画成小大人,实际上就是把当时人物从生活中、从普通人物中剥离出来,贴上了名人标签。
想象就精神层面而言也是一种现实。有了想象,感觉到世界的美好,填补了生活中无奈的缺憾。每一位浪漫主义的诗人骨子里都有丰富想象力的因子。李白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毛泽东同志说“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苏东坡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他们说的话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是异想天开,海阔天空我独往,天高地遥神思飞。我们只能在诗人的浪漫幻想中感受美、欣赏美。从这个角度说,儿童都具有浪漫的潜质。保护儿童的想象力,就是保护儿童未来梦想。而这些不着边际的幻想,在孩子的成长中会随着他们兴趣的变化和素质的提高,逐步变得集中而明朗。
现代教育的飞速发展,使我们对教育的迫切性应接不暇。由想象到理想的发展过程,因为教育的忙碌而下线。我们已经习惯了将自己的思想与现实达成一种和解、妥协,作为自然状态,并称之为理想生活。我们承受了生活中太多的压力和磨难,想通过苦口婆心地诱导,使孩子早日明白生活的不易,早日勇敢地面对现实。我们忽视了尊重孩子的需要、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想帮助孩子选择一条理想化的道路。理想在现实的压力面前是一种奢侈品,我们的孩子接受了生活的压力,失去了生活的快乐。比如升学的压力、高考的压力、就业的压力等等,对一个普通家庭来说,其压力之大确实可以想象。如果无视这些压力的存在,而去高言理想,我觉得似乎就是自欺欺人。但是一味渲染现实压力,忽视理想教育和引导,更是对孩子不负责任的教育。
理想到底在哪里?它不在云雾中,也不在山林里,它在辛勤的工作中,它在勤劳的汗水里。理想其实就是从生活中升腾的一种精神目标,它与现实生活、历史生活、未来生活密切相关。理想的确立,不是以年龄为标志的。孔子是“三十而立”,齐白石也是成人之后先木匠而画家。理想确立是在人生目标逐步定向之后,自然而然到来的。
我们的教育就是要让孩子逐步接受生活的艰辛,于困苦中乐观而坚定地生活,慢慢扬起理想的风帆。沧海横流方现英雄本色,深山危崖乃生奇异灵芝。我们不能为孩子树立理想,理想终究是要孩子将来自己寻找的,但我们可以为孩子提供寻求理想的寻找方式,那就是坚忍不拔、勇往直前、乐观生活。
最可悲的是连我们自己在内,许多人终其一生没有过理想,把无奈的生活状态作为理想。我们不要把自己的人生观设计为一种理想,鼓励孩子攀登。鼓励孩子向新的,连我们自己未必认识的方向出发,或许就是一种理想。鲁迅先生说过,“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我们说过要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但每个人能有几何,应该自己知道。对于不懈追求的人来说,理想是永远存在的,关键在寻找,“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即使你不能成为孩子寻求理想的动力,但千万不能成为孩子进步的绊脚石。
想象与理想,是人生前进的源动力。想象使我们对未来无限渴望,而理想是人生要实现的长远设想,它在目标的前方。我们的责任就是欣赏孩子们的想象,帮助孩子们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鼓励孩子去寻找自己的理想。电视上常说,“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让我们用爱心引导孩子,为孩子插上理想的翅膀,让孩子飞得更高吧。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宣讲家网评论上线以来,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欢迎有识之士投稿或提出宝贵意见建议!稿件一经采用,必付稿酬。谢谢!
宣讲家网评论征稿邮箱:xuanjiangjia001@163.com,QQ交流群:531249826。
责任编辑:于川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0601/892777.shtml